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醫經(五)

今並見靈樞中。則九虛亦是經之別本。非全帙者。要之曰靈樞。曰九虛。曰九靈。並是黃冠所稱。而九卷針經。其為舊名也。夫為靈樞者。王冰以前。不有載之者。故億等以為冰所命。而杭世駿直為冰之贗鼎者。更為疏妄。甲乙之書。撰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

素問明堂之外。乃針經文。悉具於靈樞。則實是為古之針經無疑矣。其文有少異者。傳寫之差誤耳。如十二經水。甲乙亦有之。若據杭言。甲乙亦為唐人之偽託乎。蓋素問靈樞。並秦漢人所撰。如宦者湖水之類。無害其為書矣。杭言不足取也。史崧之刻是經。勒為二十四卷。

呂復不考之崧序。而云崧並是書為十二卷。蓋當時別有為十二卷者。故誤為此說者。四庫全書提要。謂呂以明熊宗立本為史本。然呂元人。豈有此理耶。

又按馬仲化曰。大抵素問所引經言。多出靈樞者。是靈樞為先。素問為後。此說不足信焉。蓋靈樞之文。淺薄易解。而所載有素問中不言及者。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又八正神明論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所謂八風八正者。唯言八方之風。

八節之正氣者。非八節風氣。朝於太乙之義。故真言論下文。僅舉四方風稱之。至於靈樞九宮八風篇。歲露篇。論太一巡行。及八風之目。是素問所無,始見於易乾鑿度。又五變篇。有先立其年。以知其時之文。官針篇。稱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是雖固與運氣之說不同。遂開彼勝復加臨之源。且夫素問之書。其文雅古。其旨深奧。決非靈樞之所及。則其為晚出。可以徵焉。在昔名醫若秦和盧扁之徒。必有書記其言者。後世撰素問靈樞等者。採節其書。各立之說。故其文互有混同。非復相襲套使然者。謂之彼經所引。

原於此經。而此經所載。先於彼經。則不可也。仲化之說不足信者。可以知矣。戊寅冬月。得至元己卯。古林胡氏書堂所刊靈樞。目錄首行。題曰元作二十四卷。今併為十二卷。計八十一篇。此則呂復所見。而為熊氏種德堂所刻藍本。乃可以確先子所謂當時別有為十二卷者之說也。

〔亡名氏靈應靈樞〕藝文略九卷,佚

〔靈樞略〕藝文略一卷,存

〔呂氏(復)靈樞經脈箋〕佚

按上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按是書收在道藏。

〔高氏(士)靈樞經摘注〕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鄞縣誌。

〔馬氏(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九卷,存

馬蒔曰。素問曾經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靈樞自古迄今。並無註釋。今愚析為九卷者。大都神聖經典。以九為數。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靈樞為十二卷。宋史菘分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且註釋此書。並以本經為照應。而素問有相同者。則援引之。至於後世醫籍有訛者。

白話文:

現在這些內容都可以在《靈樞》中看到,所以說「九虛」也是《靈樞》的另一個版本,並不是完整的全貌。總之,不管是稱作《靈樞》、《九虛》還是《九靈》,都是道士們的說法,而「九卷針經」才是它原本的名字。《靈樞》這本書,在王冰之前,沒有人提到過,所以有人認為是王冰命名或偽造的,而杭世駿直接說是王冰偽造的,這更是荒謬。甲乙經這本書,是整理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三部而成。

《素問》和《明堂》之外的內容,其實都是《針經》的內容,都完整收錄在《靈樞》中,所以《靈樞》是古代的針灸經典,這是沒有疑問的。書中有些文字略有差異,只是傳抄過程中產生的錯誤。例如,關於十二經脈的內容,《甲乙經》中也有記載,如果按照杭世駿的說法,難道《甲乙經》也是唐朝人偽造的嗎?《素問》和《靈樞》應該是秦漢時期的人所撰寫的,例如書中提到宦官、湖水等,這並不會影響它作為醫書的價值,杭世駿的說法不足採信。史崧校刻這本書時,將它分為二十四卷。

呂復沒有仔細研究史崧的序言,反而說史崧將這本書分為十二卷,可能是當時有另外一個十二卷的版本,所以才誤以為是這樣。《四庫全書提要》說呂復採用了明朝熊宗立的版本作為史崧版本的依據,然而呂復是元朝人,怎麼會有這種道理呢?

此外,馬仲化說,《素問》中引用的經文,大多出自《靈樞》,因此認為《靈樞》在前,《素問》在後,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靈樞》的文字淺顯易懂,而且記載了一些《素問》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天有八風,經脈有五風;《素問.八正神明論》說,針刺的方法必須考慮日月星辰和四時八正之氣。所謂的八風和八正,只說了八個方向的風,以及八節的正氣,不是說八節的風氣要朝向太乙星。所以,《金匱真言論》的下文,只提到了四個方向的風。至於《靈樞.九宮八風篇》和《歲露篇》,討論了太乙星的運行,以及八風的名稱,這些內容都是《素問》中沒有的,最早出現在《易乾鑿度》。《靈樞.五變篇》提到,要先確定年份,才能了解時節的變化;《靈樞.官針篇》提到,使用針灸的人,如果不知道年份變化、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就不能算是合格的醫生。

雖然這與運氣學說不同,卻開啟了勝復加臨的源頭。而且,《素問》的文字典雅古樸,內容深奧,絕對不是《靈樞》所能比的,所以可以推測《素問》是較晚出現的。古代的名醫,像是秦和、盧扁等人,一定有記錄他們言行的文字。後世撰寫《素問》、《靈樞》等書的人,擷取了他們的內容,各自提出自己的說法,所以書中內容才會彼此混雜,並不是互相抄襲的結果。說《素問》引用的經文,來源於《靈樞》,或者說《靈樞》記載的內容,早於《素問》,這是不可取的。馬仲化的說法是不可信的。戊寅年的冬天,我得到了至元己卯年古林胡氏書堂刊印的《靈樞》,目錄的第一行寫著,原書分為二十四卷,現在合併為十二卷,共八十一篇。這就是呂復所看到的版本,也是熊氏種德堂刻印的藍本,這可以證實我先前提到的當時有另外一個十二卷版本的說法。

〔佚名氏靈應靈樞〕《藝文略》記載為九卷,已散佚。

〔靈樞略〕《藝文略》記載為一卷,現存。

〔呂氏(復)靈樞經脈箋〕已散佚。

以上內容出自《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這本書被收錄在道藏中。

〔高氏(士)靈樞經摘注〕一卷,未曾見過。

以上內容出自《鄞縣誌》。

〔馬氏(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九卷,現存。

馬蒔說,《素問》曾經在唐朝寶應年間由啟玄子王冰注釋,《靈樞》自古至今都沒有註釋。現在我把它分為九卷,是因為古代的經典都以九為數,九九相重,每卷各有八十一篇。王冰把《靈樞》分為十二卷,宋史崧分為二十四卷,都是錯誤的。我註釋這本書,都以《靈樞》本身的內容作為依據,如果《素問》有相同之處,就加以引用,至於後世醫書有錯誤的地方,就直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