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 (3)
卷五 (3)
1. 醫經(五)
據復所疑,九靈是九靈,針經是針經,不可合而為一也。王冰以九靈名靈樞,靈樞之名,不知其何所本,即用之以法素問。余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岐伯之言不類,又似竊取素問之言而鋪張之,其為王冰所偽託可知。自冰改靈樞後,後人莫有傳其書者。唐寶應至宋紹興,錦官史崧乃云:
「家藏舊本靈樞九卷。」是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經高保衡、林億等校定也,孰能辨其真偽哉?其中十二經水一篇,無論黃帝時此名,而天下之水,何止十二?秪以十二經脈,而以十二水配,任意錯舉,水之大小不詳計也。堯時作禹貢,九州之水始有名,湖水不見於禹貢。唐時荊湘,
文物最盛,洞庭一湖,屢詠歌於詩篇,徵引於雜記。冰特據身所見,而妄臆度之耳,掛漏不待辨而自明矣。(道古堂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靈樞經十二卷。按據晁公武讀書志,及李濂醫史所載,元呂復群經古方論,則靈樞不及素問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時杭世駿道古堂集,亦有靈樞經跋,其考證尤為明晰。然李杲精究醫理,而使羅天益作類經,兼採素問、靈樞,呂復亦稱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
其旨義互相發明。蓋其書雖偽,而其言則綴合古經,具有源委。譬之梅賾古文,雜採逸書,聯成篇目,雖牴牾罅漏,贗托顯然,而先王遺訓,多賴其搜輯以有傳,不可廢也。」此本前有紹興乙亥史崧序,稱舊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又目錄首題鰲峰熊宗立點校重刊,
末題原二十四卷,今併為十二卷,是此本為熊氏重刊所並。呂復稱史崧並是書為十二卷,以復其舊,殆誤以熊本為史本歟。
姚際恆曰:「靈樞經,晁子止曰,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恆案此書,又下素問一等。」(古今偽書考)
按先子曰:「靈樞單稱九卷者,對素問八卷而言之。蓋東漢以降,素問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則素問亦當稱九卷爾。而靈樞之稱,昉於唐中葉,王冰注素問,或曰靈樞,或曰針經,林億因謂王冰名為靈樞,不可定。然今考道藏中,有玉樞、神樞、靈軸等之經,而又收入是經(題曰集註而其實原文爾),則靈樞之稱,
意出於羽流者歟?是經亦成於眾手,猶素問也。然素問各篇,文字多深奧,靈樞則不過數篇,馬仲化謂功當先於素問,其說未可信焉。」玉海曰:「靈樞以精氣為首,今本以九針十二原為首,而甲乙經,以精氣為首,不知當時所見,與今本同體異名者歟?」林億等校正素問,在仁宗嘉祐中,
後哲宗元祐八年,高麗始獻是經,其相距四十餘年,則億等不及寓目完書,故注中有云「靈樞文不全」。(案調經論王冰注引針經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新校正曰:「三部九候論注引之曰靈樞,而此云針經,則王氏之意指靈樞為針經也。考今素問注引針經者,多靈樞之文,但以靈樞今不全,故未得盡知也。」)又億等校素問、甲乙經等,所引九虛文。
白話文:
有人懷疑《九靈》就是《九靈》,《針經》就是《針經》,它們不應該混為一談。王冰把《九靈》叫做《靈樞》,《靈樞》這個名字,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他用《靈樞》來解釋《素問》,我看《靈樞》的內容淺顯短少,和《素問》中岐伯說的話不像,反而像是竊取《素問》的內容再加以鋪張,由此可見《靈樞》是王冰偽造的。《靈樞》自從被王冰改動後,就沒有後人傳抄。唐朝寶應年間到宋朝紹興年間,成都的史崧才說他家藏有《靈樞》舊本九卷。這本書到宋朝中期才出現,而且沒有經過高保衡、林億等人校訂,誰能辨別它的真偽呢?其中關於「十二經水」的那一篇,不論黃帝時代是否這樣稱呼,天下的水又豈止十二條?只是因為有十二條經脈,就用十二條水來配合,隨意亂舉,水的大小也沒有仔細考慮。堯的時候編寫《禹貢》,九州的水才開始有名稱,湖水卻沒有被記載在《禹貢》中。唐朝時荊州、湘州文物最興盛,洞庭湖常常出現在詩歌和雜記中,王冰卻只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就妄加臆測,其中的漏洞不需辯論就很明顯了。
《四庫全書提要》說,《靈樞經》有十二卷,根據晁公武《讀書志》和李濂《醫史》所記載,以及元朝呂復的《群經古方論》來看,《靈樞》比不上《素問》古老,宋元人已經這樣說了。近代杭世駿的《道古堂集》也有《靈樞經跋》,他的考證尤其明確。然而,李杲精通醫理,卻讓羅天益撰寫《類經》時,兼採《素問》和《靈樞》;呂復也認為善於學習的人,應該將《靈樞》與《素問》一同研讀,兩者可以互相啟發。大概《靈樞》這本書雖然是偽造的,但它的內容卻是把古代經典中的內容綴合起來,有其源頭和來歷。就像梅賾的古文,雜採散失的古書,聯綴成篇目,雖然有抵觸和漏洞,偽造的痕跡很明顯,但先王的遺訓,多虧他搜集而得以流傳,不能廢棄。這本書前面有紹興乙亥年史崧寫的序,說舊本有九卷八十一篇,他加以增修音釋,附在書末。目錄首頁則題「鰲峰熊宗立點校重刊」,末尾題「原二十四卷,今併為十二卷」,可見此本是熊氏重刊時合併的。呂復說史崧把這本書合併為十二卷,以恢復舊貌,大概是誤把熊氏的版本當成史氏的版本了吧。
姚際恆說,《靈樞經》,晁子止說,有人認為是好事者從皇甫謐所編的《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來的。我認為這本書又比《素問》差了一等。
我先父說,《靈樞》單稱九卷,是針對《素問》八卷而言的。大概東漢以後,《素問》就遺失了第七一卷,不然《素問》也應該叫做九卷才對。《靈樞》這個名稱,始於唐朝中期。王冰注解《素問》時,有時稱《靈樞》,有時稱《針經》,林億因此認為王冰把《九靈》叫做《靈樞》,這說法不能確定。然而,現在考證道藏中,有《玉樞》、《神樞》、《靈軸》等經書,而又將這本書也收入道藏(題目是「集注」,但其實是原文),那麼《靈樞》這個名稱,可能是出自道教之士吧。這本經書也是由眾人之手完成的,就像《素問》一樣。然而,《素問》各篇的文字多半深奧,《靈樞》則只有少數幾篇。馬仲化說《靈樞》的功用應該先於《素問》,這個說法不可信。《玉海》說,《靈樞》以精氣為首,現在的版本卻以九針、十二原為首,而《甲乙經》卻是以精氣為首。不知道當時看到的版本,是跟現在的版本同體異名嗎?林億等人校正《素問》是在仁宗嘉祐年間,哲宗元祐八年,高麗才開始進獻這本經書,兩者相差四十多年,因此林億等人來不及看到完整的《靈樞》,所以註解中說《靈樞》的文字不完整。又林億等人校訂《素問》、《甲乙經》等書,所引用的「九虛」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