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 (2)
卷五 (2)
1. 醫經(五)
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開卷易明,了無差別。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准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令崧專訪名醫,更乞參詳,免誤將來,利益無窮,功實有自。宋紹興乙亥仲夏望日。
錦官史崧題。
呂復曰:內經靈樞,漢、隋、唐藝文志皆不錄。隋有針經九卷,唐有靈寶注,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或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即隋志針經九卷。苟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也。所謂靈寶注者,乃扁鵲太玄君所箋,世所罕傳。宋季有靈樞略一卷,今亦湮沒。紹興初史崧並是書為十二卷,而復其舊。較之他本,頗善。學者當與素問並觀,蓋其旨意,互相發明也。(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徐渭曰:黃帝時未聞宦寺,而靈樞中問答,乃有宦者去其宗筋,固知此書非岐黃筆也。然其本旨授受,疑非岐黃則決不能。所謂夫有所受之也。可疑不特一宦寺,始筆其易知者耳。(路史)
馬蒔曰:靈樞者,內經篇名。蓋內經為總名,中有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晉皇甫士安以針經名之。按本經首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又素問八正神明論,亦岐伯云:「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是素問之言,亦出自靈樞首篇耳。後世王冰釋素問,以靈樞、針經雜名。宋成無己釋傷寒論及各醫籍,凡引靈樞者,皆不曰靈樞,而曰針經。其端皆始於皇甫士安也。但針經二字,止見於本經首篇。其餘所論,營衛輸穴,關格脈體,經絡病證,三才萬象,靡不森具。雖每篇各病,必用其針;自後世易靈樞,以針經之名,遂使後之學者,視此書止為用針,棄而不習。以故醫無入門,術難精詣,無以療疾起危,深可痛惜。豈知素問諸篇,隨問而答,頭緒頗多,入徑殊少;靈樞大體渾全,細目畢具,猶儒書之有大學,三綱八目,總言互發,真醫家之指南,其功當先於素問也。謂之曰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闢所繫,而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是書之功,何以異是?
張介賓曰: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
王九達曰: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樞為門戶闔闢所繫。生氣通天論,欲若運樞。樞,天樞也。天運於上,樞機無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運樞,所謂守神守機是也。其初意在於舍藥而用針,故揭空中之機以示人。空者靈,樞者機也。既得其樞,則經度營衛,變化在我,何靈如之?
杭世駿曰: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以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十八卷當之。唐啟玄子王冰遵而用之。素問之名,見漢張仲景傷寒卒病論;針經則謐所名也。隋經籍志,針經九卷,黃帝九靈經十二卷。元滄洲翁呂復云:「苟一書而二名,不應唐志別出針經十二卷。」
白話文:
《靈樞》這本書,總共有九卷,共八十一篇。為了讓大家好讀好懂,我重新修訂了內容,並加上了音釋,放在每一卷的末尾,然後把它重新編排成了二十四卷。這樣,希望喜愛醫學的人,打開書就能夠容易理解,不會有任何的疑惑。除了已經註明經文所屬的內容之外,我也按照府上的指示,轉交給了運司,請他們選派官員詳細審定,並把書稿送交到秘書省和國子監。我還請了史崧專門拜訪名醫,進一步請教他們,這樣可以避免將來出錯,對大家會有無窮的益處,這一切都是為了醫學的發展。這是宋朝紹興乙亥年(西元1131年)仲夏望日(農曆五月十五日),由錦官史崧所題寫的。
呂復說,《內經·靈樞》這本書,在漢朝、隋朝和唐朝的藝文志都沒有被收錄。隋朝有《針經》九卷,唐朝有《靈寶注》和《黃帝九靈經》十二卷。有人說,王冰把《九靈》改名為《靈樞》。也有人說,《九靈》更詳細地講述了針法,所以皇甫謐把它叫做《針經》,也就是隋朝《針經》九卷。如果同一本書有兩個名字,那唐朝的藝文志就不應該再單獨列出《針經》十二卷。所謂的《靈寶注》,是扁鵲太玄君所箋註的,但世上很少流傳。
宋朝末年有一本《靈樞略》一卷,現在也已經失傳了。紹興初年,史崧將這本書整理為十二卷,恢復了它原來的樣子。和其他版本相比,這個版本比較好。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把這本書和《素問》一起看,因為它們的內容可以互相闡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中這樣記載。
徐渭說,黃帝那個時代沒有太監,但《靈樞》中的問答卻有關於太監割除宗筋的描述,由此可知這本書並非是岐伯和黃帝所寫的。但這本書的醫學宗旨和傳承,如果不是岐伯和黃帝,那也決不可能,正所謂「有所受也」。讓人懷疑的,不只是一位太監,開始撰寫時,寫了容易理解的部分而已。《路史》這樣記載。
馬蒔說,《靈樞》是《內經》中的篇名。《內經》是總稱,其中有《素問》八十一篇和《靈樞》八十一篇。晉朝的皇甫士安把它叫做《針經》。根據本經的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這樣一句話。另外,《素問·八正神明論》中,岐伯也說:「學習古代的醫學,要先了解針經。」可見《素問》的說法,也出自《靈樞》的首篇。後世的王冰註解《素問》,把《靈樞》和《針經》混用。
宋朝的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和各醫學典籍時,凡是引用《靈樞》的,都稱之為《針經》,這都是從皇甫士安開始的。但是《針經》這兩個字,只出現在本書的首篇。書中的其他內容,講述了營衛的運行、腧穴的位置、關格的脈象、經絡的病症、三才的現象等等,內容非常豐富。雖然每篇都講述了疾病,也都運用了針法。自從後世把《靈樞》改名為《針經》之後,就讓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本書只講述針法,因此就忽略了它,不去學習。這樣一來,醫學就沒有了入門,醫術也很難精進,也就無法治療疾病、解除危難,實在令人痛惜。要知道《素問》的內容是根據提問來回答的,頭緒比較多,不容易找到學習的途徑。《靈樞》的整體結構完整,詳細的內容也都很齊備,就像儒家的《大學》一樣,有三綱八目,總體論述和相互闡發。這才是醫家的指南,它的作用應該在《素問》之前。稱之為《靈樞》,正是因為「樞」是門戶,是開合的關鍵;而「靈」則是指神妙、玄奧的意思。
這本書的功用,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張介賓說,《靈樞》就是神靈的樞要。
王九達說,「靈」是指神妙、玄奧的意思,「樞」是門戶,是開合的關鍵。《生氣通天論》中說,「欲若運樞」,這個「樞」指的是天樞。天在上面運行,樞機一刻也不停歇。人身就像天一樣運行,關鍵是要「守神守機」。它最初的目的在於捨棄藥物,而運用針刺,所以揭示了天地運行的奧秘。所謂的「空」就是靈,「樞」就是機。既然掌握了樞機,那麼經絡的運行、營衛的變化,都由我們掌握,還有什麼比這更靈驗的呢?
杭世駿說,《七略·藝文志》中記載有《黃帝內經》十八篇,皇甫謐將其分為《針經》九卷和《素問》九卷,合為十八卷,唐朝的王冰沿用了這種說法。《素問》這個名字,在漢朝張仲景的《傷寒卒病論》中就有提到。《針經》這個名字,則是皇甫謐所起的。隋朝的《經籍志》中記載有《針經》九卷和《黃帝九靈經》十二卷。元朝的滄洲翁呂復說,如果同一本書有兩個名字,那唐朝的藝文志就不應該再單獨列出《針經》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