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醫經(五)
〔黃帝針經〕隋志九卷。(舊唐志並作十卷)佚
〔楊氏(玄操)針經音〕本朝現在書目一卷,佚
〔席氏(延賞)針經音義〕宋志一卷,佚
〔靈寶注黃帝九靈經〕舊新唐志十二卷,佚
〔黃帝九虛內經〕宋志五卷,佚
〔內經靈樞經〕藝文略九卷,存
皇甫謐曰。九卷。是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甲乙經序)
林億等曰。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卷。即內經也。素問外九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脈經。只為之九卷。皇甫士安名為針經。亦專名九卷。楊玄操云。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按隋志無九靈之目)
宋史哲宗紀曰。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江少虞曰。哲宗時。臣寮言。竊見高麗獻到書內。有黃帝針經九卷。據素問序。稱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與此書各九卷。乃合本數。此書久經兵火。亡失幾盡。偶存於東夷。今此來獻。篇帙俱存。
不可不宣布海內。使學者誦習。伏望朝廷詳酌。下尚書工部。雕刻印板。送國子監。依例摹印施行。所貴濟眾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及令本省詳定訖。依所申施行。(宋朝類苑)
朱熹曰。素問語言深。靈樞淺較易。
趙希弁曰。靈樞經九卷。王冰謂此書即漢志內經十八卷之九也,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名為古書也。未知孰是。王應麟曰。黃帝靈樞經九卷。黃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答問之語。楊上善序。凡八十一篇。針經九卷。大抵同。亦八十一篇。針經以九針十二原為首。
靈樞以精氣為首。又間有詳略。王冰以針經為靈樞。故席延賞云。靈樞之名。時最後出。(玉海)
史崧序曰。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乃其數焉。世所奉行。唯素問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難經。皇甫謐次而為甲乙。諸家之說。悉自此始。其間或有得失。未可為後世法則。謂如南陽活人書。稱咳逆者噦也。謹按靈樞經曰。新穀氣入於胃。與故寒氣相爭。
故曰噦。舉而並之。則理可斷矣。又如難經六十五篇。是越人標指靈樞本輸之大略。世或以為流注。謹按靈樞經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榮輸經合者。本輸也。舉而並之。則知相去不啻天壤之異。
但恨靈樞不傳久矣。世莫能究。夫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於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由為不孝也。僕本庸昧。自髫迄壯。潛心斯道。頗涉其理。輒不自揣。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
白話文:
醫學典籍
《黃帝針經》,隋朝的史書記載為九卷(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記載為十卷),現已失傳。
《楊氏(玄操)針經音》,本朝(宋朝)現存的書目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席氏(延賞)針經音義》,宋朝的史書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靈寶注黃帝九靈經》,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記載為十二卷,現已失傳。
《黃帝九虛內經》,宋朝的史書記載為五卷,現已失傳。
《內經靈樞經》,在《藝文略》中記載為九卷,現今仍有流傳。
皇甫謐說,《靈樞經》九卷,是講述經脈的根本,它的道理深奧難懂,不容易理解。(出自《甲乙經序》)
林億等人說,皇甫謐在《甲乙經序》中提到,《七略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有十八卷,現在有《針經》九卷和《素問》九卷,加起來共十八卷,這就是《內經》。《素問》之外,還有九卷,漢朝的張仲景和西晉的王叔和的《脈經》,只將它們分為九卷。皇甫謐將其稱為《針經》,也特別指有九卷。楊玄操說,《黃帝內經》有二帙,每一帙各有九卷。根據《隋書·經籍志》的說法,稱為《九靈》,王冰將其稱為《靈樞》。(但《隋書·經籍志》中沒有《九靈》這個名稱)
《宋史·哲宗紀》記載,元祐八年正月庚子日,朝廷下詔將高麗所進獻的《黃帝針經》頒布給天下。江少虞說,哲宗時期,有官員上奏說,看到高麗進獻的書籍中,有《黃帝針經》九卷。根據《素問》的序言記載,《漢書·藝文志》中記載《黃帝內經》有十八卷,《素問》和這本書(指《針經》)各九卷,正好合起來是原來的卷數。這本書因為經歷多次戰火,幾乎全部散失,偶然在東夷之地保存下來,如今被進獻上來,篇目都完整保存。
不能不向全國宣傳,讓學者們學習。希望朝廷詳細考慮,下令尚書工部雕刻印刷,送到國子監,按照慣例翻印推行,以求救濟眾人,恩澤天下。皇帝下令秘書省選派三兩位精通醫學的官員進行校對,並令本省詳細審定後,按照所奏請的施行。(出自《宋朝類苑》)
朱熹說,《素問》的文字深奧,《靈樞》的文字相對淺顯易懂。
趙希弁說,《靈樞經》九卷,王冰認為這本書就是《漢書》記載的《內經》十八卷中的九卷,也有人認為是一些好事之徒,從皇甫謐所收集的《內經·倉公論》中抄錄出來,假稱為古書,不知道哪種說法正確。王應麟說,《黃帝靈樞經》九卷,是黃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等人問答的記錄。楊上善在序言中提到,共有八十一篇。《針經》九卷,大體上與《靈樞經》相同,也是八十一篇。《針經》以九針和十二原為首,《靈樞》以精氣為首。兩者之間在內容的詳細程度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王冰認為《針經》就是《靈樞》,因此席延賞說,《靈樞》這個名稱,是後來才出現的。(出自《玉海》)
史崧在序言中說,古代黃帝著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這就是原來的卷數。世人所奉行的,只有《素問》而已。越人(扁鵲)得到其中一二的內容,撰寫了《難經》。皇甫謐接著編寫了《甲乙經》,各家的學說都由此開始。其中可能有所得失,不可以作為後世的準則。例如南陽的《活人書》中說,咳逆就是噦。但是《靈樞經》中說,新穀之氣進入胃中,與舊的寒氣相衝突,所以會產生噦。兩相對照,就可以知道正確的道理了。又比如《難經》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指出了《靈樞》中本輸的大概內容,世人有認為是流注的。但是《靈樞經》中說,所說的節,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不是皮肉筋骨。又說,神氣就是正氣,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就是流注。井、榮、輸、經、合是本輸。兩相對照,就知道它們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只是遺憾《靈樞》失傳已久,世人不能深入研究。當醫生的關鍵在於讀醫書,讀了醫書不能當醫生的人有,但是不讀醫書就能當醫生的人絕對沒有。不讀醫書,又不是世家傳承的,殺人比用刀還狠。所以古人說,為人子女不讀醫書,是不孝的行為。我本來資質平庸,從年輕到成年,潛心研究醫學,粗淺涉獵了其中的道理,於是冒昧地參照各種書籍,重新校正我家藏的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