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 (1)
卷二十 (1)
1. 診法(四)
〔亡名氏太素脈法〕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序云。仙翁不知何地人。隱崆同山。常帶一粗丸藥。出山救人。更於指下。決未兆古凶壽限。時人莫不神之。後不知所終。唐未有樵者。於其石室石函中得此書。以傳於後。
四庫全書總目曰。太素脈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書以診脈辨人貴賤吉凶。原序稱唐未有樵者。於崆峒山石函得此書。凡上下二卷。云仙人所遺。其說荒誕。蓋術者所依託。此本只一卷,或經合併。或佚其下卷也。案太素脈。自古無聞。宋史載僧智緣事。王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
而知其良臣將死。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其引據亦自有理。然推繹傳文。醫和亦以人事斷之。料其當爾。故其對晉侯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祐。其對趙武曰。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
白話文:
〔亡名氏太素脈法〕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說:序言中說,這位仙翁不知是哪裡人,隱居在崆峒山,常帶着一顆粗大的藥丸,出山救人。更能通過診脈,預測人的凶吉壽命,當時的人無不感到神奇。後來不知所終。唐朝末年,有樵夫在山中石室石函中得到此書,流傳至今。
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太素脈法一卷,不署作者姓名。書中以診脈辨別人的貴賤吉凶。原序稱唐朝末年,有樵夫在崆峒山石函中得到此書,上下共兩卷,說是仙人所遺。其說荒誕,應是術士所依託。此本只有一卷,可能是合併了上下兩卷,也可能下卷遺失了。
按太素脈法,自古以來未曾聽聞。宋史記載僧智緣之事,王安石說:昔日醫和診治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這就好比觀其父而知其子,又何足為奇呢?其引據也自有道理。然而推測傳文,醫和也是以人事斷之,推測其必然如此。因此他對晉侯說:您的病不可治。這就好比接近女色,病如蠱毒,非鬼神作祟,也非飲食所致,而是因為迷惑而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他對趙武說:國家的重臣,享受著榮華富貴,肩負著重任,如果遇到災禍,卻不加以改變,這是很危險的。
必受其咎。何嘗一字及於脈。且傳曰視之。亦不云診。是特良醫神解。望其神色知之。安石所云。殊為附會。大抵此術與於北宋。故智緣以前。不聞有此。而羅擴作張擴傳。稱少好醫。從龐安時遊。後聞蜀有王樸善脈。又能以太素。知人貴賤禍福。從之期年。得衣領中所藏素書。
盡其訣乃辭去。擴徽宗時人。則王樸當與智緣同時。足證其並出於嘉祐間。觀此書。原亦僅稱唐末所得。其非古法審矣。此本所載。皆七言歌括。至為鄙淺。未必即領中之素書。殆方伎之流。又從而依託也。(術數類)
〔齊氏(能之)太素造化脈論〕一卷,存
自序曰。太素之理。妙用莫測。變化難窮。餘生以濟人為心。以施藥為事。遂研精醫學。深究脈法。無窮之理。自得於心。驗人貧富貴賤。壽夭憂樂。往往不期而言中。於是忘其淺陋。撰成造化脈論。不出於陰陽兩字。測之然後知其為益深。窮之然後知其為益遠。然亦安敢自是其是。姑志一得之愚。以俟知者正焉。新安實軒齊能之自敘。
白話文:
《太素造化脈論》的作者齊能之在自序中提到,太素之理深奧莫測,變化無窮。他畢生以濟世救人為志,以行醫治病為事,因此精研醫學,深入研究脈法,領悟了其中無窮奧妙。他可以通過脈象推斷人的貧富貴賤、壽夭憂樂,往往不期而中。於是,他便將自己的心得撰寫成《造化脈論》一書。這本書只論述陰陽之理,但卻能測知深奧,窮究遠方。不過,齊能之也不敢自詡其論斷正確,只希望能讓有識之士加以指正。
〔太素脈經詩訣〕一卷,存
齊能之曰。造化脈論。已經山屋先生訂正。然其理深遠。觀者未易窮測。遂並編述前賢詩訣於後。其間辭意有窒塞不通。隱奧難曉者。輒以己意。增減而潤色之。蓋脈論者。造化之根原。詩訣者。吉凶之克應。二者不可缺一。合而觀之可也。
〔楊氏(文德)太素脈訣〕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饒州府志曰。楊文德。樂平萬全鄉人。攻醫。精內經太素脈。明初征詣太醫院。洪武戊寅。乞歸田裡。明祖御書種德二字賜之。舟抵饒城。醫者劉宗玉延之。文德為講岐黃心法。以太素授之。紫極宮道士宋姓者疾。文德診之曰。不數劑愈。宋以銀飲器謝之。文德卻不受。中途長嘯。
白話文:
《太素脈經詩訣》一卷,現存。
齊能撰寫的《造化脈論》經山屋先生校訂,但其內容深奧難懂,不易理解。因此,我將前賢的詩訣編纂於此,對於其中詞意不通、隱晦難懂的部分,便以個人理解增減潤色。因為脈論是造化的根源,詩訣是吉凶的應驗,兩者缺一不可,必須結合起來才能理解。
《楊氏(文德)太素脈訣》記載於國史經籍志,但尚未發現。
饒州府志記載,楊文德,樂平萬全鄉人,精通醫術,尤其精通《內經》中的太素脈法。明初被徵召到太醫院,洪武戊寅年,他請求退休回家鄉,明祖賜他「種德」二字。船抵達饒城時,醫生劉宗玉邀請他講解岐黃醫術,並傳授太素脈法。紫極宮道士宋某患病,楊文德診治後,僅用幾副藥就治癒了。宋道士欲以銀製飲器酬謝,楊文德拒絕接受,中途長嘯而去。
時宗玉子烈因問其嘯之故。文德曰。明年春肝木旺。脾土受克。至期果死。黃復昌疾。文德診之曰。一劑即瘥。官貴脈旺。秋當入仕。尋以薦授丹陽令。余皆類此。所著有太素脈訣一卷。
〔趙氏(銓)太素脈訣〕未見
廬陵縣誌曰。趙銓。字仲衡。與羅文莊善。贈以古風。稱為石亭子是也。高唐里人。精岐黃家言。雖為制舉業不廢。以諸生入監貢。仕靈壽霍山兩邑。夏貴溪大拜入京。取道吳城。即攜與入京。會世廟不豫。太醫束手。貴溪及大臣公卿。咸舉銓入診視。不終劑而龍體大安。銓既稱旨。
朝廷官之。而就令焉。銓意不欲久仕。解組歸。惟著書修真而已。有乞醫者即赴之。不責人金帛。而施藥不怠。診太素有神。所著有春風堂集。石亭醫案。岐黃奧旨。諸家醫斷。太素脈訣。體仁彙編。
白話文:
當時,宗玉子烈因好奇,問羅文德為什麼會這樣吹口哨。羅文德回答說:「明年春天,肝木旺盛,會克制脾土,到了那個時候,宗玉子烈就會去世。」後來,黃復昌生病了,羅文德診斷後說:「一劑藥就可以治癒。他官運亨通,脈象旺盛,秋天應該會入仕。」後來,黃復昌真的被推薦擔任丹陽縣令。其他的案例也都類似。羅文德寫了一本《太素脈訣》,記錄了這些醫案。
趙銓字仲衡,是廬陵人。他與羅文莊關係很好,羅文莊贈他「石亭子」的雅號。他精通岐黃醫術,雖然參加了科舉考試,但從未放棄醫術,以諸生身份入監貢。後來,他出仕靈壽和霍山兩個縣。夏貴溪非常敬佩他,準備入京,路過吳城,就將趙銓一起帶往京城。當時,明世宗身體不適,太醫束手無策。貴溪和朝廷大臣都推薦趙銓入宮診治。趙銓還沒用完一劑藥,皇帝就康復了。趙銓因此受到皇帝賞識,被朝廷任命為官。
不過,趙銓並不喜歡做官,很快就辭官回家,專心著書修道。如果有病人求醫,他就會立刻前去,從不收取醫藥費,而且也不懈怠地施藥。他在診斷《太素》方面非常精通,著有《春風堂集》、《石亭醫案》、《岐黃奧旨》、《諸家醫斷》、《太素脈訣》和《體仁彙編》等著作。
〔彭氏(用光)太素原始脈訣〕一卷,存
彭用光曰。假如診得浮脈。緩緩如蝴蝶鬥舞者。應在庚辛之日有喜。若太過不及者。有災晦。若先期能預慎防閒。則或能減少。太素一書。正欲使人避凶趨吉。故程子曰。知之減半。慎之全也。余仿此。用光續修趙石亭條下。參驗甚詳。
江西通志曰。彭用光廬陵人。善太素脈。言多奇驗。所著有體仁彙編。醫術家多循守之。
〔詹氏(炎舉)太素脈訣〕未見
按上見於瀕湖脈學。
〔亡名氏太素心要〕二卷,存
〔太素脈訣秘書〕一卷,存
〔王氏(文潔)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七卷,存
白話文:
《彭氏(用光)太素原始脈訣》一卷,現存。
彭用光說:假如診斷出浮脈,脈象緩緩如同蝴蝶翩翩起舞,應該在庚辛之日有喜事。如果脈象過於浮或過於沉,則會有災晦。如果能提前預防,慎防災禍,則有可能減少災難。太素這本書,正是希望人們能夠趨吉避凶。因此程子說:「知之減半,慎之全也。」我仿照這個道理,用光繼承趙石亭的脈訣,並參照驗證,內容十分詳盡。
《江西通志》記載:彭用光,廬陵人,精通太素脈法,言論多有奇驗。他著有《體仁彙編》,許多醫術家都遵循其醫術。
《詹氏(炎舉)太素脈訣》未見。
根據《瀕湖脈學》,上文提到的《詹氏(炎舉)太素脈訣》已經失傳。
《亡名氏太素心要》二卷,現存。
《太素脈訣秘書》一卷,現存。
《王氏(文潔)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七卷,現存。
魏時亨序曰。客有問於余曰。書必有名。名必有義。脈訣以太素名者何也。果以太初者氣之始。而太素者質之始。原其質之始。乃以太素名歟。且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太素脈壽夭富貴。貧賤禍福。無不知之。其於原始反終之意。蓋益深矣。余曰。非也。有自來矣。
有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會悟叔和脈理之微。貫通岐黃盧扁之秘。一診視之間。不特可以知人之虛實寒熱。疾病安危。而人之貴賤貧富。死生禍福。莫不於是決焉。人因其言之驗。異其術之神。即其人之名。傳其世之廣。所以稱之當時。曰太素脈所訣也。聞之後世。亦曰太素脈所訣也。
白話文:
魏時亨序曰。客有問於余曰。書必有名。名必有義。脈訣以太素名者何也。果以太初者氣之始。而太素者質之始。原其質之始。乃以太素名歟。且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太素脈壽夭富貴。貧賤禍福。無不知之。其於原始反終之意。蓋益深矣。余曰。非也。有自來矣。
魏時亨序言道:有位客人問我說,書一定會有名字,名字一定會有意義。脈訣以「太素」命名是為什麼呢?的確,太初是氣的開始,而太素是質的開始。追溯到質的開始,所以才用太素命名吧?而且《易經》說:原始反終。所以才能知曉生死之說。太素脈能夠預知壽夭、富貴、貧賤、禍福,無所不知。它對於「原始反終」的意旨,可謂更加深遠了。我說:不是這樣的,這是有原因的。
有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會悟叔和脈理之微。貫通岐黃盧扁之秘。一診視之間。不特可以知人之虛實寒熱。疾病安危。而人之貴賤貧富。死生禍福。莫不於是決焉。人因其言之驗。異其術之神。即其人之名。傳其世之廣。所以稱之當時。曰太素脈所訣也。聞之後世。亦曰太素脈所訣也。
青城山有一位名叫張太素的神仙,他領悟了叔和脈理的精微,通曉了岐黃、盧扁的醫術秘訣。他只要診視一次,不僅能知道人的虛實寒熱、疾病安危,更能預知人的貴賤貧富、生死禍福,無所不能。人們因為他預言的驗證,驚嘆他的醫術神奇,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並廣泛流傳於世。所以當時人們稱之為「太素脈所訣」,後世也沿用此名,稱之為「太素脈所訣」。
而太素之說。起於此耳。愈傳愈遠。愈異愈奇。人遂以太初太素之義。神其說以重之。是徒知太素之名。而不知太素之實矣。反而思之。青城張仙之以太素為名。而因以太素名脈訣者。非張仙之自炫其名也。由人之慕張仙之術之異。而顧以其名名之。使不失其真也。豈料後之人。
因名而反失其名。考實而莫訊其實耶。友人冰鑑留心於是。亦悼太素之脈名雖傳。而實不符也。乃以張仙脈訣。詳求搜正。匯為卷帙。與扁鵲難經。叔和脈賦等書。並類以行。使自今而後人之欲行太素脈者。不必求之太初太素之說。而當求之青城張仙之云也。
〔李氏(守欽)太素精要〕未見
白話文:
關於「太素」這個說法,起源於此。隨著傳播越來越廣,內容也越來越離奇古怪。人們便把「太初」、「太素」的意義神化,以增加其說法的份量。這就只知道「太素」的名稱,卻不知道「太素」的真實內容了。
反過來思考,青城張仙之所以以「太素」為名,並以此命名脈訣,並不是張仙想要炫耀自己的名聲。而是因為人們佩服張仙奇特的醫術,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以保持其真諦。沒想到後人卻因為這個名字,反而失去了真正的意義。考究實際情況,卻無法得知真相。
友人冰鑑留心此事,也感慨「太素」的脈名雖然流傳下來,卻與實際情況不符。於是,他仔細研究張仙的脈訣,詳盡考證,整理成冊,與扁鵲的《難經》、叔和的《脈賦》等書一起歸類排列。這樣一來,從今以後,想要學習「太素脈」的人,不必再去追尋「太初」、「太素」的說法,而應該去研究青城張仙的醫術。
[李氏(守欽)《太素精要》] 未見
氾水縣誌曰。李守欽。號肅庵。聰明善悟。讀書損神。病將危。得蜀醫醫而愈之。即北面受其業。走峨眉。邂逅異人。授岐伯要旨。歸從黃冠遊。尤精太素脈理,又能預知人事。遠近活者。不可勝數。諸王臺省。咸敬禮之。徙居滎澤觀。中有客自河北來。星冠羽扇。守欽識其非常人。
即謹遇之。數日談論。皆世外事。守欽善對。客甚敬之曰。先生我師也。又曰。三日後羅主事過此。我當去也。因題詩於壁而別。越三日。果羅主事自南而北。經於滎澤。為黃河泛漲所阻。棲遲觀中。偶見所題。驚曰。此吾世父之筆。緣何題此哉。始知客為羅念庵也。人由是謂守欽能識仙客。
白話文:
氾水縣誌記載:李守欽,字肅庵,天資聰穎,善於領悟。他讀書過度,傷了元氣,病重垂危。後來得到一位蜀地醫生的治療才得以康復。李守欽感念醫生恩情,便拜其為師,學習醫術。之後,他前往峨眉山,意外邂逅一位奇人,得其傳授岐伯醫學的精髓。李守欽隨後加入道教,並以黃冠道士的身份遊歷四方,尤精於《太素》脈理,且能預知人事,救治無數病人,遠近聞名。各路諸王與朝廷官員都對他敬重有加。
後來,李守欽遷居滎澤觀。有一天,一位客人從河北前來,頭戴星冠,手持羽扇,李守欽一眼就看出此人非凡。他便以禮相待,與客人談論數日,內容皆是世外之事。李守欽對答如流,客人甚為敬佩,稱讚李守欽是他的老師。客人還說,三天後羅主事會經過此地,他便要離開了。臨別前,他在牆壁上題詩一首。
三天後,羅主事果然從南方一路北上,途經滎澤,卻因黃河泛漲而被阻,暫住在觀中。他無意間看到牆上的詩,驚呼道:「這是我父親的筆跡,為何會題在此處?」這才得知那位客人正是羅念庵。從此,人們便傳言李守欽能識別仙人。
號為洞元真人。壽九十有八。所著有方書一得。太素精要諸書。行於世。
〔程氏(時卿)太素脈要〕二卷,未見
李維楨序曰。祁門程時卿遊於不佞之門者三世。其業儒不就。為形家。已乃攻醫。已從宣城沈先生譚理學。所全活不受糈。遇異人。教以太素脈。多奇中。即不佞所睹記。不可一二詳矣。不佞數叩之曰。請待數年。而後與子。久之時卿之父母皆大耋。而身且開六帙。顧其子姓中。
無可受業者。則謂不佞與其私傳子。就若公之人人。出囊中一編。蓋異人所口授。而時卿手錄者。稍芟其雜復。定為二卷。不佞卒業。掩卷而語時卿。是何異是吾儒洪範之緒論也。洪範以五事分屬五行。而徵休咎。太素以五臟六腑之脈。分屬五行。而診休咎。其揆一耳。然而太素多奇中。
白話文:
號稱洞元真人的這位道士,活了九十八歲。他留下了《一得》、《太素精要》等醫書,在世上流傳。程時卿的《太素脈要》兩卷,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李維楨在序言中寫道:程時卿家三代都與我交好,他本來想當儒生,但沒有成功,後來改學醫術。他曾經向宣城的沈先生學習理學,救治過很多病人,醫術高明。後來他遇到一位奇人,傳授他太素脈法,預測非常準確。我親眼見過,也記錄了一些,但無法一一詳述。我多次懇請他將此法傳授給我,但他一直推辭,說要等到幾年後再傳給我。過了很久,程時卿的父母都活到八九十歲,他也已經寫了六部書,但他的子女中卻沒有人願意繼承他的醫術。於是,他就把這套醫術傳授給了我。這就像一個隱士,從懷中拿出珍藏已久的秘籍一樣,是那位奇人口述,而程時卿手寫的。程時卿稍稍刪減了雜亂的部分,整理成兩卷。我學完之後,合上書本,對程時卿說,這跟我們儒家經典《洪範》的綱領論述有何不同呢?《洪範》以五行分屬五事來推測吉凶,而太素則以五臟六腑的經脈分屬五行來診斷吉凶,道理是一樣的。不過,太素脈法預測更準確。
洪範或不其然。洪範推極於天地人物。博而不能該。太素一人之身。約而可據也。是書首所載五運六氣。蓋自洪範五行始。時有出入。惟所謂七表八里九道。六極四離。順四季。旺十二時。按之百不失一耳。子獨取指南剪金通玄隱微四賦。而汰諸蔓延謬悠之說。有以也。時卿唯唯。
不佞因為題其端而行之。
按太素脈之說。未審始於何時。醫說。載張擴聞川有王樸先生者。其察脈。非特知人之病。而太素之妙。能測人之死生禍福。見於未著之前。服膺幾年。盡得其妙。乃辭而歸。惜乎名盛於崇寧大觀時。而享年止四十九。卒於南昌。宋史僧智緣傳曰。嘉祐末。召至京師。舍於相國寺。
白話文:
洪範的道理或许并不完全明白,它将天地人物推演至极,博大精深,难以完全理解。而《太素》则专注于一人之身,简明扼要,可以作为依据。这本书开头所记载的五运六气,源于洪範的五行学说,但有所出入。其中所谓的七表八里九道,六极四离,依照四季变化,旺盛于十二时辰,按此推算百不失一。我仅取其中“指南、剪金、通玄、隐微”四赋,舍弃其他繁杂谬误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当时的人只是点头称是。
我因此便以此为基础,继续研究下去。
关于《太素》脉象的理论,尚不清楚其起源。医家说,张扩闻说四川有位王樸先生,他精通脉象,不仅能知晓人的病症,更能运用太素的奥妙,预知人的生死祸福,在疾病未发之时便能察觉。张扩跟随王樸先生学习多年,完全掌握了精髓,之后便辞别返回。可惜的是,王樸先生的名声在崇宁大观年间最为盛行,而他只活了四十九岁,死于南昌。宋史僧智缘传中记载,嘉祐年间,王樸先生被召至京城,住在相国寺。
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爭造之。王珪與王安石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夫良臣之命。乃見於其君之脈。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據此,北宋之時。其說已行。彭用光曰。太素之傳。
實自東海馮真人。在金靈山。得於靈寶洞中神仙授受之術。向未有傳。而方書亦不載。至乾德乙丑。仲夏八日。始真人出洞遊行。太素法遂傳諸世。而得之者。皆口傳心授。少著述以流布。嗣後亦間有知者。多自秘而弗傳。書亦弗備。揆其大要。論貴賤。切脈之清濁。論窮通。
切脈之滑澀。論壽夭以沉浮。論時運以生克。論吉凶以緩急。亦皆彷彿內經素問。虛實攻補。法天法人法地之奧旨云。乾德乙丑。宋太祖乾德三年也。其說即似始於當時。然劇錄曰。咸通乾符中。京師醫者續坤頗得秦和之術。詳脈知吉凶休咎。至於得失時日。皆可預言。古者善醫道多矣。
白話文:
古時候,醫生透過把脈就能知道人的富貴貧賤、禍福吉凶。甚至能從父親的脈象推斷出兒子的吉凶,神準得讓人驚嘆。許多官員都爭著找他看病。北宋時期,王珪懷疑古時候沒有這種醫術,王安石解釋說,過去名醫醫和診斷晉侯的脈象,就能預知他的良臣將死。良臣的命運反映在君主的脈象上,那麼從父親的脈象推知兒子的吉凶,又何足為奇呢?
據說,太素醫術的傳承源自東海馮真人,他在金靈山靈寶洞中,從神仙那裡學得此術,過去並沒有傳世,醫書中也未記載。直到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馮真人才出洞遊歷,太素之術才開始流傳。傳授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很少寫成書本流傳。後來雖然偶爾有懂的人,但多半秘而不傳,書本也不齊全。
太素醫術主要內容包括:通過脈象的清濁來判斷富貴貧賤,通過脈象的滑澀來判斷窮通,通過脈象的沉浮來判斷壽夭,通過脈象的生克來判斷時運,通過脈象的緩急來判斷吉凶,這些都和《內經素問》中關於虛實攻補、法天法人法地的奧義相呼應。
雖然太素醫術似乎起源於宋太祖乾德年間,但史料記載,唐代咸通、乾符年間,京城醫生續坤就已經掌握了秦和的醫術,能根據脈象預測吉凶禍福,甚至能預知得失時日。可見,古時候精通醫道的人並不少。
跡其前事。不過視徹膏肓。心解分劑。未聞乎平診脈候。見於蓍龜之能也。是唐時已有此說。而其為術也。不過假風鑑以神之。豈得於三點九按之際。察其休咎貴賤邪。吳昆脈語曰。醫家以岐黃為祖。其所論脈。不過測病情決死生而已。未有所謂太素也。扁鵲倉公之神。仲景叔和之聖。
亦無所謂太素也。何後世有所謂太素者。不惟測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窮通。不惟決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禍福。豈其術反過於先聖。即是亦風鑑巫家之教耳。初學之士。先須格致此理。免為邪說搖惑。則造詣日精。而倉扁張王之堂可闖矣。故太素乃醫之旁門。不得不辨。亦惡紫亂朱。
白話文:
追溯古時候的醫術,不過是透過觀察病症的嚴重程度來判斷病情的深淺,然後根據病症制定藥方,並未聽聞有像現在這樣通過把脈來診斷病情的做法。這種觀點早在唐朝就已經存在了。而這種醫術,不過是借助一些經驗法則來推測病情,並不能在把脈時,就預測患者的吉凶禍福和身份地位。
吳昆在他的《脈語》中說:醫家以岐黃為祖師,他們論述脈象,不過是為了測量病情、決定生死而已,並沒有所謂的「太素」之說。像扁鵲、倉公的神醫之名,仲景、叔和的聖人地位,也都與「太素」無關。
為何後世出現了所謂的「太素」之說呢?他們不僅能測量病人的病情,還能占卜人的吉凶禍福,不僅能決定人的生死,還能知道人的禍福。難道他們的醫術超越了先賢?這不也是巫術和占卜之術嗎?初學者必須要先明白這個道理,避免被這些歪理邪說迷惑。這樣才能日益精進,最終達到像倉公、扁鵲、張仲景、王叔和一樣的醫術水平。
所以,「太素」只是醫學的旁門左道,必須要加以辨別,不能混淆真偽,就像用紫色的珠子去裝飾紅色的珠子一樣,會顯得雜亂無章。
距邪放淫之意。又曰。業太素者。不必師太素。但師風鑑。風鑑精。而太素之說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是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王士豈為之。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曰。診脈以之治病。其血氣之盛衰。及風寒暑濕之中人。可驗而知也。乃相傳有太素脈之說。
以候人之壽夭窮通。智愚善惡。纖悉皆備。夫脈乃氣血之見端。其長而堅厚者。為壽之徵。其短小而薄弱者。為夭之徵。清而有神者。為智之徵。濁而無神。為愚之徵。理或宜然。若善惡已不可知。窮通則與脈何與。然或得壽之脈。而其人或不謹於風寒勞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脈。
白話文:
要避免過於放縱,以免招致邪氣。有人說,精通太素理論的人,不必拘泥於太素本身,只需精研風鑑,風鑑精通,太素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但有些人過於執著,追求隱秘怪異,无所不至,这已经是巫術了。孔子說,攻击异端邪說,就是自害,君子怎么会去做呢?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诊断脉象來治疗疾病,可以根据血氣的盛衰,以及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人体的情况来判断,这是可以验证的。相传有太素脈的说法,可以用来推测人的寿命长短、命运吉凶、智愚善惡,无所不包。但脉象不过是氣血的表象,脉象长而堅厚,预示着長寿;脉象短小而薄弱,预示着短寿;脉象清澈有神,预示着聪明;脉象浑浊无神,预示着愚笨。这些道理或许说得通,但善惡已无法从脉象得知,命运吉凶又与脉象有什么关系呢?有些人雖然拥有长寿的脉象,却疏于防寒保暖、劳逸结合,最终生病而死;有些人虽然拥有短寿的脉象,却能够谨慎养生,反而活得长久。
而其人愛護調攝。得以永年。又有血氣甚清。而神志昏濁者。形質甚濁。而神志清明者。即壽夭智愚。亦不能皆驗。況其他乎。又書中更神其說。以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財若干。父母何人。子孫何若。則更荒唐矣。天下或有習此術。而言多驗者。此必別有他術。以推測而幸中。
藉此以神其說耳。若盡於脈見之。斷斷無是理也。此論俱為得矣。其命名之義。取之乎所謂質之始也。魏時亨王文潔以為張太素者精此術。而後世稱之。殆未可信。蓋太素脈之術。雖無裨於治法。以其託言於醫流別編為一卷。附於診法之後。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懂得保養身體,就能長壽。但有些人血氣很清,神志卻昏沉;有些人形質很濁,神志卻清明。因此,壽命長短、聰明愚笨,並不能完全從這些方面判斷。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書中還有一些更荒唐的說法,認為能預測某年會得到什麼官職,某年會賺多少錢,父母是誰,子孫如何。這些都是胡說八道。世上有些人會學這種術法,並且說它很靈驗,這可能是他們用其他方法推測,然後碰巧猜中,藉此來吹噓自己的術法。如果完全依靠脈象來判斷,就絕對不可能有這種道理。這些論點都很有道理。命名為「脈訣」的意義,取自「質之始」。魏晉時期的亨王文潔認為張仲景精通此術,後世就沿用這個稱呼。這可能不可信,因為太素脈術雖然對治療方法沒有幫助,但它以醫學名義寫成了一卷書,附在診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