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8)

1. 方論(二十八)

按醫統正脈中所輯。是書凡十四卷。以嘉靖中邵伯崖刊本為祖者。原繫於一部叢書。蓋所謂儒門事親。止其前三卷。其他麻知幾並弟子輩。述子和之說。以所編也。歸潛志曰。麻九疇知幾。初名文純。易州人。晚更好醫方。與名醫張子和遊。盡傳其學。為文精密功健。詩尤奇峭。

妙處似唐人。西京伊良子氏藏元中統中高鳴刻本儒門事親。亦三卷。先子仍據朱好謙心印紺珠。訂其篇目。述之於所著醫賸。今原其說,更據醫方類聚各證門所列。以加詳核。識於下。使人知其舊觀。

〔治病百法〕二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四第五兩卷。是也。

〔十形三療〕三卷,存

劉純曰。廣陵丘克容先生云。今醫之專門於劉張者。率以發汗吐下施治。蓋本諸張子和十形三療。若曰風寒暑濕燥火。內傷外傷。內積外積。視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可已。果子和之遺意歟。何其與內經仲景之言。大不相似也。內經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邪盛而實。當寫三法。或可以也。精奪而虛當補。將無他治歟。第曰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土鬱則奪之。金鬱則泄之。水鬱則折之。是以發汗吐下之別稱也。向使此無彼。曷果例用歟。仲景治外感。分六經。別腑臟。亦嘗發汗吐下也。而太陽有解肌。

少陽則三禁。並病用刺法。豈無其故歟。子和亦曰。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又曰。識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法療十形。又何必知藥性。求得法哉。豈子和真書。亡於金源氏之南遷。此特後人附會其說。而執迷妄意者。遂以鹵莽之言。為的確之論。甚至認虛為實。假寒為燠。

其於適事為故。與夫各安其氣之說。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獨無憾焉。

按邵柏崖刊本。第六第七第八三卷。是也。子和受法於劉守真。藥多用寒涼。金史並歸潛志備述之。則是書出自子和。亦不可疑。朱彥修劉宗厚律以自家之說為後人所附會。殆屬偏執。

〔雜記九門〕一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九卷。是也。

〔撮要圖〕一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卷。是也。

〔治病雜論〕一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一卷。是也。

〔三法六門〕一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二卷。是也。

〔治法心要〕一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三卷。是也。據醫史。是書系常仲明摭子和遺說。而錄成者也。

〔世傳神效名方〕一卷,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五卷。是也。

〔三複指迷〕一卷,佚

〔張氏經驗方〕國史經籍志二卷,佚

〔李氏(杲)內外傷辨惑論〕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僕幼自受難素於易水張元素先生。講誦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來。更事頗多。諸所診治。坦然不惑。曾撰內外傷辨惑論一篇。以證世人用藥之誤。陵谷變遷。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懶於語言。此論束之高閣十六年矣。崑崙範尊師曲相獎借。屢以活人為言。謂此書果行。

白話文:

這本書的內容,是根據《醫統正脈》所收錄的資料整理的。這本書總共有十四卷,以明朝嘉靖年間邵伯崖刊印的版本為基礎。這本書原本是某部叢書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儒門事親》。但實際上只有前三卷是《儒門事親》的內容,其他部分是麻知幾和他的弟子們記錄張子和的學說所編撰的。根據《歸潛志》記載,麻九疇,原名麻文純,是易州人,晚年熱衷於醫學,他跟隨名醫張子和學習,完全繼承了他的醫術。麻文純的文章精細有力,詩作也十分奇特。

麻文純的詩作風格很像唐朝詩人。西京伊良子氏收藏的元朝中統年間高鳴刻印的《儒門事親》也是三卷。我的先人根據朱好謙的《心印紺珠》,校訂了這本書的篇目,並在自己寫的《醫賸》中加以論述。現在我重新探討這個說法,並根據《醫方類聚》各證門所列的資料,加以詳細的核對,記錄如下,希望能讓大家了解這本書的原貌。

[治病百法] 兩卷,尚存。

這是邵伯崖刊本的第四、第五卷。

[十形三療] 三卷,尚存。

劉純說,廣陵的丘克容先生曾說,現在的醫生專門學習劉完素和張子和的醫術,常用發汗、吐、下三種方法來治療疾病。這可能是根據張子和的「十形三療」理論。所謂的「風寒暑濕燥火」、「內傷外傷」、「內積外積」,根據人體上下的情況,都用這三種方法來治療。這真的是張子和的本意嗎?怎麼和《內經》、仲景的學說那麼不一樣呢?《內經》不是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嗎?還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嗎?邪氣盛而實,用三種方法瀉是可以的。但精氣耗損而虛,應該用補法,難道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嗎?應該說「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土鬱則奪之,金鬱則泄之,水鬱則折之」,這都是發汗、吐、下的另一種說法。如果只有這一種方法,那又怎能都適用呢?張仲景治療外感疾病,分六經、別臟腑,也曾用發汗、吐、下的方法,但太陽病有解肌的方法,少陽病則有三禁,還會用針刺治療,難道沒有原因嗎?張子和也說,不讀《本草》,怎麼知道藥性?又說,知道病因,就能找到治療方法,這是醫術中的最高境界。如果用三種方法就能治療十種病症,那又何必了解藥性,尋求治療方法呢?難道張子和的真跡,真的在金朝南遷時遺失了嗎?這可能是後人附會他的說法,執著於錯誤的觀念,將粗略的言論當成精確的理論,甚至把虛證當成實證,把假寒當成真熱。他們對於「適事為故」和「各安其氣」的說法,一點也不加以研究。有志於研究古代醫學的人,難道沒有遺憾嗎?

這是邵伯崖刊本的第六、第七、第八卷。張子和的醫術是從劉完素那裡學來的,用藥多用寒涼藥。金史和《歸潛志》都有記載。因此,這本書是出自張子和之手,是沒有疑問的。朱彥修和劉宗厚認為後人把自己的觀點附會到張子和身上,可能是太過偏執了。

[雜記九門] 一卷,尚存。

這是邵氏刊本的第九卷。

[撮要圖] 一卷,尚存。

這是邵氏刊本的第十卷。

[治病雜論] 一卷,尚存。

這是邵氏刊本的第十一卷。

[三法六門] 一卷,尚存。

這是邵氏刊本的第十二卷。

[治法心要] 一卷,尚存。

這是邵氏刊本的第十三卷。據醫史記載,這本書是常仲明收集張子和的遺說編輯而成的。

[世傳神效名方] 一卷,尚存。

這是邵氏刊本的第十五卷。

[三複指迷] 一卷,已失傳。

[張氏經驗方] 兩卷,已失傳。

[李氏(杲)內外傷辨惑論] 三卷,尚存。

序言說,我從小就跟隨易水的張元素先生學習醫學,經過長時間的誦讀和研究,略有心得。中年以來,經歷了很多事情,診斷治療疾病時,不再感到疑惑。曾經寫過一篇《內外傷辨惑論》,用來證明世人使用藥物的錯誤。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已經步入老年,精神狀態也比較差,懶於說話。這篇論文已經被擱置了十六年了。崑崙的範尊師多次稱讚我,並以救人為本,認為如果這本書能夠流傳,一定會對世人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