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7)
卷五十 (7)
1. 方論(二十八)
劉祁曰:張子和為人放誕無威儀,頗讀書作詩嗜酒。久居陳,遊余先子門。後召入太醫院,旋告去。隱然名重東州。麻知幾九疇與之善,使子和論說其術,因為文之。有六門三法之目,將行於世。會子和知幾相繼死,迄今其書存焉。(歸潛志)
朱震亨曰:愚閱張子和書,惟務攻擊。其意以為:正氣不能自病,因為邪所客,所以為病也。邪去正氣自安。因病有在上、在中、在下,深淺之不同,立為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初看其書,將謂醫之法盡於是矣。後因思內經有謂之虛者,精氣虛也;謂之實者,邪氣實也。其邪所客,必因正氣之虛。
然後邪得而客之。苟正氣實,邪無自入之理。由是於子和之法,不能不致疑於其間。又思內經有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思仲景有言:病當汗解,診其尺脈澀,當與黃耆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於是以子和之書,非子和之筆也。馳名中土,其法必有過於明輩者。
何其書之所言,與內經仲景之意,若是之不同也?(格致餘論)
李濂曰:張子和與麻知幾、常仲明輩,日遊埊水之上,講明奧義,辨析玄理。遂以平日聞見,及嘗試之效,輯為一書,名之曰《儒門事親》。以為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親者不可以不知也。是書凡十四卷。蓋子和草創之,知幾潤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兵塵鴻洞,藏諸查牙空穴中。
幸而復出人間。謂非鬼神呵護之力可乎?其中妙論精義,不可縷述。善讀者當自得之。
朱撝曰:張子和,宛丘人,氏張,戴人是也。有《儒門事親》書三十篇。十形三療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複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門世傳方一帙。
四庫全書提要曰:《儒門事親》十五卷,金張從正撰。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人。興定中,召補太醫,尋辭去。事蹟具《金史·方伎傳》。從正與麻知幾、常仲明輩,講求醫理,輯為此書。劉祁《歸潛志》稱:麻知幾九疇與之善,使子和論其術,因為文之,則此書實知幾所記也。其例:
有說、有辨、有記、有解、有誡、有箋、有詮、有式、有斷、有論、有疏、有述、有衍、有訣、有十形三療、有六門三法。名目頗碎,而大旨主於用攻。其曰《儒門事親》者,則以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也。從正宗河間劉守真,用藥多用寒涼。其汗、吐、下三法,當時已多異議。
故書中辨謗之處為多。丹溪朱震亨亦譏其偏。後人遂並其書置之。然病情萬狀,各有所宜。當攻不攻,與當補不補,厥弊維均。偏執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惟中間負氣求勝,不免過激,欲矯庸醫恃補之失,或至於過直。又傳其學者,不知察虛實、論病久暫,概以峻利施治。
遂致為世所藉口。要之,未明從正本意耳。
白話文:
劉祁說,張子和這個人放蕩不羈,不拘小節,頗有讀書,也寫詩,喜歡喝酒。他長期住在陳地,曾到我父親門下學習,後來被徵召進入太醫院,不久又告辭離去,在東州一帶聲望很高。麻知幾和張子和交情很好,讓張子和論述他的醫術,因此將其記錄成文,有六門三法的綱目,準備流傳於世。後來張子和和麻知幾相繼去世,至今他的著作還留存著。
朱震亨說,我閱讀張子和的書,只見他一味攻擊邪氣,他的觀點認為正氣不會自己生病,而是因為外邪入侵才導致疾病。所以說,只要驅除邪氣,正氣自然就安穩了。根據疾病所在的部位在上、在中、在下和深淺的不同,設立了汗、吐、下三種方法來攻邪。剛開始看他的書,以為醫學方法就到此為止了。後來我思考《內經》裡有提到「虛」的概念,指的是精氣虛弱;「實」的概念,指的是邪氣充實。邪氣之所以能入侵人體,必定是因為正氣虛弱,然後邪氣才能乘虛而入。如果正氣強盛,邪氣就沒有辦法侵入。因此,我對張子和的醫學方法產生了懷疑。再思考《內經》裡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想到張仲景說的「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但如果診斷出尺脈澀,應先用黃耆建中湯補益正氣,然後再發汗。」由此看來,張子和的著作,恐怕不是張子和本人的想法,雖然他的醫術名揚天下,但他的方法一定有超過一般醫者的偏頗之處。
為什麼他書中所說的,和《內經》、張仲景的觀點如此不同呢?
李濂說,張子和和麻知幾、常仲明等人,每天在水邊遊玩,講述醫學的精髓,辨析深奧的道理。於是將他們平時的見聞,以及嘗試的經驗,編輯成一本書,命名為《儒門事親》,認為只有讀書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侍奉父母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醫學。這本書總共有十四卷,大概是張子和草創,麻知幾潤色,而常仲明又收集了其中的遺漏,整理成《治法心要》。在戰亂時期,這本書被藏在山洞裡,幸好又重新出現在世間,這難道不是神明的庇護嗎?書中精妙的理論,無法一一述說,善於讀書的人應當自己體會。
朱撝說,張子和是宛丘人,姓張,字戴人。著有《儒門事親》,書中包含三十篇文章,十形三療和治病百法,以及三複指迷、治法心要、三法六門世傳方等各一冊。
《四庫全書提要》說,《儒門事親》共十五卷,金代張從正所撰。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人。在興定年間,被徵召擔任太醫,不久就辭官離去。他的事蹟記載在《金史·方伎傳》中。張從正與麻知幾、常仲明等人,共同研究醫理,輯成此書。劉祁《歸潛志》說,麻知幾和張子和交情很好,讓張子和論述他的醫術,因此將其記錄成文,所以這本書實際上是麻知幾記錄的。書中的體例,有「說」、「辨」、「記」、「解」、「誡」、「箋」、「詮」、「式」、「斷」、「論」、「疏」、「述」、「衍」、「訣」,還有「十形三療」和「六門三法」等,名目比較繁雜,但主要宗旨是強調用攻邪的方法。書名叫做《儒門事親》,是因為作者認為只有讀書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侍奉父母的人應該要知道醫學。張從正師承河間劉守真,用藥多以寒涼為主。他的汗、吐、下三法,在當時就有很多爭議。
所以書中有很多辯解之處。丹溪朱震亨也譏諷他的醫術偏頗。後人就把他的書擱置一邊。然而,病情千變萬化,各有適宜的治療方法。該攻邪的時候不攻邪,和該補益的時候不補益,其弊端是相同的。過於偏執他的方法固然不對,完全否定他的方法也不對。只是他本人求勝心切,難免有些過激,想矯正庸醫只知補益的弊病,可能流於偏激。而且傳承他學說的人,不懂得辨別虛實,不論病情長短,一概用峻猛的藥物治療,因此遭到世人批評。總之,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張從正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