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6)
卷五十 (6)
1. 方論(二十八)
〔靈秘十八方〕佚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張氏(元素)家珍〕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醫學啟源〕讀書敏求記三卷,未見
錢曾曰。金易水張元素著。潔古治病。不用古方。刻期見效。劉守真嘗病傷寒。潔古診其脈。而知其用藥之差。守真大服。自是名滿天下。是書採輯素間五運六氣。內經治要本草而成。其門下高弟李明之請蘭泉張建吉甫。序於卷首。
〔張氏(璧)醫學新說〕佚
按上見於醫學源流。
〔張氏(從正)儒門事親〕三卷,存
頤齋引曰。醫之為道尚矣。自本草靈素之書作。而傳之者。代不乏人。和緩以降。若越人。若淳于。若張若華。皆明其理。神其術。而能濟眾於夭閼者也。然其著書垂世。為醫流之指南者。獨長沙公而已。爾後百論千方。紛然雜出。覽之者。但若可採用之。則莫適所從。求其洞達是理。
而□□夫至要者。殆若晨星。然近世惟河間劉守真深得長沙遺意。故能以斯道。鳴乎大定明昌。南渡以來。宛丘張子和出。專探歷聖之心。□發千載之秘。辨實於虛。識燠於寒。以至陰陽之所以造化。運氣之所勝復。風土之異宜。形神之殊稟。無一不究其極。凡所拯療。如取如攜。
識者謂長沙河間。復生於斯世矣。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求去。蓋非好也。於是退而從麻徵君知幾常公仲明輩。日遊埊上。相共講明奧義。辨析至理。深悼傳習之弊。力矯而正緒。遂以平日所著論議。及嘗試之效。緝為一卷。命曰儒門事親。其意以謂非吾儒不能明辨而是正之。
以傳於天下後世也。是□之成。一法一論。其大義皆子和發之。至於博之以文。則徵君所不辭專。議者咸謂非宛丘之術。不足以稱徵君之文。非徵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術。所以世稱二絕。而尤為難得歟。惜其真本為徵君藏於名山中。不可復見。今之板行者。尚為錯亂疑闕。
殆傳者之過也。嗚呼。術業如子和。不得居中以司天下之命。而躋之壽域。徒使之卒□□□其書又□殊博雅君子手。而傳之者。或失其真。又不能無遺恨。此予所以屢嘆而深惜之。異時有好事。購得真本。重刊而行之。俾學者獲睹完□。以惠天下後世。則子和為不死矣。歲在單閼陽月晦日。
頤齋引。
金史本傳曰。張從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醫書有汗下吐法。亦有不當汗者。汗之則死。不當下者。下之則死。不當吐者。吐之則死。各有經絡脈理。世傳黃帝岐伯所為書也。從正用之最精。號張子和汗下吐。
妄庸淺術。習其方劑。不知察脈原病。往往殺人。此庸醫所以失其傳之過也。其所著。有六門三法之目。存於世云。
白話文:
**《靈秘十八方》**這本書已經失傳,根據《古今醫統》記載,曾有這本書存在。
**《張氏(元素)家珍》**一卷,也未曾見過,根據《菉竹堂書目》記載,曾有這本書存在。
《醫學啟源》讀書敏求記三卷,同樣未曾見過。錢曾說,這本書是金代易水的張元素所著。張元素(字潔古)治病不用古方,但療效顯著。劉守真曾患傷寒,張潔古診脈後,便指出他用藥的錯誤之處,劉守真非常佩服,張潔古的名聲也因此傳遍天下。這本書彙集了《素問》的五運六氣、《內經》的治病要旨以及本草知識。他的高徒李明之請蘭泉的張建吉甫為這本書寫了序。
**《張氏(璧)醫學新說》**也已失傳,根據《醫學源流》記載,曾有這本書存在。
**《張氏(從正)儒門事親》**三卷,現在還存在。
頤齋引述說:「醫學之道非常崇高,自從《本草》和《靈樞》、《素問》等醫書出現後,世代都有人傳承。從和緩開始,像扁鵲、淳于意、張若華這些人,都明白醫學的道理,擁有神奇的醫術,能夠救治那些將要夭折的人。然而,真正著書立說,成為醫學界指南的,只有長沙公(即張仲景)。之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醫論和方劑,讓人眼花繚亂,即使想採用,也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真正能通曉醫理,抓住關鍵要點的人,少之又少,如同早晨的星辰。但是,近代只有河間的劉守真(劉完素)真正領悟了長沙公的遺旨,所以才能使這個醫學之道在金朝的大定、明昌年間發揚光大。南宋時期,宛丘的張子和(張從正)出現,他專門探究歷代聖賢的心法,揭示了千古的秘密,能夠辨別實證和虛證,區分熱證和寒證,深入研究陰陽的變化規律、運氣的勝復、不同地區的風土差異、以及不同人的形神稟賦,沒有一項不鑽研到極致。凡是他救治的病人,都能藥到病除,效果顯著。
有見識的人都說,長沙公和河間先生又重新出現在這個世上了。興定年間,朝廷徵召張子和擔任太醫,但不久他就辭官離去,可見他並不好名利。於是,他退隱後,與麻徵君、知幾常公、仲明等人在郊外遊玩,一同講解醫學的奧義,辨析深刻的道理。他們深感當時醫學傳習中的弊端,於是努力糾正,恢復正軌。張子和把自己平日的醫學論述和嘗試有效的經驗匯編成一卷,命名為《儒門事親》。他認為只有儒者才能明辨是非,糾正醫學上的錯誤,並將這本書傳給後世。這本書的內容,無論是一條法則,還是一條論述,都體現了張子和的主要思想。麻徵君則將這些思想進一步加以闡述,使得文字更加優美,眾人都認為,如果沒有宛丘的醫術,就無法展現麻徵君的文采;沒有麻徵君的文采,也無法弘揚宛丘的醫術,所以世人稱他們二人為‘二絕’,而且非常難得。可惜的是,這本書的原本被麻徵君收藏在名山之中,無法再見到。現在流傳的版本,大多是錯亂和缺失的,這是傳抄者的過失啊。哎!像張子和這樣醫術高超的人,卻不能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掌握天下蒼生的命運,最終未能長壽,只能讓他所著的醫書落到這些學識淵博的君子手中,而傳抄者又常常會失去其中的真義,實在令人遺憾。這就是我為什麼多次感嘆和深深惋惜的原因。希望將來有好事之人,能夠找到這本書的真本,重新刊印出版,讓學者能夠看到完整的內容,造福天下後世,那麼,張子和先生也將永垂不朽了。寫於歲次單閼陽月晦日,頤齋引。」
金史本傳記載:「張從正,字子和,是睢州考城人。他精通醫術,貫通了《素問》、《難經》等醫學經典。他的醫學方法宗法劉守真,用藥多以寒涼為主。他治病救人,往往能收到奇效。古代醫書中有汗、下、吐三種治療方法,但也有不適合使用汗法的,用了就會死;不適合用下法的,用了也會死;不適合用吐法的,用了也會死。這些都有經絡和脈理作為依據。世傳這些醫理是黃帝和岐伯所寫的。張從正使用這些方法最為精妙,被稱為‘張子和汗下吐’。那些醫術淺薄的庸醫,只會模仿他的方劑,卻不懂得觀察脈象,辨別病因,往往會害死人。這也是庸醫丟失了醫術真諦的原因。張從正所著的醫書,有六門三法的分類,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