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5)
卷五十 (5)
1. 方論(二十八)
李濂曰。劉守真晚年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凡三卷。分三十二門。首原道原脈攝生。以及於處方用藥。君臣佐使之法。無所不備。而秘藏籄笥。不以示人。(醫史)
李時珍曰。張元素病機氣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
四庫全書提要曰。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金張元素撰。元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應童子舉。二十七試進士。以犯廟諱。下第乃去。而學醫。精通其術。因抒所心得。述為此書。凡分三十二門。首原道原脈。攝生陰陽諸論。次及處方用藥。次第加減。君臣佐使之法。於醫理精蘊。
闡發極為深至。其書初罕傳播。金末楊威始得其本刊行。而題為河間劉完素所著。明初寧王權重刊。亦沿其誤。並偽撰完素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至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始糾其謬。而定為出於元素之手。於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醫史。稱完素嘗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
嘔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藥。完素大服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是其造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原不必托完素以為重。今特為改正。其偽託之序。亦並從刪削焉。
按線溪野老劉守真三消論跋云。麻徵君寓汴梁日。訪先生後裔。就其家。得三消論氣宜病機之書。又杜思敬濟生拔萃。稱東垣活法機要。與潔古家珍。及劉守真保命。大同小異。考徵君則麻九疇。為張子和友。乃在當時。其言若此。與楊序所謂先生卒。書不世傳。屏翳於茆茨荊棘中者符。
杜思敬編書。在於元延祐二年。時八十一歲。其生距守真之時。未為遼闊。則是書之出自守真。斷可知矣。且其所述方論。與宣明論原病式相出入。李時珍有何所證。以為張元素之書。夫元素所著。雖佚不可見。東垣李明之嘗從受其法。則讀明之諸書。以溯源委。其理趣判然。
與是書不同。元素子璧。著有保命集論類要。時珍豈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義。隨襲其謬。並以序文詞。稱寧王偽撰。郢書燕說。莫甚此焉。活法機要。為李明之所著。時珍又只是書一名。實為歧誤。
〔三消論〕一卷,存
線溪野老跋曰。三消之論。劉河間之所作也。因麻徵君寓汴梁。暇日訪先生後裔。或舉教醫學者。即其人矣。徵君親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著遺書。乃出三消論。氣宜病機二書。未傳於世者。又多不全。止取三消論。於卷首增寫六位臟象三圖。其餘未遑潤色。即付友人穆子昭。
子昭乃河間門人。穆大簧之後也。時覓官於京師。方且告因徵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從子昭。授得一本。後置兵火遂失其傳。偶於鄉人霍司承君祥處。復見其文。然傳寫甚誤。但依仿而錄之。以付後之學者。詳為刊正云。時甲辰年冬至日。線溪野老書。
白話文:
李濂說,劉守真晚年寫了《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共三卷,分為三十二個部分。內容從探討醫學的根本道理、脈象的根源、養生方法,到處方用藥、君臣佐使的原則,無所不包。但劉守真將此書視為珍寶,藏在家中,不輕易給別人看。(這是醫學史的記載)
李時珍說,張元素的《病機氣宜保命集》共有四卷,又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以為是河間的劉完素所著,還偽造了序文放在書卷開頭,以此附會。
《四庫全書提要》說,《病機氣宜保命集》有三卷,是金朝的張元素所撰寫。張元素字潔古,是易州人。他八歲就參加童子科考試,二十七歲考進士,因為名字犯了廟諱,落榜後就放棄仕途轉而學醫。他精通醫術,於是將自己的心得寫成了這本書。書中分為三十二個部分,首先探討醫學的根本道理、脈象的根源,以及養生、陰陽等理論,接著是處方用藥、藥物加減、君臣佐使的原則。書中對醫理的闡述非常深入。這本書最初很少傳播,金朝末年楊威才得到原本刊行,卻題為河間劉完素所著。明朝初年,寧王朱權重新刊印,也沿用了這個錯誤,並且偽造了劉完素的序文放在書卷開頭,以此附會。直到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才糾正了這個錯誤,確定此書是出自張元素之手,並在序例中做了明確的說明。根據李濂《醫史》記載,劉完素曾經得傷寒,八天後出現頭痛、脈象緊繃、嘔吐、吃不下飯等症狀。張元素去為他診治,讓他服用了某種藥,劉完素照做後病就好了。張元素因此聲名大噪,可見他的醫學造詣很深,足以自成一家,原本就不需要託名於劉完素來增加分量。現在特意將此錯誤改正,並將偽造的序文刪除。
根據線溪野老在《劉守真三消論跋》中寫道,麻徵君在汴梁居住時,曾拜訪劉守真的後人,從他家裡得到《三消論》和《氣宜病機》兩本書。另外,杜思敬在《濟生拔萃》中也說,東垣的《活法機要》和潔古家的珍藏,以及劉守真的《保命集》,內容大同小異。考證麻徵君,就是麻九疇,他是張子和的朋友,當時就在世。他的說法和楊威序言中所說的「劉守真去世後,書沒有流傳於世,被埋沒在茅草荊棘中」的說法相符。杜思敬編寫書籍是在元朝延祐二年,當時他八十一歲,他出生的年代距離劉守真不遠,所以這本書出自劉守真之手是可以確定的。而且,書中所述的方論與《宣明論原病式》有相似之處。李時珍有什麼證據認為是張元素的書呢?雖然張元素所寫的書可能已經失傳,但東垣李明之曾師從張元素,只要讀李明之的著作,就能追溯到源頭,會發現兩者的理論體系明顯不同。張元素的兒子張璧寫有《保命集論類要》,李時珍難道是把這兩者搞混了嗎?《提要》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跟著犯了同樣的錯誤,還把序文說是寧王偽造的,這真是郢書燕說,沒有比這更離譜的了。《活法機要》是李明之所著,李時珍把它當作是此書的別名,實在是個錯誤。
(《三消論》一卷,現存)
線溪野老在跋文中說,《三消論》是劉河間所寫的。因為麻徵君住在汴梁,空閒時拜訪劉守真的後人。有人想跟他們學醫,他們就出現了。麻徵君親自到他們家,請求得到劉守真平時所寫的遺書,於是拿出了《三消論》和《氣宜病機》兩本書,這些書都沒有流傳於世,而且很多都不完整。只取出《三消論》,在書卷開頭增加了六位臟象圖,其餘的沒有時間潤色,就交給朋友穆子昭。穆子昭是河間學派的門人,是穆大簧的後代,當時在京城謀官,想藉由麻徵君的關係來得到幫助。因此,我從穆子昭那裡得到了一份抄本。後來遭遇兵火,這份抄本就失傳了。偶然間在鄉人霍司承君祥那裡又看到了這本書的內容,但是傳抄的錯誤很多,我只是照著抄錄下來,留給後來的學者,希望他們能仔細校正。時間是甲辰年冬至日,線溪野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