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9)

1. 方論(二十八)

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濟人利物之事。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於無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僅力疾成之。雖未為完備。聊答尊師慈憫之志。師。宋文正公之後也。丁未歲重九日。東垣老人李杲明之題。

四庫全書提要曰。內外傷辨惑論三卷。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真定人。嘗以納資得官。監濟源稅。案元硯堅作東垣老人傳。稱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則當生於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時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終。故舊本亦或題元人。而元史亦載入方伎傳也。

初杲母嬰疾。為眾醫雜治而死。迄莫知為何證。杲自傷不知醫理。逐捐千金。從易州張元素學。盡得其法。而名乃出於元素上。卓為醫家大宗。是編髮明內傷之證。有類外感。辨別陰陽寒熱有餘不足。而大旨總以脾胃為主。故特製補中益氣湯。專治飲食勞倦。虛人感冒。法取補土生金。

升清降濁。得陰陽生化之旨。其闡發醫理。至為深微。前有自序。題丁未歲。序中稱此論束之高閣十六年。以長曆推之。其書蓋出於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脾胃論〕國史經籍志三卷,存

元好問序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穀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必從足始者也。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

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

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丁寧之。上發二書之微。下祛千載之惑,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羅天益後序曰。黃帝著內經。其憂天下後世。可謂厚且至矣。秦越人述難經以證之。傷寒為病最大。仲景廣而論之。為廣世法。至於內傷脾胃之病。諸書雖有其說。略而未詳。我東垣先生作內外傷辨。脾胃論。以補之。先生嘗閱內經所論。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宗氣之道。內谷為寶。

蓋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沖和百脈。頤養神明。利關節。通九竅。滋志意者也。或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妄作勞役。及喜怒悲愉。傷胃之元氣。使營運之氣減削。不能輸精皮毛經絡。故諸邪乘虛而入。則疢動於體。而成痼疾。致真氣薾然而內消也。

白話文:

讓天下的人,不至於早夭,這也是仁人君子幫助他人、利益眾生的事。就算不斷地寫書,耗盡精力,書寫成了卻也因此而死,豈不是比沒有作為而活著更沒有意義嗎?我敬佩他的這番話,盡力帶病完成這本書。雖然還不夠完備,也算是回應老師慈悲的心意。老師是宋文正公的後代。丁未年重陽日,東垣老人李杲明題。

《四庫全書提要》說,《內外傷辨惑論》共三卷,是金朝的李杲所寫。李杲字明之,自號東垣老人,是真定人。他曾經因為捐錢而得到官職,擔任濟源的稅務監管。根據元硯堅寫的《東垣老人傳》記載,李杲在辛亥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那麼他應該是出生在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年。金朝滅亡時他五十五歲,進入元朝後十七年才去世。所以舊的版本有時候也會稱他為元朝人,元朝的史書也把他列入了方伎傳(醫術傳記)。

當初李杲的母親生病,被眾多醫生用各種方法治療而死,始終不知道是什麼病。李杲因此痛心自己不懂醫理,於是捐出千金,跟隨易州的張元素學習,盡得其醫術,名聲甚至超過了張元素,成為醫學大家。這本書闡明了內傷的症狀,有些類似外感,辨別陰陽寒熱的偏盛或不足,而主要宗旨都以脾胃為中心。所以他特別創制了補中益氣湯,專門治療因為飲食勞累、身體虛弱的人感冒。這種方法取法於補益脾土以生肺金,升清氣而降濁氣,領悟了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他闡述醫學道理,非常精深微妙。前面有他自己寫的序,寫的是丁未年,序中提到這部論著被擱置了十六年。按照時間推算,這本書大約是出自金哀宗正大九年辛卯年。

《脾胃論》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為三卷,現在仍然保存著。

元好問的序說,天上的邪氣侵犯人體,就會傷害人的五臟。八方吹來的風邪,是侵犯人體上部的主要因素。水穀的寒熱不調侵犯人體,就會傷害六腑。所謂的飲食進入胃部,其精氣會向上輸送至肺,而糟粕則會往下排到腸胃。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疾病。地上的濕氣侵犯人體,就會傷害皮膚和筋脈,通常從腳部開始。內經說各種疾病都是因為上、中、下三種因素造成的,又論述了形氣兩虛,但卻沒有提及天地的邪氣。

由此可知,脾胃的不足,是各種疾病的開始。至於脾胃的偏盛或不足,世上的醫生都無法辨別,這種狀況已經很久了。過去,在壬辰年間的戰亂中,五六十天之間,因為飲食勞累而死的人,將近百萬。大家全都認為他們是死於傷寒,後來看到李杲的《辨內外傷》和《飲食勞倦傷一論》,才知道世上醫生的錯誤。學術不精通,導致誤人性命,實在太可悲了!李杲既然寫了這部論著,

又擔心世俗的偏見不能馬上覺悟,所以又寫了《脾胃論》來詳細說明。上承二書的精微道理,下消除千百年來的迷惑。如果這本書能被推廣施行,壬辰年間的用藥災禍就不會發生。仁人的話,真是廣大深遠啊。己酉年七月十五日,遺山元好問寫序。

羅天益的後序說,黃帝寫了《內經》,他對天下後世的憂慮,可以說是深厚而至誠了。秦越人寫了《難經》來驗證它。《傷寒》這種病最大,張仲景廣泛地論述它,為世人提供了廣泛的法則。至於內傷脾胃的疾病,各種醫書雖然有提到,卻很簡略而不詳細。我們的東垣先生寫了《內外傷辨》和《脾胃論》來補足這方面的不足。先生曾經閱讀《內經》中所說的,四時都要以保養胃氣為根本,宗氣(人體的元氣)的來源在於水穀精微。

飲食進入胃部,精氣遊溢,向上輸送給脾臟。脾臟散發精微物質,再向上歸於肺。肺氣與百脈協調,滋養精神,使關節靈活,開通九竅,滋養意志。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起居不正常、過度勞累,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傷害了胃的元氣,使得氣的運行減弱,不能輸送精華給皮膚經絡,各種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於是疾病在身體上發作,形成頑固的疾病,導致人體真氣衰弱而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