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八 (11)
卷七十八 (11)
1. 方論(五十六)
則宜傳之於世。而種痘之術。不可向人言乎。蓋秘其訣而不肯筆之於書。私其技而不欲公之於世也。余今乃泄人之所未泄。傳人之所不傳。書不云新。亦何云乎。或云。痘為最險之證。當天行癘疫。人皆惶恐。方思遠避之不暇。況集嬰孩小子。無影無端。取而種之。是舉無疾之人。
憑空而授之以病也。仁者將安忍乎。余曰。不然。痘乃先天之毒。方陰陽交感之際。早已植根於胎元。一遇五運變遷。時行疫氣之感。從未有不發者。若俟其既發。而始圖之。則疫氣流行。症多不順。又或付之庸手。表裡虛實之莫辨。溫涼和解之不明。既不能起死以回生。反歸咎於天災之作孽。
此余所以痛心疾首。不能不致嘆於消患未萌。保安未危者。其功為甚巨也。惟於無事之日。以佳苗而引胎毒。斯毒不橫。而證自順。敢曰人謀能奪造化之柄哉。亦趨古免凶。保安無危。仁人慈幼之善術耳。余祖承聶久菩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余讀父書。遍臨痘症。
幾及萬人。用數十年艱苦之思。日憂勤於治痘之法。師古而不泥於古。讀書不盡信其書。辨症發藥。因病制方。重可使輕。逆可使順。危可使安。雖遇不治之症。亦或為之治矣。但年暮力疲。無復四方之志。爰將生平學力。悉筆於書。非敢曰創千古未有之奇也。特以獨得而心裁者。
公之於世。以補慈幼之術。而新岐黃之耳目云爾。故題之曰種痘新書。乾隆六年。辛酉歲次。仲春穀旦。三山汀郡。寧陽張琰遜玉題。
〔朱氏(錫嘏)痘疹定論〕未見
〔亡名氏痘科正宗〕未見
李鬥曰。小兒之生。以種痘為要。不然則治法有二。其一用升提托補。以催其膿。聶久吾活幼心法發其端。朱錫嘏痘疹定論詳之。其一為通下以瀉其毒。始於救偏瑣言。而揚其流於痘科正宗。蓋痘毒原於先天。勢宜外發。不容內解。以常法治之。則聶氏之說為勝。或因天行感染。
則其病與瘟疫相表裡。則正宗攻下之法為宜。此仲景傷寒治法。與吳又可瘟疫論。所以並行不悖也。近世時醫。偏用瀉下。一二好古之士。執聶以呵斥之。不知皆偏論也。(揚州畫舫錄)
〔吳氏(建鈕)異傳稀痘經驗良方〕一卷,存
〔亡名氏痘疹傳心錄〕十九卷附慈幼傳心採痂種痘法,未見
按上見於匯刻書目。程永培六醴齋醫書。
〔舒氏(詔)痘疹真詮〕一卷,存
白話文:
應該將這個方法流傳於世。但是,種痘的技術,難道不能告訴別人嗎?那是因為他們把訣竅當成秘密,不肯寫在書上,把技術當成私有的,不願意公開給世人。我現在卻要揭露別人沒有揭露的,傳授別人沒有傳授的,書寫的內容即使不是新的,又何妨呢?
或許有人會說,天花是最危險的疾病,當瘟疫流行時,人們都感到恐懼,躲避都來不及了,更何況是聚集嬰兒幼童,無緣無故的將天花病毒種到他們身上,這不是讓沒有生病的人,憑空就得到疾病嗎?有仁心的人怎麼忍心這樣做呢?
我說,不是這樣的。天花是先天就有的毒素,當陰陽交感之時,早就已經在胎兒體內紮根了。一旦遇到五運變遷、時行疫氣的感應,沒有不發病的。如果等到已經發病了才開始治療,那麼在疫氣流行的情況下,病情大多不順利。又或者交給庸醫治療,表裡虛實分不清楚,溫涼和解的方法也不明白,既不能起死回生,反而把過錯歸咎於天災作孽。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痛心疾首,不得不感嘆於在災害還沒萌芽時就加以消弭,在危險還沒發生時就加以保護,這樣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只有在平安無事的時候,用好的疫苗來引出胎毒,這樣毒素就不會亂竄,病情自然會順利。難道可以說人的計謀能夠奪取造化的權柄嗎?這也只是追隨古人免除凶險,保護平安無虞,是仁人慈愛幼童的好方法罷了。
我繼承了聶久菩先生的教誨,世代從事種痘的技藝,已經傳承了好幾代。我閱讀父親的著作,遍覽天花病症,接觸的案例幾乎有上萬人。用數十年艱苦的思考,每天勤奮研究治療天花的方法。效法古人,但不拘泥於古人的方法;讀書,但不完全相信書上的內容。辨別病症,開立藥方,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能將重病轉為輕病,將逆症轉為順症,將危險的病症轉為平安。即使遇到難以治癒的病症,也或許能治好。只是年紀大了,精力疲憊,不再有到處行醫的志向了。於是將畢生所學,全部寫在書中,不敢說是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奇蹟,只是把自己獨到的心得體會,公佈於世,以補益慈愛幼童的方法,並讓醫學界耳目一新。所以將書命名為《種痘新書》。
乾隆六年,辛酉年仲春的良辰吉日,三山汀郡寧陽張琰遜玉題。
(朱氏(錫嘏)《痘疹定論》)未見。
(亡名氏《痘科正宗》)未見。
李鬥說:小兒出生,種痘是最重要的。不然,治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升舉、托補的方法,來催促膿皰的形成。聶久吾《活幼心法》開啟了這個方法,朱錫嘏《痘疹定論》詳細闡述了這個方法。另一種是用通下瀉毒的方法,最初出現在《救偏瑣言》,而後在《痘科正宗》中發揚光大。因為天花毒素源於先天,應該向外發散,不能向內消解。如果用常規方法治療,那麼聶氏的說法比較好。如果是由於時疫感染,那麼疾病的症狀與瘟疫相似,就應該採用《正宗》中攻下瀉毒的方法。這就像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和吳又可《瘟疫論》的理論,是可以並行不悖的。近代的醫生,偏愛使用瀉下的方法。有一兩個喜愛古代醫學的醫生,堅持聶氏的觀點而加以斥責,卻不知道這都是片面的看法。(引自《揚州畫舫錄》)
(吳氏(建鈕)《異傳稀痘經驗良方》)一卷,現存。
(亡名氏《痘疹傳心錄》)十九卷,附帶《慈幼傳心採痂種痘法》,未見。
以上資料可見於匯刻書目,程永培《六醴齋醫書》。
(舒氏(詔)《痘疹真詮》)一卷,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