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九 (1)
卷七十九 (1)
1. 卷七十九
2. 史傳
〔甘氏(伯宗)名醫傳〕(宋史作歷代名醫錄)新唐志七卷,佚
〔李氏(濂)醫史〕明史十卷,存
凡例曰。歷代名醫。凡史傳所載者。謹備錄之於前五卷矣。其有散見各家文集者。亦錄之以備遺。則俱列於後五卷。一古之名醫。前史已有傳者。既錄之矣。乃若張仲景王叔和啟玄子。皆醫之宗也。良不可無傳。今皆補之。其絕無事實。如巫咸巫彭矯氏俞氏盧氏崔文子公孫光之類。
則闕之。一凡各家文集中所載。序記雜文。凡為名醫而作者實繁。其篇悉弗錄。蓋不可勝錄也。一諸名醫學本素難。方術醇正者。則錄之。如晉書所載佛圖澄單道開之類。頗涉勾誕。悉黜不錄。恐滋後人之惑。一凡區區別有見聞。本傳之所未及者。或間有一得之愚。亦潛附傳後。
以諗觀者。一近代名醫。如劉守真張子和李明之諸子。平生著述頗多。其治療奇驗。不可勝數。而金元史載之甚略。今姑依史錄之。不敢增也。
明史稿曰。李濂。字川父。祥符人。舉正德八年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沔陽知州。稍遷寧波同知。擢山西僉事。嘉靖五年。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濂少負俊才。時從俠少年。聯騎出城。搏獸射雉。酒酣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一日作理情賦。友人左國璣持以示李夢陽。
夢陽大嗟賞。訪之吹臺。濂自此聲馳河雒間。既罷歸。益肆力於學。遂以古文名於時。初受知夢陽。後不屑附和。里居四十餘年。著述甚富。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史十卷。明李濂撰。是編採錄古來名醫。自左傳醫和以下。迄元李杲。見於史傳者。五十五人。又採諸家文集所載。自宋張擴以下。迄於張養正。凡十人。其張機王叔和王冰王履戴原禮葛應雷六人。則濂為之補傳。每傳之後濂亦各附論斷。然如醫和診晉侯。
而知趙孟之死。據和所稱主不能御。吾是以云。蓋以人事天道斷之。而濂以為太素脈之祖。扁鵲傳中。趙簡子齊桓公虢君。各不同時。自為史記好奇之誤。而濂不訂正。葛洪自屬道家。但偶集方書。不聞浩驗。乃一概收入。則陶弘景之撰名醫別錄。有功本草。何以見遺。褚澄遺書。
偽託顯然。乃不能辨別。反證為真本。至於宋僧智緣。本傳但有善醫二字。別無治驗。特以太素脈知。與張擴具有醫案者迥別。載之醫家。尤為濫及。遠濟魯古。(按濟魯古原作直魯古。今改正。)亦更無一事可述。但以長亦能醫。專事針灸二語。遽為立傳。則當立傳者。又何限乎。
濂他書頗可觀。而此書乃冗雜特甚。殊不可解。惟其論倉公神醫。乃生五女。而不生男。其師公乘陽慶亦年七十餘。無子。以證醫家無種子之術。其理為千古所未發。有足取焉。
〔程氏(伊)醫林史傳〕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白話文:
[史傳]
關於《甘氏(伯宗)名醫傳》
這本書在《宋史》中被稱為《歷代名醫錄》,原先《新唐志》記載有七卷,但現在已經失傳了。
關於《李氏(濂)醫史》
這本書是明朝李濂所著,共有十卷,現在還保存著。
凡例說明:
- 本書主要收錄史書中有記載的歷代名醫,這些內容都放在前五卷。至於那些散見於各家文集的名醫事蹟,為了避免遺漏,也都收錄在後五卷。
- 有些古代名醫,如張仲景、王叔和和啟玄子,雖然前代的史書中沒有他們的傳記,但他們都是醫學的宗師,不可沒有傳記,所以本書將他們的事蹟補錄進來。至於那些沒有實際事蹟的人物,如巫咸、巫彭、矯氏、俞氏、盧氏、崔文子和公孫光之類,則不予收錄。
- 對於各家文集中所記載的序言、雜文,雖然有很多是名醫所作,但內容繁雜,無法一一收錄,所以一概不錄。
- 本書只收錄醫術精湛、醫理純正的名醫,例如《晉書》中記載的佛圖澄和單道開等人,雖然他們頗涉神怪傳說,但因為擔心後人會被迷惑,所以不予收錄。
- 如果對於某些名醫有其他見聞,或者有與正史記載不同的個人見解,也會附在傳記後面,以供讀者參考。
- 近代名醫,例如劉守真、張子和和李明之等,他們雖然著作豐富,治療經驗也很多,但《金元史》對他們的記載卻很簡略,所以本書只能依照史書的記載來寫,不敢擅自增加。
關於李濂和他的《醫史》
《明史稿》記載,李濂,字川父,祥符人,在明朝正德八年鄉試中考取第一名,隔年考取進士,之後擔任沔陽知州,後來升遷為寧波同知,再升遷為山西僉事。嘉靖五年,因為考核而被免職,當時他才三十八歲。李濂年輕時就很有才華,經常和一些俠義少年騎馬出城,打獵飲酒,並會悲歌慷慨,嚮往信陵君和侯生的為人。他曾寫過一篇《理情賦》,他的朋友左國璣拿給李夢陽看,李夢陽非常讚賞,還特地到吹臺拜訪李濂,從此李濂的名聲就傳遍了河南洛陽一帶。被免職後,他更加努力學習,以古文聞名於世。他最初受到李夢陽的賞識,但後來卻不屑於附和李夢陽的觀點。他隱居在家四十多年,著作非常豐富。
《四庫全書提要》對於《醫史》的評價
《醫史》十卷,是明朝李濂所著。本書收錄了自《左傳》中的醫和到元朝李杲,總共五十五位史書有記載的名醫。另外,還從各家文集中收錄了自宋朝張擴到張養正,總共十位名醫。對於張機、王叔和、王冰、王履、戴原禮和葛應雷這六位,李濂還特別為他們補充了傳記。每篇傳記之後,李濂都會加上自己的評論。
《提要》認為,李濂在書中有些地方考證不夠嚴謹,例如他認為醫和診斷晉侯的病情,得知趙孟將死,是根據醫和所說的“主不能御”推斷出來的,但李濂卻認為這是太素脈的起源。對於扁鵲傳中,趙簡子、齊桓公和虢君生病的時間各不相同,李濂認為這是《史記》為了獵奇而造成的錯誤,但他卻沒有加以訂正。此外,葛洪明明是道家,只是偶爾收集了一些醫方,沒有什麼顯著的療效,卻也被收錄進來,但陶弘景撰寫的《名醫別錄》,對本草有很大貢獻,反而被遺漏了。褚澄的遺書明顯是偽託的,李濂卻無法辨識,反而認為是真的。還有宋朝僧人智緣,他的傳記只說他很會醫術,沒有任何治療經驗,只是因為他懂太素脈就被收錄進來,與有醫案的張擴不同,這種收錄顯得過於寬濫。至於遠濟魯古,更沒有什麼事蹟可以記載,只是因為“擅長醫術”和“專長針灸”就被立傳,那應該被立傳的人不是很多嗎?
《提要》認為,李濂的其他著作都很好,但這本《醫史》卻非常冗雜,令人費解。只有他在書中論述倉公的神醫,只生了五個女兒,沒有生兒子,而他的老師公乘陽慶也到了七十歲,沒有兒子,藉此來證明醫家沒有生子的方法,這個觀點是前人沒有提出的,值得肯定。
關於《程氏(伊)醫林史傳》
這本書是程伊所著,屬於《醫藏目錄》中的四卷,現在還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