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2)
卷二十二 (2)
1. 明堂經脈(二)
〔王氏(開)重註標幽賦〕佚
金華府志曰。王鏡澤。名開字啟元。蘭溪人。家貧好讀書。不遇於時。遂肆力醫道。遊大都竇太師漢卿之門。二十餘年。悉傳其術以歸。竇公囑之曰。傳吾術以濟人。使人無病。即君之報我也。遇人有疾。輒施針砭。無不立愈。至元初。領揚州教授。以母老辭。所著有重註標幽賦傳於世。子國瑞。孫廷玉。曾孫宗澤。皆克世其業云。
〔祝氏(定)注竇太師標幽賦〕佚
處州府志曰。祝定。字伯靜。麗水人。以醫術鳴。洪武初。授本府醫學提舉。轉正科。注竇太師標幽賦。醫學咸宗之。
〔竇文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訣〕醫藏目錄一卷,未見子午流注,一卷,未見
〔注銅人針經密語〕一卷,佚
〔王氏(開)增注針經密語〕一卷,佚
貝瓊序略曰。皇元時。竇文貞公得丘長生之傳。大顯於中朝。而四方咸宗之。且推其所得。述標幽二賦行於世。後注銅人針經密語一卷。未成而沒。其徒有蘭溪王鏡潭及其子瑞庵者。增注而成之。則三百六十五穴之分。不可有一過不及之差。淵乎微哉。一日瑞庵挾之。訪予殳山。
求序以冠其端。予讀之累日。為之嘆曰。嗟乎。針為醫之一耳。而書之浩繁。有不可勝窮者。皆非所以為密也,夫觀室而不睹其密。則未造乎室。適道而不求其密。則未造乎道。補註密語。其用針之穾⿰骨歲乎。然其書閟而未廣也。鏡潭父子。因文貞公之注。復詳之於後。則所謂密語者。
既顯而不得閟矣。學者獲從而考之。則知其所慎。而見於治人者。足以冀夫十全之效。而無悟也已。故不辭而書其說云。(清江文集)
〔忽氏(公泰)金蘭循經取穴圖解〕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高武曰。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詮次。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臟腑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流注。各為註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自恆山董氏鋟梓吳門。傳者始廣。自滑氏注十四經發揮。而人始嫌其簡略矣。
錢曾曰。忽先生名公泰。字吉甫。元翰林集賢直學士。中順大夫。是書與素問。若合符節。大德癸卯。刊於吳門。圖長尺有四。折而裝潢之。他書未有也。
〔亡名氏節要〕一卷,存
〔針經摘英集〕一卷,存
按上二種,收在於濟生拔粹。
〔何氏(若愚)流注指微賦〕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流注指微賦一卷,元何若愚撰。若愚爵里未詳。原注有云。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經絡之賾。原針灸之理。明營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於內自取義。以成此賦。則若愚先著指微論。又自約其義。為此賦。便記誦也。今指微論不傳。惟此賦載永樂大典中。
白話文:
[明堂經脈(二)]
王鏡澤(王開)重註《標幽賦》
《金華府志》記載,王鏡澤,名開,字啟元,是蘭溪人。他家境貧寒但熱愛讀書,可惜沒有遇到賞識的時機,於是專心研究醫術。他曾在大都跟隨竇太師漢卿學習二十多年,盡得其醫術真傳。竇太師囑咐他說:「你要把我的醫術傳播出去,救治病人,讓他們不再受疾病的困擾,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王鏡澤遇到病人,就用針灸治療,往往都能立即見效。在元朝初期,他被任命為揚州教授,但因為母親年老而辭官。他著有《重註標幽賦》傳世。他的兒子王國瑞、孫子王廷玉、曾孫王宗澤,都繼承了他的醫業。
祝定註《竇太師標幽賦》
《處州府志》記載,祝定,字伯靜,是麗水人。他以醫術聞名,在明朝洪武初年,被任命為本府的醫學提舉,之後又轉為正科。他注釋了竇太師的《標幽賦》,醫學界都以此為準則。
《竇文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訣》
醫學藏書目錄有一卷,但沒有找到子午流注的內容。
《注銅人針經密語》
有一卷,已經遺失。
《王氏(王開)增注針經密語》
有一卷,已經遺失。
貝瓊的序文大概是說,元朝時,竇文貞公得到丘長生的醫學傳承,在中朝非常有名,四方都尊崇他的醫術,並且推崇他所著的《標幽二賦》。後來他註釋《銅人針經密語》一卷,但沒有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學生蘭溪王鏡潭和他的兒子王瑞庵,增補註釋完成了這本書。其中詳細闡述了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的分佈,強調不能有絲毫的偏差。內容非常精微。有一天,王瑞庵帶著這本書來拜訪我(貝瓊)在殳山,請求我為這本書作序。我仔細閱讀了幾天,感嘆地說:「唉,針灸只是醫學的一小部分,但相關書籍卻如此繁多,讓人難以窮盡。這些書籍都不足以稱之為精要。如果觀察一個房間,卻看不到其精巧之處,就不能說已經了解這個房間;如果學習道理,卻不探求其奧秘,就不能說真正理解這個道理。增補註釋《針經密語》,其中揭示了用針的關鍵,但是這本書之前沒有廣泛流傳。王鏡潭父子在竇文貞公的註釋基礎上,又詳細地做了增補,這樣一來,所謂的密語就顯露出來,不再隱秘了。學習醫術的人可以根據這本書進行研究,就能知道其中的要點,用來治療病人,就可以期待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而不會有任何的差錯。所以,我便不推辭而寫下了這段說明。」
《忽公泰(忽氏)金蘭循經取穴圖解》
《讀書敏求記》中有一卷,但沒有找到。
高武說,《金蘭循經》是元朝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他的兒子忽光濟整理完成。在大德癸卯年,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這本書寫了序。書中首先繪製了臟腑前後兩幅圖,中間講述了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循行歸屬,接著講述了十四條經絡的流注,並逐一做了註釋,在後面附有圖示。這本書傳到了北方,從恆山董氏在吳門刊印後,才開始廣為流傳。後來滑氏註釋了《十四經發揮》,人們開始覺得《金蘭循經》太過簡略了。
錢曾說,忽先生,名公泰,字吉甫,是元朝翰林集賢直學士,中順大夫。這本書與《素問》的內容非常吻合。在大德癸卯年,在吳門刊印。圖長一尺四寸,折疊裝訂,其他書籍沒有這樣做的。
《亡名氏節要》
有一卷,現存。
《針經摘英集》
有一卷,現存。
以上兩種都收錄在《濟生拔粹》中。
《何若愚(何氏)流注指微賦》
有一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流注指微賦》一卷,是元朝何若愚撰寫。何若愚的籍貫不詳。書中原本註解說,《指微論》三卷也是何公所著,探討經絡的深奧之處,闡明針灸的原理,辨別營衛之氣的清濁,區分穴位的部位。但是,《指微論》沒有廣泛流傳於世。何若愚從中提取精義,寫成這篇《賦》,方便人們記誦。因此,何若愚是先寫了《指微論》,然後又從中歸納出要點,寫成了這篇《賦》。現在《指微論》已經失傳,只有這篇《賦》被收錄在《永樂大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