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1)
卷二十二 (1)
1. 卷二十二
2. 明堂經脈(二)
〔李氏(慶嗣)針經〕一卷,佚
金史本傳曰。李慶嗣。洛人。少舉進士不第。棄而學醫。讀素問諸書。洞曉其義。大德間。(按大德夏崇宗乙卯所改年號。當金熙宗天會十三年。而金人不可稱之。疑是當作大定。)歲大疫。廣平尤甚。貧者往往闔門臥病。慶嗣攜藥與米分遺之。全活者眾。慶嗣年八十餘。無疾而終。所著傷寒纂類四卷。考證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傳於世。
〔李氏(源)流注指要〕佚
按上見於醫學源流。
〔竇氏(傑)針經指南〕一卷,存
流注指要賦後序曰。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原。補瀉迎隨。揭示用針之要。予於是學。自古迄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鉤玄而索隱。俄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亡了世紛。續推兵擾。(二句難解。衛生寶鑑。作云及世紛。孰非兵擾。又似不為義。)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
或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方國以亂而隔殊。藥物絕商而那得。訪歷市而求方。效不若砭。力排疾勢。既已受教。遂敏求師。前後僅十七年。無一二真個輩。後避屯於蔡邑。方獲訣於李君。(舊注。名源巨明。)斯人以針道救疾也。除疼痛於目前。愈瘵疾於指下。信所謂伏如橫弩。
應若發機。萬舉萬全。百發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付於非仁。聖道須傳於賢者。僕素不求揆。遂伸有求之懇。獲垂無吝之誠。(三句舊多脫文。今據衛生寶鑑訂補。)授穴之所秘者。四十有二。療(舊。療。訛作聖。今據衛生寶鑑改訂。
)疾而不瘳者。萬千無一。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整其困而扶其危。而後除疼迅速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夫針者也。果神矣哉。然念茲穴俞以或忘。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八韻。賦就一編。詎敢匿於己私。庶共傳於同志。時歲次壬辰。重九前二日題。
元史類編曰竇默。字子聲。初名傑。字漢卿。廣平肥水鄉人。幼嗜書。金末遭兵亂被俘。同時三十人皆見殺。惟默得脫歸。其家破母亡。遂南走渡河。遇醫者王翁(通鑑。作李浩。)妻以女。使業醫。後仕元世祖。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卒。時年八十餘。追封魏國公。諡文正。
羅天益曰。癸丑歲,竇子聲先生隨駕。在瓜忽都田地裡住。冬與先生講論。因視見流注指要賦。及補瀉法。用之多效。(衛生鑑寶)
熊均曰。竇傑。字漢卿。古肥人。官至太師。以醫學顯於世。得針灸法。遂著針經指南。
高武曰。針經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葉蟄宮圖。頗於素問有不合者。
徐春甫曰。竇太師針灸。一名針灸指南。名傑。字漢卿。為金太師。
錢曾曰。太師針灸一卷。竇太師針灸。傳於婺源王鏡澤。一百二十八法錄於成辛丑夏五月。藏書家未見有此本也。
白話文:
[明堂經脈(二)]
〔李氏(慶嗣)針經〕 這本書已經失傳。
《金史》的本傳記載,李慶嗣是洛陽人,年輕時考進士沒考上,就放棄仕途轉而學醫。他研讀《素問》等醫學典籍, thoroughly理解其中的精髓。在大德年間(這個大德應該是金熙宗天會十三年,因為金朝沒有用過大德這個年號,可能是誤寫,應該是「大定」年間),發生大規模瘟疫,廣平地區尤其嚴重。很多窮困的人家都臥病在床,李慶嗣就帶著藥和米糧去分發給他們,救活了很多人。李慶嗣活到八十多歲,沒有生病就安然去世了。他寫了《傷寒纂類》四卷、《考證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流傳於後世。
〔李氏(源)流注指要〕 這本書也已經失傳。
這本書的記載出自《醫學源流》。
〔竇氏(傑)針經指南〕 這本書還存留。
《流注指要賦》的後序說,通過望、聞、問、切來推斷病因,運用補瀉和迎隨的手法,來揭示針灸的要點。我因此學習針灸。從古至今,雖然我常常深入思考研究,但始終未能領會其中的奧妙。偶然在閒暇時,我接受了岳父的教導,忘卻了世俗的紛擾,繼續推演研究,克服了戰亂帶來的困境。(這兩句比較難理解,《衛生寶鑑》裡寫的是「及世紛,孰非兵擾」,似乎也不太通順)。當時,人的精神恍惚,心神不定,病人的精氣必然耗損,氣血衰弱。加上國家動亂,各地隔絕,藥材缺乏,難以取得。遍訪市集尋求藥方,效果還不如針灸。為了克服疾病的威勢,我接受了針灸的教導,於是開始勤奮求師。前後花了十七年,沒有遇到真正的高手。後來為了躲避戰亂到了蔡邑,才從李君(舊注說名叫源巨明)那裡得到真傳。這個人用針灸來救治疾病,能立即解除眼前的疼痛,在指下就能治好癆病,真正做到了像拉滿弓弩一樣精準,反應像發射弩機一樣迅速,萬無一失,百發百中。加上他有愛護生命的心念,從來沒有貪圖私利的想法。他曾經對我說過:「上天不會把寶貴的醫術傳給不仁的人,聖人的道理必須傳給賢能的人。」我平時不敢奢求,便誠懇地表達了求教的願望,得到了他不吝賜教的誠意(這三句舊版多有脫漏,現在根據《衛生寶鑑》訂正)。他傳授給我穴位的秘密,總共有四十二處,用這些穴位治療疾病,治不好的萬中無一。我將這些都銘記在心,牢記在骨髓裡。一定要幫助那些陷入困境、危險的人,然後才能做到快速消除疼痛,讓結塊消散如冰雪融化。針灸真的是太神奇了!但是,我怕時間長了會忘記這些穴位,就藉助聲律來幫助記憶,寫成了八首韻文。我不敢將這些秘密藏在自己心中,希望能夠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傳播。時間是壬辰年,重陽節的前兩天寫的。
《元史類編》記載,竇默,字子聲,原名傑,字漢卿,是廣平肥水鄉人。他從小就喜歡讀書,金朝末年遭遇戰亂被俘虜,同時被俘的三十人都被殺害了,只有竇默逃了出來。他家破人亡,於是向南渡河逃難,遇到一個姓王的醫生(《通鑑》中記載是李浩),將女兒嫁給他,讓他從事醫學。後來竇默在元世祖手下當官,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去世時八十多歲,被追封為魏國公,諡號文正。
羅天益說,癸丑年,竇子聲先生跟隨皇帝出行,住在瓜忽都的田地裡,冬天和先生討論醫學,看到《流注指要賦》以及補瀉的方法,用起來效果很好。
熊均說,竇傑,字漢卿,是古代肥地人,官至太師,因為醫術而聞名於世,得到了針灸的秘法,於是寫了《針經指南》。
高武說,《針經指南》是古代肥地人竇漢卿所寫的,首先列出《幽賦》,然後確定八穴指法,以及葉蟄宮圖,其中有些地方和《素問》的說法不一致。
徐春甫說,竇太師的針灸書,又名《針灸指南》,他名叫傑,字漢卿,是金朝的太師。
錢曾說,《太師針灸》一卷,是竇太師的針灸著作,流傳到婺源的王鏡澤手中,王鏡澤將一百二十八種針法記錄下來,在辛丑年夏天五月完成。藏書的人沒有見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