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3)

1. 明堂經脈(二)

按此賦載在於子午流注針經卷首。題雲南唐何若愚撰。常山閻明廣注。考賦中有範九思療咽。於江夏聞見言希之語。蓋範宋嘉祐中人。然則此非南唐人所撰者。提要以為元人。當又有所據。

〔流注指微論〕四庫全書提要三卷,未見

〔子午流注針經〕三卷,存

〔竇氏(桂芳)針灸雜說〕一卷,未見

高武曰。針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未能曲盡針灸之妙。

〔葛氏(應雷)經絡十二論〕佚

按〔王氏(鏡潭)針灸全書〕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王氏(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元王國瑞撰。國瑞。婺源人。其書專論針灸之法。首為一百二十穴。玉龍歌八十五首。次為註解標幽賦一篇。次為天星十一穴。歌訣十二首。次為人神尻神太乙九宮歌訣。次為六十六穴治證。次為子午流注心要秘訣。次為日時配合六法圖。

次為盤石金直刺秘傳。次又附以針灸歌。及雜錄切要。後有天曆二年國瑞弟子周仲良序。稱託名扁鵲者。重其道而神之。其中名目頗涉鄙俚。文義亦多淺近。不出方技家之鄙習。而專門之學。具有授受。剖析簡要。循覽易明。非精於斯事者。亦不能言之切當若是也。

〔滑氏(壽)十四經發揮〕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人為血氣之屬。飲食起居。節宣微爽。不能無疾。疾之咸人。或內或外。或小或大。為是動。為所以生病。咸不出五臟六腑。手足陰陽。聖賢者興。思有以治之。於是而入者。於是而出之也。上古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其有疾。率取夫空穴經隧之所統系。視夫邪之所中。

為陰為陽。而灸刺之。以驅去其所苦。觀內經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為灸者四三。其它則明針刺。無慮十八九。針之功其大矣。厥後方藥之說肆行。針道遂寢不講。灸法亦僅而獲存。針道微而經絡為之不明。經絡不明。則不知邪之所在。求法之動中機會。必捷如響。亦難矣。

若昔軒轅氏岐伯氏斤斤問答。明經絡之始末。相孔穴之分寸。探幽摘邃。布在方冊。亦欲使天下之為治者。視天下之疾。有以究其七情六淫之所自。及有以察夫某為某經之陷下也。某為某經之虛若實。可補瀉也。某為某經之表裡。可汗可下也。針之灸之。藥之餌之。無施不可。

俾免夫頻蹙呻吟。抑已備矣。遠古之書。淵乎深哉。於初學或未易也。乃以靈樞經本輸篇。素問骨空等論。裒而集之。得經十二。任督脈云行腹背者二。其隊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考其陰陽之所以往來。推其骨空之所以駐會。圖章訓釋。綴以韻語。釐為三卷。目之曰十四經發揮。

庶幾乎發前人之萬一。且以示初學者。於是而出入之向方也。烏乎考圖以窮其源。因文以求其義。尚不戾前人之心。後之君子。察其勤而正其不逮。是所望也。至正初元閏月六日。許昌滑壽自序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探討一些中醫古籍的傳承與內容,以及對針灸學的看法。

首先,文章提到一本名為《明堂經脈》的書,雖然書中署名為南唐人何若愚所撰,但根據內容推斷,作者應該是宋朝嘉祐年間的人物。因此,這本書的作者可能並非南唐人,而是元朝人,這個觀點可能有所依據。

接著,文章提到幾本中醫古籍,包括《流注指微論》、《子午流注針經》、《竇氏針灸雜說》、《葛氏經絡十二論》、《王氏針灸全書》、《王氏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以及《滑氏十四經發揮》。其中,《流注指微論》、《竇氏針灸雜說》、《王氏針灸全書》、《王氏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都已失傳,而《子午流注針經》和《滑氏十四經發揮》則仍然存在。

關於《竇氏針灸雜說》,高武認為竇桂芳整理此書時,僅參考了《千金方》中的禁忌和人神理論,以及離合真邪的說法,未能完全體現針灸的精髓。

至於《王氏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文章中引述《四庫全書提要》的說法,指出此書為元朝王國瑞所著。內容包含穴位、歌訣、註解、以及一些針灸的秘訣和圖表。雖然內容有些鄙俗淺顯,但對於學習針灸的人來說,卻是簡明易懂的教材。

最後,文章重點介紹了《滑氏十四經發揮》。作者滑壽在序言中闡述了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以及針灸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古代治療疾病,湯藥很少用,針灸才是主流。他感慨隨著時代發展,方藥盛行,針灸逐漸衰落,導致經絡不明。因此,他將《靈樞經》、《素問》等經典中的相關內容整理出來,並加入自己的理解,編成了《十四經發揮》一書,希望能幫助後學者了解經絡穴位,更好地應用針灸來治病。他期許後人能深入研究此書,並指正其中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