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4)

1. 明堂經脈(二)

呂復序曰。觀文於天者。非宿度無以稽七政之行。察理於地者。非經水無以別九圍之域。矧夫人身而不明經脈。又烏知榮衛之所統哉。此內經靈樞之所由作也。竊嘗考之。人為天地之心。三材蓋一氣也。經脈十二。以應經水。孫絡三百六十有五。以應周天之度。氣血稱是。以應周期之日。

宜乎榮氣之榮於人身。晝夜環周。軼天旋之度。四十有九。或謂衛氣不循其經。殆以晝行諸陽。夜行諸陰之異。未始相從。而未嘗相離也。夫日星雖殊。所以麗乎天者。皆陽輝之昭著也。河海雖殊。所以行乎地中者。實一水之流衍也。經絡雖交相貫屬。所以周於人身者。一榮氣也。

噫。七政失度。則災眚見焉。經水失道。則洚潦作焉。經脈失常。則所生是動之疾。由是而成焉。以故用針石者。必明俞穴審闓闔。因以虛實。以補瀉之。此經脈本輸之旨。尤當究心。靈樞世無注本。學者病焉。許昌滑君伯仁父嘗著十四經發揮。專疏手足三陰三陽。及任督也。

觀其圖章訓釋。綱舉目張。足以為學者出入向方。實醫門之司南也。既成。將鋟梓以傳,徵余敘其所作之意。余不敏。輒書三材一氣之說以歸之。若別經絡筋骨度之屬。則此不暇備論也。時至正甲辰中秋日。四明呂復養生主書於票騎山之樵舍。

宋濂序曰。人具九臟之形。而氣血之運。必有以疏載之。其流注。則曰歷。曰循。曰經。曰至。曰抵。其交際。則曰會。曰過。曰行。曰達者。蓋有所謂十二經焉。十二經者,左右手足。各備陰陽者三。陰右而陽左也。陽順布而陰逆施也。以三陽言之。則太陽少陽陽明。陽既有太少矣。

而又有陽明者何。取兩陽合明之義也。以三陰言之。則太陰少陰厥陰。陰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陰者何。取兩陰交盡之義也。非徒經之有十二也。而又有所謂孫絡者焉。孫絡之數。三百六十有五。所以附經而行。周流而不息也。至若陰陽維蹺沖帶六脈。固皆有所繫屬。而唯督任二經。

則苞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初不可謂非常經而忽略焉。法宜與諸經並論。通考其隧穴六百五十有七者。而施治功。則醫之神秘盡矣。蓋古之聖人。契乎至靈。洞視無隱。故能審系脈之真。原虛實之變。建名立號。使人識而治之。雖後世屢至抉膜導筵。

驗幽索隱。卒不能越其範圍。聖功之不再。一至是乎。由此而觀。學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經絡不明。而欲治夫疢疾。猶習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決矣。濂之友滑君深有所見於此。以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本輸篇所述經脈。辭旨簡嚴。讀者未易即解。於是訓其字義。釋其名物。

疏其本旨。正其句讀。釐為三卷。名曰十四經發揮。復慮隧穴之名。難於記憶。聯成韻語。附於各經之後。其有功於斯世也。不亦遠哉。世之著醫書者。日新月盛。非不繁且多也。漢之時僅七家耳。唐則增為六十四。至宋遂至一百七十又九。其發明方藥。豈無其人。純以內經為本。

白話文:

呂復序說:觀察天象,如果沒有星宿的度數,就無法推算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行;考察地理,如果沒有河流,就無法分辨九州的區域。更何況是人體,如果不了解經脈,又怎能知道營氣和衛氣所主導的範圍呢?這就是《黃帝內經》中《靈樞》篇之所以寫作的原因。我曾經考察過,人是天地之間的核心,天、地、人三者實際上是一氣相通的。人體有十二經脈,對應地上的河流;有三百六十五條孫絡,對應周天的度數;氣血的運行也與之相應,對應著一年的週期。

因此,營氣在人體內運行,晝夜循環,就像天體運行的度數一樣,是四十九個週期。有人說衛氣不按照經脈運行,大概是因為他們只看到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夜晚運行於陰經的差異,以為它們沒有彼此聯繫。然而,就像太陽和星辰雖然不同,但它們發光照耀,都屬於陽氣的顯現;河流和海洋雖然不同,但它們都在地上流淌,實際上都是水流的延伸。經絡雖然相互交錯貫通,但它們在人體內循環,都屬於同一個營氣。

唉!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運行失常,就會出現災難;河流失去正常的流向,就會發生洪水;經脈運行失常,就會產生各種病症。所以使用針石治病的人,必須要了解俞穴的開合,並根據虛實的情況,進行補瀉。這就是經脈、本、輸的要旨,尤其應該深入研究。可惜《靈樞》沒有注釋版本,讓學者們感到困擾。許昌的滑伯仁先生曾經寫過《十四經發揮》,專門闡述手足三陰三陽經脈,以及任脈和督脈。

我看他的圖解和訓釋,條理清晰,可以作為學者學習的指南,實在是醫學入門的指路明燈。書完成後,將要付梓印刷傳世,所以來徵求我為此書作序,說明他寫作此書的用意。我才疏學淺,就寫了「天、地、人三者一氣相通」的說法來概括。至於詳細解釋經絡、筋骨的長度等,就沒有辦法在這裡一一論述了。時值至正甲辰年中秋,四明呂復在票騎山的樵舍寫下。

宋濂序說:人有九臟的形體,而氣血的運行,必定需要有途徑來疏通和運載它們。氣血的流動,有的叫做「歷」,有的叫做「循」,有的叫做「經」,有的叫做「至」,有的叫做「抵」。氣血交會的地方,有的叫做「會」,有的叫做「過」,有的叫做「行」,有的叫做「達」,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左右手足各有陰陽三條經脈,陰經在右邊,陽經在左邊。陽經是順向分布的,陰經是逆向運行的。就三陽經來說,有太陽、少陽、陽明,陽氣既然有太和少的區別,那麼又有陽明,是因為它取兩陽合明的意思。就三陰經來說,有太陰、少陰、厥陰,陰氣既然有太和少的區別,那麼又有厥陰,是因為它取兩陰交盡的意思。不僅僅有十二經脈,還有所謂的孫絡。孫絡的數量有三百六十五條,它們附著在經脈上運行,周而復始,從不停歇。至於陰陽維脈、蹺脈、衝脈、帶脈這六條脈,也都有各自的歸屬。而只有督脈和任脈,包裹著腹部和背部,有它們專屬的穴位。各條經脈氣血滿溢的時候,就由這兩條經脈來承受。所以不能因為它們不是常規的經脈就忽略它們,應該與其他經脈並列討論,全面考察它們所經過的穴位,總共六百五十七個,如果能善用這些穴位來治療疾病,那麼醫學的奧妙就盡在其中了。古代的聖人,能夠契合至深的靈感,洞悉一切,所以能夠明察經脈的真諦,探求虛實的變化,建立名稱和符號,使人們能夠認識它們,並用它們來治療疾病。雖然後世不斷有人探究這些道理,但是始終不能超出聖人所劃定的範圍,聖人的功績再也不會有了,這就是原因所在。由此看來,學習醫學的人,不可以不了解經絡。如果不了解經絡,想要治療疾病,就像學習射箭卻不拿弓箭一樣,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的朋友滑先生對此有深刻的見解,他認為《黃帝內經》的《骨空》等篇章,以及《靈樞》的《本輸》篇所描述的經脈,文字簡潔嚴謹,讀者很難立即理解。於是他就訓釋字義,解釋名物,疏通經文的本意,訂正句讀,整理成三卷,名為《十四經發揮》。他又考慮到穴位的名稱難以記憶,就把它們編成韻語,附在各經脈的後面。他對世人的貢獻實在是深遠啊!世上著述醫書的人,每天都有新的進展和發展,數量繁多,並非不夠豐富。漢朝的時候只有七家,到了唐朝增加到六十四家,到了宋朝就達到了一百七十九家。他們發明藥方,難道沒有優秀的人才嗎?只是他們純粹以《黃帝內經》為根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