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5)

1. 明堂經脈(二)

而弗之雜者。抑何其鮮也。若金之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四家。其立言垂範。殆或庶幾者乎。今吾滑君起而繼之。凡四家微辭秘旨。靡不貫通。發揮之作。必將與其書並傳無疑也。嗚呼。橐籥一身之氣機。以補以瀉。以成十全之功者。其唯針砭之法乎。若不明於諸經。而誤施之。

則不假鋒刃。而戕賊人矣。可不懼哉。縱諉曰九針之法。傳之者蓋鮮。苟以湯液言之。亦必明於何經中邪。然後注何劑而治之。奈何粗工絕弗之講也。滑君此書。豈非醫塗之輿梁也歟。濂故特為序之以傳。非深知滑君者。未必不以其言為過情也。滑君名壽。字伯仁。許昌人。

自號為攖寧生。博通經史諸家言。為文辭溫雅有法。而尤深於醫。江南諸醫。未能或之先也。所著又有素問鈔。難經本義。行於世。難經本義。雲林危先生素嘗為之序云。翰林學士亞中太夫知制誥兼修國史金華宋濂謹序。

朱右曰。攖寧生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方圓補瀉之道。又究夫十二經走會屬絡。流輸文別之要。至若陰陽維蹺沖帶六派。雖皆有系屬。而惟督任二經。則苞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宜與十二經並論,乃取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本輸篇所述經脈著十四經發揮。(醫史)

〔張氏(權)十四經發揮合纂〕十六卷,存

〔陳氏(會)廣愛書〕十卷,未見

〔神應經〕一卷,存

寧獻王序曰。昔在太樸之世。未有藥物。獨用砭焫之道。活生民於掌握。此醫道之大者也。予喜其無藥物㕮咀之勞。而能回生於指下。可謂易矣。乃求其術於醫者。久而得之者。十有餘家。獨宏綱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術。故其補瀉折量之法。其口訣指下之妙。與世醫之所不同。

出於人者。見於此也。其徒二十四人。獨劉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繼宏綱之術而無墜也。予謂干將雖神。使之補履。莫若一錐之能。良藥雖眾。至於劫病。莫若一針之捷。藥以氣味而達之。故其宣利經絡也遲。針以𨄔劘而取之。故其疏通血脈也速。況加以冰臺。灼以神燧。助其真陽。

遂其陰邪。而元氣充矣。奚何病之有哉。若人遇夜。或在路。倘有微恙。藥不可得也。惟砭焫之術。可以應倉卒之用。士之於世。欲治生者。不可不知。予故愛而學之。乃命醫士劉瑾。重校其師宏綱所傳廣愛書十卷。予止取其穴之切於用者為一卷。更其名曰神應經。內五百四十八證。

計二百一十一穴。又擇其劉瑾之經驗者六十四證。計一百四十五穴。纂為一冊。目曰神應秘要。而以此心推之於眾庶。不負宏綱廣愛之仁也。此書世所未有。用傳於世。今命刊行。以紀於首章云。時在洪熙乙巳。四月二十一日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神應經一卷。明陳會撰。劉瑾補輯。會字善同。稱宏綱先生。瑾字永懷。號恆庵。均不知何許人。瑾所附論。皆冠以臣字。亦不知何時進御本也。案宦官劉瑾武宗時流毒海內。終以謀逆伏誅。斷無人肯襲其姓名者。此書當在正德前矣。所論皆針灸之法。有歌訣。

白話文:

那些不雜亂的醫學見解,實在是太少了。像金朝的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正、李杲這四位醫家,他們所提出的理論和樹立的典範,大概可以說是接近完美的吧!現在我的朋友滑君也繼承了他們的學術,對於這四位醫家的隱晦言辭和精深要旨,沒有不貫通理解的。他所發表的著作,必定會和那些前輩的醫書一起流傳後世,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唉!人體就像一個風箱,氣機的升降出入,要如何補益和瀉實,才能達到十全的功效呢?恐怕只有針灸的方法才能做到吧。如果對各經絡不了解,就隨意施針,那就像不用刀刃卻在傷害人一樣啊,難道不應該害怕嗎?即使推託說九針的技法,傳承的人實在太少,但如果用湯藥來治療,也必須先了解病邪侵入哪條經絡,然後才能根據經絡來選用藥劑治療。為什麼那些粗糙的醫生卻完全不研究這些呢?滑君的這本書,難道不是醫學道路上的橋樑嗎?所以我特地寫這篇序來推薦它。如果不是深知滑君的人,大概會覺得我說得太過分了。滑君名叫壽,字伯仁,是許昌人,他自號為「攖寧生」。他廣泛涉獵經史百家的學說,寫文章溫和典雅,很有章法,尤其在醫學方面更是精通,江南的醫生沒有能超過他的。他所著的還有《素問鈔》、《難經本義》等書流傳於世。《難經本義》一書,雲林危先生曾經為它作序。翰林學士、亞中太夫、知制誥兼修國史金華宋濂謹序。

朱右說,攖寧生從東平高洞陽那裡學到針灸的方法,得到了開合流注、方圓補瀉的奧秘,還深入研究了十二經脈的走向、會合、所屬及絡屬,以及流注輸注的區別。至於陰陽維蹺、衝帶六脈,雖然都有各自的歸屬,但是只有督脈和任脈,它們包含腹背,並且有專屬的穴位。當經脈的氣血滿溢時,就會流到這兩條經脈。應該將這兩條經脈和十二經脈一起討論。所以他採用了《內經》中關於骨空的論述,以及《靈樞》本輸篇所記載的經脈,發揮論述為十四經脈。(醫史)

〔張氏(權)十四經發揮合纂〕十六卷,現存。 〔陳氏(會)廣愛書〕十卷,未見。 〔神應經〕一卷,現存。

寧獻王在序言中說,在太樸的時代,沒有藥物,只有用砭石和艾灸的方法,將人民從病痛中救活,這是醫道中最偉大的地方。我喜歡這種不用口嚼藥物就能在指下治病救人的方法,可以說是很簡便了。我向很多醫生求教這種技術,很久之後才得到十幾家的傳授。只有宏綱先生,是遇到了席真人所傳授的技法。所以他的補瀉和折量方法,以及口訣和指下施術的精妙,都和一般的醫生不同,這種差異由此可見。他的學生有二十四人,只有劉瑾得到了指下施術的秘訣,所以才能繼承宏綱先生的醫術,而沒有失傳。我認為,即使干將這樣的神劍,如果要用來補鞋,也不如一個錐子好用。再好的藥物,用來救急的時候,也不如一針來得快。藥物通過氣味來達到治療效果,所以它疏通經絡的效果比較慢。而針刺通過刺激來達到治療效果,所以它疏通血脈的速度比較快。更何況,如果加上艾灸,用神火來灼燒,就可以幫助陽氣,驅散陰邪,使元氣充足,還會有什麼疾病呢?如果有人在夜晚或在路上,忽然感到輕微不適,卻又沒有藥物,只有用砭石或艾灸的方法,才能應對這種緊急狀況。因此,凡是想要保養身體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道理。所以我很喜歡並學習了這種技術,於是就命令醫生劉瑾,重新校正他老師宏綱先生所傳的《廣愛書》十卷。我只選取其中穴位比較有用的部分,編成一卷,並將書名改為《神應經》。書中記載了五百四十八種病症,共涉及二百一十一個穴位。我又選取了劉瑾有經驗的六十四種病症,共涉及一百四十五個穴位,編成一冊,並命名為《神應秘要》。我希望能將這種心法推廣到大眾,才不會辜負宏綱先生廣泛施愛的仁心。這本書是世上從來沒有的,為了讓它流傳於世,現在命令刊印,並將以上文字記載在書的首頁。時間是洪熙乙巳年四月二十一日。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神應經》一卷,是明朝的陳會撰寫,劉瑾補充編輯的。陳會字善同,號宏綱先生。劉瑾字永懷,號恆庵,他們都是不知何許人也。劉瑾所附的論述,都冠以「臣」字,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進獻給皇帝的。根據史實,宦官劉瑾在武宗時期禍害百姓,最後因為謀反而被處決,絕對沒有人會願意沿用他的名字。所以這本書應該是在正德年間以前就已經出現了。書中所論述的都是針灸的方法,並附有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