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二 (6)
卷二十二 (6)
1. 明堂經脈(二)
有圖有訣。傳寫訛謬。不甚可據。前有宗脈圖一頁。稱梓桑君席宏達。九傳至席華叔。十傳至席信卿。十一傳至會。會傳二十四人,嫡傳者二人。一曰康叔達。一即瑾也。又有席宏達誓詞。謂傳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傳。當於宗派圖下。注其姓名。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
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是道家野談耳。
按提要說欠詳。蓋似未見寧獻王序者。獻王序舊不題名。有咸躋壽域印記並花押。與其所著乾坤生意。活人心序所識同。即知是書。劉瑾因獻王之命。就陳會廣愛書。節抄為編。
〔楊氏(珣)針灸詳說〕明史二卷,存
〔針灸集書〕二卷,存
自序曰。歲在壬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古並耿公奉命來鎮關陝。便宜行事。政暇集珣謂曰。用藥必先明脈理。針灸在乎知穴法。此醫道之當然。脈理穴法。雖在人身。而其治法具載於方書。用之者要當察真體之切。庶不失位而誤人也。一或訛舛。則脈理不明。孔穴不真。用藥針灸。
徒為人害。欲疾之瘳者難矣。嘗觀素問有云。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斯言至矣。而東嘉王叔權資生經固詳。其間於十二經絡中穴。有列於正側偃伏之下者。使學者罔知經分。知子由太醫院出。親灸當代名人。博覽群籍。必得其旨要。嘗著傷寒撮要等書。已行於世。子何不詳考諸說。
立成經絡起止繪圖。分注腧穴。各歸所屬經。分類而集之。不惟使後學者有所持循。而濟世利人之功。亦莫大於此也。珣既承教。不敢固辭。乃取素問銅人諸書。參互考訂。分為經絡起止。灌注交會。腧穴寸數。度量取穴之法。與夫針灸補瀉。治病腧穴。次韻括訣。悉類而集之。
於正側偃伏所載之穴。各附本經。兼督任二脈之穴。繪於圖像。舉始見終。觀者瞭然心目。集為一帙。凡二卷。名之曰針灸集書。呈稿間。公被召還朝。乙亥。公復鎮陝右。珣遂具錄以呈。公乃披而喜曰。子之集此書。深契前賢之心。亦發其蘊奧。又具簡明。易於檢閱。誠有益於世也。
於是始廩命工。鋟梓以傳。欲人之獲睹是書。資之而有以全其生焉。其用心亦仁矣。珣俱愧聞見之不廣。採取之未備。凡我同志。覽其訛缺。詳加訂正。庶幾脈理穴法。而無妄舉臆度之失。濟世衛生。不無小補云。書成。因紀述作之意於卷端云。
〔針灸撮要穴法〕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淩氏(云)流注辨惑〕一卷,未見
浙江通志曰。凌漢章。名云。號臥岩。歸安文學。以孝感遇泰山異人。授明堂針術。治秦藩疾得瘳。孝宗聞之。延見聖濟殿。賜太醫院御醫。年七十有七。無疾而終。生平輕財好義。死之日。家無餘資。
按是書。浙江通志經籍部。著之於眼疾類。也是園書目。錄之於瘡腫科。考二家似未讀其全書者。蓋流注當是經脈流注之義。漢章以針法。顯名於當世。明史方伎傳。又載治驗數則。可知其所辨非眼疾瘡腫之謂矣。
白話文:
明堂經脈(二)
圖文和口訣,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誤,所以內容不是很可靠。之前有一份宗脈圖,上面說是梓桑君席宏達所傳,經過九代傳到席華叔,第十代傳到席信卿,第十一代傳到陳會。陳會傳給二十四個人,嫡傳的有兩位:一位叫康叔達,一位就是劉瑾。另外還有席宏達的誓詞,說傳道的人,必須對天盟誓並以血立誓才能傳授,並在宗派圖下註明姓名。如果隨便傳給不適合的人,或者私下偷偷傳授,就會遭到天譴和報應。這只是道家的說法,不必太過當真。
關於這本書的提要寫得不夠詳細,可能是因為沒有看過寧獻王的序文。獻王的序文以前沒有署名,只有「咸躋壽域」的印記和花押,這跟他所寫的《乾坤生意》、《活人心序》中的印記相同。因此可以知道,這本書是劉瑾奉獻王的命令,從陳會廣泛蒐集的醫書中,節錄抄寫編成的。
〔楊氏(珣)針灸詳說〕 《明史》第二卷有記載。
〔針灸集書〕 共兩卷,現存。
序文說:在壬申年(明朝時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耿公奉命到關陝地區鎮守,處理政務之餘,他對楊珣說:「用藥必須先明白脈理,針灸必須了解穴位,這是醫學的基本道理。脈理和穴位雖然都在人身上,但是其治療方法都記載在醫書中。使用的人要仔細觀察真實情況,才不會因為找錯位置而誤診。一旦發生錯誤,脈理不明,穴位不準確,用藥和針灸都會害人,想要治好疾病就很困難了。我曾經看過《素問》裡面說,小針的要訣,很容易說出來卻很難掌握,這句話說得太對了。東嘉的王叔權寫的《資生經》雖然很詳細,但是其中關於十二經絡的穴位,有些列在身體的正面、側面、仰躺、俯臥的不同位置,讓學習的人不知道經絡的分布。你從太醫院出來,親自針灸過當代名人,又廣泛閱讀醫書,一定能了解其中的精髓。你曾經寫過《傷寒撮要》等書,已經流傳於世。你何不詳細考證各種說法,繪製成經絡的起止圖,並詳細標註穴位,讓每個穴位歸屬於各自的經絡,分類整理出來。這樣不僅能讓後來的學者有所依循,對於救濟世人的功勞也將非常巨大。」楊珣接受教導,不敢推辭,於是參考《素問》、《銅人》等醫書,互相考證訂正,將經絡的起止、灌注交會、穴位的尺寸、取穴的方法、針灸的補瀉方法、治療疾病的穴位,以及相關的口訣,全部整理分類出來。對於書中記載的在正面、側面、仰躺、俯臥等位置的穴位,都歸屬於其所屬的經絡,並附上督脈和任脈的穴位,繪製成圖像,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整理成一冊,共有兩卷,命名為《針灸集書》。在獻上草稿的時候,耿公被召回朝廷。到了乙亥年,耿公再次到陝西鎮守,楊珣就把書稿呈給他。耿公看了很高興,說:「你寫的這本書,很符合前人的思想,也發揮了其中的精髓,而且內容簡明易懂,容易查找,確實對世人有益。」於是開始命令工匠印刷出版,希望讀者都能看到這本書,從中學習並保持健康,他的用心真是仁慈啊。楊珣說自己才疏學淺,採集的資料也不夠全面,希望各位同道,如果看到書中有錯誤或遺漏,能夠詳細訂正,讓脈理和穴位都正確無誤,這樣對於濟世救人也能有所幫助。書成之後,將寫作的意圖記錄在書卷的開頭。
〔針灸撮要穴法〕 共一卷,沒有找到。 (根據《也是園書目》記載。)
〔凌氏(云)流注辨惑〕 共一卷,沒有找到。 《浙江通志》記載:凌漢章,名為凌云,號臥岩,是歸安人。他因為孝行感動了泰山上的奇人,被傳授了明堂針術,治好了秦藩王的疾病。孝宗皇帝聽說後,在聖濟殿召見他,並賜他太醫院御醫的職位。他活到七十七歲,無疾而終。他生性輕財好義,去世的時候,家裡沒有剩下什麼錢財。
(根據《浙江通志》的經籍部記載,這本書歸類在眼疾類;而《也是園書目》記載,歸類在瘡腫科。考證這兩家,可能都沒有讀過全書。所謂的「流注」,應該是經脈流注的意思。凌漢章因為針灸之術而聞名於世,《明史·方伎傳》也有記載他治病驗案的數則,可知他所辨別的不是眼疾或瘡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