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四 (4)

1. 方論(四十二)

去冬素問成。漸次問世。偶慨嘆曰。既闡聖緒。仍任習訛。譬比倒瀾。等同鷗泛。爰是錯綜盡蘊。參伍考詳。隨類而辯起焉。雖然。惡乎辯哉。夫天下有理所同者。同無容辯。天下有理所異者。異亦無容辯。即天下有理之同。而勿為理之所異。理之異。而或為理之所同者。同中異。

異中同。又無容辯。惟是理之同矣。而同者竟若異。理之異矣。而異者竟勿同。同之不可為異。異之不可為同。又何容無辯。辯之而使後世知其同。即知其所以異矣。知其異。即知其所以同矣。知其同不為異。異不為同。即知其所以同。所以異矣。無事辯矣。若曰予好。豈敢云然。

康熙歲次庚戌正陽月。西泠隱菴張志聰書於岩池之花蘭。

王琦跋曰。聞之耆老。自順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間。外郡人稱武林為醫藪。蓋其時盧君晉公以禪理參證醫理。治奇疾輒效。名動一時。張君隱菴繼之而起,名與相埒。構侶山堂。招同學友生。及諸門弟子。講論其中。參考經論之同異。而辨其是非。於是談軒岐之學者。咸嚮往於兩君之門。

稱極盛焉。兩君所著書。皆堪傳世。張氏所輯者。俱已授梓行世。甫及百年。流傳日少。其針灸秘傳。及侶山堂類辨二種。已難得購。余尋之有年。始得類辯一種。觀其準古衡今。析疑糾謬。足為後學規矩準繩。亟為重梓。以廣其傳。後之學者。苟以此為指南。庶能得正道而由之。

寧有歧路之迷。邪徑之誤哉。隱菴初為糧道書吏。糧道患癃閉。諸醫用藥皆罔效。或薦隱菴。隱菴以補中益氣湯投之。一劑而愈。或問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藥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藥而效。其理安在。隱菴曰。公不見夫水注子乎。閉其上而倒懸之。點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閉。

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今閱編中所釋。將欲下之。必先舉之。而引轆轤之繩以喻。正是此理。人能以此法。觸類而通之。醫法固無盡藏哉。茲事余蓋聞之黃君觀石者如是。近又聞張君東扶言。盧晉公事糧道。患內閉溺不得下。勢甚亟。諸醫皆束手。晉公先生以人參麻黃各一兩定劑。

諸醫囁嚅。不敢謂是。糧道不疑。而飲其藥。不逾時溺下。糧道喜。以千金贈晉公。與予前所聞者異辭。予意盧張二君所治。各一當事。而傳者均屬之糧道。致有異同之疑耳。黃張二友。皆非妄言者。故並紀之。以為治癃閉之法。並以證此帙中。名言精理。所蘊不少。人當殫思細參。

以收其益。慎毋視為淺近而忽之也。乾隆己丑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跋。

〔高氏(世栻)醫學真傳〕一卷,存

王嘉嗣序曰。醫之道奚起乎。造物以正氣生人。而不能無夭札疫癘之患。故復假諸物性之相輔相制者。以為補救。而寄其權於醫。夭可使壽。弱可使強。病可使痊。困可使起。醫實代天生人。參其功而平其憾者也。溯自農皇肇起。辨草木以著藥性。軒岐繼作。明陰陽以著內經。

白話文:

去年冬天我完成了《素問》的註解,逐漸開始刊行於世。我偶爾感嘆道:雖然闡明了聖賢的醫學精髓,卻仍然任由後人沿襲錯誤的觀念,這就好比要將傾倒的巨浪逆轉,又如同浮萍在海面漂蕩,毫無根基。因此,我才將所有錯綜複雜的醫理都加以整理,並參考各種不同學說,仔細考證,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辨析。

雖然如此,要如何辨析呢?天下間有道理是相同的,相同的道理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天下間有道理是不同的,不同的道理也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但即使是天下相同的道理,卻可能被當作不同的道理來理解;而不同的道理,也可能被當作相同的道理來理解。這就造成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這些,也沒有爭論的必要。唯有當道理相同,卻被認為不同;道理不同,卻被認為相同的時候,同的卻不能被當作異,異的卻不能被當作同,這才有爭辯的必要。

爭辯的目的,是讓後人知道什麼是相同,進而了解為什麼會有不同;知道什麼是不同,進而了解為什麼會有相同。知道相同的不會變成不同,不同也不會變成相同,這樣就能了解相同和不同的真正原因,到那時就沒有爭辯的必要了。如果有人說我喜歡爭辯,我怎麼敢這麼說呢?

康熙庚戌年正陽月,西泠隱菴張志聰於岩池之花蘭書寫。

王琦的跋文說:我從老一輩的人口中得知,從順治到康熙初年這四十年之間,外地的人都稱杭州武林一帶是醫學的淵藪。因為當時盧晉公先生用禪宗的道理來參悟醫理,治療疑難雜症屢見奇效,名聲一時鼎盛。張隱菴先生隨後也崛起,名聲與盧晉公先生並駕齊驅。他們在侶山堂聚會,召集同學好友和眾多門生,一起講論醫理,參考經書中不同的見解,辨別其中的是非對錯。因此,研究岐黃之術的人都嚮往這兩位先生的門下,盛況一時。

這兩位先生的著作,都足以傳世。張先生所編輯的醫書,都已經付梓刊行於世。但至今才過百年,流傳的卻日漸稀少。其中《針灸秘傳》和《侶山堂類辨》這兩種書,已經很難買到了。我尋找多年,才得到《類辨》這本書。觀看這本書的內容,可以發現他以古為鑑,衡量當今的醫理,分析疑點,糾正謬誤,足以成為後學的規範準繩。我急切地將它重新刊印,以廣泛流傳。後來的學者,如果能以這本書為指南,或許就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不會迷失在歧途,誤入邪徑。

隱菴先生最初是糧道的文書小吏,糧道患了癃閉,許多醫生用藥都沒效果。有人推薦了隱菴先生。隱菴先生用補中益氣湯給他服用,一劑就痊癒了。有人問他:「別人用下降利尿的藥沒效,你卻用升提的藥就有效,這是什麼道理?」隱菴先生說:「您沒看到用水往桶裡注的樣子嗎?如果堵住桶的上面,再把桶倒過來,一滴水也流不出來。只要把上面的堵塞去除,水自然就能流出來。這不是一樣的道理嗎?」現在看這本書所解釋的,如果要讓它下降,必先將它舉起,並且用轆轤的繩子來比喻,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人們能夠以此類推,融會貫通,醫學的道理就沒有窮盡了。這件事我是從黃觀石先生那裡聽說的,最近又聽張東扶先生說,盧晉公先生在糧道任職時,糧道患了內閉,小便無法排出,情況非常危急。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晉公先生用了人參、麻黃各一兩的方劑。其他醫生都竊竊私語,不敢相信。糧道沒有懷疑,服用了藥,不久就順利排出小便了,糧道非常高興,給了晉公先生千金的報酬。這和之前我聽說的說法不同,我認為盧張二位先生所治療的是不同的情況,而傳說的人都歸咎於糧道,才產生了異同的懷疑。黃、張兩位朋友,都不是會隨意說謊的人,因此我一併記錄下來,作為治療癃閉的方法,也以此來印證這本書中,有很多精闢的道理。人們應該仔細思考參悟,以獲得其中的益處,千萬不要把它看作是淺顯的道理而忽略它。乾隆己丑年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跋。

《高氏(世栻)醫學真傳》一卷,尚存。

王嘉嗣的序說:醫學的起源是什麼呢?是造物者用正氣來孕育人類,但人類又難免有夭折、疫病等禍患,所以又藉由各種物質的相輔相剋的特性,作為補救的方法,並且把這權力託付給醫生。醫生可以使夭折的人長壽,使虛弱的人強壯,使生病的人痊癒,使困頓的人重新振作。醫生實際上是代替上天來生育人類,彌補天道的缺陷。追溯從神農氏開始,辨別草木的藥性,到軒轅、岐伯繼起,闡明陰陽的道理,撰寫《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