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四 (3)

1. 方論(四十二)

蓋富貴之家。市肆之地。易致良醫。易求良藥。於備急之義無所取爾也。然是書也。或一證數方。或一藥數治。雖曰小方。合之而即為大方。雖曰奇方。兩之而即為偶方。又重之而即為複方。惟在用藥者神而明之。則長沙河間東垣丹溪諸大家。俱可變化於八百方矩矱之中。豈特區區備急云爾哉。

綠岩始躍然起曰。開府慕公身為師相。以仁政佐國家。活萬民。今子身為布衣。亦出名方。活人無算。良相良醫。地不同也。而心同有如是乎。是書也。請為君梓之。余謝不敏。曰君言過矣。君以好生為德。是書也。余輯之。君梓之。苟以是為好生錄。則君與余共之可也。他則何敢。

因序其問答。以弁於簡端。時康熙十有九年菊月中浣。吳疁東皋王栩謹序。

〔萬全備急續方〕一卷,存

跋曰。予備急初編。成於庚申之冬。刻期告竣。以應我綠岩先生救世活人之請。殊未愜予懷也。次年復從吳下白門。蒐羅坊刻舊本。有似葛洪肘後。澹寮百一者數家。翻覆簡閱。去其雷同舛謬。更得名方四百餘。則匯而觀之。庶可以悉病情窮藥用矣。遂錄而呈之綠岩先生。先生能以覺言諸書醫眾生心。

更能以是書醫眾生病。是亦當今之五地菩薩乎。癸亥春仲。平浣王翃謹跋。

〔雜證圓機〕未見

扶上見於嘉定縣誌。

〔沈氏(頲)病機彙編〕十八卷

蘇州府志曰。沈頲。字朗仲。顥弟。以醫擅名。品行高雅。士論重之。

〔馬氏(俶)印機草〕一卷,存

〔馬師津梁〕八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馬元儀撰。元儀。蘇州人。是編前有雍正壬子汪濂夫序。稱元儀受學於云間李士材西昌喻嘉言。士材。李仲梓之字。嘉言。喻昌之字。二人皆國初人。則元儀著書。當在康熙初矣。其曰馬師津梁者。蓋元儀門人姜思吾傳其鈔本。濂夫追題此名。非其本目也。

所論多原本舊文。大抵謹守繩尺。不敢放言高論。亦不能有所發明。所載諸方。或與所論不甚符。如中風一門。既知病由內虛。不屬外邪。而附方仍多驅風滌痰。一切峻利之藥。知其亦見寒醫寒。見熱醫熱。隨時補救之技。非神明其意。運用自如者矣。

〔蕭氏(塤)醫學經綸全集〕一百三十卷,未見

蕭塤曰。醫學經綸全集。凡八種。雜證八十卷。傷寒八卷。幼科雜證八卷。痘疹十卷。方論八卷。本草八卷。脈學四卷。統匯經綸。而各自分帙。女科八卷。其一也。全書共得一百三十四捲雲。(女科經綸凡例)

〔汪氏(琥)醫意不執方〕未見

按上見於李逢春傷寒論辨證廣注跋。

〔張氏(志聰)侶山堂類辯〕二卷,存

自序曰。余家胥山之陰。峨嵋之麓。有石累焉紛出。余因其屹然立者。植之為峰。塊然枵者。依之為岡。峭然削。洞然谷者。綴之為曲屈。為深窈。就其上築數椽。而南則構軒臨其山。客有訪余者。望其蓊蔚陰秀。咸低徊留之。擬冷泉風況焉。餘日坐軒中。幾三十年。凡所著述,悉於此中得之。

白話文:

大抵富貴人家或繁華的市集,容易找到好醫生和取得好的藥材,對於緊急情況的應變處理就顯得不那麼重要。然而這本書,有的時候一個病症會列出好幾個處方,或一個藥材能治療多種疾病。雖然說是小方子,但組合起來就變成大方子;雖然說是奇特的方子,但兩個配對使用就變成偶方;再加疊使用又變成複方。重點在於用藥的人能夠靈活運用,能夠理解其中的奧妙。那麼,像張仲景、劉完素、李杲、朱震亨等這些名醫大家,都能夠在這些基本方子的框架下變化運用。難道僅僅是為了應急使用而已嗎?

綠岩聽了這些話,突然高興地說:「開府慕公身為宰相,以仁政輔佐國家,救活了無數百姓。而您身為平民,也寫出了如此有名的方子,救活的人也數不清。良相和良醫,雖然地位不同,但他們的用心都是一樣的啊!這本書,請讓我來為您刊印出版。」我謙虛地說:「您過獎了!您以愛護生命為美德,這本書是我編輯整理的,您來刊印出版,如果能夠以此作為『愛護生命』的紀錄,那麼您我都能一起參與,其他的事,我哪敢當。」

於是將我們之間的問答,寫在書卷的開頭。時值康熙十九年秋天,吳縣東皋王栩敬撰。

《萬全備急續方》一卷,現存。

跋文說:「我所編的《備急》初稿,是在庚申年冬天完成的,當時就想刻印出來,來回應綠岩先生救世濟人的請求,但總覺得不太滿意。隔年,又從吳縣白門等地,蒐集市面上流傳的舊版本,有像葛洪《肘後備急方》、澹寮《百一選方》等好幾家的版本。反覆閱讀,去除重複和錯誤之處,又得到了四百多個好的方子。這樣綜合起來看,應該就能了解病情、精通藥理了。於是就將這些記錄下來,呈給綠岩先生。先生您能夠用這些書來啟發眾生的心,更能用這些書來醫治眾生的疾病,這不就是當今的『五地菩薩』嗎!癸亥年春季,平浣王翃謹跋。」

《雜證圓機》未見。

此書在嘉定縣誌中被提及。

《沈氏(頲)病機彙編》十八卷。

蘇州府志記載:「沈頲,字朗仲,是沈顥的弟弟,以醫術聞名,品行高尚,受人敬重。」

《馬氏(俶)印機草》一卷,現存。

《馬師津梁》八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清朝馬元儀撰寫。馬元儀是蘇州人。這本書的前面有雍正壬子年汪濂夫的序文,序文說馬元儀師從於雲間的李士材和西昌的喻嘉言。李士材,字仲梓,喻嘉言,字昌。他們都是清朝初年的人。所以馬元儀著書,應該是在康熙初年。書名為《馬師津梁》,大概是馬元儀的門人姜思吾抄寫了這本書,濂夫追題此名,並非原來的書名。」

書中所論述的內容,大多是原本舊有的理論,大體上謹守傳統規範,不敢隨意發表高深的見解,也沒有什麼新的發明。書中所記載的藥方,有時與所論述的理論不太符合,例如在中風這一門中,既然知道病因是內虛,不是外邪入侵,但所附的藥方,仍然多是驅風、化痰等猛烈的藥物,可見作者也只是看到寒就用寒藥醫治,看到熱就用熱藥醫治,屬於隨機應變的技術,而不是真正領悟其意,能夠靈活運用的人。

《蕭氏(塤)醫學經綸全集》一百三十卷,未見。

蕭塤說:「《醫學經綸全集》,共有八種,雜證八十卷,傷寒八卷,幼科雜證八卷,痘疹十卷,方論八卷,本草八卷,脈學四卷,統稱為經綸,但各自獨立成冊,還有婦科八卷,這就是其中之一。全書總共有一百三十四卷。」(婦科經綸凡例)

《汪氏(琥)醫意不執方》未見。

此書在李逢春《傷寒論辨證廣注》的跋文中被提到。

《張氏(志聰)侶山堂類辯》二卷,現存。

作者自序說:「我的家在胥山的背陰面,峨嵋山的山腳下。那裡有許多奇特的石頭,我將聳立的石頭,當作山峰;將平坦的石頭,當作山岡;將陡峭、有洞穴的石頭,連綴成彎曲幽深的山谷。我在上面蓋了幾間房屋,南面建了樓閣,可以俯瞰山景。有客人來拜訪我,看到這裡草木茂盛,山色秀麗,都會流連忘返,覺得這裡像是冷泉一樣清涼。我每天都坐在樓閣裡,將近三十年,所有著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