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四 (5)

1. 方論(四十二)

至漢末。篤生張仲景先師。上承農軒之理。著卒病雜病兩論。率皆倡明正學。以垂醫統。仲師既沒。而經論之道。遂失其傳。舛謬紛紜。靡所止極。甚且家自為書。人自為學。世之所以賴有醫者。反不若無醫之為愈。每為曠覽。竊嘗病之。我士宗夫子。性靈獨異。學識超群。

註釋經論。既已述大道而正其傳。暇日集群弟子。往復論難。提命之下。及門手錄。顏曰醫學真傳。其聞陰陽血氣。臟腑經絡。與夫五運六氣之理。凡前聖所孕含未剖者。闡著靡遺。而諸書所表章未備者。迄無餘蘊。洵足補救斯人而為功於造物。其所繫豈淺鮮哉。嗣等彙集成帙。

摘其要者。梓以問世。皆知醫之傳有其真。而學以不偽。是誠我夫子扶挽斯道之志也失。時康熙己卯之春。錢唐王嘉嗣子佳敬題。

〔陸氏(圻)醫林口譜〕海寧續目二卷,未見

〔醫案〕海寧續目一卷,未見

〔醫林新論〕未見

按上見於張氏醫通引用書目。海寧續目。有醫論十篇。豈同書歟。

〔汪氏(昂)醫方集解〕三卷,存

自序曰。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夫仁為心性之學。尚不可以無方。況乎百家眾藝。可以無方。而能善此乎。諸藝之中。醫為尤重。以其為生人之司命。而聖人之所必慎者也。竊嘗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證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

寒熱虛實。所由分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之。而後可施治者也。察脈辨證。而方立焉。方者。一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藥,非可移遊彼此。用之為嘗試者也。方之祖始於仲景。後人觸類。擴而充之。不可計殫。然皆不能越仲景之範圍。蓋前人作法。

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方。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不既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以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證未辨。藥性未明。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方之有解。始於成無己。無己慨仲景之書。

後人罕識。爰取傷寒論而訓詁之。詮症釋方。使觀者有所循入。誠哉仲景之功臣。而後覺之先導矣。厥後名賢輩出。謂當踵事增華。析微闡奧。使古方時方。大明於世。寧不愉快。夫何著方者日益多。注方者不再見。豈金針不度歟。抑工於醫者。未必工於文詞。不能達意。遂置而不講歟。

迄明始有吳鶴皋之醫方考。文義清疏。同人膾炙。是以梨棗再易。豈為空谷足音。故見之而易喜歟。然吳氏但一家之言。其於致遠鉤深。或未徹盡。茲特博採廣搜。綱羅群書。精窮蘊奧。或同或異。各存所見。以備參稽。使探寶者不止一藏。嘗鼎者不僅一臠。幾病者觀之。得以印證。

白話文:

到了漢朝末年,上天降生了張仲景這位偉大的醫學先師。他承襲了神農、黃帝的醫理,寫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著作,都闡明了正統的醫學理論,為後世奠定了醫學的基礎。仲景去世後,他的醫學理論逐漸失傳,出現了各種錯誤的解釋,難以矯正。甚至出現了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寫書、學醫的現象,以至於社會大眾所依賴的醫生,反而不如沒有醫生來得好。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都深感憂慮。我的老師,他天賦異稟,學識超群,註解醫學經典,既闡述了醫學的正道,又匡正了醫學的傳承。他還在閒暇時召集學生,一起辯論探討,他的教誨,學生們都記錄下來,取名為《醫學真傳》。書中闡述了陰陽血氣、臟腑經絡,以及五運六氣等深奧的醫理,凡是前代聖賢未曾闡明的部分,都詳細解釋,沒有遺漏;而前代醫書記載不足的地方,也加以補充,沒有任何遺憾。他確實可以幫助世人,對天地萬物有很大的貢獻,這關係可不淺啊!我們後輩將這些內容匯集成冊,摘取精要的部分,刻印出版,讓世人都知道醫學的傳承有其真實之處,並且所學不是虛假的,這實在是我老師發揚醫道的心志啊!時值康熙己卯年春天,錢塘王嘉的兒子王佳恭敬地寫下這段文字。

(以下為書目相關資料)

《陸氏(圻)醫林口譜》海寧續目二卷,未見此書。 《醫案》海寧續目一卷,未見此書。 《醫林新論》,未見此書。

據說以上這些書名出自《張氏醫通》的引用書目。海寧續目中,有醫論十篇,是否是同一本書呢?

《汪氏(昂)醫方集解》三卷,現存。

自序中說,孔子說:「能夠就近取譬,可以說是實踐仁的方法了。」「仁」是關於心性的學問,尚且需要方法,更何況其他各方面的技藝,難道可以沒有方法就能精通嗎?在各種技藝中,醫學尤為重要,因為它掌握著人們的生命,也是聖人必須謹慎對待的。我曾經思考過,凡是疾病一定有症狀,症狀就是疾病的證據。有了某種疾病,一定會表現出相對應的症狀。而診斷疾病,必須要切脈。脈象可以區分臟腑經絡的寒熱虛實。有些脈象與症狀相符,有些則不相符,必須要參照驗證,才能夠進行治療。觀察脈象,辨別症狀,然後才能確立處方。處方是絕對不能更改的名稱,有了這種病,就必須使用這種藥,不能隨意變換,嘗試不同的處方。處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張仲景,後人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擴充,無法一一計算,但是都不能超出張仲景的範圍。前人制定了規則,後人遵循這些規則,創立規則的人很難,而遵循規則的人比較容易。採用古人驗證過的成規,稍加調整運用,不是更容易見效嗎?然而,如果只是按照既有的處方治療疾病,疾病卻無法痊癒,甚至反而會害死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脈象和症狀沒有辨別清楚,藥性也沒有了解透徹,被相似的表象所迷惑,反而失去了疾病的真相。只知道有處方,卻不知道處方的真正含義。關於處方的解釋,是從成無己開始的。成無己感慨張仲景的著作,後人很少有人能夠理解,於是便注釋《傷寒論》,解釋症狀和處方,使讀者能夠有所依循。他真是張仲景的功臣,也是後學的先導啊!此後,很多賢能之士不斷湧現,認為應該在成無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分析更細微的醫理,闡明醫學的奧妙,使古代和現代的處方都能夠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嗎?但是,為什麼撰寫處方的人越來越多,而注解處方的人卻很少見呢?難道是珍貴的醫學知識不傳授給後人嗎?或者說,精通醫術的人,未必擅長寫文章,無法清楚地表達意思,所以就擱置不講了嗎?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吳鶴皋的《醫方考》,文章清晰易懂,受到醫學同仁的讚賞,因此多次重印,難道是因為這是難得聽到的聲音,所以才讓人這麼喜歡嗎?然而,吳氏的觀點畢竟是一家之言,在深入研究和挖掘方面,或許還不夠徹底。因此,我廣泛收集各方面的資料,整理各家書籍的精髓,仔細研究其中的奧秘,對於相同或不同的觀點,都保留下來,作為參考,使研究醫學的人不只探索單一的寶藏,嘗鼎的人不只品嚐一塊肉。讓患病的人看了,可以互相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