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七 (4)
卷五十七 (4)
1. 方論(三十五)
〔石山醫案〕醫藏目錄三卷,存
程曾序略曰。吾郡祁之汪石山。儒醫也。於素問則有補註。本草則有類鈔。脈診則有論著。運氣則有提綱。外科及針灸等書。則又俱有纂述。蓋集古今諸名家之所長。而為一大成也乎。其從事於醫。殆四十餘載。凡病家之求治者。因脈制方。隨投輒效。從遊之士。得於目擊者。
即手錄之。以為成法。其邑西石墅陳桷氏。實石山高弟。以其所錄者。分為三卷。名曰石山醫案。刻之梓以傳。詣予終老樓屬序之。夫病之見治於石山也。如飢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飲而解。溺者得援之而登顛。危者得扶持之而安。蓋醫之王道也。使同生朱滑之時。其抱負設施。
與之同驅並駕。未可必其或後先也。後人視此。不亦猶法家之有斷案也哉。引伸觸類。延惠無窮。其為慈孝之助多矣。石山之傳撰於鏡山。其未及載者。賴此以傳。豈非後人之幸歟。石山名機。字省之。石山其號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石山醫案三卷。明陳桷編。桷字惟宜。祁門人。學醫於同邑汪機。因取機諸弟子所記機治療效驗。裒為一集。每卷之中。略分門類為次。自宋金以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行於南。河間原病式宣明論方行於北。局方多溫燥之藥。河間主瀉火之說。其流弊亦適相等。
元朱震亨始矯局方之偏。通河間之變。而補陰之說出焉。機所校推求師意一書。實由戴原禮以溯震亨。故其持論多主丹溪之法。然王氏明醫雜著。株守丹溪。至於過用寒苦。機復為論以辨之。其文今附醫案之末。則機亦因證處方。非拘泥一格者矣。其隨試輒效。因有由也。舊有機門人陳鑰所作病用參耆論。
又有機所作其父行狀。及李汛所作機小傳。今亦並錄之。備參考焉。
〔醫讀〕七卷,存
〔繆氏(坤)方脈統宗〕未見
江陰縣誌曰。繆坤。字子厚。七世以醫傳。坤名更著。性行淳篤。自當脈辨方之外。端居讀書。不交塵事。嘉靖間。帥府檄至行間。療疫全活甚多。榮以冠帶。非其好也。著方脈統宗行世。鄉飲十七次。壽九十。自為文志其墓。
〔高氏(士)志齋醫論〕二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志齋醫論二卷。明高士撰。士字志齋。鄞縣人。是書作於嘉靖中。上卷專論痘疹。下卷雜論陰陽六氣血脈虛實。其說云。今之醫者。多非丹溪。而偏門方書盛行。則亦以朱氏為宗者矣。
〔鄒氏(福)經驗良方〕明史十卷,未見
閩書曰。鄒福字魯濟。業醫。善察脈。決人生死於數載前。遇奇症他醫不能治者。福投數劑輒愈。嘗手集經驗良方十卷。
〔呂氏(夔)治法捷要〕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張氏(世華)醫家名言〕未見
宗臣太醫院院判思惠張君墓誌銘略曰。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封太醫院院判思惠張公卒。按狀。公諱世華。字君美。思惠其別號也。生而聰敏超特。自少銳志於儒。涉獵經史。通其大義。既而怙恃早失。家道中衰。乃幡然曰。心存愛物。醫儒一道也。復修世業。遂能盡盧扁之術。
白話文:
[石山醫案]
程先生的序文大略是這樣說的:我們郡裡的祁姓汪石山先生,是一位儒醫。他對《素問》有補註,對《本草》有分類抄錄,對脈診有論著,對運氣學說有提綱,在外科和針灸等書籍方面,也都有編纂和敘述。他可以說是集結了古今各名家的長處,而成就了醫學上的大成。他從事醫學將近四十多年,凡是求醫治病的人,他都根據脈象來開藥方,常常一投藥就見效。跟隨他學習的人,親眼見到他的醫術,就將他治療的方法手抄下來,作為醫學的法則。他的同鄉,住在西石墅的陳桷先生,是石山先生的高徒,將他所記錄的內容分為三卷,命名為《石山醫案》,刻印出來流傳。他來到了我的終老樓,囑託我為此書寫序文。石山先生的醫術,對於病人來說,就像是飢餓的人得到食物而飽足,口渴的人得到飲水而解渴,溺水的人被救上岸,危急的人得到扶持而安穩。這才是醫道的王道。如果讓他和當時的著名醫生朱滑同時代,他們的抱負和措施,恐怕也難分先後。後人看這本書,不就像是法家有了斷案的依據嗎?可以引申和觸類旁通,恩惠無窮,對於慈愛和孝道也有很大的幫助。石山先生的著作傳自鏡山,那些沒有收錄的內容,藉由這本書得以流傳,這難道不是後人的幸運嗎?石山先生本名汪機,字省之,石山是他的號。
《四庫全書提要》說:《石山醫案》共有三卷,是明代陳桷編纂的。陳桷,字惟宜,是祁門人。他向同鄉汪機學習醫術,收集了汪機的弟子們所記錄的汪機治療有效的案例,彙集成一本書。每一卷中,都大致按照疾病的種類分類。自宋朝和金朝以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南方流行,《河間原病式宣明論方》在北方流行。《局方》的藥大多是溫燥的,《河間》則主張瀉火,它們的流弊也正好相當。元朝的朱震亨開始糾正《局方》的偏頗,融會貫通《河間》的變通,於是補陰的學說就出現了。汪機所校訂的《推求師意一書》,實際上是戴原禮追溯到朱震亨的學說,所以他的理論大多是遵循朱丹溪的方法。但是王氏的《明醫雜著》固守朱丹溪的觀點,以至於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汪機又寫文章來辨析。這篇文章現在附在《醫案》的最後。可見汪機是根據病情開藥方,而不是拘泥於一種模式。他之所以能隨手一試就見效,是有原因的。以前有汪機的門人陳鑰所寫的《病用參耆論》,還有汪機所寫的《其父行狀》,以及李汛所寫的《機小傳》,現在也一併收錄,作為參考。
[醫讀]
共有七卷,現存。
[繆氏(坤)方脈統宗]
沒有找到。
《江陰縣誌》記載:繆坤,字子厚,他家世代都是醫生,到了他這一代,醫術更加出名。他性格淳樸篤實,除了診脈開藥方之外,就端正地坐著讀書,不與世俗交往。嘉靖年間,他被朝廷徵召到軍隊中,治療瘟疫,救活了很多人,朝廷賜他官帽和腰帶,這不是他所喜好的。他著有《方脈統宗》流傳於世,曾經參加鄉飲酒禮十七次,享年九十歲,他自己寫文章記錄自己的墓誌。
[高氏(士)志齋醫論]
共有二卷,沒有找到。
《四庫全書提要》說:《志齋醫論》共有二卷,是明代高士所撰寫的。高士,字志齋,是鄞縣人。這本書是他在嘉靖年間寫的。上卷專門論述痘疹,下卷則雜論陰陽、六氣、血脈、虛實。他的觀點是:現在的醫生,大多不是學習朱丹溪的醫術,而是偏門的醫方盛行,即使是學習朱氏學說的,也只是表面上學習。
[鄒氏(福)經驗良方]
明史有記載十卷,但沒有找到。
《閩書》記載:鄒福,字魯濟,他以醫術為業,很擅長診脈,能夠預知人生死於幾年之前。遇到其他醫生無法治癒的奇難雜症,鄒福只要投幾劑藥,往往就能治好。他曾經手寫收集了《經驗良方》十卷。
[呂氏(夔)治法捷要]
沒有找到。
根據記載,這本書曾在《江陰縣誌》中出現。
[張氏(世華)醫家名言]
沒有找到。
太醫院院判宗臣思惠張君的墓誌銘大略記載: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被封為太醫院院判的思惠張公去世。根據記載,張公本名張世華,字君美,思惠是他的別號。他從小就聰明過人,立志於儒學,廣泛涉獵經史典籍,通曉其中的大義。後來因為父母早逝,家道中落,於是他就幡然醒悟,說:「心中存有愛護萬物之心,醫學和儒學是一樣的。」於是他就重新繼承了家族的醫業,並能完全掌握扁鵲和盧醫的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