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 (9)

1. 方論(四十八)

〔胡氏(元慶)癰疽神秘灸經〕醫藏目錄一卷,存

楊子成序曰。人具五臟之形。而氣血之運。必有以疏載之。其流則曰歷。曰循。曰經。曰至。曰抵。其交際。則曰會。曰過。曰行。曰達者。概又所謂十二經焉。十二經左右手足。各備陰陽者三。陰右而陽左也。陽順施而陰逆施。以三陽言之,則太陽少陽陽明。則陽有太少也矣。

而有陽明者。取陰陽合明之意也。以三陰言之。則太陰少陰厥陰。陰既有太少矣。又有厥陰者。取兩陰交會之義也。非徒經之有十二。又有系絡者。為系絡之數。三百六十五。所以附經而行。周流不息。若陰陽維蹺沖帶六脈。皆有所繫。惟任督二經。則包乎腹背。而有專穴。

諸經滿而溢者受之。初不可常而忽焉。宜與諸經並論。通考其穴,三百五十又七。此人身之常遍也。概經血所滯。發而為癰疽。為疔癤。此皆氣血不能通之謂也。歷觀諸經。傳變不一。是經之滯。當審何經所發。何穴所滯。辨視其穴。則用火以攻之。疏其源流。而無滯也。猶如溝渠塞其庭水氾濫。

今胡元慶先生深窮妙理。周遍玄微。遂緝十二經所滯之穴。毫端妙理。用以廣生民之福。同躋仁壽之域也。至正甲子。永昌楊子成序。

〔薛氏(己)癰疽神秘灸經校補〕一卷,存

〔齊氏(德之)外科精義〕國史經籍志二卷,存

齊德之曰。夫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醫之大業也。蓋醫家苟不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覆矣。夫大方脈。婦人小兒風科。必先診脈。後對證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招方脈診察。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

原夫瘡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血氣凝滯。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血氣聚散耶。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不可闕也。歷觀古今治療瘡腫方書甚多。其間診候之法。略而未詳。比夫諸科。甚有滅裂。愚雖不才。輒取黃帝素問難經靈樞甲乙。及叔和仲景扁鵲華佗千金外臺聖惠總錄。

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之中。診候瘡腫之說。簡編類次。貫成篇帙。首載診候入式之法。次論血氣色脈參應之源。後明脈之名狀。所主證候。及瘡腫逆從之方。庶使為瘡腫科者。覽此則判然可曉。了無凝滯於胸次。一朝臨疾。診候至此。則察逆從。決成敗。若黑白之易分耳。

四庫全書提要曰。外科精義二卷。元齊德之撰。德之始末未詳。惟其結銜。稱醫學博士充御藥院外科太醫。是編先論後方。於瘡腫診候。淺深虛實。最為詳盡。考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劑。注曰。劀。謂刮去膿血。殺。謂以藥食其惡肉。又曰。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注曰。今醫方有五毒之藥。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埽取之。以注惡肉破骨則盡出。又曰。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注曰。既劀殺而攻盡其宿肉。乃養之也。五氣。當作五穀。字之誤也。節。節成其藥之力云云。

白話文:

《胡氏(元慶)癰疽神秘灸經》序言

人有五臟的形體,而氣血的運行,必定有方法來疏通和承載。氣血流動的路徑,稱為「歷」、「循」、「經」、「至」、「抵」。它們交會的地方,稱為「會」、「過」、「行」、「達」,總體來說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在左右手足各有陰陽三條,陰經在右邊,陽經在左邊。陽經是順著運行,陰經是逆著運行。從三陽經來說,有太陽、少陽、陽明,陽有太和少之分。

而陽明經,取陰陽共同明亮的意義。從三陰經來說,有太陰、少陰、厥陰,陰有太和少之分,又有厥陰經,是取兩陰經交會的意義。不只經脈有十二條,還有絡脈,絡脈的數量有三百六十五條,它們附著在經脈上運行,周而復始,沒有停止。像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脈、帶脈這六條脈,都有所聯繫。只有任脈和督脈,包覆著腹部和背部,有專門的穴位。

各經脈滿溢出來的氣血,由任督二脈來承受,這是不能輕忽的。應該將任督二脈與其他經脈並列討論,仔細考察穴位,總共有三百五十七個。這是人體普遍存在的。大體來說,經脈氣血阻塞,就會發生癰疽、疔瘡。這都是氣血不能暢通的緣故。縱觀各經脈,傳變的情況不盡相同。當經脈阻塞時,應該仔細審視是由哪條經脈引發,哪個穴位阻塞。辨明穴位後,就用火來攻治,疏通它的源流,使其不再阻塞。就像溝渠堵塞,庭院的水就會氾濫一樣。

現在胡元慶先生深入研究這些奧妙的道理,了解周詳細微之處,於是整理出十二經脈阻塞的穴位,用精細的理論來為百姓謀福利,讓大家都能健康長壽。至正甲子年,永昌楊子成作序。

《薛氏(己)癰疽神秘灸經校補》

《齊氏(德之)外科精義》

齊德之說:「醫生,是掌管人生命的人。脈診,是醫生最重要的技能。如果醫生不明白脈象,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道路,很容易導致錯誤。一般內科、婦科、兒科,都必須先診脈,再根據病症開藥。只有瘡科的醫生,大多不診脈,只專注於治療外部的病症,如果遇到疑難雜症,才另外請內科醫生來診脈。瘡科的醫生,甘願接受見識淺薄的稱號,唉!他們的眼光真是太狹隘了!」

瘡腫的產生,都是由於陰陽失調,氣血凝滯。如果不診脈,如何知道陰陽的強弱、氣血的聚散呢?由此看來,治療瘡腫,診脈是不可缺少的。歷代以來,治療瘡腫的方書很多,但其中關於診脈的方法,都過於簡略,與其他各科相比,顯得非常粗略。我雖然才能不足,但還是從《黃帝內經》、《難經》、《靈樞》、《甲乙經》以及叔和、仲景、扁鵲、華佗、《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惠方總錄》等歷代名醫的著作中,整理出關於瘡腫的診脈方法,加以分類編排,貫穿成篇。

首先說明診脈的入門方法,接著論述血氣、氣色、脈象的相互關係,然後說明各種脈象的名稱、所主治的病症,以及瘡腫順逆的治療方法。希望從事瘡腫科的醫生,看了這本書,就能清楚明白,不再有疑惑。一旦遇到疾病,依照這些方法診脈,就能判斷順逆,決定成敗,就像黑白一樣容易分辨。

《四庫全書提要》

《外科精義》共二卷,是元朝齊德之所撰寫。齊德之的生平事跡不詳,只知道他曾經擔任醫學博士,並且在御藥院擔任外科太醫。這本書先論述道理,然後才列舉方劑,對於瘡腫的診脈,以及虛實深淺的狀況,都做了最詳細的說明。考察《周禮·天官》,瘍醫掌管腫瘍、潰瘍、金瘡、骨折的祝藥,以及刮去膿血和去除腐肉的藥劑。《注》說:「刮,是指刮去膿血;殺,是指用藥物侵蝕腐肉。」又說:「凡是治療瘡瘍,要用五毒來攻治。」

《注》說:「現在的醫方有五毒之藥,用黃土封住,放入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等,燒三天三夜,煙燻上來,用雞毛掃帚掃下,用來去除腐肉、破壞骨頭,就能全部清除。」又說:「要用五氣來養生,用五藥來治療,用五味來節制。」《注》說:「刮除、殺滅腐肉後,要用五氣(應當為五穀)來調養(註:這裡的“五氣”應是筆誤,應為“五穀”),用五藥來治療,用五味來調節(註:節制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