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本草(四)

〔神農本草〕隋志八卷,佚

〔神農本草〕七錄五卷,佚

〔神農本草屬物〕七錄二卷,佚

〔神農採藥經〕七錄二卷,佚

〔雷公藥對〕卷四(舊唐志作二卷)佚

陶弘景曰。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本草經序例)

又曰。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藥總訣序)

〔徐氏(之才)雷公藥對〕新唐志二卷,佚

北齊書本傳略曰。徐之才。字士茂。高平金鄉人也。之才幼而俊發。尤為精敏。仕梁為豫章王綜鎮軍右常侍。隨綜鎮彭城。綜降魏。之才走至呂梁。為魏所獲。既羈旅以醫自業。又諧隱滑稽無方。王公貴人爭饋之。為貴人居矣。稍遷員外散騎常侍。加中軍金紫。天平中。高祖詣晉陽。

恆居內館。所療十全。皇建中。除兗州刺史。未行。武明皇后不豫。之才奉藥立愈。賞賜鉅萬。有人腳跟腫痛不堪忍。諸醫莫識。之才視曰。蛤精也。當乘舡入海。出腳水中得之。疾者曰。是也。之才為割得兩蛤子。大如榆莢。或以五色骨為佩刀靶。之才曰。此人瘤也。何從得之。

對曰。於古塚見髑髏額骨長數寸。試削視文理。故用之。其通識類此。(太平御覽)

掌禹錫曰。藥對。北齊尚書令西陽王徐之才撰。以眾藥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類而記之。凡二卷。舊本草多引以為據。其言治病用藥最詳。

李時珍曰。雷公藥對。陶氏前已有此書。吳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

〔宗氏(令祺)新廣藥對〕藝文略三卷,佚

〔桐君藥錄〕隋志三卷,佚

陶弘景曰。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

僧圓至日。桐君山在嚴州。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指樹為姓。故山得名。

〔子儀本草經〕中經簿一卷,佚

賈公彥曰。劉向云。扁鵲治趙太子。暴疾屍蹶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術案摩。又中經簿云。子儀本草經一卷。儀與義一人也。若然。子儀亦周末時人也。(周禮正義。)

〔蔡氏(邕)本草〕七錄七卷,佚

後漢書本傳略曰。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建寧三年。闢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中觀。遷議郎。

〔吳氏(普)本草〕(舊唐志作本草因)七錄六卷,佚

後漢書華佗傳曰。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普依准佗療。多所全濟。

韓保升曰。普。廣陵人也。華佗弟子。撰本草一卷。

掌禹錫曰。吳氏本草。魏廣陵人。吳普撰。吳華佗弟子。修神農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種。唐經籍志。尚存六卷。令廣內不復存。惟諸子書多見引據。其說藥性寒溫五味。最為詳悉。

李時珍曰。吳氏本草。其書分記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華佗所說性味甚詳。今亦失傳。

白話文:

本草(四)

關於《神農本草》

  • 《神農本草》隋朝時記載有八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 《神農本草》在《七錄》中記載有五卷,也已失傳。
  • 《神農本草屬物》在《七錄》中記載有二卷,也已失傳。
  • 《神農採藥經》在《七錄》中記載有二卷,也已失傳。

關於《雷公藥對》

  • 《雷公藥對》原本有四卷,但舊唐書記載為二卷,現在都已失傳。
  • 陶弘景說,《藥對》有四卷,主要論述藥物之間互相輔助、配合使用的關係。(出自《本草經序例》)
  • 陶弘景又說,雷公和桐君都增補、演繹了本草的內容,並增加了藥對,擴大了藥物主治的範圍,也使藥物種類更加繁多。(出自《藥總訣序》)
  • 《徐氏雷公藥對》在新唐書中記載有二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 《北齊書》記載,徐之才,字士茂,是高平金鄉人。他從小就聰明敏銳,在梁朝時擔任豫章王綜的鎮軍右常侍,隨同前往彭城。後來豫章王綜投降北魏,徐之才逃到呂梁,被北魏抓獲。在被囚禁期間,他以醫術為業,而且幽默風趣,王公貴族都爭相饋贈他,他因此成了貴族。後來被提升為員外散騎常侍,並加封中軍金紫。天平年間,高祖前往晉陽,他經常住在宮內,治好的病都有效,在皇建年間,被任命為兗州刺史,但還沒上任,武明皇后生病,他用藥治好了,因此獲得巨額賞賜。
  • 有人腳跟腫痛難忍,所有醫生都無法診斷,徐之才看了後說:「這是蛤精引起的,你應該是乘船入海,腳伸入水中得的。」那人說:「確實如此。」徐之才為他割開,取出兩個像榆莢大小的蛤蜊。
  • 有人把五色骨做成佩刀的刀柄,徐之才說:「這是人的瘤,你從哪裡得到的?」那人說:「在古墓看到骷髏的額骨長數寸,試著削開看紋路,所以就用了。」徐之才的見識和辨識能力就是這樣。(出自《太平御覽》)
  • 掌禹錫說,《藥對》是北齊尚書令西陽王徐之才所撰寫,他將各種藥材按君臣佐使的關係,以及藥性相反而主治不同的疾病分類記錄下來,總共二卷。舊本草常常引用此書作為依據,書中關於治病用藥的敘述非常詳細。
  • 李時珍認為,《雷公藥對》在陶弘景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吳氏本草所引用的雷公就是指這本書。這本書可能是在黃帝時期由雷公所著,徐之才只是做了增補和修飾而已。

關於《宗氏新廣藥對》

  • 《宗氏新廣藥對》在《藝文略》中記載有三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關於《桐君藥錄》

  • 《桐君藥錄》在隋朝時記載有三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 陶弘景說,《桐君採藥錄》主要記述藥物的花葉形狀和顏色。
  • 傳說,桐君山在嚴州,有個採藥人,在桐樹下結廬,並以樹為姓,所以山才得名。

關於《子儀本草經》

  • 《子儀本草經》在《中經簿》中記載有一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 賈公彥說,劉向提到扁鵲治療趙太子的暴病猝死,讓子明熬湯,子儀負責把脈,子術負責按摩。而《中經簿》中提到,《子儀本草經》有一卷,子儀和義是一個人。如果是這樣,那子儀也是戰國末期的人。(出自《周禮正義》)

關於《蔡氏本草》

  • 《蔡氏本草》在《七錄》中記載有七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 《後漢書》記載,蔡邕,字伯喈,是陳留圉人。他從小就博學,師從太傅胡廣,喜歡辭章、數術和天文,擅長音樂。建寧三年,被司徒橋玄聘用,橋玄非常敬重他,後來被任命為河平長,並被召回朝廷擔任郎中,負責校對書籍,後升為議郎。

關於《吳氏本草》

  • 《吳氏本草》(舊唐書稱作《本草因》)在《七錄》中記載有六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 《後漢書》中記載華佗的傳記提到,廣陵的吳普和彭城的樊阿都曾跟隨華佗學習醫術,吳普根據華佗的醫術行醫,治好了很多人。
  • 韓保升說,吳普是廣陵人,是華佗的弟子,撰寫了《本草》一卷。
  • 掌禹錫說,《吳氏本草》是魏朝廣陵人吳普所撰寫,他是華佗的弟子,修訂了《神農本草》,總共整理出四百四十一種藥物。唐朝的《經籍志》中還記載有六卷,但現在宮廷內已經沒有存留了,只有在其他書籍中可以看到引用的記錄,書中關於藥性的寒熱溫涼和五味的描述非常詳細。
  • 李時珍說,《吳氏本草》這本書詳細記錄了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華佗等人關於藥物性味的描述,但現在也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