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六 (1)
卷七十六 (1)
1. 方論(五十四)
〔董氏(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書錄解題作小兒斑疹論)書錄解題一卷,存
自序曰。夫上古之世。事質民淳。稟氣全粹。邪不能幹。縱有疾病。祝由而已。雖大人方論。尚或未備。下逮中古。始有巫妨氏者。著小兒顱囟經。以卜壽夭。別死生。歷世相援。於是小兒方論興焉。然在襁褓之時。臟腑嫩弱。脈促(促字疑)未辨。癢不知處。痛亦難言。只能啼叫。
至於變蒸驚風。客忤解顱。近世巢氏一一明之。然於斑疹欲出證候。與傷風相類。而略無辨說。致多謬誤。而復醫者不致詳慎。或乃虛者下之。實者益之。疹者汗之。風者溫之。轉生諸疾。遂致夭斃。噓可嘆也。今採摭經效秘方。詳明證候。通為一卷。目之曰斑疹備急方。非敢謂有補於後世。
白話文:
《董氏(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書錄解題作小兒斑疹論)只有一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古代社會,民風淳樸,身體健康,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也只要用祝由術就能治好。即使是大人們的醫書,也未必完備。到了中古時期,巫妨氏才寫了《小兒顱囟經》,用來卜算嬰兒的壽命,區分生死,並代代相傳。從此,專門治療小兒疾病的醫書開始出現。然而,嬰兒年幼,臟腑脆弱,脈搏微弱,難以辨別,癢癢的地方也說不清,痛也難以表達,只能哭鬧。
對於嬰兒出現的斑疹、驚風、客忤、解顱等疾病,近世的巢氏都有詳細的說明。但對於斑疹將要發出的症狀,與傷風相似,卻沒有明確的辨別說明,導致很多錯誤,醫生們也不夠細心謹慎,有的病人虛弱卻要給他吃瀉藥,實證卻要給他補藥,有斑疹的要出汗,風寒的要溫熱,結果反而導致其他疾病,甚至死亡。實在令人惋惜。因此,我收集整理了歷代有效的方劑,詳細說明各種症狀,彙編成一卷,名為《斑疹備急方》。不敢說這本書對後世有很大的貢獻,但至少能提供一些幫助。
意欲傳諸好事者。庶幾鞠育之義存焉。東平董汲及之序。
孫准序曰。世之人。有得一奇方。可以十全愈疾者。恐恐然惟慮藏之不密。人或知之。而使其藥之不神也。其亦陋矣。夫藥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無夭橫。各盡其天年以終。此亦仁術也。吾友董及之少舉進士不第。急於養親。一日盡棄其學。而從事於醫。然醫亦非鄙術矣。
古之人未嘗不能之。如張仲景陶隱居葛洪孫思邈。皆名於後世。但昧者為之。至於異貴賤。別貧富。自鄙其學。君子不貴也。及之則不然。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來病者之家。雖祁寒大暑。未嘗少憚。至於貧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他日攜小兒斑疹方一帙見過。
白話文:
想要將這些好的醫術傳承給後世,希望能夠延續這種關愛和照顧生命的精神。東平董汲的序言。
孫准的序言說:世上的有些人,得到了一種奇特的藥方,可以治癒各種疾病,他們卻總是擔心藏不住,害怕被人知道,導致藥效不神奇。這實在是太過於淺薄了。藥物能夠治癒疾病,如果能讓所有人都知道,讓所有人都能健康長壽,沒有夭折,這也是一種仁術。我的朋友董汲年輕時參加進士考試落榜,急於奉養父母,於是放棄學業,專心從事醫術。然而醫術並不是低賤的技藝。
古時候的許多人,都能夠精通醫術,例如張仲景、陶隱居、葛洪、孫思邈,他們都在後世留下了名聲。只是有些人不懂醫術,才會對醫術存在偏見,區分貴賤,看重貧富,自卑於自己的醫術。這種行為是不值得尊敬的。董汲卻不同,他對所有人的疾苦都感同身受,經常往返於病人家庭,無論是嚴寒酷暑,從不畏懼。對於貧困的病人,他甚至會在深夜送去柴米,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他曾經帶着一套小兒麻疹的方子來拜訪我。
求序於余。因為引其略。亦使見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療疾者。不足貴也如此。東平十柳居士孫准平甫序。
錢乙後序曰。余平生刻意方藥。察脈按證。雖有定法。而探源應變。自謂妙出意表。蓋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襁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故專一為業。垂四十年。因綠遭遇。供奉禁掖。累有薄效。誤被恩寵。然小兒之疾。陰陽癇為最大。而醫所覃思。經有備論。
至於斑疹之候。蔑然危惡及驚搐傷寒二癇大同。而用藥甚異。投劑小瘥。悖謬難整。而醫者恬不為慮。比得告歸里中。廣川及之出方一帙示予。予開卷而驚歎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傳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藝術之精。而又愜素所願。以授人者。於是輒書卷尾焉。
白話文:
孫准平甫為我寫序,我便借此機會簡單介紹一下,也讓大家明白這本書的價值。世上有奇方可以治病,這不足為奇,真正值得稱道的,是這本《幼幼新書》。
錢乙在書的後序中寫道:我一生致力於研究藥方,觀察脈象,分析病症,雖然有一套固定方法,但探究病源、隨機應變,卻可以說是出乎意料。因為脈象難以單純用語言描述,病症也無法用言語完全概括,尤其是嬰兒和幼童,更是如此。所以我專注於此,已經有四十年了。後來我因緣際會,在皇宮裡侍奉皇帝,也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貢獻,因此得到了恩寵。但是,小兒疾病中,最嚴重的就是陰陽癇,雖然醫書上有詳細的論述,但實際操作卻很難。
至於斑疹的症狀,它和驚搐、傷寒、二癇等疾病非常相似,但用藥卻截然不同。稍微用錯藥,就會出現偏差,難以矯正,而很多醫生卻毫不在意。我回家鄉後,廣川的及之送給我一本醫書,我打開一看,驚嘆不已。這本書記載的正是我的平生所致力研究的內容,而及之卻是無師自通,這讓我深深佩服他年輕的醫術之精湛。我非常希望將這種醫術傳授給更多的人,所以便在書的末尾寫下了這些話。
時元祐癸酉十月丙申日。翰林醫官太醫丞賜紫金魚袋錢乙題。
陳振孫曰。東平董汲及之撰。錢乙元祐癸酉題其末。
〔謝氏(天錫)瘡疹證治〕書錄解題一卷,佚
〔劉氏(洙)瘡疹抉〕佚
劉昉曰。瘡疹訣。彭城劉洙撰。洙字道源。
〔陳氏(文中)小兒痘疹方〕一卷,存
自序曰。嘗謂小兒病證雖多。而痘疹最為重病。何則。痘疹之病。疑似之間難辨。投以佗藥。不唯無益。抑亦害之。況小兒所苦。非若大人能言受病之狀。乃知畏惡之由。為父母者。惟之知。子病急於得藥。醫者失察。用藥差舛。鮮有不致夭橫者。文中每思及此。惻然於心。
白話文:
元祐癸酉年十月丙申日,翰林醫官太醫丞賜紫金魚袋錢,題於其上。陳振孫說,這本書是東平董汲及所撰,錢乙在元祐癸酉年在其末尾題字。
《謝氏瘡疹證治》一卷,失傳。
《劉氏瘡疹抉》失傳。
劉昉說,《瘡疹訣》是彭城劉洙所撰,洙字道源。
《陳氏小兒痘疹方》一卷,現存。
陳文中在自序中說,小兒疾病雖多,但痘疹是最重的病。因為痘疹的病症容易混淆,用錯藥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況且小兒所患之病,不像大人能說出病狀,讓醫生了解其畏惡的原因。父母急於給孩子用藥,醫生如果失察,用藥錯誤,很少有不致夭折的。陳文中每想到這些,心中就感到悲痛。
因取家藏已驗之方。集為一卷。名之曰小兒痘疹方論。刻梓流布。以廣古人活幼之意。顧不韙歟。和安郎判太醫局。兼翰林良醫。陳文中謹書。
王珪曰。宿州陳君手集嬰幼攝養痘瘡疹方。詳備有法。證有驗。每濟人。一如方所說。今及三十載。起死回生。端如反掌。(泰定養生主論)
阮桂榮曰。陳文中援黃帝岐伯曰。陽盛陰虛。冰雪不知寒。陰盛陽虛。沸湯不知熱。治之何如。陽盛則補陰。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陰盛陽虛。異功散。加木香當歸。識者詳其陰盛陽盛。一概俱用熱藥。本非黃岐之經者。類乎實實虛虛。抱薪救火。若曰皆屬心火。又不可與秦問同日而語也。
白話文:
因為收集了家中已驗證的方子,編成一卷,命名為《小兒痘疹方論》,刻版印刷流傳,以廣泛傳承古人救治幼童的醫術,應該算是不錯的吧。和安郎判太醫局兼翰林良醫,陳文中謹書。
王珪說,宿州陳君親自收集的嬰幼兒養護和痘瘡疹的方子,詳盡備全,有方法可循,有驗證結果,每次都能救治病人,正如方子中所說。現在已經三十年了,起死回生就像翻轉手掌一樣容易。(《泰定養生主》論)
阮桂榮說,陳文中引用黃帝岐伯的說法:「陽盛陰虛,冰雪不知寒;陰盛陽虛,沸湯不知熱。」那麼如何治療呢?陽盛就補陰,用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陰盛陽虛,用異功散加木香、當歸。識者應仔細辨別陰盛陽盛,不能一概而論都用熱藥,這根本不是黃帝岐伯的醫道,就像治實病用實法,治虛病用虛法,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如果說這些都屬於心火,又不能和秦問的論點相提並論。
又觀其本方治痰實壯熱。胸滿喘息。大便堅實。用柴胡枳殼湯。亦有大黃。其諸方之用柴胡黑參知母黃芩石膏滑石之類。亦未嘗專於熱藥也。奈何世人喜熱而畏寒。致有陰陽偏盛之患。終不省悟瘡瘍心火之證乎。
朱震亨曰。痘瘡之論。錢氏為詳。歷舉源流經絡。明分表裡虛實。開陳其施治之法。而又證以論辯之言。深得著書垂教之體。今人不知致病之由。不求立方之意。倉卒之際。據證檢方。漫爾一試。設有不應。並其書而廢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問之學不講。抱疾談醫者。
白話文:
觀察到這個方子治療痰實壯熱、胸滿喘息、大便堅實,使用了柴胡枳殼湯,也加入了大黃。其他方子也常使用柴胡、黑參、知母、黃芩、石膏、滑石等藥材,不只是單純的熱藥。然而,世人偏好熱藥,害怕寒藥,導致陰陽失衡的病症,卻不明白瘡瘍心火病症的真相。
朱震亨說,關於痘瘡的論述,錢氏的論述最為詳盡,從病因、經絡、表裡虛實,到治療方法,都講解得非常清楚,還用論辯的方式佐證,充分體現了著作垂教的風格。如今的人不懂得致病原因,也不去探究處方用意,到了緊急關頭,只憑藉症狀查找藥方,隨便嘗試一下,如果效果不好,就放棄這本書,實在是太過草率了。近來因為局方教學盛行,素問的學說沒有人講授,抱病求醫的人,都……
類皆喜溫而惡寒。喜補而惡解利。忽得陳氏方論。皆燥熱補劑。其辭確。其文約。歡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為錢氏不及陳氏遠矣。或曰。子以陳氏方為不足歟。曰。陳氏方誠一偏論。雖然。亦可謂善求病情者。其意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也。足太陰屬脾。
主肌肉。肺金惡寒。而易於感。脾胃土惡濕。而無物不受。觀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術半夏。所以治脾之濕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濕。而兼有虛也。量而與之。中病則止。何傷之有。今也不然。徒見其瘡之出遲者。身熱者。泄瀉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者。
白話文:
大多數人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喜歡補益,不喜歡瀉利。偶然得到陳氏的方論,都是燥熱補劑,言辭確切,文字簡潔,欣然使用,信服不已,於是認為錢氏不如陳氏。有人問道:「你覺得陳氏的方子不夠好嗎?」我說:「陳氏的方子確實是一偏之論,但也可以說他善於探究病情。他的思路基本上都集中在太陰經,因為手太陰屬肺,主皮毛,足太陰屬脾,主肌肉。肺金怕寒,容易受寒,脾胃土怕濕,無物不受。他用丁香、官桂治療肺寒,用附子、白術、半夏治療脾濕。如果肺真的有寒,脾真的有濕,並且兼有虛證,就根據情況給藥,治癒疾病後就停止,有何傷害呢?現在卻不是這樣,只看到瘡瘍癒合緩慢,身體發熱,腹瀉,心悸,氣喘,口渴想喝水的人,就一味用燥熱補劑。
不問寒熱虛實。率投木香散。異功散。間有偶中。隨獲效。設或誤投。禍不旋踵。雖然。渴者用溫藥。癢塌者用補藥。自陳氏發之。迥出前輩。然其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熱。恐未為適中也。何者。桂附丁香輩。當有寒而虛。固是的當。虛而未必寒者。其為害當何如耶。陳氏立方之時。
必有挾寒而痘瘡者。其用燥熱補之。固其宜也。今未挾寒。而用一偏之方。寧不過於熱乎。(格致餘論)
〔熊氏(宗立)類證陳氏小兒痘疹方論〕二卷,存
〔薛氏(己)校注陳氏痘疹方〕一卷,存
自序曰。嘗謂醫之分析。雖有內外大小之殊。要其理初不異。特在人化裁之耳。至如痘疹癰疽。則尤其相類。而治亦相通焉者。蓋其始而發出。中而成膿。終而收靨。彼此一致。故東垣先生合二者而論之。必皆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良有以也。陳氏之書。又以心得。發明虛實寒熱。
白話文:
不問病人是寒症還是熱症,虛症還是實症,就隨便給他們吃木香散、異功散。偶爾能治好,是碰巧了。如果用錯了藥,後果不堪設想。雖然說,口渴的人要用溫熱的藥,皮膚發癢的人要用補藥,陳氏醫術自成一家,遠超前輩。但他的藥方中經常使用桂枝、附子、丁香等燥熱的藥物,恐怕並不適合所有人。為什麼呢?因為桂枝、附子、丁香這些藥物,適合寒症且虛弱的病人。但如果病人只是虛弱,並不一定有寒症,用這些藥物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陳氏制定藥方時,
一定會遇到一些伴有寒症的痘瘡病人,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他們,當然是合理的。但如果病人並沒有寒症,而一味使用偏向燥熱的藥方,是不是過於燥熱了呢?
熊氏(宗立)的《類證陳氏小兒痘疹方論》兩卷,現存。
薛氏(己)的《校注陳氏痘疹方》一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我一直認為醫術的分析,雖然有內科、外科、大病、小病的區別,但其道理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應用時,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像痘疹、癰疽,就非常相似,治療方法也相通。因為它們都是先從體內發出來,然後形成膿腫,最後結痂,過程一致。所以東垣先生將這兩種疾病放在一起討論,一定要明白托裡疏通、和榮衛這三種方法。陳氏的書,又根據自己的經驗,闡明了虛實、寒熱的辨證。
蓋契經旨。而起諸家者矣。觀涼膈散之治實熱。白朮散之治虛熱。異功散之治虛寒。木香散之治虛弱。分別表裡。察色辨形。兼得之矣。但以上治法。又須見證便施。若稍延緩。反多致誤。學者不可不知。僕幸私淑先哲。亦時獲驗。敢為校注重梓。尚多得失。幸同志教正云。
嘉靖庚戌九月吉旦。前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後學薛己謹序。
〔聞人氏(規)痘疹論〕國史經籍志三卷,存
劉尚義曰。夫痘疹論者。聞人氏規所著也。規素業儒。而久不得志。以故銳意於岐黃之術。而為此書。其說雖出於張從道百二十篇。然考變分論。因證分治。因治應方。而於病之緩急。輕重寒濕。補瀉攻擊保養。罔不具載。確而當。簡而備。視從道尤詳焉。往歲余偶得其抄本。
白話文:
《涼膈散》治實熱,《白朮散》治虛熱,《異功散》治虛寒,《木香散》治虛弱,這些方劑分別針對表裡,察色辨形,都各有功效。但以上治療方法必須見證後才能施用,若稍有延緩,反倒容易造成錯誤。學習者不可不知。我幸得私淑先哲,也時常驗證,所以才敢校正重印此書。書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同道指正。
嘉靖庚戌九月吉旦,前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薛己謹序。
《聞人氏(規)痘疹論》共三卷,現已存世。
劉尚義說,這本《痘疹論》是聞人氏規所著。規本是讀書人,但很久不得志,因此專心鑽研岐黃之術,寫了這本書。雖然書中說法出自張從道百二十篇,但其考究變化、分論病症、因證分治、因治應方,對於疾病的緩急輕重、寒濕虛實、補瀉攻補保養等方面都一一詳盡論述,確切準確,簡潔完備,比張從道更為詳盡。我以前偶然得到它的抄本,……
過痘疹者試之輒效。因訪之醫家。冀得刊本。而無見者。尋擢御史。遊京師。又博訪之醫與縉紳。而亦無見者。豈元季之亂。而或失耶。夫醫藥以濟其夭死。是書良術。使湮沒而不傳。則痘疹之兒。罔藉以生。而聞人氏窮矣。今歲余尹朝邑。因思古人遺愛。不可使斬。而嬰孩之瘍。
不可不恤。乃於簿委之暇。略為校正。令剞劂氏。刊之縣齋。庶布而傳之。便家得一書。而痘疹者。胥藉以生。而聞人氏其延也。但原本殘毀。而字有脫誤。幸有刊本者是正之。時嘉靖壬寅仲秋六日。前進士汾州劉尚義識。
聞人規後序曰。士生斯世。窮達兩途。孟軻氏有言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雖然。窮而未達者。能學為良醫。亦豈獨善其身而已哉。規素著書卷。今茲從事參朮。嘗謂自昔聖賢。閔生民之疾苦。著書立言。汗牛充棟。晚觀唐孫思邈千金方,其次序深有旨意。三十卷之首。
白話文:
過去治療痘疹的醫書,效果顯著,但我卻找不到這本書。我曾詢問過許多醫生和官員,仍然一無所獲。難道元朝戰亂時,這本書就遺失了嗎?醫藥能救人於生死之間,這本醫書記載著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任其埋沒而不傳世,患痘疹的孩子就無法得到救治,而聞人氏的貢獻也會白費。今年我擔任朝邑縣令,想到古人的仁愛之心不可斷絕,孩童的疾病更需要關心。因此在公務之餘,略為校正了這本書,並請剞劂氏在縣衙刊印,希望能夠廣泛流傳。這樣每家都能得到一本書,患痘疹的人就能依靠它存活,而聞人氏的醫術也能延續下去。不過原本有些殘破,字句也有遺漏,希望有讀者看到此書後,能予以修正。嘉靖壬寅年仲秋六日,進士汾州劉尚義記。
聞人規在後序中寫道:人生在世,有窮達兩種際遇。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雖然如此,但窮困之人,也能學醫濟世,何止是獨善其身而已呢?我平時就喜歡讀書寫作,如今從事藥物研究,常想自古聖賢都關心百姓疾苦,留下許多書籍,汗牛充棟。我最近讀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其中序言的用意很深。三十卷中第一卷,…
觀之以婦人嬰孺。獲善拯救之說。寧不以生育為重乎。親因念婦人之有乳兒。小兒之疾苦。惟瘡疹皆不可免。而治療之間。毫髮一差。生死隨異。仁人君子。所尤當審慮者。世傳產方之論。其利人也甚博。惟小兒痘瘡諸書。止看其大路。倉卒之際。何所憑藉焉。規輒不揆量。
廣求古人之議論。證以己所聞見。撰成問難八十一篇。凡二卷。目日小兒瘡疹論。每施以濟人。隨試輒效。所活者亦多。使家有是書。則豈曰小補之哉。此論之成久矣。欲鋟諸梓。而力未克遂。邇來幸甚獲登繡使煥章吳公門牆。一日迨暇。因有請言。公既慨然。捐金以成其事。
公之陽豈私於規者。實與眾共之。若有訛舛。改而正諸。以俟同志。紹定壬辰仲夏吉。檇李待補國學進士聞人規述。
白話文:
我觀察到婦女和嬰兒,發現有效救治的方法。難道生育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嗎?我因為關心婦女有乳兒的情況,也關心幼兒的病痛。他們難免會得瘡疹,治療時稍有不慎,生死就會不同。仁人君子最應該仔細思考這件事。世傳的醫方,雖然對人很有幫助,但關於小兒痘瘡的書,只講大原則,緊急情況下,怎麼能憑藉這些呢?我常常不顧自己的能力,廣泛收集古人的論述,並根據自己的見聞,編寫成《問難》八十一篇,共兩卷,書名叫做《小兒瘡疹論》。每次使用這些方法救人,效果都很顯著,救活的人也很多。家裡有這本書,怎麼說不是大有幫助呢?這本書完成很久了,我希望能刊印出版,但一直沒有能力做到。最近,我很幸運地得到繡使煥章吳公的賞識,有一天閒暇時,我向他提出請求,吳公非常慷慨,捐錢讓我完成此事。
吳公的善行不是只為了我,而是為了大家。如果書中有錯誤,請各位讀者改正,以便與同道中人分享。紹定壬辰年仲夏吉日,檇李待補國學進士聞人規寫。
丁永榮跋曰。余昔守原州。得痘疹論於晉汾劉侍御公處。取而讀之。見其立論制方。明白簡易。確有源委。而凡諸家方說。要不出範圍內。真有活幼之良書也。既遷覃懷。懼原本失傳。乃於簿書之暇。校而圖諸梓。歲戊申。復得海虞陸儼翁所刻全本。閱其方附錄之。願與天下保嬰兒者共焉。
讀是書者。當自得之。其可與覆瓿者例視也耶。時嘉靖戊申秋八月吉日。南京戶部廣西司負外郎東魯陸村氏丁永榮謹跋。
〔王氏(好古)斑疹論〕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也是園書目。
〔癍論萃英〕一卷,存
按上收在於杜氏濟生拔粹中。未知與斑疹論。果為一書。想是書系其所節抄者。青囊雜纂。題曰小兒方。不著撰人名氏。
白話文:
我以前在原州任職時,從晉汾的劉侍御公那裡得到一本《痘疹論》,讀過之後覺得它論點清晰,方劑簡明,確實有道理,而且其他所有關於痘疹的著作,基本上都離不開它的範圍。這真是一本拯救孩童的好書。後來我調任覃懷,擔心原本會遺失,便利用閒暇時間校對它,並把它刻印出來。到了戊申年,我又得到了海虞陸儼翁刻印的完整版,於是將方劑和附錄都整理進去。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天下所有保護嬰兒的人。
讀這本書的人,自然會有所得,怎麼能跟塵封的舊書相提並論呢?嘉靖戊申年秋八月吉日,南京戶部廣西司負外郎東魯陸村氏丁永榮謹記。
《王氏(好古)斑疹論》一卷,未曾見過。
據說這本書收錄在《絳云樓書目》和《也是園書目》中。
《癍論萃英》一卷,現存。
據說這本書收錄在杜氏《濟生拔粹》中。不知道它是不是跟《斑疹論》一樣的書,也許是節錄抄本。青囊雜纂中有一篇題為《小兒方》的文章,沒有署名作者。
〔朱氏(震亨)治痘要法〕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亡名氏小兒痘疹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未見
〔保嬰瘡疹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未見
〔袁氏(仁)痘疹叢書〕五卷,存
袁黃序曰。余祖世受宋恩。戒子孫不得仕元。入國朝。以法竣刑重。猶逡巡未敢出。故曾祖菊泉先生生當永樂時。資稟穎異。學問淵深。而自托於醫。吾組怡杏。吾父葠坡。皆英敏博洽。而不習舉子業。吾父始教吾兄弟。為時文應試。而余遂登丙戌進士。入仕以來。遇縉紳諸公。
嘗慨治痘無奇方。而嬰兒橫夭。予思菊泉翁因徐氏故業□痘疹全書。怡杏重為增輯。而參坡復從而刪訂之。是皆出其緒餘。以廣濟人之術。而其著論闡幽。繪圖立法。真能發前賢所未發。而開千古之迷。遂命工繡梓以傳。此書出。而治痘者有準繩矣。嬰兒之命。十可全六七矣。
白話文:
《朱氏(震亨)治痘要法》一卷,目前尚未找到。
《亡名氏小兒痘疹方》一冊,目前尚未找到。
《保嬰瘡疹方》一冊,目前尚未找到。
《袁氏(仁)痘疹叢書》五卷,現已保存。
袁黃在序言中寫道:我的祖先世世代代受到宋朝的恩典,告誡子孫不得在元朝做官。到了元朝,法律嚴苛刑罰嚴重,即使這樣,祖輩們還是猶豫不決,不敢出來做官。因此,我的曾祖父菊泉先生生活在永樂年間,天資聰穎,學識淵博,卻選擇了行醫。我的祖父怡杏和父親葠坡都才智過人,學識豐富,卻不願學習科舉功名。我父親最初教導我和兄弟們讀書應考,後來我考中丙戌年的進士,入仕為官。在仕途上,我經常見到官員們感慨治痘沒有特效藥方,導致許多嬰兒夭折。我想到菊泉先生繼承徐氏的醫術,編寫了《痘疹全書》,怡杏又對此書進行了增補,而我的父親葠坡又進一步刪改。這些都是他們留下的遺產,用來廣泛救治百姓。他們在書中闡述了深奧的道理,繪製了圖表,制定了法則,真正發揮了前輩們未曾發揮的醫術,解開了千古的謎團。於是,我命人刻版印刷,用來流傳後世。這本書問世後,治痘就有了準則,嬰兒的存活率可以提高到六七成。
我祖宗之遺惠不淺矣。嗚呼。東方朔之智。不盡於恢諧也。而傳漢書者。遂以恢諧概其名。王羲之之學。不盡於筆札也。而慕右軍者。竟以筆札掩其大節。我祖宗之心術行誼。不盡於是也。而後之讀是編者。或指是以稱袁之盛則誤矣。余謂欲知菊泉者。當觀其所著周易緒言。
春秋別傳。欲知怡杏者。當觀春秋或問。革除編年。忠臣自靖錄。智士順天錄。欲知參坡者。當觀大易法。毛詩或問。尚書砭蔡編。春秋針胡編。及一螺集等書。庶足以知其概耳。雖然。遺編種種。皆粗逆也。心之精華。口不能宣。而況形之副墨之跡乎。然則未足以知吾祖考也。
善學者。由粗致精焉可矣。由粗致精。即痘疹一編。亦足玩也。是不可不傳矣。趙田逸農袁黃拜手書。
白話文:
我的祖先的恩惠非常深厚。唉!東方朔的智慧,不只是在詼諧幽默上。然而,记录汉书的人,却用诙谐来概括他的名字。王羲之的学问,不只是在书法上。然而,崇拜王右军的人,最终用书法掩盖了他的高尚品德。我祖先的心术和行为,不只是这些。后人阅读这些编著时,如果只用这些来评价袁氏的盛况,那就错了。我认为,想要了解菊泉,就应该看他的著作《周易绪言》,《春秋别传》。想要了解怡杏,就应该看《春秋或问》,《革除编年》,《忠臣自靖录》,《智士顺天录》。想要了解参坡,就应该看《大易法》,《毛诗或问》,《尚书砭蔡编》,《春秋针胡编》,以及《一螺集》等书。这些或许足以了解他们的概貌。虽然,遗留下来的著作很多,但都比较粗略。心中精妙之处,无法用言语表达,何况是用笔墨来记录呢?因此,这些还不足以了解我的祖先。
善于学习的人,可以从粗略逐渐深入,达到精妙。即使是痘疹一编,也值得仔细玩味,不可不传。赵田逸农袁黄拜手书。
嘉興府志曰。袁仁。字良貴。父祥祖灝。皆有經濟實學。至仁愈邃。謂醫賤業。可以藏身濟人。遂隱於醫。
〔胡氏(璟)秘傳痘疹壽嬰集〕一卷,存
自序曰。壽夭固有命也。然必莫之致而致者。乃可謂命。苟人事之不盡。而徒諉之命。智者如是乎。若夫痘疹之疾。人之壽夭關焉。自始覺以至收靨。各有次序。受證之原。固有不同。而調護之方。則有定法。循其法而治。罔有不生。舍其法而不之循。未有不殞傷者矣。是豈可不盡人事。
而徒歸之命乎。予生子女者十人。其卒於痘疹者幾半。弘治改元。一子二女俱嬰疾於痘。予懲前日之殞殤。而震恐之不下。乃求錢氏諸家痘疹方藥。謹循其序而治之。重者輕。輕者愈。不逾月而俱獲安全。其所生者。固曰有命。予則曰。前此而歿者。未嘗循方而治。其亦人事之未盡者乎。
白話文:
嘉興府志記載,袁仁,字良貴,其父祥祖灝,兩人都有經濟實學。袁仁特別精通醫術,認為醫術雖然是卑微的行業,卻可以隱身於世,濟助他人,因此選擇從醫。
《胡氏(璟)秘傳痘疹壽嬰集》一卷,現今依然保存。
書中自序寫道:人的壽命固然有命運的安排,但如果沒有盡人事而就歸咎於命運,那才是真正的命運。如果我們不盡人事而只怪命運,這樣算得上聰明人嗎?痘疹這種疾病關係著人的壽命,從初發到痊癒,都有其規律。每個病人受病的緣由各有不同,但治療的方案卻有固定的方法。遵循這些方法治療,幾乎都能保住性命。如果捨棄這些方法而不遵循,幾乎都難逃死亡的厄運。這難道不是應該盡人事嗎?怎麼能只歸咎於命運呢?我生了十個孩子,幾乎有一半死於痘疹。弘治改元那年,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染上痘疹,我痛心疾首,害怕不已,於是尋找錢氏等家族的痘疹方藥,仔細遵循其步驟治療,重症減輕,輕症痊癒,不到一個月,全部都平安無事。雖然有人說這是命運使然,但我認為,以前那些死於痘疹的孩子,從未按照方藥治療,難道不是因為沒有盡人事嗎?
故深恨之。乃輯諸家之為痘疹者。究其原。圖其形。跡其變。各述其方論方藥。而匯為一編。將以與我四方之為人父母者。而共覽焉。庶或可保嬰孩之壽。而全天之命也歟。弘治辛亥菊月朔旦。江東胡璟序。
〔蔡氏(維藩)痘疹集覽〕四卷,未見
〔小兒痘疹袖金方論〕一卷,存
自序曰。世不可以無醫。醫不可以無傳。醫而無傳。則亦不可有傳矣。僕少時侍先君子。宰滑邑。幼弟痘。委之庸醫。坐視而殞。心切痛之。業儒之暇。竊願學焉。延訪明師。搜致古籍。指授參考之餘。似恍然有所得者。因著痘疹集覽四卷。越數年。覺其汗漫無統。復詳說之。
白話文:
因此我感到非常痛心。於是收集了各家關於痘疹的著作,深入研究其根源,描繪其形態,追蹤其變化,分別記載其醫方和藥方,匯編成冊。將以此與天下四方的父母共同閱讀,希望可以保全嬰孩的性命,成就上天賦予的生命。弘治辛亥年菊月朔旦,江東胡璟序。
《蔡氏(維藩)痘疹集覽》四卷,未見。
《小兒痘疹袖金方論》一卷,現存。
自序中說:世間不可沒有醫生,醫生不可沒有傳承。醫生如果沒有傳承,那麼也就不會有傳承了。我年少時侍奉先父,擔任滑縣縣令,幼弟患痘,交給庸醫治療,結果眼睜睜地看着他死去,心中十分痛楚。在學習儒學之餘,我暗自想要學習醫術,於是拜訪名師,搜集古籍,在師傅指導和參考古籍的過程中,好像有所領悟。因此寫下了《痘疹集覽》四卷。過了幾年,感覺內容散亂,沒有系統,又再次詳細闡述。
為痘疹方論一帙。名曰袖金。蓋取其不容什手而貴重之也。凡證之在人。與治之在我者。悉備無遺。或謂曰。是真得其所傳者矣。是亦可以傳諸人。予曰。事無所徵。因以是驗之兩淮。驗之兩畿。宦轍所至。冀之北。湖之南。又從而驗之。無往弗協。或謂曰。徵而信矣。可弗傳也乎。
予曰。志猶未廣行。將進而驗之天下。可也。然已往而論之。凡其驗之所協。皆其跡之所通。今老之將至。而跡未由以通之也。奈之何哉。或又釋之曰。驗之協者。理之同也。理有未同。雖跡蹤遍天下。夫何益。理苟同矣。雖半武不出戶。亦何損。君子亦理而已矣。何以跡為。
白話文:
我寫了一本關於痘疹的醫書,取名為《袖金》,因為它非常珍貴,就像袖中珍寶一樣。書中涵蓋了所有關於痘疹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內容非常完整。有些人認為這本書確實繼承了精髓,可以傳授給後人。我說,這還需要更多驗證,所以我把這本書帶到淮河兩岸、關中地區,以及我曾經去過的地方,包括河北、江南,到處驗證書中所寫的內容。結果發現,書中所述,無不符合實際情況。有人說,既然已經驗證過,且十分可靠,那就不必再傳播了吧?
我說,我的志向還沒有完全實現,我希望能把這本書推廣到全天下,讓更多人受益。然而,我已經老了,恐怕沒時間把書中內容推廣到各地。這該怎麼辦呢?有人解釋說,書中所述的治療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符合疾病的原理。如果原理不一致,即使把書傳遍天下,又能有什麼用呢?只要原理相同,就算足不出戶,也無損於書的價值。君子講究的是道理,而不是把書傳遍天下。
予深以為然。因自敘之。以識歲月耳。若後世之傳與否。吾固不得而知之也。正德戊寅上元月。東安老牧。盯眙蔡維藩著。
朱一麟曰。近盱眙蔡氏有斑疹小痘大痘一論。詳備。發千古所未發。
鄭大忠曰。蔡氏維藩先生。執錢陳二子之中。謂夏以錢用。而值證之大寒。則又問用乎陳。冬以陳用。而遇證之大熱,則又間用乎錢。得丹溪先生會成達權之意矣。
〔魏氏(直)博愛心鑑〕醫藏目錄三卷,存
自序曰。竊惟天地以至仁之心。惟在萌茅變蛻至微之間。其功大矣。何嬰孩痘毒。易於傷生。無貴殘少長。圈不患及。予不知天也人也。然而聖人雖有裁成之能。未嘗發其端倪。醫家先師。各立濟人之方。亦未嘗究其得失。是以後世醫工。莫之考證。於原其的自來者。不在天而在人也。
白話文:
我深以為然,因此親自寫下這些文字,以記錄歲月。至於後世是否流傳,我便不得而知了。正德戊寅年正月,東安老牧蔡維藩著。
朱一麟說,最近盱眙蔡氏寫了關於斑疹、小痘和大痘的論述,內容詳盡,揭示了前人未曾論及的知識。
鄭大忠說,蔡維藩先生精通錢陳二子(錢氏和陳氏醫學理論)的精髓,認為夏季宜用錢氏理論,但若遇到寒證,則需參考陳氏理論;冬季宜用陳氏理論,但若遇到熱證,則需參考錢氏理論,體現了丹溪先生(朱丹溪)的會通達權之意。
《魏氏(直)博愛心鑑》醫藏目錄三卷,現存。
自序中說道,竊以為天地以至仁之心,在於萌芽變化、蛻變至微之際,其功力巨大。為何嬰孩痘毒容易傷生,不論貴賤、老少、長幼,都難逃其害?我不知是天意還是人為。然而聖人雖然有裁成之能,卻未曾揭示其根源;醫家先師們各自創立濟世之方,亦未曾探究其得失。因此,後世醫工莫不考證,追溯其起源,實乃天命使然,而非人力所能及。
夫太極者。道也。化生萬物。而人備焉。故曰。得其秀而最靈。受父母氣血。而有是形。形者。氣血之具。天地氣化。客感而成者。此道之體全也。天地之陰陽。動靜有常。此道之用行也。人之氣血。交感不一。此道之變異也。甚至氣感情交。血凝火混。此變異之極也。變異之極者。
淫之溢也。淫之溢者。火也。火之混者。毒也,毒之中者。害也。凡有生身遘此毒者。人也。非天也。失在人。而不在天也。昔先王講窊□。禁置羅。肖思患於異類。而況人乎哉。予嘗慨其不救者。遍索名方。稽無可極之理,由是深究人身送毒。蓄之讎之之義。氣血有交會製毒之功。
白話文:
太極就是道,它化生萬物,而人擁有著最靈秀的精華。人依靠父母的氣血而形成形體,形體是氣血的載體,天地氣化,外界的影響使人成形,這就是道的本質。天地間的陰陽變化,運動靜止有規律,這就是道的運作方式。人的氣血交感變化多端,這就是道的變化。甚至氣血交感過度,血凝固,火氣混雜,這就是變化的極致。變化的極致,就是過度,過度就是火,火氣混雜就是毒,毒性深入就是危害。凡是活著的人遇到這種毒性,都是因為人自身的原因,不是天命所致,失誤在人,不在天。古代聖王講究飲食禁忌,禁止食用某些食物,都為了避免與異類發生疾病,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呢?我曾感慨那些無法救治的人,遍尋名醫方劑,卻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我深入研究人體中產生毒素的原因,以及清除毒素的道理。氣血有交匯制毒的功能。
陰陽有傳變受毒之害。粗知毫末。而更屈力傳方。折衷加減。靡不利其施用。自揣告人無言。於是博愛心鑑之所作也。顧予淺見薄識。雖未足以發是證之底蘊。實罄余之初心。而亦著我朝列聖愛民之盛意也。故不敢自私。將欲傳諸遐邇。第恐南北風土。移於枳矣。蘄得我心者。
體義而行。俾天下赤子。咸歸於仁壽之域。豈不幸幸哉。嘉靖乙酉秋七月。浙東桂岩魏直自序。
蕭山縣誌曰。魏直。字廷豹。能詩。以醫聞吳越間。治痘疹奇驗。著博愛心鑑行於世。
高武曰。蕭山魏桂岩書。立吉凶悔吝圖。及多稱太極。恐非大易濂溪本志。求痘之明。為痘之晦。其謂血氣送痘氣。則誠是也。
白話文:
陰陽相生相克,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我雖然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些醫學知識,但仍盡力鑽研醫術,不斷地學習、改良和調整治療方法,希望能有效地運用於治病救人。我自知學識淺薄,無法完全揭示疾病的奧秘,但還是希望能將我的一點心得傳授給更多的人。這是因為我深受歷代聖賢愛民情懷的感召,所以不敢私藏,希望能讓我的醫術惠及更多地方。只擔心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會導致我的醫術水土不服。希望真正懂我醫術精髓的人,能體會我的本意,將它發揚光大,讓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健康長壽的生活,這才是我的願望。嘉靖乙酉年(西元1549年)秋七月,浙江東部桂岩魏直自序。
蕭山縣誌記載,魏直,字廷豹,擅長寫詩,以醫術聞名於吳越地區。他治療痘疹的效果十分神奇,著有《博愛心鑑》一書,流傳於世。
高武說,蕭山魏桂岩的書中,設立了吉凶悔吝圖,並且多次提及太極,這可能與《易經》的本意有所不同。他所追求的痘疹治療方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其局限性。他說血氣會輸送痘氣,這點倒是正確的。
汪若源曰。夫痘瘡雖貴乎氣血充足。然毒輕則易出。毒化則漿行。此自然之理也。今觀魏氏方書。首尾俱以人參為主。若用於六七日毒化之時。及氣虛毒輕者。亦有奇效。若用之於二三日。毒氣方熾。諸熱未除之際。則必補定毒氣。痘瘡反不起發。是閉門逐盜。輕則釀成疳毒。重則殞身喪命。可不慎歟。
鄭大忠曰。桂岩魏先生立順逆險三科之法。著保元方論。為治痘之要領。云。痘本於氣血。治痘急於扶正抑邪。又云六日以前。解毒中略加溫補。六日以後。溫補中略加解毒。則又進於朱蔡二君矣。特其始終。執用保元。則又不脫偏執之弊。
白話文:
汪若源說,雖然天花要靠氣血充足才能痊癒,但毒性輕則容易發出來,毒性化了就形成膿液,這是自然規律。現在看魏氏的醫書,從頭到尾都以人參為主藥。如果用於發病六七天毒性已經化了,或氣虛毒性輕的情況,也會有奇效。但如果用於發病二三天的時候,毒氣正旺盛,各種熱症還沒消除,就一定會補定毒氣,天花反而不會發出來,這就好比關門捉賊,輕則釀成疳積,重則喪命,不可不慎啊。
鄭大忠說,桂岩魏先生建立了順逆險三科療法,寫了《保元方論》,這是治療天花的關鍵所在。他說,天花源於氣血,治療天花要急於扶正抑邪。又說,發病六天以前,解毒藥中稍微加點溫補,六天以後,溫補藥中稍微加點解毒,這就比朱丹溪和蔡元放還要進一步了。只是他始終堅持用保元湯,卻又落入了偏執的毛病。
張宇傑曰。魏桂岩聰慧透竅。提綱挈領。甚謹嚴矣。第於始出圖云。見有險證。憂虞未可加治。使氣血交會之後。以保元湯與之。編中有升葛參蘇大黃二黃等方。而此不曰表實者用發散。熱奎者用清涼。毒盛者用解瀉。而惟侔其氣血交會之後。以保元湯與之。不幾表實而難出。熱甚而悶亂。毒盛而斑狂矣乎。
〔朱氏(惠民)博愛心鑑發明全書〕三卷,存
朱惠民曰。予旁搜往牒。歷諸名醫家。其所編帙。無慮充棟。求其精而要。簡而明。無出西陵魏氏博愛心鑑全書。即以縣之咸陽市。洵無可增減已。第於陰陽盈虛之理。血氣保元之論。未必人具法眼。烏能睹者識歸。予故獨行臆見。闡揚奧旨。令先天后天之秘。炳若日星。庶魏氏之涵蓄未露者。
白話文:
張宇傑說,魏桂岩聰明透徹,提綱挈領,十分謹慎嚴謹。只是他一開始提出的治療方案,認為病人有危險症狀,憂慮不能馬上治療,要等到氣血交匯之後,才用保元湯。書中還有升葛參蘇大黃二黃等方,但這裡沒有說表實症用發散,熱盛症用清涼,毒盛症用解瀉,只說等到氣血交匯之後用保元湯。這樣豈不是表實症難以發散,熱症嚴重而昏亂,毒症嚴重而神志不清嗎?
朱惠民說,我廣泛搜集古籍,遍閱名醫著作,其數量之多,足以塞滿房屋。想要找到精要簡明、一目了然的,沒有比西陵魏氏的《博愛心鑑全書》更好的了。即使放在咸陽,也實在無可增減。只是陰陽盈虛、血氣保元的理論,並非人人都能看得懂,更別說理解其中的道理了。所以我特意闡述自己的見解,發揚其奧妙,讓先天后天的秘密像太陽一樣明亮,希望魏氏著作中隱藏的精華得以顯露。
遂一燭無遺。為百千萬祀嬰孩。植壽命之元。此予之謬為發明也。聊以佐魏氏千慮之一得云。
〔趙氏(繼宗)痘疹全書〕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劉桂曰。痘疹自漢以前方書不載。至拓拔魏時。始有方藥。自唐迄宋。有董汲錢乙。挺然獨出。著方立論。羽翼聖經。最為有功。近時慈溪趙繼宗著小兒痘疹全書。板行於世。今始讀其序,竊謂繼錢乙之後者一人。及讀至終篇。詳加考究。與序大異。其書總出六十二方。其間喜用紫草蟬殼大力子露蜂房四味。
如是者凡四十六方。抑何其偏戾如此耶。若小兒氣實。有風邪熱毒者。用之可也。設使氣虛血虛。表裡不實。大便自利。灰白色頂陷。咬牙寒戰等證。其可輕用之乎。按胡大卿痘疹方論云。紫草雖是瘡疹家聖藥。然性寒利大腸。若大便結者可用。又云。蟬殼。八日之後忌用。
白話文:
仔細閱讀無遺漏,為千千萬萬年的嬰兒植下壽命的根本,這是我錯誤地發明的,僅供參考,以佐證魏氏千慮一得。
鼠黏子。即大力子。有虛寒者禁之。按本草圖經云。露蜂房。味苦鹹。氣平。有毒。主驚癇蟲毒。腸痔腫毒。風牙等證,並不及小兒痘疹。趙氏每方用之。此用藥之一誤也。小兒柔脆弱質。前哲用藥恆少。劑不過三四錢。趙氏動輒用一兩六七錢,用藥之二誤也。或內虛泄瀉。
或頭溫足冷。或煩渴。或腹脹。或氣喘。或寒戰咬牙。此表裡俱虛也。趙氏則曰。不可便謂之裡虛。乃傷食傷冷所致。既曰傷食傷冷泄瀉。主治仍用鼠黏子紫草。此用藥之三誤也。甚至癢塌內虛。作瀉氣促者。復投寒涼之劑。此用藥之四誤也。趙氏既云寒戰咬牙。脾胃受冷。
鼠黏子紫草苦參。更不忍舍。殊不知寒冷太過。脾胃清純之義。寧無損乎。經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胃氣一虛。其死可立而待。楊仁齋有云。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疳無熱。則不能起發。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古人用藥。審度寒暄。推詳運氣。
白話文:
鼠黏子藥性與趙氏用藥之誤
鼠黏子,又名大力子,性寒,虛寒者忌用。根據《本草圖經》記載,露蜂房味苦鹹,性平,有毒,主治驚癇、蟲毒、腸痔腫毒、風牙等症,但不可用於小兒痘疹。
趙氏醫家常在方劑中使用鼠黏子,這是一種用藥錯誤。小兒體質柔弱,前賢用藥一向謹慎,劑量不過三四錢。趙氏卻動輒用一兩六七錢,這是用藥的第二個錯誤。
若患者出現內虛泄瀉、頭溫足冷、煩渴、腹脹、氣喘、寒戰咬牙等症,這些都是表裡俱虛的表現。趙氏卻說不可妄言裡虛,認為是傷食傷冷所致,並繼續使用鼠黏子、紫草等寒涼藥物,這又是用藥的第三個錯誤。
甚至對於因內虛導致癢塌、瀉氣促的患者,趙氏依然投以寒涼之劑,這是用藥的第四個錯誤。趙氏雖然也提及寒戰咬牙是脾胃受冷,但仍執著於使用鼠黏子、紫草等寒涼藥物,殊不知寒冷過度會損傷脾胃的清純之氣。
古籍記載,五臟皆賴胃氣而存,胃為五臟之本,胃氣一虛,性命堪憂。楊仁齋曾說,諸熱不可驟去,應當輕解之。痘疹若無熱,則不能發育,如同種豆,若無溫暖的天氣,則難以生長。古人用藥,必須審時度勢,推詳運氣,才能藥到病除。
苟執一偏之見。其誤人也必矣。余豈好辨哉。亦幼吾幼之意云爾。(續醫說)
〔胡氏(大卿)痘疹八十一論〕未見
高武曰。胡氏八十一論。大率宗陳文秀。第六論云。不可服升麻湯。以解利矣。於六十九論云。大小便不通者。失於解利。七十三又云。小兒之病。當先瀉失。其自相矛盾如此。(痘疹正宗)
朱一麟曰。胡石壁大卿著八十一論。(治痘大成集)
〔徐氏(謙)仁端錄〕十六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仁端錄十六卷。明徐謙撰。其門人陳葵刪定。謙字仲光。嘉興人。葵字藎夫。秀水人。是書專論治痘諸法。分別五臟所主。及經絡傳變。觀形察色。系列方論。末卷附治疹之法。案痘瘡之證。古所不詳。惟書錄解題。載董汲小兒癍疹論二卷。作於宋元祐中。
白話文:
執著於單方面的觀點,必然會誤導他人。我並非喜歡爭辯,只是懷著愛護孩子的心情而已。胡氏大卿的《痘疹八十一論》多數遵循陳文秀的觀點,第六論中提到不可服用升麻湯來解利,但六十九論卻說大小便不通是因為失於解利,七十三論又說小兒的病當先瀉失,這些說法自相矛盾。胡石壁大卿所著《八十一論》一書,記載了治療痘疹的各種方法,分門別類地論述了五臟主病、經絡傳變、觀形察色等內容,並附有治療疹子的方法。徐謙所著《仁端錄》專門論述治療痘疹的方法,書中記錄了董汲的《小兒癍疹論》,這部書寫於宋元祐年間。
然其書不傳。未知所謂癍者即痘否。錢乙藥證真訣。於小兒諸病。皆條列至詳。亦不及於是事。惟周密齊東野語曰。小兒痘瘡。固是危事。然要不可擾之。趙賓晹曰。或多以酒面等物發之。非也。或以消毒飲升麻湯等解之。亦非也。大約在固臟氣之外。任其自然耳。然或有變證。
則不得不資於藥云云。所列本事方捻金散。四君子湯如黃耆。及狗蠅七枚。擂細酒服。治倒靨。天花粉蛇蛻同煎。羊肝治目翳證。藥乃皆與今同。蓋人情之嗜欲日深。故其毒根於先天。而其發感於時氣。自元明以來,遂為人生之通病。而著方立論者。亦自元明以後始詳。其間以固元氣為主者。
白話文:
雖然古籍中沒有記載,我們也不確定「癍」是否就是「痘」,錢乙的《藥證真訣》對小兒疾病都有詳細的記載,但都沒有提到這件事。只有周密的《齊東野語》提到小兒患痘瘡,雖然危險,但不能隨便干擾。趙賓晹也說,用酒或其他東西發痘是錯誤的,用消毒飲、升麻湯等解毒也不正確。總之,要以固護臟腑之氣為主,任其自然發展。但如果出現變證,就必須依靠藥物治療。這些古籍中列舉的治療方法,像捻金散、四君子湯、黃耆、狗蠅、天花粉、蛇蛻、羊肝等藥物,都和現在的藥物相同。由於人們的慾望越來越深,先天體質就越來越差,因此容易受到時氣的影響,從元明時期開始,天花就成為普遍的疾病。而專門論述天花的著作,也是從元明時期以後才出現。這些著作都強調以固元氣為主。
謂元氣既盛。自能驅毒氣使出。以攻毒氣為主者。謂毒氣即解。始可保元氣無恙。於是攻補異途。寒溫殊用。痘家遂分為兩歧。齦齦執門戶之見。是編獨審證施療。無所偏主。推原本始。備載治驗。頗能持兩家之平。較之先立成法。至於膠柱而鼓瑟者。殆不可以道里計矣。
〔汪氏(機)痘治理辨〕一卷,存
自序曰。嘉靖庚寅冬。有非時之暖。痘災盛行。而死者過半。予甚憫焉。於是探索群書。見有論治痘瘡者。纂為一編。以備倉卒。易為檢閱。免致臨病而慌忙失措也。世之治痘者。多宗錢氏之論。或用陳氏之方。二家互有得失。罔獲萬全。予心若有所未慊者。既而獲睹浙之桂岩魏先生博愛心鑑。
白話文:
意思是說,元氣旺盛就能自行驅散毒氣。以攻毒氣為主的方法,就是讓毒氣消解,才能保護元氣不受損害。因此,治療痘症就分為攻和補兩種不同的方向,寒性和溫性的藥物也要分別使用,痘症醫學也因此分為兩派。有人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本書則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法,不偏向任何一方,追溯治療痘症的根源,並記錄治療經驗,能夠兼顧兩派理論的優點。相比於那些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舊方法,本書的治療方法更有效,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語。
這本書名叫《汪氏(機)痘治理辨》,只有一卷,現已保存下來。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嘉靖庚寅年冬天,天氣反常地暖和,導致痘症流行,死亡率很高,他深感悲痛,於是查閱了各種醫書,整理出關於治療痘症的知識,編寫成一本書,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方便查閱,避免臨病慌亂無措。當時治療痘症的方法,大多遵循錢氏的理論,或使用陳氏的藥方,但這兩種方法都各有優缺點,無法達到完美效果,作者心中感到不滿。後來,他看到了浙江桂岩魏先生的著作,受益匪淺。
其論一本於太極。其治皆出於特見。誠哉度越乎前人。而超邁乎等夷者也。予昔之所未慊者。茲皆豁然。而慊於心矣。何其幸哉。所論痘瘡。皆原於淫火之毒。只此一語。便見其造理之真到也。蓋男女交感。罔不縱情恣欲。而扇動五臟。厥陽之火。五臟之精血。已自孕有火毒。
於焉施化。以成男女之形。則兒之五臟百骸。莫非火毒所潛伏。火與元氣。不容兩立。殆必待時而發耳。所以多感異氣而發者。淫欲之火。亦異氣也。以異感異。譬猶火就燥。水就濕。同類相召。寧弗應乎。予今所輯。以諸家所論。列之於前。而以魏君之說。辨之於後。庶得以為全書。
而凡諸說之同異得失。亦皆瞭然。不復為其所惑矣。書成。因名之曰痘治理辨。刊梨廣布。嘉與四方共之。按法施治。庶或免死於非命也。豈忍私之於一家云。嘉靖辛卯十一月長至日。新安祁門汪機省之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痘治理辨一卷。附方一卷。明汪機撰。前列諸家治痘方法。後引浙中魏氏之說以辨之。自序云。嘉靖庚寅。痘疹盛行。因探索群書。見有論痘瘡者。纂為一編。其論痘皆主於火。然痘雖胎火之毒。而虛實異稟。則攻補異宜。又多兼雜證。不可拘以一說也。
〔痘治附方〕一卷,存
汪機曰。附方總一百五十三道。皆前諸論中之所載也。以魏君所定十六方觀之。則一百五十三方。似皆無所用矣。今猶附之篇末。意欲輯為全書。有論無方。非所以廣見聞也。且臨證施治。亦有便於檢閱。免致為其所惑焉。
白話文:
所有關於痘症的各種說法,其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得失之處,都已清晰明瞭,不再被這些說法所迷惑了。書寫完畢,便取名為《痘治理辨》,刊印流通,希望與四方共同分享。按照書中方法施治,庶幾可以避免死於非命。怎能將這治痘良方私藏於一家呢?嘉靖辛卯年十一月冬至日,新安祁門汪機省作序。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痘治理辨》一卷,附方一卷,明朝汪機撰寫。書中首先列舉了各家治痘方法,之後引述了浙江魏氏的觀點進行辨析。作者在序言中說:嘉靖庚寅年,痘疹流行,於是查閱各種書籍,見到了一些關於痘瘡的論述,便將其彙編成冊。這些論述都認為痘症是由於火毒所致,但痘症雖然是胎火之毒,但患者體質虛實不同,攻補方法自然也要有所區別。而且痘症常常伴隨其他症狀,不能一概而論。
《痘治附方》一卷,現存。
汪機說:附方共有153個,都是從前人著作中摘錄的。如果參考魏氏所確定的16個方劑,這153個方劑似乎就沒有什麼用處了。但我仍然將它們附在書末,目的是將這本書輯錄成全書,有論述卻沒有方劑,不利於廣泛傳播知識。而且在臨床上施治時,查閱附方也比較方便,避免被各種說法所迷惑。
〔高氏(武)痘疹正宗〕醫藏目錄四卷,存
後序曰。世無師曠。韶舞鄭聲並作。而莫辨其邪正。世□□陽。騏驥駑駘同皂。而莫識其馴劣。素問之□□□矣。又奚性於偏門。正宗之書並存。而人不知所擇哉。醫仁術也。非德薄而𧌑其術者所能也。粵自軒岐之後。雖代不乏人。若受由遭刺。矜能陷戮者。明哲保身。懵然罔識。
不仁其身。焉能仁人。余疑史氏之文勝。以之承醫統。猶不肖子之纘先緒也。漢之張仲景舉孝廉。官長沙太守。因人夭札。惻然興思。著傷寒論以活人。正宗也。若作活人書者。殆呂姓之亂嬴氏也。宋之錢仲陽隱汶陽。應仁宗昭明。嘗患周痹。精醫自療。著小兒以幼幼。正宗也。
白話文:
《高氏(武)痘疹正宗》醫藏目錄四卷,現已保存下來。
後序中寫道:如今世道沒有像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韶樂和鄭聲同時出現,卻無人能辨別其正邪。如今世道混淆不清,良馬與劣馬都混在一起,無人能識別其優劣。這在《素問》中早有論述,又何必鑽研那些偏門學說呢?正宗的醫書都已存在,人們卻不知道如何選擇。醫學是仁術,非德行薄弱、貪圖名利的人所能掌握。自軒轅黃帝和岐伯之後,雖然各代不乏名醫,但像受由遭刺、矜能陷戮者,聰明人會明哲保身,愚昧的人卻毫無所知。
不仁愛自身,如何能仁愛他人?我懷疑那些只注重文采的史官,將他們寫的醫書當作醫學的正統傳承,就好比不肖子孫繼承祖業一樣。漢朝的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因百姓夭折,心中悲痛,便著寫《傷寒論》以救治病人,這才是正宗之作。那些寫「活人書」的人,就如同呂姓取代嬴氏一樣。宋朝的錢仲陽隱居汶陽,應仁宗皇帝的召見,曾患周痺,精研醫術自救,並著寫《小兒藥證直訣》,這也是正宗之作。
若制異功散輩者。殆牛姓之亂晉室也。統宗久絕。夫誰能續。嘅者金元相繼。滑夏二百年。不幸之幸。乃若易水張潔古。東垣李明之。古趙王海藏。金華朱震亨。恥食腥羶而衣左衽。考槃在澗。肆力於醫。皆著書立言。萬古不磨。活人之功。固不下於執政者。至我聖朝。多士多能。
永樂間。吳陵劉宗厚以文學之餘。著玉機微義。醫經小學。傷寒雜病治例。弘治間。慈溪王節齋以政事之暇。著本草集要。明醫雜著。醫論問答。皆本之素問。家藏人誦。膾炙人口。然則張李王朱。固張錢宗子。而劉王□發為宗孫也。至是而譜牒不紊矣。昔者三千之徒。莫不聞孔氏之說。
白話文:
如果能抑制那些異端邪說,就好像牛姓的亂政,幾乎毀滅了晉室一樣。統治宗室的傳承已經斷絕很久了,誰能接續呢?令人欣慰的是,金元時期,醫學發展興盛,延續了兩百年。不幸中的萬幸啊!像易水張潔古、東垣李明之、古趙王海藏、金華朱震亨等人,他們不願吃腥羶的食物,也不穿左衽的衣服,他們心繫蒼生,勤奮研究醫術,留下許多著作,流傳千古,造福後世。他們的功績,絲毫不亞於執政者。
到了我們聖朝,人才輩出。永樂年間,吳陵劉宗厚利用閒暇時間,寫了《玉機微義》、《醫經小學》、《傷寒雜病治例》等著作。弘治年間,慈溪王節齋也利用政務之餘,寫了《本草集要》、《明醫雜著》、《醫論問答》等著作。這些著作都源自《素問》,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因此,張潔古、李明之、王海藏、朱震亨可以說是醫學的嫡系後裔,而劉宗厚、王節齋則可以說是他們的繼承人。醫學的傳承脈絡由此得以延續。就像三千弟子,沒有人不知道孔子的學說一樣。
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是正宗之難得也。故敢集其議論方法。以廣幼幼之心。嗚呼。諸呂□詵惟宋昌能迎代王為高帝之子。前此人皆以少帝恆山梁淮山為苗裔也。三國鼎峙。惟孔明能知先主為中山靖王之胄。前此人皆以系孫曹操為英主也。是正宗之難識。愧茲集之僭也。妄也。
竊謂金石絲竹。迭奏者。知其音之不同。奚俟於聰。驊騮跛鱉。並馳不瞽者。識其步之遲速。奚俟於明。信茲集又宜也分也。乃若竊附管見。誠聾瞽之言也。因有感焉。復書諸卷尾。嘉靖己未歲孟春望日。四明高武識。
〔萬氏(全)痘疹世醫心法〕十二卷(密齋全書析為三十二卷)存
白話文:
曾氏的傳承獨特,掌握了正宗的精髓,這正是正宗難得可貴之處。因此我大膽地將曾氏的論述和方法彙集起來,以開拓後學的心智。唉!諸呂、□詵,唯有宋昌能認出代王是高帝的兒子,在此之前的人都認為少帝、恆山梁淮山是劉氏的後代。三國鼎立,唯有孔明能認出先主是中山靖王的後裔,在此之前的人都認為系孫曹操才是英主。由此可見,正宗不易識別,我這本書的編寫實在僭越妄為。
我認為,金石絲竹,演奏的音調不同,即使是耳聾的人也能分辨,何須聰明?駿馬和跛鱉,速度不同,即使是失明的人也能辨別,何須明眼?相信這本書應該分開閱讀。至於我私下的一些見解,實在是聾啞盲人的話,只是一時有感而發,就寫在了卷末。嘉靖己未年孟春望日,四明高武識。
自序曰。家世業醫方脈。悉有異傳。吾奉先子之訓。凡醫者流。按圖索驥。未免多歧亡羊也。吾乃本之素難。求之脈經。攻之本草。參之長沙河間東垣丹溪諸家之書。抽關啟鑰。探玄鉤隱。頗得其趣。日錄所見。積久成帙。如素問則有淺解。本草則有拾珠。脈訣則有的旨。傷寒則有蠡測。
又如醫門摘錦。保嬰家秘。皆持井蛙之識。梧鼠之能。不敢自售以笑唉也。惟痘疹一科。錢氏用涼瀉。陣氏用溫補。立法不同。執偏門之說者。無以白二先生之心。先子為吾剖析發明。仲陽之用涼瀉。因其煩躁大小便不通也。文中之用溫補。因其泄瀉手足冷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白話文:
自序
**自序說:**我家世代行醫,醫術方脈皆有獨特的傳承。我遵循先父的教誨,認為凡是學醫的人,僅憑圖像或典故來理解醫術,很容易迷失方向。我因此遵循古籍中的難點,深入研究脈經,鑽研本草,並參考長沙、河間、東垣、丹溪等諸家醫書,抽絲剝繭,探究奧秘,逐漸體會到其中的趣味。我將日常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日積月累,終於成書。像《素問》我寫了淺解,《本草》我寫了拾珠,《脈訣》我寫了旨要,《傷寒》我寫了蠡測。
此外,市面上還有許多醫書,例如《醫門摘錦》、《保嬰家秘》等等,大多都只是井底之蛙的知識,鼠目寸光的見解,我不敢拿出來賣弄,免得被人嘲笑。但唯獨痘疹這一科,錢氏主張用涼瀉,陣氏主張用溫補,兩派立論不同,執著於偏門的說法,無法服眾。先父為我詳細分析,闡明道理:仲陽主張用涼瀉,是因為病人煩躁、大小便不通;文中主張用溫補,是因為病人泄瀉、手足冰冷。所以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醫治痘疹的根本原則。
所謂無伐天和。無翼其勝也。吾謹識之。但遇斑疹。如教施治。多所全活。乃嘆古人立法之善。先子用法之精。非滯隅之能及。於是搜輯家教。匯成歌括。命曰世醫心法。用壽諸梓。與天下後世共之。庶先子之仁術。與錢陳二家同芳。不徒泯泯已焉耳。先子諱筐。字恭叔。行三。
菊軒號也。時嘉靖二十又八年歲己酉冬十二月既生魄。後學楚萬全拜書。
〔痘疹格致要論〕醫藏目錄五卷,存
〔痘疹啟微〕未見
按上見於羅田縣誌。
〔黃氏(廉)痘疹全書〕十卷,存
自序曰。治痘之要。諸書載之已詳。大抵臨病應變。因時制宜,其用歸於使人正氣不損。邪氣得解而已。後世不知古人立法。一以中和為貴。曲學偏見。滯於一隅。喜行溫補者。既昧解毒之劑。專用涼藥者。又失中和之旨。妄投藥餌。幸得成功。設遇脈證乖異。時世差殊。惟束手待斃焉耳。
白話文:
我深知,治病之道,不可違背天理,不強求胜负。我仔细研习古人的医术,遇到斑疹疾病时,能运用精妙的医术,救活许多病人,由此感叹古人立法之高明,先辈用药之精准,非我等所能企及。因此,我将家传医术整理成歌诀,命名为《世医心法》,刻版印刷,与天下后世共享,希望先辈的仁术能与钱、陈二家医术齐名,不至于被遗忘。我的先辈名叫筐,字恭叔,排行第三,号菊轩。
这是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年冬十二月所写,后学楚万全拜书。
《痘疹格致要论》五卷,现存。
《痘疹启微》未见,据罗田县志记载。
《黄氏(廉)痘疹全书》十卷,现存。
自序中说,治疗痘疹的关键,各书已有详细记载。大体上讲,临病应变,因时制宜,其用药目的在于使病人正气不损,邪气消解。后世之人不懂古人立法,只注重中和之道,曲解医理,局限于偏见,只偏爱温补者,不懂解毒之法;专用凉药者,又失了中和之旨。盲目投药,侥幸成功。遇到脉象与症候不符,时世变化,就只能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
其間實實虛虛。令人夭折。未必非醫之咎也。予乃搜輯先哲診視之法。又先君經驗之方。匯成歌括。序次於後。銅壁山人黃廉序。
高武曰。痘疹全書。多掇陳文中議論。而於每章之首。又諱前人之名。蓋欲為己有也。武常見其別書論脈。謂左尺主肝。右尺主腎。又謂傷寒無傳經。乃謁之。曰。九原可作。吾將殺長沙戮叔和。而族滅丹溪。然後快於心。武曰。何也。曰。其方書賊天下後世故也。其人蓋剛愎自恃者。猶荀卿謂子思孟軻亂天下也。
按醫官池田柔行(晉)曰。嘗讀萬密齋痘疹世醫心法。而見其立論之精。知其治療之工。後讀黃廉秘傳經驗痘疹方。其說大似心法。又得吳師古所校萬氏痘疹全書閱之。全與經驗方同。最後為丁鳳痘疹痘科玉函集。亦與經驗方同。玉汝綸跋曰。巴蜀龍公湖楚黃公之遺冊未備。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到中醫學的診斷和治療存在著虛實不定的問題,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病人的死亡,但這並不一定全是醫生的責任。接下來,作者表示他蒐集了前人的診斷方法和臨牀經驗,並將這些整理成歌謠形式的文獻。
接著,作者高武指出《痘疹全書》一書雖然引用了許多前人的理論,但在每章開頭卻故意避免提及前人的名字,可能是為了將這些理論據為己有。高武還提到自己曾看到過高武討論脈象的書籍,認為左側脈象主肝,右側脈象主腎,又批評傷寒病沒有傳經,這是不正確的。
高武更進一步批評,認為某些醫學典籍中的方法是對天下的偷竊,是因為這些作者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他舉出荀卿的例子,認為子思和孟軻的思想也曾危害過天下。
最後,作者提到了一些醫學著作,如池田柔行的《痘疹世醫心法》、黃廉的《祕傳經驗痘疹方》、吳師古校訂的《萬密齋痘疹全書》、以及丁鳳的《痘疹痘科玉函集》,這些著作的內容都與黃廉的經驗方相吻合。然而,作者指出這些著作仍然未能完整收集到巴蜀地區龍公和楚地黃公的遺留著作。
既而得秣陵丁竹翁手纂之書。乃知其集黃龍之大成云。更得楚山人痘疹全書。而較諸從前數書。僅有篇目之異焉耳。陸穩序曰。(吳刻以陸序為萬氏全書之序誤。)得銅壁山人黃廉並其方書。授予刻之。保赤全書引其語。亦稱秘傳痘疹。然趙裕所校之書。有山人自序。而陸氏序。
先於邢邦經驗序五年。乃知趙氏所校全書者。山人之真本。而秘傳經驗者。邢氏之所改稱也。嗚呼。古人稱山人如此。則萬氏痘疹全書。似襲山人全書。然萬氏全書。與世醫心法符合。其出於一手無疑。且隆慶戊辰。萬氏自書碎金賦後曰。嘉靖丙午。予手作小兒及痘疹賦西江月。
白話文:
後來我得到了秣陵丁竹翁手寫的著作,才明白他集黃龍醫術之大成。又得到楚山人痘疹全書,與我之前所見的幾本書相比,僅僅在篇目上有些不同。陸穩序言說(吳刻將陸序誤認為萬氏全書的序言)。我得到了銅壁山人黃廉以及他的方書,授予他人刻印。保赤全書引用了他的話,也稱之為秘傳痘疹。然而趙裕所校訂的書中,有山人自序,而陸氏序言卻早於邢邦經驗序言五年。由此得知,趙氏所校訂的全書是山人的真本,而秘傳經驗則是邢氏所改稱的。唉,古人稱山人如此,那麼萬氏痘疹全書似乎是繼承了山人全書。然而萬氏全書與世醫心法相符,其出自一人之手無疑。而且在隆慶戊辰年,萬氏在碎金賦之後自書寫道:嘉靖丙午年,我親手寫了《小兒及痘疹賦·西江月》。
以教豚犬。至己酉冬。又著痘疹心要。久藏於家。不知有交相傳錄者。更剽竊為已作刊之云。此言先於陸氏序。凡二十八年。而其賦及西江月。皆載於黃氏之書。則山人窮之者明矣。獨陳飛霞幼幼集以為萬氏之書。可謂具眼者也。加之山人自序者。亦竊萬氏心法。總括論中之文。
於是乎斷為萬氏真本矣。蓋此書。嘉靖丙午萬氏起稿本無題名。後自謂彼時見未定。信筆草草。不欲示人。故至己酉冬。而更改正。補其罅漏。題曰痘疹心要也。山人竊其稿本。而為己作。臨清邢氏改名秘傳經驗痘疹方。新安吳氏編入痘疹大全中。為萬氏所著。亦曰痘疹全書。
白話文:
「這本書最初是用來教育人們如何照顧豬狗的,直到己酉年的冬天,作者才寫下了關於麻疹的重要知識。這本書長時間保存在家中,但並沒有找到被他人複製或傳播的記錄。有人甚至私自篡改並出版了這本書。在陸氏的序言中提到,這本書比陸氏的著作早了28年,並且其中的詩歌和《西江月》都被收錄在黃氏的書籍中,這表明作者對此書的深入研究。唯獨陳飛霞的《幼幼集》認為這是萬氏的著作,可以看出陳飛霞的識別能力。此外,作者自己寫的序言也透露出他偷學了萬氏的心法,並將其總結在論述中。
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確定這本書是萬氏的真正版本。這本書在嘉靖丙午年開始草稿,當時並沒有標題,作者說那時的內容還未確定,所以只是隨意草草寫下,不願讓人看到。直到己酉年的冬天,作者才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加上了“痘疹心要”的標題。作者私底下獲得了手稿,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作品出版。臨清的邢氏將其改名為《祕傳經驗痘疹方》,新安的吳氏則將其編入《痘疹大全》中,作為萬氏的作品,也被稱為《痘疹全書》。」
鶴湄張氏編入密齋全書。名曰痘疹片玉。皆非萬氏所題之名也。若傳紹章校刻丹溪幼科捷徑全書痘疹部。亦與痘疹全書同。則其襲萬氏之說。托之丹溪者可知矣。
〔亡名氏增定痘疹寶鑑〕二卷,存
〔許氏(兆禎)痘疹筆議〕未見
按上見於昊秀醫鏡序。
〔亡名氏痘綱目〕未見
〔麻書〕未見
按上二書。見於痘疹大全。
〔俞氏(東皋)痘疹卮言〕未見
按上見於痘疹心印。
〔亡名氏痘疹一斑〕醫藏目錄卷閥,未見
〔陳氏(漸)麻疹新書〕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亡名氏痘疹欄局〕未見
〔穆氏(世錫)痧疹辨疑〕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白話文:
[鶴湄張氏編入密齋全書。名曰痘疹片玉。皆非萬氏所題之名也。若傳紹章校刻丹溪幼科捷徑全書痘疹部。亦與痘疹全書同。則其襲萬氏之說。託之丹溪者可知矣。
- 鶴湄張氏整理的《密齋全書》中有一部分名叫《痘疹片玉》,這並不是由萬氏命名的。如果傳紹章校對刻印了《丹溪幼科捷徑全書》的痘疹部分,並且與《痘疹全書》相同,那麼它承襲萬氏理論、託名丹溪的情況就很清楚了。
〔亡名氏增定痘疹寶鑑〕二卷,存
- 有個無名氏增加和確定的《痘疹寶鑑》有兩卷,現在還存在。
〔許氏(兆禎)痘疹筆議〕未見
- 讀到了許兆禎的《痘疹筆議》,但現在看不到了。
按上見於昊秀醫鏡序。
- 上述資訊在《昊秀醫鏡》的序言中被提到。
〔亡名氏痘綱目〕未見
- 有個無名氏的《痘綱目》現在找不到。
〔麻書〕未見
- 看不到《麻書》。
按上二書。見於痘疹大全。
- 上述的兩本書,在《痘疹大全》中有提及。
〔俞氏(東皋)痘疹卮言〕未見
- 看不到俞東皋的《痘疹卮言》。
〔亡名氏痘疹一斑〕醫藏目錄卷閥,未見
- 有個無名氏的《痘疹一斑》在醫藏目錄中找不到。
〔陳氏(漸)麻疹新書〕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 陳漸的《麻疹新書》在醫藏目錄中只有一卷,現在找不到。
〔亡名氏痘疹欄局〕未見
- 有個無名氏的《痘疹欄局》現在找不到。
〔穆氏(世錫)痧疹辨疑〕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 穆世錫的《痧疹辨疑》在醫藏目錄中只有一卷,現在找不到。]
〔吳氏(應湯)慈幼痘疹說問〕醫藏目錄十八卷,未見
〔程氏(晨峰)經驗痘疹治法〕醫藏目錄卷闕,存
按余家藏明人鈔本治痘方書三本。舊不分卷第。有嘉靖十八年己亥春望日新安程銳跋。稱諸家之說。是非淆而取捨不定。後先紊而詞義冗贅。有難備舉行。予病其不便於施治。故纂次以梓之。用廣我復仇之義。而啟天下以丈人之師云。先子謂今味此旨趣。當定為晨峰之書。
白話文:
在我家的藏書中,有明代抄本的治療天花藥方書三本,這些書原本沒有分卷。其中一本在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春望日,由新安的程銳撰寫跋文。他提到各家的理論,存在著是非混淆和選擇困難的情況,使得後世的理論順序混亂,言辭繁瑣冗長,這使得難以全部應用。他認為這樣的不便於臨牀治療,因此編輯整理並出版,以廣大我復仇之意,啟發天下醫者,可以學習到這類治療天花的方法。先父曾表示,現在理解這種編排的意圖,應該將它歸類為「晨峯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