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五 (1)

1. 方論(五十三)

〔徐氏(用宣)袖珍小兒方〕十卷,存

自序曰。事莫難乎醫。醫莫難乎小兒。何也。蓋小兒之證。惟在揣摩推測以得之。古人喻之。若草頭之露。水上之泡耳。苟非燭理之明。曷能療之哉。古今方書。非不多也。然往往得彼失此。不足以備檢閱。予因暇日。竊搜輯小兒諸家方書。纂成一帙。分為十卷。以脈訣為首。

方論針灸圖形次之。名曰袖珍小兒方。總七十二門。共六百二十四方。以便出入之觀覽。非敢要譽於世。特為吾家子孫之業夫醫者。有所循守而不忘也。噫。後之子孫。尚當寶藏而弗墜。庸書此以識云。

潘琪序曰。袖珍小兒方一帙。首紋脈圖。次形色圖。又次命門部位圖。又次則自初誕至痘疹。其間若吐瀉驚疳。風癇瘧痢。靡不以次具載。終則系以針灸形圖。凡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每門或斷以歌訣。或詳以論議。而贅經驗方藥於下。其於小兒證候。陰陽逆順。源委明盡。

白話文:

這本書《袖珍小兒方》共十卷,作者徐氏在自序中說,醫術中最難的莫過於醫治小兒,因為小兒的病症需要細心揣摩推測才能明白。古人比喻小兒的病情就像草葉上的露珠,水面的泡沫一樣稍縱即逝,若沒有精準的醫理,很難治療。市面上已有很多醫書,但往往顧此失彼,不夠全面。作者利用閒暇時間,搜集整理了各家醫治小兒的方書,編成這本書,分為十卷,以脈訣為首,方論、針灸圖形緊隨其後,共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方便隨時翻閱。作者並非為了追求名聲,而是為了讓家中子孫從事醫業時,有所依循,不至於忘記。希望後代子孫能珍惜這本書,不要讓它失傳。

潘琪在序言中寫道,《袖珍小兒方》這本書以脈圖開篇,接著是形色圖、命門部位圖,然後從嬰兒出生到患痘疹,包括吐瀉、驚癇、疳積、風、瘧疾、痢疾等,都一一列舉,最後以針灸圖形收尾。共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每門或以歌訣概括,或以論述闡明,並附上經驗方藥。書中對小兒的病症、陰陽逆順、病因病理都講解得十分透徹。

傳變補瀉。條理秩然。一覽間可得其旨趣。苟依書療理。奚啻庖丁於牛。肯綮迎刃而解矣。真活幼之良方也。然世無此書,永樂間三衢徐用宣氏始為之。用宣以世醫。自少通儒書。究心醫道。晚年貫通。得其要領。每嘆世傳小方脈。諸書浩瀚。多得此失彼。殊無旨歸。於是究竟源流。

參互己意。著為論議。擇取良方。匯成此帙。珍藏出入。以備檢閱。以善其術。以傳其後。天順間。今撫蜀都憲。貴溪丘公時為秋官。幼稚失調。適遇用宣之孫□□於京師。延以診視。見其觀色察脈。聽聲用藥。殊異俗輩。且取效刻期。因詢其故再三。□□感公勤懇。袖出此帙以觀。

白話文:

傳變補瀉的原理,條理分明,一目了然就能明白其精髓。只要按照書中所述的方法治療疾病,就像庖丁解牛一樣,輕而易舉就能解決問題。這確實是治療小兒疾病的良方。然而,世人一直沒有這樣的書籍,直到永樂年間,三衢的徐用宣才著成此書。用宣是世代行醫之人,自幼精通儒學,用心鑽研醫道,晚年才徹底領悟醫術的精髓,每每感嘆世人傳承的小方脈,以及浩瀚的醫書,多半是只抓住了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缺乏整體的指導方向。於是,他深入研究醫學的源流,參照自身的想法,寫成論述醫理的文章,並從中精選良方,匯集為一本完整的醫書,珍藏起來,方便查閱,希望藉此提升醫術,並傳承給後代。天順年間,今撫蜀都憲,貴溪的丘公擔任秋官時,他的孩子身體不適,恰好遇到用宣的孫子在京師,便請他診治。看到用宣的孫子觀察面色、探查脈象,聆聽聲音、選擇藥物,都與一般庸醫不同,而且療效顯著,很快便見成效。丘公於是再三詢問其原因,用宣的孫子被丘公的誠意所感動,便將這本醫書拿出來給他看。

乃用宣手錄。細字大逾掌。厚僅盈寸耳。公讀之。觀其圖形詳究。論辨精確。方藥簡要。誠非世有之書也。遂禮求得之。依方果誠。獲效如神。信謂此書之足以活幼也審矣。乃今弘治庚戌春。公撫蜀之暇。始得授蜀藩大方伯文安邢公錄梓以傳。而命予序其端。予惟用宣竭心思。

弊精神。而成此書。將珍藏以善其業。而傳之子孫。俾其一邑一郡。及後世幼幼者。鹹得蒙其惠。以活其幼。其術業可謂精。其用心可謂仁矣。惜未廣也。若今都憲公與方伯公。梓以傳世。則書之所及。澤之所及也。天下後世。其有不蒙其澤乎。其用心之仁。是豈直一邑一郡。

及後世而已者乎。

白話文:

這本書是用宣紙抄寫的,字跡細小卻比手掌還大,厚度不過一寸而已。公(指作者)讀了這本書,仔細觀察圖形,探究詳情,論證精確,藥方簡明,實在是世間少有的珍貴書籍。於是公便恭敬地請求得到它。按照書中的藥方治療,果然藥效神奇,令人驚嘆。由此可以斷定,這本書足以救治孩童,是無庸置疑的。

如今弘治庚戌年春天,公在撫慰四川期間,將此書交由四川藩司,大方伯文安邢公刻印傳世,並命我為其作序。我認為用宣竭盡心思,耗費精力,完成了這本書,將其珍藏以傳承他的事業,並傳給子孫後代,讓一城一郡,乃至後世孩童都能蒙受其恩惠,得以活命。他的醫術精湛,用心良善,實在令人敬佩。只可惜這本書沒有廣泛流傳。如今都憲公和方伯公將它刻印傳世,這本書的影響力,仁慈的恩澤將遍及天下,後世子孫豈有不蒙其惠者呢?他的仁心仁術,不僅惠及一城一郡,更惠及後世無數人。

四庫全書提要曰。袖珍小兒方十卷。明徐用宣撰。用宣。衢州人。藝文志稿。作徽州人。蓋字形相近而訛。其書以脈訣為首。方論針灸圖形次之總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搜採頗備。惟論斷多襲舊文。無所發明耳。是書作於永樂中。嘉靖十一年,贛撫錢宏重刊。以是書原本宋錢乙也。

〔莊氏(應祺)補要袖珍小兒方〕十卷,存

〔葛氏(哲)保嬰集〕四卷,未見

鄭文康序曰。保嬰集者。崑山葛哲明仲所輯也。明仲業傳累世。於儒醫二家之書無不讀。於內外諸科之書無不究。竊謂嬰孩之疾。語言不通。脈理未定。猝有所遇。無所措手。憑仗者惟聲與色耳。汶陽錢仲陽漢東王鐔之言。固無容議。若陳文中喜熱而惡寒。喜補而惡解利。已不免丹溪朱氏之辨非。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明代徐用宣所著的《袖珍小兒方》共十卷,該書以脈訣開篇,接着是方論、針灸圖形等,總共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內容收集頗為齊全。然而,其論斷多沿襲舊文,並無新意。此書寫於明永樂年間,嘉靖十一年由贛撫錢宏重刊。據說此書原本為宋代錢乙所著。

《袖珍小兒方》十卷,現存。

《保嬰集》四卷,未見。

鄭文康在序文中寫道,《保嬰集》是崑山葛哲明仲所編著。明仲家傳醫術,博覽儒醫典籍,精通內外各科。他認為,嬰孩生病,無法言語,脈象不明,一旦突發疾病,無計可施,只能憑藉聲音和面色判斷。汶陽錢仲陽、漢東王鐔的說法固然值得參考,但陳文中認為孩子喜熱惡寒、喜補惡解利,卻未免落入丹溪朱氏的謬論。

若張長沙傷寒方法。後世莫之違而可據也。爰是採取諸家已試獲效之方。分門系論。以藥隨之。劑皆平和。而孟浪者弗錄。集成奏進。宣宗皇帝親覽之。賜宴獎勞,明仲存其副於家。請言引首。噫。醫仁術也。天下之術。莫有仁於醫者。夫父母之於子。無所不至。不幸而有疾。

計無所託。乃托之醫。醫無良方善藥。將奚受其托哉。得其人則變危為安。蘇死為生。非其人則患有不可言者。世系或至於莫續。宗祀或至於遂殄。矧萬全之產乎。此明仲保嬰集之所由輯也。明仲博學明脈。而有恆心。今為迪功佐郎楚府良醫副云。(平橋稿)

又致仕良醫副葛明仲同配蔡氏合葬墓誌略曰。吾昆多世醫。若周若許若董若沈若吾鄭。咸著工巧於前代。近時獨葛氏。以術顯而得官。葛氏數傳。而至諱吉甫者。益弘其業。名出數家之上。吉甫生叔成。叔成娶張氏生,二子。長某。次郎公。諱哲字明仲。次睿字季真。永樂間明仲選士太醫垣。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醫學經典,後世醫者都應該遵循。本書作者葛明仲收集了各家有效方劑,分類整理,藥物搭配平和,不含草率之法。他將此書呈獻給宣宗皇帝,皇帝親自閱覽,並賜宴獎勵。葛明仲將副本留在家中,並寫了序言,感慨道:醫術是仁術,天下各行各業中,沒有比醫術更仁慈的了。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不幸子女生病,無處可託,只能託付醫生。如果醫生沒有良方妙藥,如何擔當起這份重託?找到好的醫生,就能化險為夷,起死回生;如果找錯醫生,就會造成不可言喻的後果,甚至斷絕家系,絕後滅族,更何況是寶貴的生命?這就是葛明仲編寫《保嬰集》的原因。葛明仲學識淵博,精通脈理,且有恆心。他現在是迪功佐郎,楚府良醫副。

葛明仲退休後,與妻子蔡氏合葬,墓誌銘簡要記載:我們家族世代行醫,像周、許、董、沈、鄭等,都在前代留下精湛的醫術。近來只有葛氏以醫術聞名,並因此得到官職。葛氏家族傳承幾代,到了葛吉甫這一代,更將醫術發揚光大,名聲超過其他家族。吉甫生了叔成,叔成娶張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字不詳,次子名叫葛哲,字明仲。另一個兒子叫葛睿,字季真。永樂年間,明仲考中太醫垣。

授荊府良醫。副季真起為本縣醫學訓科。昆仲在位三十年。各致其仕。今季真之孫闌又嗣為訓科。一門之內。以術而膺冠帶者三人。噫。前人積德之厚可徵矣。明仲自荊改梁。又改楚。持恆守道。歷三府鮮有敗事。府僚自長史而下。無不重其人。而神其術也。在醫垣日。嘗集保嬰方論若干卷上進。

在荊府日。嘗授賜敕有式。克勤慎之。褒階修職佐郎。公之配蔡氏諱淨。同縣思齋之女。公卒天順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蔡卒臘月七日。公壽七十有三。蔡逾其一云。(平橋稿)

〔寇氏(平)全幼心鑑〕十六卷(醫藏目錄作四卷)存

自序曰。上古聖賢。嘗百草作素問。肇為醫藥。蠲除疴瘥。躋斯民於壽域。歷代醫師。繼志述事。立言立方。廣乎功用。大抵以活人為心。而又分為十三科。俾專於一科。用志不分。必獲十全之效。小兒科乃其一。然小兒號曰難治。何也。夫赤子之生。乳下弱質。神未全。氣未充。

白話文:

荊州府任命季真為良醫,他擔任本縣醫學訓導三十年,兄弟倆都盡心職責。如今季真的孫子闌繼承了訓導之職,一家三代都以醫術獲得官職,可見祖輩積德之深厚。明仲從荊州調任梁州,後又調任楚州,始終堅守醫道,在三府任職期間鮮有過失。府衙官員從長史以下,都敬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醫術。他曾在醫界擔任職務時,曾編寫多卷《保嬰方論》上呈朝廷。

在荊州府任職期間,他曾獲賜敕書,勤勉謹慎,被封為修職佐郎。他的妻子蔡氏,名淨,是同縣思齋的女兒。寇氏於天順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蔡氏於同年臘月七日去世。

寇氏自序中說道:古代聖賢曾以百草撰寫《素問》,創立醫藥,消除疾病,使百姓得以長壽。歷代醫師繼承聖賢志願,記錄醫事,立言立方,廣泛應用,總是以救治病人為己任。醫學又分為十三科,使專注於一科,用心專一,必能達到十全的效果。小兒科是其中一科,但小兒被稱為難治,這是因為嬰兒出生後,乳臭未乾,體質虛弱,神志尚未健全,元氣尚未充盈。

言語未能。飲食不知節。寒暑不知謹。不可問切故也。專是科者。必明乎性命樞紐。榮衛依附。脈絡相因。以五臟之色見於面部。探疾病之根源。以藥性溫寒。為攻補緩急。然古方有效有不效。蓋天地氣運。古今不同。猶一歲有春夏秋冬之異。不知今日是何時。選古方效於今日者。

匯成一書。前列察病法。後具用藥方。名全幼心鑑。繡梓印行。快其心目。開卷易曉,茲又以是流布四方。其用心廣。用心良。並書於端。為醫學勸。

〔錢氏(大用)活幼全書〕國史經籍志八卷,存

吳志尹序曰。疾有大小不同。不相為用。疾之最難治者。莫過於小兒。小兒氣體不全。不能語言。醫之用藥。多損其人。故漢之治幼者。有上虞陳氏之科。宋之治幼者。有新安錢氏之科元之治幼者。有衡陽曾世榮之科。書雖多而專門極少。用之者罔見其效。近世後學錢大用早遊江浙。

白話文:

如果病人無法言語表達,又不懂得飲食節制,更不注意寒暑變化,就不適合問診把脈。 專門醫治小兒的醫生,必須精通人體生機的樞紐,了解營衛氣血的相互依附,脈絡之間的相互影響,並能從五臟的顏色變化看出病根所在。 醫生要根據藥物的寒熱溫涼性質,運用攻補、緩急等治療方法。 然而,古方並非總是有效,因為天地氣運隨著時代而變,就像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的變化一樣。 不了解當今的氣候變化,就無法選用有效的古方。

因此,錢大用先生編寫了這本書,前面闡述了察病的方法,後面列舉了各種藥方,並命名為《全幼心鑑》。 書籍印刷精美,內容淺顯易懂,廣泛流傳。 作者用心良苦,希望能幫助醫者更好地醫治兒童。

《錢氏(大用)活幼全書》八卷,現已收入國史經籍志。

吳志尹在序言中說:疾病的大小不一,治療方法也不同。 小兒疾病是最難治癒的,因為他們體弱氣虛,無法言語表達,醫生用藥很容易傷及他們。 漢代有上虞陳氏專門醫治小兒,宋代有新安錢氏專門醫治小兒,元代有衡陽曾世榮專門醫治小兒。 雖然醫書很多,但專門醫治小兒的書籍卻很少,實際應用效果也不佳。 近代錢大用先生早年遊歷江浙各地,鑽研醫術,終於編寫了這本專門醫治小兒的書籍。

遇京師太院名公。講明醫道。師事老學明經之儒。採諸家治過小兒有驗奇方。集為一部。名曰活幼全書。請予為序。予觀大用所集新書。與諸書不同。試之累有神驗。但文理駁雜。亂而不序。乃取方中最驗可錄者三百餘條。編成次序。分為門類。作為歌賦論斷。以列於前。復以鉅細詳略。

以條於後。俾士之治小兒者。易於檢閱。舉其綱以見其目。某疾用某方。某方治某疾。理之謬者正之。傳之訛者去之。繁者刪之。略者詳之。不疏不略。有條有倫。後之學醫者。則而象也。用藥者取而證之。不患藥之不應。而疾之不愈矣。若夫集方以沽名。用藥以利己。大用不為也。

白話文:

我遇到京城太醫院的著名醫生,他精通醫道,師從老學究和精通經學的儒士,收集了各家治療小兒疾病的有效奇方,集結成一部書,名為《活幼全書》,請我為它寫序。我看了大用所集的新書,它與其他書籍不同,經試驗多次都有奇效。但文章結構混亂,缺乏條理。於是,我選取了書中三百多條最有效的方子,編成順序,分為門類,並寫成歌賦和論斷放在前面。又將詳細和簡略的內容分條列在後面,方便醫生們查閱。概括出主要內容,讓讀者一目了然。針對某種疾病使用某個方子,某個方子治療某種疾病,將錯誤的理論改正,將流傳中的錯誤信息剔除,繁複的內容刪減,簡略的內容補充,既不繁瑣也不簡略,條理清晰。後世的學醫者可以把它當作典範,用藥者可以根據它來驗證,不必擔心藥效不符而導致疾病難以痊癒。至於那些為了沽名釣譽而收集方子,為了自身利益而使用藥物的人,大用並不會這樣做。

大用醫得師傳。存心仁厚。切於活幼。積方有年。今發之雖不責報。而天之報之者。自有默相之理。方豈云乎哉。是為序。

〔薛氏(鎧)保嬰撮要〕明志二十卷,存

薛己序曰。保嬰提要一書。余先人所編集也。余所嘗治驗者。因類附焉。大參石山沈公見而嘉之。謂有益於民也。遂付諸棗。嗚呼。先人之用心。於是乎不泯矣。昔先人之為是書也。其意甚勤。嘗誨己曰。稚科惟潔古老人最精。若陳文中錢仲陽。則二大家也。文中未嘗專用熱劑。

而後世宗陳者或失之。仲陽未嘗專用涼劑。而後世宗錢者或失之。故有互相詆排。遂為二先生累者矣。而二先生之法。則豈端使然哉。又曰。小兒無補法。此俗說之誤也。錢陳二先生之法無是也。然世之持是說以殺人者多矣。可不戒歟。又曰。大人小兒。其劑異制。所以然者。

白話文:

這本書是我父親編撰的,我將自己治療的經驗依類別附在書中。沈公看了之後非常讚賞,認為對百姓有益,便將它付梓出版。唉!父親的用心,由此可見一斑。以前父親編寫這本書時,非常用心,經常教導我說:兒科醫術,以潔古老人最精通,而陳文中和錢仲陽則是兩位大家。文中從不專用熱藥,而後世效法陳文者,往往失於偏頗。仲陽從不專用涼藥,而後世效法錢仲陽者,往往也失於偏頗。因此,出現了相互攻擊的現象,反而讓兩位先生蒙受不白之冤。其實,兩位先生的醫術,都是非常精妙的。父親又說:小兒沒有補法,這是民間錯誤的說法。錢陳兩位先生的醫術,並非如此。然而,世人卻執著於這種錯誤的觀念,害死了許多人,不可不警惕!父親還說:大人和小兒,用藥的方法不同。這是因為……

大人之腸胃大。其劑宜豐。小兒之腸胃小。其劑宜約。法固然也。且兒亦有大小。襁褓之兒。劑不可同於髫齓。髫齓之兒。劑不可同於成童。□□胃之不堪。必有所傷。是以治者慎之也。□□攻伐之劑者。必審察其真。毋眩不足為有餘。中病即止。徐而調之。病必善愈。不止者。

命之曰過劑之傷。兒之憂也。治者慎之。又曰。子母一體也。況未食之兒。全資母乳。其感通尤速。故母病子病。母安子安。由此言之。凡診兒病者。不可不察其母矣。但療其母。子病自愈。一則藥之氣味。釀乳汁中。入兒之腹。一則母病既去。兒飲善乳。二者兒皆有得愈之道。

白話文:

成年人的腸胃比較大,所以藥量應該多一些;小孩子的腸胃比較小,藥量應該少一些。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而且孩子也有大小之分,襁褓中的嬰兒,用藥不能和七八歲的孩子一樣,七八歲的孩子,用藥也不能和已經長大的孩子一樣。如果藥量不適合孩子的腸胃,必然會造成損傷。所以治療者要謹慎。尤其是用攻伐性質的藥物,一定要仔細觀察病情,不要因為擔心藥量不足而過量使用,只要病症消除就應該停止用藥,慢慢調養,疾病一定會痊癒。如果不停藥,就會造成過量用藥的傷害,這是孩子生病的危險之處。治療者要謹慎。

另外,孩子和母親是一體的,尤其是未曾進食的嬰兒,完全依靠母乳,母體和嬰兒之間的感應特別快。所以母親生病,孩子也會生病;母親健康,孩子也會健康。由此可見,診治孩子疾病,不能不了解孩子的母親情況。只要治療好母親的疾病,孩子的病也會自然痊癒。一方面,藥物的氣味會混入母乳,進入孩子的肚子;另一方面,母親的疾病治好了,孩子就能喝到好的母乳。這兩種方式都能讓孩子恢復健康。

誠療兒之善術也。若母無他疾。其兒自病。然兒甚苦於服藥者。亦當與母服之。藥從乳傳。其效與兒自服藥等。吾蓋屢拭之。非漫云也。又曰。大人小見。其治同也。夫何故五行生剋。其理一焉耳。治病而不本諸五行之生克。其盲其聾。其憒憒者歟。茲吾所懼而弗敢也。且吾所論集保嬰方治。

多可通於大方脈治者。在識者善用之而已。又曰。諸所集或多舊方。蓋欲其備。非謂按方即可施治也。舊方多因當時病者而制。與今人所患病情。未必悉合。大率未可遽用。宜審酌之。噫。凡先人所以剖玄示要。諄諄以誨小子者。可謂詳且至矣。余小子安敢忘諸。安敢忘諸。

白話文:

治療孩子的良方,如果母親沒有其他疾病,孩子卻生病了,即使孩子很排斥吃藥,也應該讓母親服用,藥物會透過乳汁傳遞給孩子,效果和孩子直接服藥一樣,我親身驗證過很多次,絕非空穴來風。另外,大人和小孩子,治療方式都是相同的。這是因為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是共通的,治病而不依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就如同瞎子摸象、聾子聽鐘,是十分危險的。我非常害怕犯這種錯誤,所以絕不敢輕易嘗試。此外,我所著述的保嬰方治,很多內容都能與大人治療的脈絡相通,只要懂得運用,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還有,書中所收錄的方子,大多是古代的舊方,目的是為了內容完整,並不是說照著方子就能直接治病。舊方都是針對當時的病患而制定的,可能和現在人們的病情並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直接使用,一定要仔細審慎地考慮。唉,先人們為我們闡明奧秘,傳授要點,諄諄教誨,實在是用心良苦,我這個後輩怎麼敢忘記呢?怎麼敢忘記呢!

夫玄微之語。切要之論。乃稚科之指南也。業者不可不知也。讀保嬰書,而不通是論。其待轉戶而亡其樞。挈裘而亡其領者歟。惡乎可哉。惡乎可哉。遂謹述先人之語。而次序記之。用置諸卷首。先人諱鎧。字良武。素業儒。為郡學生,以明醫徵。弘治年間。為太醫院醫士。

今贈院使。所著述甚多。此特其一耳。平生履歷。紀於學士大夫。載於家乘及墓誌為詳。茲不贅及。嘉靖三十四年。歲次乙卯。九月朔旦。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致仕男薛己謹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保嬰提要八卷。明薛鎧撰。鎧字良武。昊縣人。宏治中。官太醫院醫士。是編分門纂輯。於幼科證治。最為詳悉。其論乳下嬰兒有疾。必調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且云小兒苦於服藥。亦當令母服之。藥從乳傳。其效自捷。皆前人所未發。其子太醫院院使己又以其所治驗。

白話文:

談論孩童疾病的玄妙精微之言,以及切要的論述,正是兒科醫生的指南,從事醫術的人不可不知。閱讀《保嬰書》卻不通曉這些論述,就好比丟棄門軸而讓門失去支撐,或是丟棄領口而讓衣服失去依附,如何可以呢?如何可以呢?因此,我謹慎地記述先父的言論,並依序排列,放在卷首。先父名鎧,字良武,本業是儒學,曾為郡學生,因精通醫術而被徵召。弘治年間,擔任太醫院醫士,現今贈予院使。他所著述甚多,此書僅為其中之一。他生平的履歷,已由學士大夫記載於家乘和墓誌銘中,在此就不多贅述了。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年九月初一,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致仕的薛己謹記。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保嬰提要》八卷,為明代薛鎧所著。鎧字良武,昊縣人。弘治年間,任職太醫院醫士。本書分門別類,彙集整理,對於幼兒科的證治,最為詳盡。其中論述乳母下嬰兒患病時,必須調治其母,母病則子病,母安則子安。並且指出小兒因服用藥物而感到痛苦,也應讓乳母服用,藥物通過乳汁傳遞,療效自然迅速。這些都是前人未曾闡述的。他的兒子太醫院院使薛己,也將自己的診療經驗加入其中。

附於各門之後。皆低一格書之。後人集己遺書。為薛氏醫案。此書亦在其中。考卷首蘇州府知府林懋舉序。有請己纂而約之之語。疑鎧但草創此書。其編纂成帙,則實出己乎。後人收入己書。蓋由於此。此本為嘉靖丙辰所刊。猶未編醫案以前。單行之帙也。

按〔王氏(綸)節齋小兒醫書〕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

〔劉氏(錫)活幼便覽〕二卷,存

自序曰。古人謂良醫治未病。猶良相治未亂。蓋防微杜漸。遠慮深謀。則禍亂無自而作。深根固本。思患預防。則疾病無自而生。斯理也。雖調攝者不可不知。而養子者尤不可不謹也。古人育子。深明此理。不惟節愛養於形生之後。且謹胎教於未生之先。不惟審醫療於有疾之日。

白話文:

將這些古代醫學書籍放在各個門類之後,並將它們的書名寫低一格。後來的人收集了這些遺留下來的書籍,整理成《薛氏醫案》,這本書也在其中。查看卷首蘇州府知府林懋舉的序言,裡面有請薛某人編纂並精簡的文字,讓人懷疑薛某人只是草創了這本書,而真正的編纂成冊,是否出自他手呢?後來的人將它收入自己的書籍,原因可能就在這裡。這本書是在嘉靖丙辰年(1556年)出版的,當時還沒有編入《醫案》,只是一本單獨的冊子。

根據記載,《王氏(綸)節齋小兒醫書》尚未發現。

上面記載見於《浙江通志》,引用了黃氏的書目。

《劉氏(錫)活幼便覽》兩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說:古人認為良醫治病應該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像良相治理國家應該在天下尚未混亂之前一樣。這是因為預防勝於治療,未雨綢繆,才能避免禍亂的發生;深根固本,未病先防,才能避免疾病的產生。這個道理,即使是調養身體的人也應該明白,而養育孩子的父母更應該謹慎。古人養育孩子,深刻理解這個道理,不僅在孩子出生之後悉心照料,更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注重胎教;不僅在孩子生病的時候積極治療,更在孩子健康的時候就注重預防。

且預防慎於未病之時。故其生子。氣質自異。形體自充。既無庸惡陋劣之質。亦無夭折卒暴之患。今之養育者不然。在孕則胎教無素。致使受邪於胚胎之時。養育則專事姑息。又使過傷於萌芽之際。日積月累。釀成疾。受病二三分。父母尚不省悟。至五六分。方知就醫。若遇明哲之士。

不致謬妄。亦能挽危挽安。倘遇無知鄙夫。不究病源。不治根本。乘急射利。妄投藥餌。卒致告變。此皆父母不謹於始。有以致之也。可勝嘆哉。予以童醫。世居新安。自幼迄今。繼述斯業。凡見小兒疾患。得於時令天行者。雖嘗隨病救治。亦能取效萬一。然窮鄉遠邑。耳目之所不及者。

白話文:

預防工作應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進行。因此,孩子出生時,他們的氣質和身體狀況會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並充滿活力。他們不會擁有醜陋或劣質的特質,也不會面臨早死或突發疾病的風險。然而,當今的養育方式卻不是這樣,懷孕期間缺乏胎教,導致孩子在母體內就受到邪氣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過度溺愛,使得孩子在初步發展階段受到過度的傷害。長期下來,這些因素逐漸導致疾病產生。即使疾病已經發展到三分之二的程度,父母仍未能察覺。等到病情加重到五分之三以上,才開始尋求醫療幫助。如果遇到明智的醫生,他們能夠避免誤診和錯誤治療,並且輓救危局和安全。但如果遇到無知的醫生,他們不探討病因,不處理根本問題,而是為了追求利益而迅速開藥,最終導致病情加重。這些問題都是由於父母在開始時沒有足夠的謹慎所導致的。這真是令人痛心啊。作為一位兒童醫生,我居住在新安,從小到大,都繼承並繼續著這個職業。我曾經對各種時令流行病引發的兒童疾病進行治療,雖然偶爾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的地方,我無法親自處理。

豈能一一救濟。而人人曉告之哉。古人云。施藥不如施方。蓋藥之所及有限。而方之所及無窮。予竊以為施方使治已病。又不若示法使治未病也。古方古法。雖詳著於演山省翁活幼口議。全幼心鑑。錢氏陳氏諸家之書。大行於世。然皆繁多散漫。人不能遍觀而盡識。至於吾但心法獨得之妙。

又皆得之於家傳口授。不能家喻而戶曉。於是選擇諸書。參互祖訓。取其養育切要者。三十餘條。編為一書。名曰活幼便覽。前三十餘條。首明保胎原本之理。次著隨時愛養之法。使人視此以為撫育之節。而不為姑息所害。後百餘條。各究受病之原。隨附經驗急救之方。使人因此以識治療之理。

白話文:

不可能一一救治所有人,也不能讓所有人都知道救治方法。古人說:「施藥不如施方」,因為藥物的作用有限,而方劑可以治療各種疾病。我認為,即使施方治好了已經發病的病人,也不如教導人們如何預防疾病。古方古法雖然詳載於《演山省翁活幼口議》、《全幼心鑑》、錢氏、陳氏等人的著作,並廣泛流傳,但內容繁多散亂,人們無法全面閱讀並理解。至於我獨特的養生心法,也都是從家傳口授而來,無法讓所有人都知道。因此,我從這些書籍中,結合祖先的教誨,選取了三十多條關於養育的重要內容,編寫成了一本書,名叫《活幼便覽》。這本書的前三十多條內容,首先闡明了保胎的根本道理,然後講述了隨時愛護孩子的養育方法,讓讀者以此作為撫育孩子的準則,避免因過於溺愛而害了孩子。後面的百餘條內容,分別探討了疾病的根源,並附有經驗性的急救方法,讓讀者從而了解治療的原理。

而不為醫家所誤。間有稟受虧欠。賦命短促。而夭折疲癃之患。素定於成形之初。亦非醫療所能全活。又皆備錄於其間。使人知此。而不妄歸罪於醫也。噫。小兒之科。古稱為難。微言奧理。千變萬化固非一帙所能盡述。然而大略大法。亦不外此。故敢僭越編集成帙。刊行於世。

庶幾遠邇舉知養育治療。而不致於迷惑失措也。若夫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泥古人之陳跡。□又神聖工巧之能事。豈吾庸愚所能預言者哉。正德五年歲舍庚午孟春下浣。新安劉錫書。

〔彭氏(用光)原幼心法〕國史經籍志三卷,存

〔亡名氏保嬰得效方〕未見

〔幼幼全書〕未見

白話文:

然而,並非所有病症都是醫家能治好的。有些人天生體質虛弱,命運注定短暫,早夭或體弱多病,這些情況早在他們出生前就已經注定好了,即使是最好的醫術也無法逆天改命。這些情況也都被記錄下來,讓大家明白這些道理,不至於誤怪醫生。唉,小兒科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醫學中最難的科目,其微妙的道理和千變萬化的病症,可不是一本書就能完全講述清楚的。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方法還是可以概括的,因此我斗膽編撰成書,刊印出版,希望能讓各地的人都了解養育和治療兒童的方法,避免迷茫無措。至於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變,不拘泥於古人的陳規,這就需要醫者擁有高超的醫術和智慧了,我這個平凡之人實在是無法預言這種高超的境界。正德五年,庚午年正月下旬,新安人劉錫書寫。

彭氏(用光)的《原幼心法》三卷,現存。

匿名氏的《保嬰得效方》未見。

《幼幼全書》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魯氏(伯嗣)嬰童百問〕國史經籍志十卷,存

〔四明陳氏(闕名)小兒按摩經〕未見

按上見於針灸大成。

〔薛氏(己)過秦新錄〕一卷,存

自序曰。小兒醫名啞科。蓋以幼稚不能自言病。雖或能言。而亦多不知調攝。噫。可謂難也已矣。故治者苟不察兼脈色。療兼子母。量大小虛實而施之。鮮無誤者。餘切憫焉。思所以保之。敢摘是科之最要者。說數條方數枚。聊成小帙。合溪史君梓曰過秦新錄。非能由博致約。

特欲其簡省易閱。以便初學。及鄉僻人士耳。誠採用者。更能臨證制宜。則於病情。庶可以畢照之矣。嘉靖庚戌春三月之言。

白話文:

根據《古今醫統》記載,魯氏伯嗣所著《嬰童百問》十卷,現存。

《針灸大成》記載,四明陳氏所著《小兒按摩經》,尚未見。

薛己所著《過秦新錄》一卷,現存。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小兒醫學稱作“啞科”,因為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病症,即使能說話,也多半不懂得如何保養身體。可謂難以醫治。所以治療者若不仔細觀察脈象和面色,不兼顧母子二人的情況,不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虛實狀況來施治,就很容易出現錯誤。我深感同情,想盡辦法守護他們,於是膽敢摘取小兒醫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寫下一些條文和方劑,編成一本小冊子,由溪史君將其刻印為《過秦新錄》。並不是想由繁複變為簡潔,

而是希望內容簡潔易懂,方便初學者和偏遠地區的人閱讀。如果真能應用這些內容,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那麼對治療疾病,應該可以做到全面周到。嘉靖庚戌年春三月所言。

按薛氏十六種所輯。題曰保嬰金鏡錄。

〔保嬰粹要〕一卷,存

〔王氏(鑾)幼科類萃〕明志二十八卷,存

朱云鳳序曰。甚哉醫之難言也。甚哉幼科尤難言也。是故緩急者宜也。輕重者勢也。表裡者別也。知緩急之宜存乎因。得輕重之勢存乎通。察表裡之別存乎明。是故泥者因之反也。通者局之反也。明者暗之反也。因其宜。通其變。明其故。匪衷曷運。甚哉醫之難言也。稽幼雖同而異。

宜似乎緩而實急。勢若乎重而實輕。別恍乎表而實里。幼言之艱也。是故應其緩則疾。應其輕則危。應其表則敝。匪神曷變。甚哉幼科尤難言也。幼科而難則已乎。曰。否。稽類則引伸其變。稽萃則推類其餘。醫之勝書者也。有子贊孔子無以加。曰出乎類。拔乎萃。以之名書。

白話文:

按薛氏十六種所輯。題曰保嬰金鏡錄。

根據薛氏所輯的十六種醫書,將此書命名為《保嬰金鏡錄》。

〔保嬰粹要〕一卷,存

《保嬰粹要》一卷,現存。

〔王氏(鑾)幼科類萃〕明志二十八卷,存

《王氏(鑾)幼科類萃》明志二十八卷,現存。

朱云鳳序曰。甚哉醫之難言也。甚哉幼科尤難言也。是故緩急者宜也。輕重者勢也。表裡者別也。知緩急之宜存乎因。得輕重之勢存乎通。察表裡之別存乎明。是故泥者因之反也。通者局之反也。明者暗之反也。因其宜。通其變。明其故。匪衷曷運。甚哉醫之難言也。稽幼雖同而異。

朱云鳳在序言中說:醫學實在是難以言喻,而兒科更是難以言喻。因此,緩急之宜,在於因;輕重之勢,在於通;表裡之別,在於明。一味死守古法,就會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墨守成規,就會阻礙事物發展;不明事理,就會陷入黑暗。只有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通變應變,明曉道理,才能運籌帷幄,醫治疾病。醫學實在是難以言喻。仔細觀察兒童,雖然他們都是孩子,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宜似乎緩而實急。勢若乎重而實輕。別恍乎表而實里。幼言之艱也。是故應其緩則疾。應其輕則危。應其表則敝。匪神曷變。甚哉幼科尤難言也。幼科而難則已乎。曰。否。稽類則引伸其變。稽萃則推類其餘。醫之勝書者也。有子贊孔子無以加。曰出乎類。拔乎萃。以之名書。

有的孩子看似病情緩慢,卻實際上很急迫;有的孩子看似病情嚴重,卻實際上不嚴重;有的孩子看似表面症狀,卻實際上是內在疾病。治療兒童疾病實在是困難。因此,面對緩慢的病情,要迅速處理;面對輕微的症狀,要謹慎小心;面對表面的症狀,要警惕內在的病變。沒有神醫之術,就無法應對變化莫測的兒童疾病。兒科確實很難,但就這樣放棄了嗎?當然不是!研究同類疾病,就可以推演變化;研究典型病例,就可以推類其他疾病。這便是醫學勝過其他書本的原因,就像子貢讚美孔子說:「先生的學問超越常規,博大精深。」因此,將此書命名為《保嬰金鏡錄》,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兒科醫術。

若有妄焉。曰。否。難言而悉。法古而神。自活幼以來。數十百家。廣大宣朗。首以述。次以衍。終以方。曰述則否者去。曰衍則意者詳。曰方則變制。若源之有本。由是而得其宜焉。由是而得其勢焉。由是而得其別焉。明其期而曷難乎。容湖諱鑾字文融。懋之之從祖也。世居烏程。

自宋及今。以醫名家。數傳而容湖神知幼術。恂恂若儒。求活者若市。年愈耆而業愈精。予暇日懋之以是書求冠為請。予嘗以胤祈命知客湖。故不佞僭言。

湖州府志曰。王中立。烏程人。精於嬰兒方脈。孫以勤。曾孫元吉。世傳其業。至鑾繼業尤精。名動四方。所著幼科類萃行世。

白話文:

如果有人胡亂地學習醫術,我會說「不可」,這很難用言語描述清楚。必須遵循古人的醫學理論才能精通醫術。我從小就學習醫術,接觸過數百家醫書,內容廣泛而清晰。我將這些醫學知識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述」,其次是「衍」,最後是「方」。「述」就是去掉那些不正確的內容,「衍」就是詳盡地闡述醫學原理,「方」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這就像一條河流有源頭一樣,從這些基礎知識出發,就能得到適當的治療方法,掌握醫術的精髓,並找到不同的治病方法。因此,只要明白治療的時機,有什麼困難呢?

容湖,字文融,是懋之的從祖,世代居住在烏程。

從宋朝至今,容湖家族都是著名的醫學世家。容湖從小就精通醫術,待人接物就像儒生一樣溫文爾雅,求醫的人絡繹不絕。隨著年紀增長,他的醫術更加精湛。我趁著閒暇時間,請容湖將他多年醫術經驗整理成書,並請求他為這本書寫一篇序言。我曾經因為身體抱恙而向容湖求醫,因此我斗膽地寫下這篇序言。

《湖州府志》記載:王中立,烏程人,精通小兒科的方劑和脈診。他的孫子以勤,曾孫元吉,世世代代傳承他的醫術。到容湖這一代,醫術更加精湛,名聲遠播四方。他所著的《幼科類萃》在民間廣為流傳。

按烏程縣誌。以是書為中立曾孫元吉所著。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曰。鑾字元吉。二書似誤。

〔魯氏(守仁)保嬰心法〕未見

李維禎太醫院吏目魯君墓誌曰。君先世衢郡常山縣人也。國初祖望石為醫學提領。始徙西安。望石生廷臣。廷臣生世華。世華生一檟。一檟生明。明生宗知宗信宗朝。宗知生守世守仁守身。嘉靖間章聖獻皇后不豫。諸醫無功。有薦宗朝者。服湯三日而間。拜太醫院御醫。朝無子。

以守仁為後。受其要享。盡其方書。所著保嬰心法行於世。則君父也。(大泌山房集)

〔徐氏(春甫)幼幼彙集〕三卷,存

白話文:

根據烏程縣誌記載,這本書是中立曾孫元吉所著。浙江通志引用黃氏書目記載,說元吉的名字應該是鑾字,兩本書記載似乎有誤。

《魯氏(守仁)保嬰心法》未曾見過。

李維禎在太醫院吏目魯君的墓誌銘中寫道:魯君祖籍衢郡常山縣。國初,他的祖先望石擔任醫學提領,之後遷徙到西安。望石生下廷臣,廷臣生下世華,世華生下一檟,一檟生下明,明生下宗知、宗信、宗朝。宗知生下守世、守仁、守身。嘉靖年間,章聖獻皇后身體不適,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有人推薦宗朝,他給皇后服藥三日後,病情有所好轉,於是被封為太醫院御醫。宗朝無子,便以守仁為嗣子,守仁繼承了宗朝的醫術,並將其醫書整理成《保嬰心法》,傳世至今。所以魯君是守仁的父親。(出自《大泌山房集》)

《徐氏(春甫)幼幼彙集》三卷,現存。

〔劉氏(倫)濟世幼科經驗全方〕一卷,存

〔亡名氏活幼濟世全書〕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活幼名方〕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秘傳幼科纂要〕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釋氏(如惺)普慈秘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許氏(養沖)葆元一鑑〕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何氏(繼宗)醫機心論〕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閔氏(道揚)保嬰要覽〕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賈氏(一元)保嬰全書〕醫藏目錄四卷,存

〔李氏(捷)小兒脈辨方論〕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支氏(秉中)保嬰直指〕國史經籍志五卷(古今醫統作四卷)未見

白話文:

《劉氏(倫)濟世幼科經驗全方》一卷,現存。

《亡名氏活幼濟世全書》、《活幼名方》、《秘傳幼科纂要》、《釋氏(如惺)普慈秘要》、《許氏(養沖)葆元一鑑》、《何氏(繼宗)醫機心論》、《閔氏(道揚)保嬰要覽》、《李氏(捷)小兒脈辨方論》、《支氏(秉中)保嬰直指》等醫書,皆未見於醫藏目錄,或已失傳。

《賈氏(一元)保嬰全書》四卷,現存。

〔姚氏(能)小兒正蒙〕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秦氏(昌邁)幼科折衷〕未見

按上見於松江府志。

〔萬氏(全)育嬰家秘〕四卷,存

〔幼科發揮〕二卷,存

自序曰。粵自先祖杏坡翁。豫章人。以幼科鳴第一世早卒。先考菊軒翁孤。繼其志而述之。成化庚子客於羅。娶先妣陳氏生不肖。乃家焉。其術大行。遠近聞而誦之。萬氏小兒科。云為二世。羅有巨儒張王泉胡柳溪。講明律歷史綱之學。翁知全可教命。從遊於夫子之門而學焉。

頗得其傳。翁卒矣。顧其幼科之不明不行也。前無作者。雖美弗彰。後無述者。雖盛弗傳。不肖之責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傳之緒。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補之,繁蕪者刪之。錯誤者訂之。書成。名育嬰家秘,以遺子孫為三世。惜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書已流傳於荊襄閩洛吳越之間。

白話文:

〔姚氏(能)小兒正蒙〕未見

按: 以上書目見於《浙江通志》。

〔秦氏(昌邁)幼科折衷〕未見

按: 以上書目見於《松江府志》。

〔萬氏(全)育嬰家秘〕四卷,存

〔幼科發揮〕二卷,存

自序:

自從我的先祖杏坡翁(姓萬,名全,字杏坡,江西人)以幼科醫術聞名於世,卻英年早逝。我父親菊軒翁(名全,字菊軒)孤身一人,繼承了先祖的志願,繼續鑽研幼科醫術。成化庚子年(1480年),父親客居羅(地名不詳),娶妻陳氏,生下了我這個不肖子孫。我們便在此定居。父親的醫術精湛,遠近聞名,人們都敬佩他。

萬氏幼科醫術,可謂是家傳絕技,流傳至今已至第二代。羅地有張王泉、胡柳溪等著名儒士,精通律法、歷史、經學,我父親深知他們學識淵博,可教導我,於是便拜他們為師,學習經史,也從中汲取了許多醫學知識。

父親過世後,我深感幼科醫術失傳的危機。以前沒有人著述幼科醫學,就算有好的醫術,也無法流傳後世;後人也無人繼承,好的醫術便會失傳,這是我的責任。因此,我利用閒暇時間,查閱家傳的醫術書籍,將散失的部分重新整理,補足缺漏之處,刪減冗繁的內容,糾正錯誤,最終將這本醫書寫成,取名為《育嬰家秘》,傳給子孫,希望他們能夠繼承家業,將此書發揚光大。可惜我生了十個兒子,卻沒有人能繼承我的衣缽,真正精通此書的醫術。現在這本書已經流傳到荊襄、閩、洛、吳越等地了。

莫不曰此萬氏家傳小兒科也。餘切念之。治病者法也。主治者意也。擇法而不精徒法也。語意而不詳徒意也。法愈煩而意無補於世。不如無書。又著幼科發揮以明之者。發明育嬰家秘之遺意也。吾不明。後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與諸子。恐其不能明。不能行。萬氏之澤。未及四世而斬矣。

與門人者。苟能如尹公他得庾公之斯而教之。則授受得人。夫子之道弗墜。若陳相雖周孔之道。亦失其傳也。諸賢勖之哉。萬曆己卯夏至日自書。

〔孟氏(繼孔)幼幼集〕四卷,存

江寧府志曰。孟繼孔。字春沂。亞聖公裔。宋南渡以醫名世。居吳門。洪武初隸太醫院。繼孔幼穎慧。習舉子業。遊焦澹園先生之門。父垂歿。命醫世業。道術日進。聲滿都邑。生平存活嬰稚。未可數計。每痘疹流行。間從群兒遊嬉中。預決生死。無不奇中。性通脫不羈。所得金錢。悉推予貧乏。隨手輒盡。歿之日囊無餘物。所著有幼幼集。

白話文:

這本《幼幼集》是萬氏家傳的小兒科醫書。我深感擔憂,治病需要方法,主治需要用心。如果只選方法而不精通,就只是空談方法;如果只講道理而不詳盡,就只是空談道理。方法過於繁瑣,而沒有實用價值,不如沒有這本書。所以,我寫了《幼科發揮》來闡明這些道理,希望能繼承育嬰家秘傳的遺志。我能力有限,理解不了這些道理,希望後世君子能明察秋毫,不要傳授給那些不明不白的人,擔心他們不能理解,更不能實踐。萬氏的恩澤,恐怕不能延續到第四代就斷絕了。

我希望我的門徒能像尹公一樣得到庾公的真傳,並將它傳授下去。這樣,我的學說就不會失傳。像陳相這樣的人,即使掌握了孔子周公的學說,也無法將其傳承下去。各位賢者,請努力吧!萬曆己卯年夏至日自書。

《孟氏(繼孔)幼幼集》四卷,現存。

江寧府志記載,孟繼孔,字春沂,是亞聖孔子的後裔。南宋遷移後以醫術聞名於世,居住在吳門。洪武年間被編入太醫院。繼孔天資聰穎,學習舉業,拜訪焦澹園先生。父親臨終前,命他繼承醫業。他的醫術日益精進,聲名遠播,一生救活無數嬰幼兒。每次痘疹流行,他會在孩童玩耍的地方預測生死,無不準確。他性格開朗隨性,所得的金錢都分給窮人,出手大方,死後囊中空空。他寫下了《幼幼集》。

〔馮氏(其盛)幼科輯粹大成〕十卷,存

〔□氏□□小兒雜證便蒙捷法〕十卷,存

〔亡名氏秘傳小見二十二方〕未見

〔牛黃鎮驚錠子方〕一卷,未見

〔田氏(闕名)保嬰集〕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亡名氏小兒推拿秘訣〕(舊題周於蕃撰)明志一卷,存

自序曰。小兒推拿之說。其來已舊。而書不概見焉。自餘年二十七。乃始舉長子。且多疾。有黃冠善此術。請試之覺驗。然得自口授。習而不察。語亦不詳也。顧不佞每留心此書。忽一旦偶得之。若有所授之焉者。然又不無錯謬。因細心歷訪諸方士。暨凡業此術者。陸續參訂。

白話文:

《馮氏(其盛)幼科輯粹大成》十卷,現存。

《□氏□□小兒雜證便蒙捷法》十卷,現存。

《亡名氏秘傳小見二十二方》未見。

《牛黃鎮驚錠子方》一卷,未見。

《田氏(闕名)保嬰集》一卷,未見。

以上記載見於《也是園書目》。

《亡名氏小兒推拿秘訣》(舊題周於蕃撰)明志一卷,現存。

自序中說:小兒推拿的說法,已經流傳很久了,但書卻不全。我從二十七歲開始,生了長子,他經常生病。有個道士擅長這個術法,我請他試治,效果很好。但道士都是口授,我學習時沒有仔細觀察,他的講解也不清楚。我常常留心這本書,突然有一天偶然得到它,好像有人傳授給我一樣。但是書中也免不了有些錯誤,因此我用心去訪問各地方士,以及所有精通這個術法的人,不斷地參閱、校訂。

有得即錄之。漸次明盡。幾欲梓之以傳世。適上庸長令申吾張侯天植仁慈。雅志懷少。且此中俗尚巫教。病者往往誤傷無算。侯深悼之。故一見其書。輒付之梓。而屬不佞引其端。余惟小兒無七情六慾之感。弟有風寒小濕傷食之證。且初生臟腑脆薄。不經藥餌。稍長又畏藥難投。

惟此推拿。一著取效於面步掌股皮骨之間。蓋面步掌股。與臟腑相連。醫者以一色而覘人氣候。以一脈而診人休咎。故可思矣。得是書者。儻能察其病證。循其穴道。施以手法。而汗吐下三者。尤能得訣。大者又稍兼以藥餌。未有不隨試而隨效者也。真足補造化之不及哉。而張侯命梓之意。

白話文:

得到這本推拿醫書後,我便開始細心地研讀,越看越明白,甚至想將它刻版印刷流傳後世。恰巧上庸縣令申吾張侯天植是一位仁慈寬厚之人,他也很想為百姓做些事。而且當地人迷信巫術,病人經常被誤診而受到傷害,張侯深感悲痛。因此他一看到這本書,便立即決定將它付梓印刷,並請我寫一篇序言。我認為小孩子沒有七情六慾,但容易受到風寒、濕氣、飲食不當的影響。而且新生兒臟腑脆弱,不能隨意用藥。等到長大一些,又怕吃藥。

唯獨推拿療法,只需在面部、腳部、手掌、大腿、皮膚、骨骼等部位施以手法,便能奏效。因為這些部位都與內臟相連,醫生可以通過觀察這些部位的氣色和脈象,來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由此可見,推拿療法是值得研究的。得到這本書的人,如果能仔細辨別病症,按照穴位,運用手法,配合汗、吐、下三種方法,效果更佳。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以適當配合藥物治療。從未見過有人試用後沒有效果的,真可謂是彌補了造化的不足啊!張侯決定將這本書付梓印刷,真是用心良苦。

利亦溥矣。敬書之以告諸同志者。萬曆乙巳秋楚人周於蕃書。

按是書。據周序。非其所自著。萬曆中劉氏喬山梓行急救小兒推拿法二卷。署曰太醫院姚國禎述輯。又萬曆甲辰胡連璧校刊活嬰秘旨推拿方脈一卷。題曰全溪龔雲林述撰。太醫姚國禎補輯。其說並與是書同。而查胡序似出於其手者。龔居中幼科百效全書序。余家庭授受療男婦之法奇正不一。

獨小兒推拿。尤得其傳。轉關呼吸。瞬息回春。一指可賢於十萬師矣。而其法與亡名氏慈幼秘傳李盛春醫書十種。及是書所載不異。則推拿之術。未審出乎何人。明志題周於蕃撰。今不從也。

〔龔氏(居中)幼科百效全書〕三卷,存

白話文:

這本書的價值有限,特地寫信告訴各位同道。萬曆乙巳年秋天,楚人周於蕃寫了這本書。

查閱此書,根據周於蕃的序言,他並非作者。萬曆年間,劉氏喬山梓行出版了《急救小兒推拿法》兩卷,署名太醫院姚國禎述輯。又萬曆甲辰年,胡連璧校刊了《活嬰秘旨推拿方脈》一卷,題曰全溪龔雲林述撰,太醫姚國禎補輯。其內容與這本書相同,而查閱胡連璧的序言,似乎出自他手。龔雲林在《幼科百效全書》序言中寫道,他家傳授治療男女疾病的方法,奇正不一。

唯獨小兒推拿術,他特別精通,轉關呼吸,瞬息回春,一指之功勝過十萬軍師。而他的方法與無名氏的《慈幼秘傳》以及李盛春的《醫書十種》和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相同,推拿之術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尚不清楚。明志題為周於蕃撰,如今不可信。

《龔氏(居中)幼科百效全書》三卷,現存。

〔亡名氏慈幼秘傳〕一卷,存

〔保幼全書〕一卷,闕

〔馮氏(國鎮)幼幼大全〕五卷,未見

河南府志曰。馮國鎮。洛陽人。通幼科。年九十餘。尚健步。強壯者追之弗及。人稱為地仙云。其子三錫庠生。孫松相世其業。所著有痘疹規要。幼幼大全五卷。

〔許氏(學文)保赤正脈〕未見

合肥縣志曰。許學文。少習儒。長精於醫。尤善痘科。多所全活。所著有痘科約言。保赤正脈二書。刻孫真人寶訓。以勸醫者。

〔程氏(公禮)保赤方略〕未見

按上見於圖書集成藝術典。引幼幼全書。

〔王氏(肯堂)幼科證治準繩〕九卷,存

白話文:

《亡名氏慈幼秘傳》一卷,現存。《保幼全書》一卷,遺失。《馮氏(國鎮)幼幼大全》五卷,未曾見過。河南府志記載,馮國鎮是洛陽人,精通小兒科,九十多歲了,依然步履健壯,連強壯的人也追不上他,人們稱他為地仙。他兒子三錫是庠生,孫子松相繼承他的醫業,著有《痘疹規要》、《幼幼大全》五卷。《許氏(學文)保赤正脈》未曾見過。合肥縣志記載,許學文年輕時學習儒學,長大後精通醫術,尤其擅長痘科,救活了不少人。他著有《痘科約言》、《保赤正脈》兩本書,還刻了孫真人寶訓,以勉勵醫者。《程氏(公禮)保赤方略》未曾見過。上述書籍記載於《圖書集成藝術典》,引述了《幼幼全書》。《王氏(肯堂)幼科證治準繩》九卷,現存。

自序曰。醫家以幼科為最難。謂之啞科。謂其疾痛不能自陳說也。稱黃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為別是一家調理耳。吾獨謂不然。夫幼小者。精神未受七情六慾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投之以藥。易為見功。猶膏粱之變難窮。而藜藿之腹易效也。何謂難乎。然古今輯是科書。

未有能善者。如心鑑之蕪穢。類萃之粗略。新書則有古無今。百問則掛一漏萬。皆行於世。未足為幼科準繩也。故吾輯為是編。而麻痘一門。尤加詳焉。平生聚麻痘書百數十家。率人所寶秘。千金不傳者。然多猥陋。不足採擇。益可以見世之無具眼矣。或曰。夫人之病。無論男女長幼。

白話文:

醫家認為兒科最難,稱之為啞科,因為孩童病痛無法清楚表達。黃帝說過,小孩子很難診治,需要特別的調理方法。但我認為並非如此。孩子身心尚未受七情六慾影響,臟腑也未經美食佳餚浸染,用藥效果顯著,就像吃粗茶淡飯更容易消化,而山珍海味變化難測一樣。哪裡難呢?然而古今編寫的兒科書籍,沒有一本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有的內容雜亂無章,有的粗略敷衍,新書則只注重古籍,忽略當代經驗,還有很多內容失之片面,無法作為兒科的標準。因此我編寫了這本書,特別針對麻疹一章做了詳盡的論述。我一生收集了百多本關於麻疹的書籍,其中不少是珍貴的秘方,價值連城,但大多粗陋無用,無法採用。由此可見,世人缺乏識別真偽的眼光。有人說,人的疾病,不論男女老少,都...

未有能越五臟者也。予於它科。不分五臟。而獨幼科分之。何居。曰。正以精神未受七情六慾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獨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耳。粗工不能精究。而臆揩之曰。此為內傷。此為外感。此為痰。此為驚。此為熱。妄投湯丸。以去病為功。使輕者重。重者死。

亦有不重不死。幸而得愈者。然已傷其真元。天其天年矣。吾之獨分五臟。以此也。大中丞沈太素公從大梁寄余俸金百。以助刻費。而是書稿適成。遂鳩工刻之。又逾年始竣。因序而識之。使後之人有教焉。時萬曆三十五年。歲在丁未。夏五十有三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書。

白話文:

從未有人能超越五臟來論治疾病。我觀察其他醫科,都不分五臟論治,唯獨小兒科分開論治,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小兒精神尚未受到七情六慾的影響,臟腑也未經八珍五味浸潤,只有臟氣虛實盛衰的病症。粗淺的醫者不能精細研究,就隨意地說這是內傷,那是外感,這是痰,那是驚,這是熱,胡亂投藥,以為能治病,反而讓輕症加重,重症致死。

也有一些人雖然沒有立刻死亡,僥倖痊癒,但已經傷了根本,天年也因此受損。我獨自分開論治五臟,就是這個道理。大中丞沈太素公從大梁寄給我一百兩俸金,幫助我支付雕刻費用。正好我的書稿也完成了,便找工匠雕刻,一年後才完工。因此寫下這篇序言,讓後人有所借鑒。這是在萬曆三十五年丁未年夏曆五月十三日,由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書寫。

〔傅氏(紹章)幼科捷徑〕四卷,存

〔王氏(大綸)嬰童類萃〕一卷,存

〔李氏(盛春)小兒形證研悅〕二卷,存

〔沈氏(惠)扁鵲遊秦〕未見

松江府志曰。沈惠。字民濟。華亭人。幼得異傳。為小兒醫。能起死者。嘗從浦南歸。聞岸上哭聲甚悲。問知某氏僅一子。自塾中歸暴絕。惠走視其胸次尚溫。作湯劑灌之遂蘇。有富家子。患痘危劇。已治木矣。藥之而愈。取其棺以施貧兒。惠以小兒醫多秘其書不傳。乃覃思博考。著書九種行世。詳見藝文志。學者以為津梁。

〔全嬰撮要〕未見

〔決證詩賦〕未見

〔金口獨步〕未見

〔藥能〕未見

白話文:

傅紹章的《幼科捷徑》四卷現存,王大綸的《嬰童類萃》一卷現存,李盛春的《小兒形證研悅》二卷現存,沈惠的《扁鵲遊秦》則未見。

松江府志記載,沈惠,字民濟,華亭人。他自幼得到獨特的醫術傳承,專治小兒疾病,甚至能起死回生。有一次,他從浦南返回途中,聽到岸邊有悲傷的哭聲,得知某氏獨子從塾中回家後突然暴斃。沈惠趕緊查看,發現孩子胸膛尚有餘溫,便熬製湯藥灌下,孩子竟奇迹般地甦醒過來。還有一次,富家子患天花病情危重,家人已準備棺木,沈惠施以藥物,孩子竟然痊癒,他便將棺木捐贈給貧困家庭。由於當時小兒科醫生多將醫術秘而不傳,沈惠卻廣泛學習,博覽醫書,最終著有九種醫學著作流傳於世,被載入藝文志,學者們視其為醫學界的橋樑。

《全嬰撮要》、《決證詩賦》、《金口獨步》、《藥能》等書則未見。

〔活幼心書〕未見

〔方家法診〕未見

〔得效名方〕未見

〔雜病秘術〕未見

按上九書。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歐氏(士海)保嬰錄〕一卷,存

〔岳氏(甫嘉)保嬰全編〕未見

按上見於醫學正印。

〔吳氏(元溟)兒科方要〕一卷,存

自序曰。夫兒科者。古人謂之啞科。止可望聞。不能問切者也。兒以芽稱。正如春草初生之芽。極其脆嫩。最難調護者也。其間虛實難知。寒熱莫測。一有不安。即望聞猶不足恃。假此時稍有失手。便涉危疑。豈可不細加詳審。而概以峻削猛烈之劑。輕試漫嘗之哉。夫嬰兒之在襁褓時。

雖無七情六慾之擾。而有陰陽虛實之乘。其證若痘疹變蒸。臍風撮口。天吊內吊。重舌木舌。解顱□瘡等。此原因胎毒之所致。若吐瀉驚疳。肺風癇搐。瘧痢傷風。傷寒傷食。發熱等。此因外失調護之所致。其為病亦多端矣。夫病多端。則治法宜詳且慎。要以按候審氣。據理察源。

白話文:

《活幼心書》、《方家法診》、《得效名方》、《雜病秘術》這四本書,根據松江府志藝文部的記載,目前尚未發現。

《歐氏(士海)保嬰錄》一卷,現已存世。

《岳氏(甫嘉)保嬰全編》,根據醫學正印的記載,目前尚未發現。

《吳氏(元溟)兒科方要》一卷,現已存世。

吳氏在序言中提到,兒科古稱啞科,醫生只能通過觀察和聆聽來診斷,無法像成人一樣詢問病情。嬰兒就像春天剛冒出的嫩芽,非常脆弱,需要格外細心呵護。嬰兒的虛實寒熱難以判斷,一旦出現異常,即使望聞也未必可靠。稍有不慎,便會危及性命,因此診治時務必謹慎細致,不可輕易使用猛烈的藥物。

嬰兒雖然沒有七情六慾的困擾,卻容易受到陰陽虛實的影響。像痘疹變蒸、臍風撮口、天吊內吊、重舌木舌、解顱□瘡等,都是由胎毒引起的。而吐瀉驚疳、肺風癇搐、瘧痢傷風、傷寒傷食、發熱等,則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嬰兒的病症繁多,治療方法也應當詳盡謹慎,要通過仔細觀察,根據病因對症下藥。

消息往來。一一不謬。然後可以對證之方藥投之。余每見庸人不辨是非。惟以口傳道聽之方。一概混用。往往至於相誤。即如一腹痛也。有寒有熱。有實有虛。有食積蟲積。種種不同。倘見一方曾驗。輒便試人。果熱者效矣。則寒者誤之。實者效矣。虛者受害。余常見此。有感於懷。

故述余父道川公先年與邵愚齋公俞小亭公。相與辨論較正。經驗之方。而又參以表裡虛實寒熱之用。凡小兒性情體氣之微。感受經絡之次。化裁通變。有可用於此。不可用於彼者。有可用於前。不可用於後者。務令表裡安位。虛實得宜。才為有用之方。所施必驗之劑也。彼育嬰之家。

白話文:

訊息往來,條條分明,絲毫不差。然後才能根據證據,選用相應的方藥來治療。我經常看見庸醫不辨是非,只憑藉口頭傳授或道聽途說來的方子,一股腦地混用。往往因此誤診誤治。就比如一例腹痛,有寒有熱,有實有虛,有食積蟲積,種種不同。倘若看見一個方子曾經驗證有效,便隨便試用在病人身上。如果是熱症有效,則寒症就會誤診;如果是實症有效,則虛症就會受害。我經常看見這種情況,心中感觸頗深。

因此,我記錄下父親道川公早年與邵愚齋公、俞小亭公等人共同辯論、校正、經驗的方子,並且參照表裡虛實寒熱的應用。凡是關於小兒性情、體氣、感受經絡等微細之處,以及化裁通變,有適用於此病而不可用於彼病的,有適用於此階段而不可用於彼階段的,都要務必讓表裡安位,虛實得宜,才算是有效的方子,所施的藥劑也必定會驗證有效。那些專門照顧嬰兒的家庭,……

得是說而求之。按書知理。自不見誤於庸醫。而生生之機。無憂逆折。又何待問切而後知也哉。余向有痘科切要一書。廣之於世。茲集為小兒諸證切要之用。故仍名之曰兒科方要云。崇禎戊寅孟春月。光祿寺署丞古歙吳元溟澄甫氏識。

杭州府志曰。吳元溟。字澄甫。自歙徙錢塘。先世精於醫。萬曆間浙大疫。從父道川治療。日活數十百人。晚年述父意。著書曰痘科切要。兒科方要。事繼母以孝聞。女弟寡無所依。迎養於家。終身無間言。故人程生負課千金久系。元溟代償之。崇禎庚辰歲大飢。元溟出橐金。於江右糴米五百斛。悉散與親故。年八十二而卒。子孫至八十餘人。

白話文:

意思是說要靠自己學習醫術,根據醫書了解道理,才能避免被庸醫誤診,從而掌握生生不息的醫術之道,不用擔心治療過程中出現偏差。我以前寫過一本痘科切要的醫書,現在把它擴展到兒童各類病證的醫術要領,所以還是叫它兒科方要。崇禎戊寅年孟春月,光祿寺署丞古歙吳元溟澄甫氏記。

杭州府志記載:吳元溟,字澄甫,從歙縣遷徙到錢塘。他家世精通醫術,萬曆年間浙江發生大瘟疫,他父親道川治療病人,每天救治數十百人。吳元溟晚年繼承父親的醫術,寫了《痘科切要》和《兒科方要》兩本書。他以孝敬母親聞名,妹妹寡居無依,他把她接到家中照顧,終身沒有怨言。曾經有位名叫程生的朋友欠下千金巨款,吳元溟代他償還了。崇禎庚辰年發生大饑荒,吳元溟拿出自己的錢財,在江西購買了五百斛米,全部分發給親朋好友。他活到八十二歲去世,子孫繁衍至八十多人。

〔燕氏(士俊)保嬰集〕未見

仁知縣誌曰。燕士俊家貧力學。乙酉江南兵敗入浙。俊奉母避梁渚。母驚憂成疾。禱天剪股肉。母病得痊。後山寇肆掠。母病不起。衰毀幾於滅性。終身布衣蔬食。其至孝性成如此。祖志學向醫名世。俊發其秘笈。潛心默識。治病每多奇效。所得即周貧乏。著有保嬰集。未成而卒。

〔汪氏(琪)慈幼綱目〕九卷,未見

汪琪曰。濟陰綱目之後。有慈幼綱目。即證治準繩之幼科也。復增圈點。詳加評釋。亦如是編之精詳。梓以問世。蓋濟陰所以扶陽。地天於焉常泰。而慈幼即以康老。運會用是咸亨。

〔保生碎事〕一卷,存

白話文:

仁知縣誌記載,燕士俊家境貧寒,卻努力讀書。乙酉年江南戰敗,戰火燒到浙江,士俊帶著母親逃到梁渚。母親驚恐憂慮,因此生病。士俊向上天祈禱,並割下自己的肉,母親病症才得以痊癒。後來山賊肆虐,母親再次病倒,身體衰弱,幾乎失去意識。士俊終身穿著粗布衣服,吃著簡單的飯菜,他的孝心如此感人。

他的祖先志向學醫,醫術聞名天下。士俊繼承祖業,潛心鑽研醫術,精通醫理,治病經常有奇效。他將所得收入都拿來幫助貧困的人。他著有《保嬰集》,但尚未完成便去世了。

汪琪說,繼承《濟陰綱目》之後,有《慈幼綱目》,這部書是兒童疾病的診治準則。書中增加了圈點,並做了詳細的評釋,編寫得十分精細。它被刊印出版,問世於世。就像《濟陰綱目》能扶持陽氣,使天地之間長久安寧一樣,《慈幼綱目》能使老人康健,使天下運勢昌盛。

《保生碎事》一卷,現存世。

四庫全書提要曰。保生碎事一卷。國朝汪琪撰。是書又名慈幼外編。錄小兒墮地時。至七日內。醫療之事。如拭口斷臍浴兒稀痘各法。寥寥數則。大約取其便於檢用。非保嬰之全書也。卷末一條云。有濟陰綱目。及慈幼綱目。即鐫行。則是書之成。猶在濟陰綱目之前。其慈幼綱目。自謂即證治準繩之幼科。加以評釋。今未見其本。

〔談氏(金章)幼科誠書〕十六卷,存

〔王氏(宏翰)幼科機要〕未見

按上見於吳縣誌。

〔程氏(云鵬)慈幼筏〕十二卷,存

自序曰。余少攻舉子業。未知靈素之理。迨先慈以瘧亡。荊婦以血死。三男二女。天於驚與痘。乃不能無疑於世之所謂醫者。遂盡發家藏軒帝以下書。凡一千七百九十餘卷。晝誦夜思。有得則痛哭失聲。手擗顫頭觸。而不可止。蓋先慈之瘧。為崩證將成。往來寒熱。治宜滋水。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保生碎事》一卷,是清朝汪琪所著,又名《慈幼外編》,內容記錄了嬰兒出生後七天內,包括拭口、斷臍、沐浴、稀痘等醫療方法,篇幅簡短,主要方便查閱使用,并非完整的育兒指南。卷末提到,作者有意編撰《濟陰綱目》和《慈幼綱目》,並計劃刊行,由此可見,《保生碎事》的完成时间早于《濟陰綱目》,而《慈幼綱目》自称是儿童疾病诊治的标准指南,并附有评释,但目前尚未发现其原本。

此外,《谈氏(金章)幼科诚书》十六卷现存,《王氏(宏翰)幼科机要》尚未发现。以上记载均见于《吴县志》。

《程氏(云鹏)慈幼筏》十二卷现存,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他年轻时专注于科举考试,对中医理论一无所知,直到母亲因疟疾去世,妻子因产后血崩而亡,再加上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曾经历惊吓和天花之苦,他才开始认真学习医术。他翻阅了家藏大量医书,包括轩辕黄帝等人的著作,共计一千七百九十余卷,昼夜研读,有所感悟时便痛哭失声,捶胸顿足,无法控制,因为母亲的疟疾属于崩证的前兆,寒热交替,治疗应以滋补水液为主。

荊婦之血。為經期逆行。血隨火泛。宜因其勢而導之使下。醫乃以青皮草果治先慈。以三七血餘治荊婦。克損真元。遏抑營氣。至使水涸血凝。而不可救。傷哉。余兒賦質素虛。出痘值嚴冬之候。識時務者。自應調氣助血。俾痘無壅遏。收功何難。乃日事石膏明粉。犀角羚羊。

苓連梔柏。冰伏其生生之氣。竟致不起。次子感寒吐瀉。醫與抱龍及發散之品。風門大開。頭搖目視。復進牛黃紫雪而死。豈知臟氣消長。易虛易實。此等當溫中補脾耶。歲丙子。余客廣陵。與門人成生聘。討論古今醫籍。著書七種。聘慨欲先以幼科行世。問於余師。師曰。

白話文:

荊婦的經期逆行,血隨火氣上泛,應該順勢引導使其下行。醫生卻用青皮草果治療母親,用三七血餘治療荊婦,損傷了真元,抑制了營氣,導致水液枯竭,血液凝滯,最終無法挽救。可嘆啊!我的女兒體質虛弱,出痘正值嚴冬,明智的人應該調和氣血,使痘疹順利排出,取得成功並不難。卻天天用石膏明粉、犀角羚羊等寒涼之物,壓制了生機,最終導致她無法痊癒。二兒子受寒嘔吐,醫生給他服用抱龍散等發散藥物,結果風門大開,頭搖目眩。又服用牛黃紫雪而亡。難道不知道臟腑氣機的消長,易虛易實,這種情況應該溫中補脾嗎?丙子年,我到廣陵,與門人成生訂婚。我們一起討論古今醫籍,寫了七本書。成生希望先將兒科醫術傳播於世,便向我師父請教。師父說:

近世醫學。非庸即妄。庸者卑陋自窒。守一師說。而不能變通。妄者私心穿鑿。而不能察於微渺。嗟乎。今之醫亦可以自反矣。余欲何言。無已。則以七書之旨略陳之。一曰靈素微言。素問五臟七腑。世僅列六。有包絡而無三焦。有三焦而無包絡。胃者腎之關。易作腎者胃之關。

一字之訛。陰陽顛倒。易由消納。又如真人聖人等論。尤非儒者所可混同。均加辨晰。一曰脈覆。叔和之書。偽亂難憑。李士材依素問。考據甚悉。分列二十八字。窺深迎浮。後生小子。殊苦尋究。初氣二氣之說。又未能吻合歲運。是用正之。一曰傷寒答問。仲景法象高深。

茫無入手。束而不觀。臨證昏昧。因就一二門士之問。而淺示之。使易通曉。一曰醫貫別裁。趙氏撮李薛之要。最為真截。而措引不純。主張太過。懶慢者挾為秘本。將欲廢棄一切。遺害非小。余為汰去支辭。補入諸家雜證方論。頗覺改觀。一曰醫人傳。軒岐而下。代不乏人。

白話文:

近來醫學界,不是庸醫就是妄醫。庸醫學識淺陋,固步自封,只依賴某位醫家的說法,不能靈活變通。妄醫則心懷私心,胡亂穿鑿附會,無法洞悉細微之處。唉!如今的醫生們,也該好好反省自身了。我想要說什麼呢?無話可說,只能以七本書的要旨略作闡述。

第一,《靈樞·微言》中,《素問》所列五臟七腑,世人只列出六腑,有包絡卻沒有三焦,有三焦卻沒有包絡;胃是腎的關口,卻又寫成腎是胃的關口。一個字的錯誤,便讓陰陽顛倒,容易混淆消納之理。還有真人、聖人等論述,更不應與儒家學說混為一談,皆需加以辨析。

第二,《脈覆》,叔和的著作,偽亂難信。李士材根據《素問》考證,極為詳盡,將脈象分列二十八字,窺深迎浮。後輩學者,苦於尋找脈象規律。初氣、二氣之說,又未能與歲運相吻合。因此要加以糾正。

第三,《傷寒答問》,仲景的法象高深莫測,令人無從下手,束之高閣。臨證時昏昏然不知所措,因此就幾個門徒的問答,簡單地指點一二,讓他們容易理解。

第四,《醫貫別裁》,趙氏擷取李、薛二家之精華,最為精簡明快。但措辭不純,主張過於偏激,懶惰者將其視為秘本,欲拋棄一切,後患無窮。我將其枝節冗餘之處刪去,補入諸家雜證方論,頗覺改觀。

第五,《醫人傳》,自軒岐以降,代代不乏名醫。

採輯成編。表其功能。闢其謬誤。學者獲所適從。生民安得無濟。一曰慈幼筏。錢陳皆有分途。斯世盛傳金鏡。稚陽純氣。不任溫補。理固宜然。膠柱一端。抹殺名理。舁夫爨婦。皆可言醫。競謂家負異傳。讀書翻覺多事。嗟乎。無知幼孩。惡能堪此。一曰種嗣玄機。天地雖極凝寒。

生理未嘗謝絕。元精不蓄。恣情於方士金丹。或閉塞於窮愁哀怨。或□□膏腴。或疲於奔命。自棄而已。天地何心。又有堅持經朔之談。妄冀葭吹六管。捕影捉風,徒令若敖氏笑而引為同病。七書義類如此。聘欲以慈幼失之。憫赤子之呼號而無告耳。余忍敘之哉。吾母吾婦。

白話文:

收集整理成冊,列出各種藥物的功能,指出錯誤的理論,讓學習者能夠選擇正確的療法。這樣,人們才能得到幫助。其中一項是「慈幼筏」,錢陳都各自有專門的領域。在這個時代,金鏡廣泛流傳,認為幼兒純潔的氣息不需要溫補,這是合乎道理的。然而,如果僅僅拘泥於某個理論,那麼連抬擔子和煮飯的人都可以稱自己為醫生。他們可能會宣稱自己擁有獨特的傳承,甚至認為讀書都是多餘的。唉,對於無知的兒童來說,怎能夠承受這樣的療法呢?另一項是「種嗣玄機」,即使天氣極度寒冷,生命也未曾被完全拒絕。如果未能儲存原始的精氣,放縱自己給道士(金丹)的影響,或者困於貧窮、悲傷與怨恨之中,或者過度享受富貴,或者勞累不堪,那麼這就是自我放棄。天地並不會強加任何特定的月曆規則,妄圖通過吹奏六管來預測未來,只是徒增笑柄。這七本書的主題大約如此。我本意是為了「慈幼筏」而失敗了,對哭泣無助的嬰兒感到同情。我怎麼能夠忍受再述說它呢?母親和妻子。

吾子若女。九原之下。方且怨恨。余不學於二十年之前。而抱哀痛於無窮。然猶幸得學於二十年之中。為足以承吾父之歡心,而目前之子若女。似我長也。抑幸得施諸二十年之後。天下之父母之子若女。不至短折而死於庸妄之手也。甲申花朝前一日。香夢書生書。

〔葉氏(其蓁)抱乙子幼科指掌遺稿〕五卷,未見

〔陳氏(復正)幼幼集成〕六卷,存

小引曰。稽自三墳啟秘。神聖迭興。本草內經。昭垂星日。蓋聖人繼天立極。位育為功。念天壤之間。陰陽代謝。運氣推遷。至之先後。已無成規。應之遲早。靡有定律。其間六淫勝復。釀為災眚。哀此蒼黎。能無因是而夭札者。此岐演十世之傳。帝啟九章之問。而有醫氏之學也。

白話文:

孩子們,你們若要記住,九泉之下,怨恨又有何用?我若沒有在二十年前學習醫術,如今必然要背負無盡的哀痛。幸好我還有二十年學習的時光,足夠承繼父親的遺志,讓他的心得到慰藉。如今你們如同我當年的年紀,我也希望二十年後,天下父母的孩子都能免於短命夭折,不再死於庸醫之手。甲申年花朝節前一日,香夢書生寫下此文。

伏讀黃帝之謂岐伯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非夫子孰能通。請藏之靈蘭之室。非齋戒不敢示。夫聖如軒皇。而於醫事崇尚若此。豈非痌癏一體。胞與為懷。欲登萬世斯人於仁壽者歟。素問而下。如伊尹湯液。皇甫謐甲乙。秦越人問難。張仲景金匱。王叔和脈經。陶弘景肘後。

此數公者。雖曰祖述靈素。其實以作為述。自茲而往。醫事寥寥。雖著作者。代不乏人。求其無偏無陂。實難多覯。唯明末李時珍張景岳喻嘉言遞出。闡明金匱。發泄內經。掃蕪穢而返清純。有功於醫事者不小。然數人雖產明代。而其書始盛行於康熙初年。大為世用。蓋由聖天子臨御。

白話文:

我恭敬地讀到黃帝對岐伯說:「聖人的道理實在是高深莫測!天地萬物的變化,除了您,還有誰能真正了解?我想要將這些寶貴的知識收藏在靈蘭的房間裡,只有在齋戒沐浴之後,才敢拿出來觀看。像軒轅黃帝這樣聖明的君主,對於醫術都如此崇尚,這難道不是因為疾病和健康是一體兩面,如同父母和孩子一樣,彼此關心、互相愛護嗎?他想要讓萬世後人都能享受到仁愛和長壽啊!從《素問》開始,像伊尹的湯液、皇甫謐的《甲乙經》、秦越人的問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王叔和的《脈經》、陶弘景的《肘後備急方》等等,

這些先賢雖然都是繼承和發揚《靈樞》、《素問》的精髓,但其實他們都各自有所創新。從此以後,醫學方面就少有出色的作品了。雖然有很多人寫書,但卻難找到沒有偏見、沒有漏洞的作品。只有明末的李時珍、張景岳、喻嘉言等人,陸續出現,他們闡明了《金匱要略》,深入挖掘了《內經》,清除雜亂無用的東西,使醫學回歸純粹,對醫學發展的貢獻很大。雖然這幾位大師都出生於明朝,但他們的著作直到康熙年間才開始盛行,被世人廣泛使用。這是因為聖明的皇帝親自治理國家,

德孚中外。仁協萬方。近纂醫宗金鑑。遍周海宇。將見民無疵癘。物遂生成。故預產明良。以勷位育之功。非偶然矣。唯幼科一門。不無遺憾。雖嘉言微啟其端。其言未竟。予每讀驚風之書。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予幼稟虧多病。於醫家色脈之要。頗嘗究心。長際仙師。授金鼎火符。

性命之秘。嗣是遨遊海岳。冀遇同儔。竹杖芒鞋。行蹤幾半宇內。凡紳衿士庶。名公巨卿。以及至賤至微者。蓋嘗隨緣而方便之。其臨證救治之多。有非筆楮所能罄。第念驚風之說。在在訛傳。莫獲辭而正之。坐使無辜嬰稚。枉受貽殃。前後相仍。迄無底止。茲將驚風之說。

白話文:

德行孚信於中外,仁愛協和於萬方。近來編纂《醫宗金鑑》,遍及海內外,將見百姓無病無痛,萬物順利生長。因此預先教導養育之法,以期達到育人之功,非偶然之事。唯獨幼科這一門,不免有所遺憾。雖然有良言略微開啟其端緒,但其言論尚未盡述。我每每讀到驚風的書籍,總忍不住三嘆而流涕。我幼年體弱多病,對於醫學家色脈之學,頗為用心鑽研。後來遇見長際仙師,傳授我金鼎火符,

性命之道的奧秘。嗣後我便遊歷山河,希望遇到同道中人。手持竹杖,腳穿芒鞋,行蹤遍布天下。凡是士紳、平民百姓,名公巨卿,以及地位低微者,我都隨緣而方便地為他們診治。我所臨證救治的人數之多,非筆墨所能完全記錄。只是想到驚風之說,到處流傳錯誤,無人能將其正本清源,使得無辜的嬰兒稚子,枉受其害,前後相繼,永無止境。因此我將寫下驚風的論述,

概為刪訂。而附以一得之愚。自稟予胎元。火功爍艾。以及雜說麻痘。湯火瘡瘍。無不周備。匯為六卷。計數十萬言。書成付梓。顏曰幼幼集成。其中診治權衡。一遵經旨。罔或偏枯。務期有當於理。無害於人而後己。非敢妄議前人。遂其一隅之見。第念保赤誠求。不中不遠。

此書不無萬一之助。勿忍終默而息。不辭狂瞽。呈政大方。豈曰井海甕天。立言啟後。亦聊體古聖仁民愛物之心。欲自效其負暄之悃云爾。維大清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孟春月。羅浮陳復正飛霞氏書於澻陽之種杏草堂。

凡例曰。幼科之書。幾於汗牛。其驚風之傳。誠多謬誤。喻嘉言陳遠公程鳳雛業已闢之。指出病痙。惜未申明病痙之由。與治痙之法。仍無著落。不足服人。予茲徹底揭破。以傷寒病痙。雜病致搐。並竭絕脫證。分為三則。以搐字概之。曰誤搐。曰類搐。曰非搐。條分縷析。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一本關於兒科的醫學著作的介紹。書中包含了胎元、火療、艾灸、各種關於麻疹、湯火傷、傷口等的知識,總共有六卷,大約數十萬字。書完成後,被命名為「幼幼集成」。在治療和診斷上,書籍遵循經典原則,力求合理,對人無害。作者不敢輕易評論前人的觀點,但希望能夠貢獻自己的想法,並且秉持著保護兒童的誠心。這本書對於某些情況可能有所幫助,作者不願沈默,即使自己的觀點可能有些荒唐,也願意呈獻給大眾。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後世,體現古代聖賢對人民和物資的愛護之心,並期望能夠有所貢獻。這本書是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羅浮陳復正飛霞氏,在澻陽的種杏草堂完成的。

關於醫學的凡例指出,兒科的書籍已經非常豐富,其中對於驚風的描述,往往存在錯誤和誤解。喻嘉言、陳遠公和程鳳雛等人已經對此進行了糾正,但對於驚風的成因和治療方法仍未有明確的說明,使得讀者難以信服。因此,作者打算全面揭露驚風的真相,將它區分為因傷寒引發的驚風、其他疾病的驚風以及脫證所導致的驚風,統稱為「搐」,分別為「誤搐」、「類搐」和「非搐」,並詳細地進行分析。

證治判然。名目既正。治療不惑。周虛中曰。開此三大法門。可濟無窮夭札。一幼科論證。悉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說。乖誤相承。流禍千古。後人誤以嬰兒為一團陽火。肆用寒涼。傷敗脾胃。古初稟受敦龐。貽害猶淺。今非昔比。怯弱者眾,古方今病。每多齟齬。是故聊為刪訂。

非敢輕前人而執己見。蓋亦因時制宜之用也。一痘科之書。如馮氏陳氏聶氏萬氏。雖皆不為無見。而實繁簡不侔。又惟萬氏明顯。可以濟急。惜原板毀於明末。康熙二年復梓者。則亥豕盈篇。魯魚過半。詩歌□韻。全亡證論。先後重複。識者鄙之。予甚惜焉。因為詳悉。刪潤纂入。

白話文:

診斷與治療分明,病名正確,治療就不會迷惑。周虛中說,開啟這三大法門,可以救治無數夭折的病症。一是兒科論證,都以陽氣過盛、陰氣不足來解釋,錯誤相沿,禍害流傳千年。後人誤以為嬰兒是一團陽火,肆意使用寒涼藥物,損傷脾胃。古代嬰兒體質強壯,受損害還算輕微。現在不同於往昔,體弱者眾多,古方治今病,常常不合適。因此,我略微刪減整理。

我不是輕視前人而固執己見,只是根據時代變化而調整運用。二是痘科書籍,像馮氏、陳氏、聶氏、萬氏等,雖然都有可取之處,但繁簡程度不一致。只有萬氏的書籍明晰易懂,可以應急救治。可惜原版在明末毀壞,康熙二年重新刊印的版本,卻充斥着錯誤,錯誤百出,詩歌韻律也錯亂,完全沒有證據論述,前後重複,識者鄙視之。我非常惋惜。因此,我詳細考證,刪減潤色,編纂入書。

以成全璧。一火功為幼科第一要務。濟急無捷於此。奈從前所傳。悉犯關門逐盜之戒。不惟無濟。而反有害。今以異授神火繪圖作歌。公諸同志。急迫之濟。可以回春頃刻。

〔沈氏(金鰲)幼科釋謎〕六卷,存

白話文:

最後的"〔沈氏(金鰲)幼科釋謎〕六卷,存"表示這是由沈金鰲所著的六卷《幼科釋謎》書籍,現存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