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一 (8)
卷十一 (8)
1. 本草(三)
〔繆氏(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明史二十卷(醫藏目錄。作十二卷。按明史二字當作三字。)存
自序曰。神農本草經者。古三墳之一也。其成於黃帝之世乎。觀其嘗藥別味。對病主治。施之百世。無可逾越。其為開天大聖。憫生民疾苦。於飲食衣服之外。復設針石藥物。用拯夭札。俾得盡其天年。是已。原夫藥之生也。氣稟於天。味成於地。性在其間。氣為陽。味為陰。
五味四氣。各歸其類。斯親上親下之義也。既述之以本性。又制之以君臣,合之以佐使。以成其攻邪已疾之能。遂使無情之用。同諸有識。自非生而神靈。冥契萬物者。其孰能與於斯乎。去古滋遠。民性滋漓。心識粗浮。莫能研精殫思。深入玄要。而不察乎。即象即理。物物昭然。
弭疾延年。功用自著。正以三墳之書。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言亦象也。予因據經以疏義。緣義以致用。參互以盡其長,簡誤以防其失。而復詳列病忌藥忌。以別其微。條析諸藥。應病分門。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劑。以定其法。闡發五臟苦欲補瀉。以暢其神。
著論三十餘首。以通古今之變。始悉一經之趣。命之曰神農本草經疏。讀之者。宜因疏以通經。因經以契往。俾炎黃之旨。晦而復明。藥物之生。利而罔害。乃余述疏意也。餘生也晚。親年已衰。得於稟者固薄。故少善病。長嗜方技,僻耽藥妙。顧念自昔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藥道。
以濟群生。加之友生協贊。後先不一。馴屆耳順。良友凋喪。百念灰冷。惟茲一事。尚用嬰懷。手所論著。裒然成帙。倘典則可師。幽隱可顯。試用於世。有廣來學。固所願也。不敢必也。採真同好。其相證諸。蘇州府志曰。繆希雍字仲醇。常熟人。精醫術。醫經方書。靡不討論。
尤精本草之學。謂古三墳之書。未經秦火者。獨此而已。神農本經朱字。譬之六經也。名醫增刪別錄。朱墨錯互。譬之註疏也。本經以經之。別錄以緯之。作本草經疏。本草單方等書,抉摘岐軒未發之秘。為人電目戟髯。如遇羽人劍客。好談古今事成敗。誠奇士也。
顧澄先題詞曰。先生殫一生精力。發神聖千古之奧,以利萬世。門人李季虯氏幾經參錄。悉以付新安吳康虞氏。刻之金陵,未竟而遺焉。流傳於知交者。西吳朱氏集而刻之。不及其半。然且序次弗倫。考覈未審也。先生以醫為司命。一字有訛。遺禍無極。遂命澄先檢其存稿若干卷。
按部選類。匯得全帙。細複檢閱。以為定本。凡續序例二卷。藥四百九十味。用識年月。書此凡例云,天啟五年。歲在乙丑。六月十有一日。松陵顧澄先謹識。
浦士貞曰。本草經疏。萬曆時虞山儒醫繆希雍字仲淳號慕臺撰。以一經附一疏。文字條達。然卓識者少。故不見重於世。(讀本草快編)
白話文:
[本草(三)]
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此書是從《明史》二十卷的醫學典籍目錄中,或是十二卷(但《明史》的「二」字應作「三」字)中保留下來的)
自序說:
《神農本草經》是古代三墳之一。它的形成,或許是在黃帝的時代。觀察其中嘗藥辨味、針對病症確立治療方法,適用於後世,沒有任何可以超越的地方。它體現了開天闢地的大聖人,憐憫百姓的疾病痛苦,在飲食衣物之外,又設置針灸、砭石和藥物,用來拯救夭折和疾病,使人們得以盡享天年。這就是它的由來。
追溯藥物的產生,它的氣來自於天,味來自於地,藥性存在於兩者之間。氣屬陽,味屬陰。五種味道和四種氣味,各自歸屬於不同的類別,這就如同親近上級和親近下屬的道理一樣。先說明藥物的本性,然後設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此發揮藥物攻邪治病的效能,使得無情的藥物,如同有意識的生命一樣發揮作用。如果不是天生神靈,與萬物有著默契感應的人,誰能夠做到這樣呢?
從古代到現在越來越久遠,民風越來越浮躁,人們的心思粗淺浮躁,不能夠深入研究思考,深入探討其玄妙深奧的道理,不肯仔細觀察,其實一切道理都顯而易見,只要觀察事物就能明白。
祛除疾病、延年益壽,功效自然顯現,正是因為三墳之書,闡述的是天地大道的道理。它只說了事物是怎樣的,但沒有說為什麼會這樣。它所說的也是一種象徵。我因此根據經典來疏通其含義,根據含義來達到應用。互相參照來盡其優點,簡化錯誤來防止其缺失,並且詳細列出病症禁忌和藥物禁忌,以便區分細微之處。分門別類地分析各種藥物,根據病症來分門別類,以便研究其效用。刊定七方和十劑,用來確定其法則。闡發五臟的苦樂意向和補瀉的原則,用來通暢其神妙之處。
撰寫了三十多篇論述,用來貫通古今的變化,開始了解整部經典的意趣。所以將其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疏》。讀這本書的人,應該通過疏解來理解經典,通過經典來契合往聖的教誨,使炎黃的旨意,由隱晦而重新明朗,使藥物的產生,能夠有利而沒有害處,這就是我寫這本疏解的用意。我出生較晚,年紀也已經衰老,天賦資質也比較薄弱,所以從小體弱多病,長大後喜好醫學方術,偏愛鑽研藥物的奧妙。考慮到自古以來神仙道士,無不都是通過藥物來濟世救人。加上朋友們的協助和讚揚,前前後後,不知不覺就到了耳順之年。好友凋零,百種思緒都已冷卻,唯有這件事,仍然縈繞在心頭。親手論述撰寫的書籍,已經匯集成冊。如果這些典籍能夠成為後人的老師,能夠彰顯幽微的道理,能夠用於世俗,有更多人來學習,固然是我的願望,但也不敢一定如此。期望與我志同道合的人,能夠互相印證。
《蘇州府志》記載:繆希雍字仲醇,是常熟人。精通醫術,對於醫學經典和方書,無不探討研究,尤其精通本草學。他認為古代三墳的書籍,沒有經過秦火焚燒的,只有這部《神農本草經》了。《神農本草經》的紅字部分,可以比作六經;名醫的增補刪訂別錄,朱墨交錯,可以比作註疏。本經如同經線,別錄如同緯線。他寫了《本草經疏》、《本草單方》等書,揭示了岐伯、黃帝沒有發明的秘密。他為人目光炯炯,鬍鬚如戟,如同遇到的羽士劍客一般。他喜歡談論古今成敗之事,確實是個奇人。
顧澄先的題詞說:先生耗盡一生的精力,發掘了聖賢千古的奧秘,用來造福萬世。他的門人李季虯幾經參閱記錄,都交給新安吳康虞刻印於金陵,但沒有完成就遺失了。流傳在知交朋友之間的,由西吳朱氏收集刻印,還不到一半,而且順序錯亂,考證也不夠嚴謹。先生把醫學當作主管生命的事業,一個字有錯誤,就會留下無窮的禍患。於是命令顧澄先檢查他留存的若干卷稿子,按照類別選擇彙集,得到全部書稿,仔細複核查閱,作為定本。全書包括續序例二卷,藥物四百九十味,都記有使用時間。寫下這篇凡例,時為天啟五年,歲在乙丑年六月十一日,松陵顧澄先謹識。
浦士貞說:《本草經疏》是萬曆年間虞山的儒醫繆希雍,字仲淳,號慕臺所撰寫的。以一經附加一疏,文字條理清晰。但是有遠見卓識的人很少,所以不被世人重視。(讀《本草快編》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