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 (5)
卷六十 (5)
1. 方論(三十八)
匯為一編。以作傳家之寶。既而不果以終。余既襲祖術。又受業於嵐溪公之門。何可以不繼其志。故輒自暇日。以口傳心授之源。及余心領神悟之真。得以錄之。又懇求華亭君校正。仰止君增論之。其書亦明矣。夫傷寒之證。原集諸書。皆列風為首。而余獨以寒為長者。豈好異哉。
蓋風證雖為百病之原。而人亦知其為百病之始。其能治者亦有之。至於傷寒之證。多者不識。而輕視之。而不知傷寒尤甚於風也。此證不明。則得病之初。不能詳其受病之源。所傳之經。而妄其劑。以至變生諸證。促人之生。能療是病者。無一二焉。余家深知乎此。故諄諄然。
列為首篇。以為醫家之指南也。合謀梓之。客有覽是書者。謂余曰。翁之書。其至要矣乎。脈理詳明。舉人之所不能悟者。見翁之書。而皆知診乎脈。方論截然。舉諸書之茫然無補者。見翁之書而皆識病源。以投之劑。且其痘疹一篇。極順逆險之三圖。而人皆能究極之。庶痘疹不至失治。
抑亦不至為庸醫矣。且夫醫者以濟世為心。書在天下。是即濟乎天下也。書在萬世。是即濟乎萬世也。翁之惠澤。其溥矣哉。翁之陰德。其在子若孫哉。誠仲景後之一人哉。因題其標曰回生達寶。余曰。不佞之書。不敢謂如君之言。但一念不自吝之心。推之以濟世活人。可是表也。
後之杏林君子。苟能執是而治病焉。亦未必無小補云。
〔孫氏(一奎)赤水玄珠〕三十六卷(國史經籍志。作十卷。醫藏目錄。作二十二卷。)存
自序曰。先文學以儒術起家。乃七尺孱弱。始受易為諸生攻制。藝過苦。又屢上棘闈。罷歸不無怏怏。體罷憊而弱益甚。余甫垂髫。日侍呫畢。見之輒隱心焉。問嘗自念。昔人有言。事親者不可不知醫。何得究竟秘奧。俾保和吾親無恙乎。然之猶呻吟帖括未已也。比稍長。先文學令視伯兄賈之括蒼。
道遘異教家有仙。仙也者指余曰。孺子何為者。乃恂恂若爾。吾懷秘密久矣。遇而後傳。吾歷觀人間世。無如孺子可授。若能受而讀吾方。可以衛生。可以澤物。所就匪直一手一足烈矣。何必劬劬奔走。齷齪籌計為哉。余曰。幸甚。君之禁方。亶能如陽慶公所傳五色奇咳之術。
余小子事親。有所藉手矣。及受讀而解驗之。果有慨於中。而多奇中。因趣裝歸海陽。語先文學以故。且告之欲舍業而事方術。先文學沾沾喜曰。醫何不可為也。良醫濟施。與良相同博比眾。又何論良賈。第異人所授精良矣。顧拘局而不通洽。脫非心融機變。則其方泥而難用。
夫飲水者必窮其源。軒岐遺經。非方術家之崑崙乎。而張仲景以下諸家。皆崑崙所達支委也。彼習業者專則精。不專則雜。稟心者一則恆。不一則間。飛沖之貫蝨也。佝僂之承蜩也。專一故也。小子第勉之。乃發軒岐遺書。以及諸大家載籍。下帷誦讀。口玩心惟。無間寒暑。
白話文:
將這些內容彙編成一本書,本想當作傳家之寶,但最終沒有完成。我繼承了祖傳醫術,又在嵐溪先生門下學習,怎能不繼承他的遺志呢?因此我利用閒暇時間,將口傳心授的醫理,以及我內心領悟的精髓記錄下來。又懇請華亭先生校正,仰止先生加以補充論述,這本書的內容也更加清晰明瞭。
說到傷寒這個病症,原本許多醫書都將風邪列為首要病因,而我卻獨獨以寒邪為主,難道是喜歡標新立異嗎?
風邪雖然被認為是各種疾病的根源,人們也知道它是許多疾病的開端,也有些人能治療。但是對於傷寒這個病症,很多人不認識,甚至輕視它,卻不知道傷寒比風邪更加嚴重。如果對這個病症不了解,那麼在得病初期就無法詳細了解病因和傳染途徑,隨意用藥,導致病情變化產生各種併發症,加速人的死亡,能治好這個病的人,少之又少。我們家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才諄諄教誨。
將傷寒列為首篇,作為醫家的指南。大家合力將這本書刊印出來。有客人讀了這本書,對我說:「先生您的書,真是太重要了!脈理講解詳細明確,揭示了許多人們無法理解的道理。讀了您的書,大家都能夠了解如何診斷脈象。方劑的論述清楚明白,解決了許多醫書中含糊不清、毫無幫助的地方。讀了您的書,大家都能夠認識病源,並且可以對症下藥。而且您寫的痘疹一篇,詳細地說明了順、逆、險三種情況,讓人人都徹底了解,這樣痘疹就不至於延誤治療,也不會被庸醫所耽誤了。
而且,醫生以救濟世人為己任,書流傳於世,就是救濟世人;書流傳千秋萬代,就是救濟千秋萬代。先生的恩澤真是廣泛啊!先生的陰德,必定會庇佑子孫後代!先生真是仲景之後難得一見的人才啊!」因此將書的標題定為「回生達寶」。我說:「我這本書,不敢說像您說的那麼好,但我只是不想私藏,希望推廣出來,救濟世人,這也是我的一點心意。」
後來的醫界同仁,如果能按照這本書來治病,也未必沒有一點幫助。
〔孫氏(一奎)赤水玄珠〕共三十六卷(《國史經籍志》記載為十卷,《醫藏目錄》記載為二十二卷。)(現存)
自序說:我祖先以儒學起家,而我體弱多病,開始學習《易經》,考取功名。學習過程非常辛苦,又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屢次落榜,回家後不免失落。身體也更加疲憊虛弱。我年幼時,每天侍奉在祖父身邊,看到他這個樣子,內心非常難過。我曾經自問,古人說:「侍奉父母的人不可以不懂醫術」,我如何才能夠深入了解醫學的奧秘,讓我的父母身體健康呢?但是當時我仍然在研讀詩書,準備考試。等我稍微長大,祖父讓我去跟著伯父賈一起到括蒼做生意。
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修道之人,他指著我說:「這個孩子是什麼人?竟然如此溫順!我心中藏有秘密很久了,終於遇到可以傳授的人。我觀察世間的人,沒有人像這個孩子一樣可以接受我的醫術。如果能夠接受並且閱讀我給你的方子,就可以養生保健,造福百姓,所取得的成就絕不僅僅是一點點。何必如此辛苦奔波,庸碌地計算營利呢?」我說:「真是太幸運了!您的秘方,如果真像陽慶公所傳授的『五色奇咳』那樣靈驗,那我侍奉父母時,就能夠有所幫助了。」等到我接受並且閱讀、驗證這些醫術,發現其中果然蘊含深刻的道理,而且有很多奇妙的效用,於是就馬上收拾行李回到海陽,告訴祖父這件事,並且告訴他我想要放棄學業,專心研究醫術。祖父聽了非常高興,說:「當醫生有什麼不可以呢?良醫救助病人,和良相一樣,都能夠造福大眾,又何必只談論良賈呢?只是別人傳授的醫術是否精良而已。如果被框在固有的模式裡,不能夠融會貫通,如果不能夠靈活變通,那麼那些方子就會死板而難以應用。」
「喝水的人一定要追溯水源。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經典,不就是方術家的崑崙山嗎?而張仲景以下各家學說,都是從崑崙山流出的支流。學習醫術的人,專心就能精通,不專心就會雜亂;秉持一顆恆心,才能堅持不懈,三心二意就會時斷時續。就好比飛蟲能夠穿透蝨子,駝背的人能夠用竹竿捕捉蟬,都是因為專心一致啊!你也要勉力而為。」於是我就開始研究黃帝岐伯的醫學經典,以及各家的醫學著作。放下帷帳潛心閱讀,口中吟誦,心中領會,不論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