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 (6)
卷六十 (6)
1. 方論(三十八)
可三年所。私心又謂索居而窺觀。孰與廣詢而遠覽。方今明盛多賢。宇宙寥闊。四海九州之士。持昭曠而晰成法者。詎無其人。余何卑卑以丘里自隘也。於是自新都遊彭蠡。歷廬浮沅湘。探冥秦淮。釣奇于越。卒之淹跡三吳焉。所歷之地。遇明達而折伏其前。與之譚支順闌橫之秘。
叩下遂上爭之旨。辨陽入陰入之殊。闡經絡和代之異。與夫鑱石橋引。案杌毒熨之法。今三十年於茲矣。惟耳目漸廣。故得於心者。津津漸融。即未能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或庶幾診視鮮戾。投劑靡乖。慰夙心而遂生平。永親年而登大耋矣。惟是三吳諸名公。遂信余有知也。
忘分下交。爭為延致。余又懼時過苦難。因乘餘暇。採先哲之名言。出已試之鄙見。積以歲年。纂輯成帙。上之期無負先文學之訓。次之希免遍閱之勞。下之為子姓守故業者。立法程焉。非以此而希聞也。乃有客。請餘集而付剞劂。夫以名家稱者林林。而著作之盈充棟。余何必置一株鄧林間哉。
客曰。楩楠豫章。櫟社之樹皆木也。良與賤之分。有目者能辨之。君有國工能。而自秘其術。何示人不廣也。余曰。不佞固非楩楠豫章之良。散木之賤。亦非甘心。如客言當置之市肆。以竢工師運斤焉。是所願也。敢自矜敝帚而秘之乎。若曰懸書國門以市譽。非予所敢。
四庫全書提要曰。赤水玄珠三十卷。明孫一奎撰。一奎字文垣。號東宿。又號生生子。休寧人。是編分門七十。每門又各條分縷析。如風門。則有傷風。真中風。類中風。喑痱之別。寒門。則有中寒。惡寒之殊。大旨專以明證為主。故於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八者。諄諄致意。
其辨古今病證。名稱相混之處。尤為明晰。惟第十卷。怯損勞瘵門附方外還丹。專講以人補人。採煉之法。殊非正道。蓋一奎以醫術遊公卿間。不免以是投其所好。遂為全書之大瑕。是足惜耳。原本卷末。附醫旨緒餘二卷。醫案五卷。今別自為帙。焦氏經籍志。載孫一奎赤水玄珠十卷。
醫旨緒餘二卷。而不及醫案。或所見非全本歟。
〔醫旨緒餘〕四卷(國史經籍志作二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旨緒餘二卷。明孫一奎撰。大旨發明太極陰陽五行之理。備於心身。分別臟腑形質。手足經上下。宗氣衛氣榮氣。三焦包絡。命門相火。及各經絡配合之義。又引黃庭經。以證丹溪相火屬右腎之非。引脈訣刊誤。以駁三因方三焦有形如脂膜之謬。分噎膈翻胃為二證。
辨癲狂癇之異治。皆卓然有特識。其議論諸家長短。謂仲景不徒以傷寒擅名。守真不獨以治火要譽。戴人不當以攻擊蒙譏。東垣不專以內傷奏績。陽有餘陰不足之論。不可以訾丹溪。而攖寧生之技。亦可並垂不朽。尤千古持平之論云。
白話文:
方論(三十八)
這大概需要三年的時間吧。我私下裡認為,獨自一人隱居觀察,哪比得上廣泛地請教、遠大地覽閱呢?現在是政治清明、賢能眾多的時代,天地如此廣闊,四面八方的有識之士,秉持著開闊的胸襟和明確的法則行事,難道會沒有這樣的人嗎?我為何要如此卑微,以自己所處的狹隘之地自我設限呢?
於是,我從新都出發,遊歷了彭蠡湖,經過廬山、沅水、湘水,探訪了幽深的秦淮,在越地探求奇特之物,最終在三吳地區安頓下來。所經歷的地方,遇到學識淵博的人,就謙恭地向他們請教,與他們探討經脈順逆、橫斜的奧秘,追究上下之間相互爭奪的道理,辨別陽邪侵入陰經與陰邪侵入陰經的不同,闡明經絡調和以及更替變化的差異,以及像使用針石橋引、按壓木凳、以藥物熱敷等治療方法。至今已經有三十年了。因為見聞逐漸廣博,所以內心領悟也越來越通透。即使還不能為人治病、準確地判斷生死,但或許可以做到診斷時少有錯誤,開藥時沒有偏差,以此來安慰長久以來的願望,並實現平生的理想,最終能夠安享晚年。只有三吳地區的許多名公貴人,認為我確實有真知灼見,都不計較身份,爭相邀請我。
我又擔心時光流逝,好學卻難以完成,因此就趁著空閒,採集前人的名言,提出自己親身驗證過的淺見,經過多年的積累,編輯成冊。向上希望不辜負先賢的教誨,其次希望免除後人遍覽群書的辛苦,再次希望為後代子孫守護祖業的人,提供一個遵循的法度。並不是想藉此來博取名聲。現在有位客人,請求我將書稿付梓刊行。名家之作如此之多,著作的數量已經堆滿屋子,我何必再在眾多樹木中增添一株呢?
客人說:「楠木、豫章木,以及櫟樹等,都是樹木,好與壞的區別,有眼睛的人都能分辨。您有高超的醫術,卻將它藏起來,為何不將它廣泛地傳播出去呢?」我說:「我確實不是楠木、豫章木那樣的良材,但也不是甘心做散木這樣的下等木材。如果像您說的,應該將它放在市集上,等待工匠來使用,這正是我的願望。我怎敢像對待破舊的掃帚一樣,將它藏起來呢?如果說要將書張貼在國都的城門上,以博取名聲,這不是我敢做的。」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赤水玄珠》共三十卷,是明代孫一奎所撰寫。孫一奎字文垣,號東宿,又號生生子,是休寧人。這部書分為七十個門類,每個門類又詳細地條分縷析。比如在風門中,就區分了傷風、真中風、類中風、喑痱等不同情況;在寒門中,就區分了中寒、惡寒等不同情況。全書主要以明確病證為主,因此對於寒熱、虛實、表裡、氣血這八個方面,反覆地加以強調。
書中辨析了古代和現代病症名稱混淆的地方,尤其清楚明白。只有第十卷的怯損勞瘵門中,所附的方外還丹,專門講述以人補人的方法以及煉丹之術,並非正道。這大概是因為孫一奎憑藉醫術周旋於公卿之間,難免會以此來投其所好,也因此成為全書的一大缺點,令人感到可惜。原本的卷末,附有《醫旨緒餘》二卷、《醫案》五卷,現在將它們單獨成冊。《焦氏經籍志》記載孫一奎的《赤水玄珠》十卷,《醫旨緒餘》二卷,卻沒有提到《醫案》,或許他所見到的並非全本吧。
(《醫旨緒餘》)四卷(《國史經籍志》作二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醫旨緒餘》共二卷,是明代孫一奎所撰寫。全書主旨是闡明太極、陰陽、五行的道理,使其在身心上都有所體現,分別論述了臟腑的形態和性質,手足經脈的上與下,宗氣、衛氣、榮氣,三焦、包絡、命門相火,以及各經絡相互配合的意義。又引用《黃庭經》,來證明丹溪所說的相火屬於右腎的觀點是錯誤的。引用《脈訣刊誤》,來駁斥《三因方》所說的三焦有形如脂膜的謬論。將噎膈和翻胃分為兩種病症來辨別,也區分了癲、狂、癇的不同治療方法,都顯現出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各家學說的優劣,認為張仲景不僅僅以傷寒而聞名,李杲不僅僅以治療火熱之證而著稱,戴思恭不應因使用攻伐之法而受人譏諷,李東垣不僅僅以內傷之證而見長。認為陽有餘而陰不足的說法,不能用來批評朱丹溪;而攖寧生的高超醫術,也可以並列流傳不朽。這些都是千古以來持平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