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 (7)

1. 方論(三十八)

〔孫氏醫案〕九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孫氏醫案五卷。明孫泰來孫朋來同編。二人皆休寧孫一奎之子。是編即所輯一奎醫案也。凡三吳治驗二卷。新都治驗二卷。宜興治驗一卷。不分證而分地。蓋以治之先後為次。一奎深究醫理。其議論多見於赤水玄珠。醫旨緒餘。皆已著錄。是編宗旨。具載二書之中。且旁文多於正論。亦為冗漫。蓋大意主於標榜醫名。而不主於發揮醫理也。

〔吳氏(惟貞)家抄濟世良方〕七卷,存

〔葉氏(雲龍)士林餘業〕醫藏目錄六卷,存

李登序略曰。始余講業里中。同門葉以潛氏來自盱江。齦齦如也。予自以為文學。嗣知其善治人病。輒應手瘥。則目以為良醫。久之視餘一編。曰士林餘業。乃知以潛儒而醫。醫而儒也。以潛氏從學於明德羅夫子之門。既講於同仁之學。而餘業所擅。又恐人不良於醫。舉千百家。

而撮其要。經之以岐黃,紀之以劉張李朱四子。而雜採諸家之精義。以成其書。僅成六卷。繁而不炫。簡而不漏。雖疏於醫學如愚者。可使進於知醫。而首揭三條。尤示人治心之本。君蓋因學以明醫。雖謂之藉醫以明學。亦可也。

〔王氏(肯堂)醫論〕明志四卷,未見

〔證治準繩〕醫藏目錄八卷,存

自序曰。余發始燥。則聞長老道說范文正公未達時。禱於神以不得為良相。願為良醫。因嘆古君子之存心濟物。如此其切也。當是顓蒙無所知顧。讀岐黃家言。輒心開意解。若有夙契者。嘉靖丙寅母病阽危。常潤名醫。延致殆遍。言人人殊。罕得要領。心甚陋之。於是銳意學醫。

既起亡妹於垂死。漸為人知。延診求方。戶履恆滿。先君以為妨廢舉業。常嚴戒之。遂不復窮究。無何舉於鄉。又十年成進士。選讀中秘書。備員史館。凡四年。請急歸。旋被口語。終已不振。因伏自念受聖主作養厚恩。見謂儲相材。雖萬萬不敢望文正公。然其志不敢不立。

而其具不敢不勉。以庶幾無負父師之教。而今已矣。定省之餘。頗多暇日。乃復取岐黃家言。而肆力焉。二親篤老善病。即醫非素習。固將學之。而況乎輕車熟路也。於是聞見日益廣。而藝日益精。鄉曲有抱沉疴。醫技告窮者。叩閽求方。亡弗立應。未嘗敢萌厭心。所全活者。

稍稍眾矣。而又念所濟僅止一方。孰若著為書。傳之天下萬世耶。偶嘉善高生隱從余遊。因遂採取古今方論。參以鄙見。而命高生次第錄之。遂先成雜病論方。各八巨帙。高生請名。余命之曰證治準繩。高生曰。何謂也。余曰。醫有五科七事。曰脈。曰因。曰病。曰證。曰治。

為五科。因復分為三。曰內。曰外。曰亦內亦外。並四科為七事。如陰陽俱緊而浮。脈也。傷寒。因也。太陽。病也。頭痛發熱。身痛惡寒無汗。證也。麻黃湯。治也。派析支分。毫不容濫。而時師皆失之。不死者幸而免耳。自陳無擇始發明之。而其為三因極一方。復語焉不詳。

白話文:

孫氏醫案

這本《孫氏醫案》共有九卷,目前還保存著。根據《四庫全書提要》的記載,原本應該是五卷,是明朝孫泰來和孫朋來兄弟兩人共同編輯的,他們都是休寧名醫孫一奎的兒子。這本書實際上是他們整理父親孫一奎的醫案集。內容按照地域分成三部分:在江浙一帶的治療案例有兩卷,在新都的治療案例有兩卷,在宜興的治療案例有一卷。作者沒有按照病症分類,而是按照治療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孫一奎對醫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許多觀點都可以在《赤水玄珠》和《醫旨緒餘》這兩本書中看到,這些著作都已經被收錄了。這本書的宗旨,其實都已經在前面提到的兩本書中講述過了。而且這本書的旁論比主要的論述要多,顯得有些繁瑣。大概的意圖是為了宣傳醫名,而不是為了闡發醫學理論。

吳氏家抄濟世良方

這本《吳氏家抄濟世良方》共有七卷,目前還保存著。

葉氏士林餘業

這本《葉氏士林餘業》醫學目錄共有六卷,目前還保存著。李登在序中大概是這樣寫的:我當初在鄉里講學,同門師兄弟葉以潛從盱江來,他非常勤勉。我當時自認為文學造詣不錯,後來才知道他很擅長治療疾病,常常能手到病除,所以我就認為他是個良醫。過了一段時間,他給我看他寫的一本書,名為《士林餘業》,我才知道原來葉以潛既是儒生也是醫生,而且能把兩者結合得很好。他曾經跟隨明德羅夫子學習,也研究過同仁的學問。因為他擔心後世的醫生醫術不精,所以他廣泛參考了許多醫學著作,取其精華,並用《黃帝內經》的理論來貫穿,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丹溪四位名醫的理論為綱領,又參考了其他醫家的精義,才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雖然有六卷,但內容豐富而不炫耀,簡潔而不遺漏。即使是對醫學一竅不通的人,看了這本書也能對醫學有所了解。而且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三條原則,特別指出了治療疾病的根本在於人心。葉以潛是因為學習而精通醫術,也可以說是藉由醫術來闡明學問。

王氏醫論

這本《王氏醫論》共有四卷,名為《明志》,目前沒有看到。

證治準繩

這本《證治準繩》醫學目錄共有八卷,目前還保存著。作者在序中說:我剛開始頭髮變白時,聽老前輩說范仲淹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曾經向神祈禱,希望不要當宰相,而寧願當一個好醫生。我因此感嘆古代君子救濟百姓的心意是如此迫切。當時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人,只是閱讀一些醫學經典,卻覺得心領神會,好像和這些理論有著宿命的緣分一樣。在嘉靖丙寅年,我的母親病情危急,請了很多當地的名醫來診治,結果眾說紛紜,沒人能抓住要領。我因此對這些醫生感到非常失望,於是就下定決心要學習醫術。

後來,我竟然能夠把快要死去的妹妹從鬼門關救回來,逐漸被人所知。來求診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我的父親認為這會耽誤我的學業,常常嚴厲地告誡我。所以我後來就沒有再深入研究醫術。過了一段時間,我考中了鄉試,又過了十年考中進士,被選入中秘書,在史館任職四年。後來我因事請求告假回家,卻被人議論是非,最終仕途失意。我就反思自己,我受到了聖上的厚恩,本來被認為是個可以輔佐朝政的人才,雖然我萬萬不敢和范仲淹相比,但我的志向卻不能不樹立,我的能力也不能不勉勵,以便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教誨。現在我已經無法繼續為官了,就在每天早晚問安省視父母的空閒時間,再次拿起醫學經典來研讀。我的父母年老體弱多病,即使沒有學過醫術,我也應該去學習。更何況我以前已經對醫學有過一定的了解。因此我的見識越來越廣,醫術也越來越精湛。鄉里中有些身患重病,醫生也束手無策的人,都來我家求方,我都會盡力幫助他們,從來沒有厭倦過。我所救活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我覺得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一些方劑來救人,不如把這些經驗寫成書,流傳給後世。剛好有位嘉善的高生隱跟隨我學習,於是我就收集古今的醫學理論,並加入我自己的見解,讓高生依序記錄下來,首先完成了《雜病論方》,共有八巨冊。高生請我為這本書命名,我便命名為《證治準繩》。高生問我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我說:醫學有五科七事,分別是脈、因、病、證、治,這是五科。又可以分為內、外、亦內亦外三類,總共是七事。比如陰陽俱緊且浮的脈象,是講脈;傷寒,是說病因;太陽病,是講疾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怕冷無汗,是講症狀;麻黃湯,是講治療方法。醫學的脈絡和分支非常細密,不能混淆,但是現在的醫生卻常常搞錯。沒有因此死去的人,也只是僥倖罷了。最早提出這些概念的是陳無擇,但是他把病因分為三種,卻沒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