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2)
卷十七 (2)
1. 診法(一)
何以歷數千百年。而傳用無毫髮之失乎。又其大較。以為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兼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之惑。專之指下。不可以盡隱伏。而乃廣述形證虛實。詳明聲色王相。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故得十全無一失之謬。為果不疑。然而自晉室東渡。南北限隔。天下多事。於養生之書。
實未皇暇。雖好事之家。僅有傳者。而承疑習非。將喪道真。非夫聖人。曷為釐正。恭惟主上體大舜好生之德。玩神禹敘極之文。推錫福之良心。鑑慎疾之深意。出是古書。俾從新定。臣等各殫所學。博求眾本。據經為斷。去取非私。大抵世之傳授不一。其別有三。有以隋巢元方時行病源。
為第十卷者。考其時而繆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諸篇之文。別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義無取稽。是二者均之未睹厥真。各秘其所藏爾。今則考以素問九墟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之書。並千金方及翼。說脈之篇。以校之。除去重複。補其脫漏。其篇第亦頗為改易。使以類相從。
仍舊為一十卷。總九十七篇。施之於人。俾披卷者。足以占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無待飲上池之水矣。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陳孔碩序曰。予少時。母多疾。課醫率不效。因自誓學為方。求古今醫書。而窮其原。得所謂王叔和脈訣者。怪其詞俚而指淺。更訪老醫。得脈經十卷。蓋祖黃帝岐伯扁鵲經。以及於張氏傷寒論。條貫甚明。真王氏書也。驗之乃建本。自是求之建陽書坊。絕無鬻者。板亦不存。
嘉定己巳歲。京城疫。朝旨會孔碩董諸醫。治方藥。以拯民病。因從醫學。求得脈經。復傳閣本。校之與予前後所見者。同一建本也。乃知脈訣出。而脈經隱。醫者不讀。鬻者不售。板遂亦不存。今之俗醫。問以王氏書。則皆誦脈訣以對。蜀人史堪以儒生名能醫。其所著方書。
脾胃條。引脈訣中語。而議之曰。此叔和知之而未盡也,予每嘆曰。冤哉叔和。如史載之之工。尚引訣而罪經。余又何怪焉。因思今世俗醫。知有朱氏傷寒百問。而不知有傷寒論。俗儒知誦時文。而不知誦經史。其過一律也。因取所錄建本脈經。略改誤文。寫以大字。刊之廣西漕司。
庶幾學者知有本原云。然恨無他本可校。以俟後之仁者。長樂陳孔碩。
何大任後序曰。醫之學以七經為本。猶儒家之六藝也。然七經中。其論脈理精微。莫詳於王氏脈經。綱舉目分。言近旨遠。是以自西晉至於今日。與黃帝盧扁之書並傳。學者咸宗師之。南渡以來。此經罕得善本。凡所刊行。類多訛舛。大任每切病之。有家藏紹聖小字監本。歷歲既深。
陳故漫滅。字畫不能無謬。然昔賢參考。必不失真。久欲校正傳之未暇。茲再承乏醫學。偶一時教官。如毛君升李君邦彥王君邦佐高君宗卿。皆洽聞者。知大任有志於斯。乃同博驗群書。孜孜凡累月。正其誤千有餘字,遂鳩工創刊於本局。與眾共之。其中舊有闕文。意涉疑似者。
白話文:
為何這套醫學診斷方法,歷經數千年,傳用至今卻沒有絲毫的錯誤呢?大致上來說,是因為脈象的道理非常精微,它的形態很難辨別,而且常常有數種脈象同時出現,加上不同疾病卻可能有相同脈象的困惑。單純依靠手指的觸摸,無法完全了解隱藏的病症,所以要廣泛地描述身體的各種表徵和虛實狀況,詳細說明聲音和氣色的盛衰變化,以此來綜合判斷,才能決定生死,因此能達到十全十美,沒有任何錯誤。這確實是值得相信的。
然而,自從晉朝東遷,南北分隔,天下紛亂,人們對於養生的書籍,實在沒有時間好好研究。雖然有些喜歡研究的人家,僅有少數傳下來的,但是卻承襲錯誤的觀念,即將喪失醫學的真諦。如果不是聖人,誰能來加以釐清糾正呢?我們恭敬地認為皇上體現了舜帝喜愛萬物生長的美德,研讀大禹詳述治國之道的文章,推廣上天賜予福澤的良善用心,深切了解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才將這部古書拿出來,希望重新加以訂正。
我們這些臣子各自竭盡所學,廣泛蒐集各種版本,依據經典來判斷,取捨之間不存私心。大抵上,世間流傳的醫書版本不一,其中有三種情況:有人把隋朝巢元方撰寫的《病源》當作第十卷,這從時間上來考證,明顯是錯誤的;有人把第五卷分成上下兩卷,摘取各篇的內容,另外增加篇目,推究其原本的內容,卻不符合道理。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沒有看到原書的真貌,各自隱藏自己所擁有的版本。
現在我們根據《素問》、《九墟》、《靈樞》、《太素》、《難經》、《甲乙》、《傷寒論》等經典,以及《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關於脈象的章節來加以校對,去除重複的部分,補上遺漏的部分,並且對篇章的順序也做了修改,使其按照類別排列,仍然維持十卷,總共有九十七篇。這套書如果能應用在人身上,讓翻閱的人足以從外在表現來了解內在的病情,能從瀕死之象分辨出生機,不用再像傳說中那樣,需要喝上池的水來判斷病情。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人恭敬地呈上。
陳孔碩在序言中說:我年少的時候,母親經常生病,請醫生來治療,效果都不好,因此自己立下志向要學習醫術,找尋古今的醫書,並深入研究其原理。我得到了所謂的王叔和《脈訣》,覺得它的文字淺顯粗俗,內容也過於簡單。後來又拜訪老醫生,得到《脈經》十卷,據說它是繼承黃帝、岐伯、扁鵲等醫家的經典,並且參考了張仲景的《傷寒論》,條理非常清晰明確,確實是王叔和的著作。我仔細研究,發現它才是根本。從此之後,我便在建陽的書店尋找,卻都找不到販賣的,連書版也沒有了。
嘉定己巳年,京城發生瘟疫,朝廷命令我陳孔碩率領眾多醫生,研究治療瘟疫的藥方,以拯救人民的病痛。我因此從醫學典籍中找到《脈經》,又傳閱了藏書閣的版本,校對之後,發現與我前後所見的建陽版本相同,才知道《脈訣》出現之後,《脈經》就被隱藏起來,醫生不讀它,書商也不販賣,書版也就因此消失了。現在的庸醫,如果問他們王叔和的書,他們都會背誦《脈訣》來回答。四川人史堪,以儒生的身份聞名,並且精通醫術,他所寫的醫書中,在「脾胃」這一條,引用了《脈訣》中的話,然後評論說:「這點王叔和是知道,但是不夠詳盡啊!」我常常感嘆說:「王叔和真是冤枉啊!」像史堪這樣精通醫術的人,都還會引用《脈訣》來批評《脈經》,我還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我想到現在的庸醫,只知道朱丹溪的《傷寒百問》,卻不知道《傷寒論》;世俗的儒生只知道背誦時下流行的文章,卻不知道背誦經典。他們的過失是一樣的。因此我取出我所記錄的建陽版本《脈經》,稍微修改了錯字,用大字抄寫,刊印在廣西漕司,希望學醫的人知道有原始的根本可以依循。但是很遺憾,沒有其他的版本可以校對,只能等待後世有仁心的人來完成。長樂人陳孔碩敬上。
何大任在後序中說:醫學以七部經典為根本,就像儒家以六藝為根本一樣。然而在七部經典中,論述脈理最精微的,莫過於王叔和的《脈經》,它綱舉目張,言簡意賅。所以從西晉到今天,它和黃帝、盧醫(扁鵲)的著作並列流傳,學習醫術的人都把它當作老師。南渡之後,這部經典難以得到好的版本,所有刊行的版本,大多錯誤百出。我何大任常常為此感到痛心。我家藏有一部紹聖年間的小字監刻本,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不清,難免有錯。但是古人經過考證參考,一定不會失去它的真意。我一直想要校正這部書,卻沒有時間。
這次我再次承擔醫學的職責,剛好有一批像毛升、李邦彥、王邦佐、高宗卿這些精通醫學的同僚,他們知道我有這個心願,於是我們一起廣泛地查閱各種醫學典籍,孜孜不倦地花了數個月的時間,改正了一千多個錯字,於是我們集資在本局刊印,讓大家共同學習。其中原書中有些闕漏的文字,以及內容上模稜兩可的地方,我們都仔細地斟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