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3)
卷十七 (3)
1. 診法(一)
亦不敢妄加補註。尚賴後之賢者。嘉定丁丑仲夏望日。濠梁何大任後序。
趙希弁曰。脈經十卷。上晉王叔和撰。纂岐伯華佗等論脈要訣。
呂復曰。脈經十卷。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本諸內經素問九靈。及扁鵲仲景元化之說。裒次而成。實醫門之龜鑑。診切之指的。自與近代仿托鈐訣者不同。歷歲既深。傳授不一。各秘所藏。互有得失。至宋秘閣林億等。始考證謬妄。頗加改易。意其新撰四時經之類。皆林氏所增入。
陳孔碩何大任毛升王宗卿輩。皆嘗審訂刊傳。今不多見。近人謝堅白以其所藏舊本。刻於豫章。傳者始廣。
袁表曰。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作脈經十篇。凡十萬一千餘言。其首篇。論著人脈有三部。曰寸。曰關。曰尺。持脈之法。大都二十有四種。曰浮。曰芤。曰洪。曰滑。曰數。曰促。曰弦。曰緊。曰沉。曰伏。曰革。曰實。曰微。曰澀。曰細。曰軟。曰弱。曰虛。曰散。曰緩。曰遲。
曰結。曰代。曰動。次本其所主五臟六腑。陰陽榮衛。虛實逆順。輕重從橫。伏匿遲疾。短長射人。疾病所起。與其將瘥難已之候。其第二第三第六篇。著人脈本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五臟。曰肝為厥陰。心為手少陰。脾為足太陰。肺為手太陰。腎為足少陰。六腑。曰膽為足少陽。
小腸為手太陽。胃為足陽明。大腸為手陽明。膀胱為足太陽。三焦為手少陽。十二經之外。又有奇經八脈。曰陽維。曰陰維。曰陽蹺。曰陰蹺。曰沖。曰督。曰任。曰帶。因以各舉其陰陽之虛實。形證之同異。用為施治補瀉之方。其第七篇。論著治病之法。大都有八。曰汗。
曰吐。曰下。曰溫。曰灸。曰刺,曰火。曰水。察人陰陽交併虛實生死損至。以合治法可否之宜。第四第五篇,決四時百病生死之分。本仲景扁鵲華佗所以察聲色消息死生之理。第八篇。著雜病醫宜。第九篇。平婦人童子。其末篇。有手檢圖二十一部。今觀其文。則皆覆論十二經脈。
與奇經八脈三部二十四種。形證所屬。無圖可見。豈叔和所著。故有圖。久不復傳耶。乃宋臣林億札割中。則稱世之傳授。其別有三。有以隨巢元方時行病源。為第十篇。有以第五篇分上下。而撮全經之文。別增篇目者。億曾據素問九墟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諸書。校其脫漏。
仍為十篇以傳。則知末篇傳疑已久。億但補正其文。而所謂手檢圖二十一部云者,直存舊目。無從考證耳。
徐靈胎曰。王叔和著脈經。分門別類。條分縷晰。其原亦本內經。而漢以後之說。一無所遺。其中旨趣。亦不能畫一。使人有所執持。然其彙集群言。使後世有所考見。亦不可少之作也。愚按脈之為道。不過驗其血氣之盛衰寒熱。及邪氣之流在何經何臟。與所現之證。參觀互考。
白話文:
我也不敢隨便增加註解。只能寄望後來的賢者來補充。嘉定丁丑年仲夏十六日,濠梁何大任後序。
趙希弁說:《脈經》共十卷,是晉朝王叔和所撰寫。他蒐集了岐伯、華佗等人的論脈要訣。
呂復說:《脈經》共十卷,是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依據《內經》、《素問》、《九靈》,以及扁鵲、張仲景、元化等人的理論,匯集整理而成。這實在是醫學界的寶典,診脈的準則。它和近代那些仿冒、託名的書籍不同。因為年代久遠,傳抄過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各家都將其秘藏,其中各有得失。到了宋朝,秘閣的林億等人開始考證並修正謬誤,進行了許多修改,我認為像《四時經》之類的新內容,都是林氏增補進去的。
陳孔碩、何大任、毛升、王宗卿等人,都曾經審訂並刊行傳播此書,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最近,謝堅白將他所收藏的舊版本,在豫章刻印出來,這本書才開始廣泛流傳。
袁表說:西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共十篇,總共十萬一千多字。第一篇,論述人體的脈搏分為三部,即寸、關、尺。診脈的方法,大致有二十四種,即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接著根據脈象,論述其所主應的五臟六腑、陰陽營衛、虛實順逆、輕重橫縱、伏藏遲速、短長衝力、疾病的起因,以及將會痊癒或難以治癒的徵兆。第二、第三、第六篇,闡述人體脈象與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關係。五臟,肝為厥陰,心為手少陰,脾為足太陰,肺為手太陰,腎為足少陰。六腑,膽為足少陽,小腸為手太陽,胃為足陽明,大腸為手陽明,膀胱為足太陽,三焦為手少陽。除了十二經脈之外,還有奇經八脈,即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督、任、帶。並分別闡述其陰陽虛實,以及各種證候的相同與不同,作為治療時補瀉的依據。第七篇,論述治療疾病的方法,大致有八種,即汗、吐、下、溫、灸、刺、火、水。觀察人體陰陽的變化,以及虛實生死等情況,以決定是否適合採用這些治療方法。第四、第五篇,判斷四時百病的生死吉凶。這是根據張仲景、扁鵲、華佗等人觀察聲音、氣色來判斷生死的方法。第八篇,闡述各種雜病的治療方法。第九篇,論述婦女和兒童的疾病。最後一篇,附有二十一部手診圖。現在看這篇文章,都是在重複論述十二經脈,以及奇經八脈的三部、二十四種脈象,及其證候所屬,但是卻看不到圖。難道王叔和所寫的版本,本來是有圖的,只是後來失傳了嗎?而宋朝大臣林億在校訂時,說當時傳抄的版本有三種不同的情形:有人將巢元方《時行病源》作為第十篇,有人將第五篇分為上下,並擷取全經的文字另增篇目。林億根據《素問》、《九墟》、《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等書,校正了遺漏和錯誤,仍然分為十篇流傳。因此可以知道,最後一篇的傳抄出現問題已經很久了。林億只是修正了文字,而所謂的二十一部手診圖,只保留了名稱,無法考證內容。
徐靈胎說:王叔和所著的《脈經》,分門別類,條理清晰。其理論也源於《內經》,並且沒有遺漏漢代以後的學說。但是其中的內容和觀點,也並非完全一致,讓人難以把握。然而,它匯集了各家的言論,讓後世可以參考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著作。我認為,診脈的方法,不過是檢驗人體的血氣盛衰、寒熱狀況,以及邪氣流竄於哪個經脈臟腑,然後和所出現的症狀,互相參照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