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4)

1. 診法(一)

以究其生克順逆之理。而後吉凶可憑。所以內經難經。及仲景之論脈。其立論反若甚疏。而應驗如神。若執脈經之說。以為某病當見某脈。某脈當得某病。雖內經亦間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瑣也。試而不驗。於是或咎脈之不準。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藥之不對證。而不知皆非也。

蓋病有與脈相合者。有與脈不相合者。兼有與脈相反者。同一脈也。見於此證為宜。見於彼證為不宜。同一證也。見某脈為宜。見某脈為不宜。一病可見數十脈。一脈可現數百症。變動不拘。若泥定一說。則從脈而證不合。從證而脈又不合。反令人彷徨無所適從。所以古今論脈之家。

彼此互異。是非各別。人持一論。得失相半。總出不知變通之精義。所以愈密而愈疏也。讀脈經者。知古來談脈之詳密如此。因以考其異同。辨其得失。審其真偽。窮其變通。則自有心得。若欲泥脈以治病。必至全無把握。學者必當先參於內經難經。及仲景之說。而貫通之。

則胸中先有定見。見後人之論。皆足以廣我之見聞。而識力愈真。此讀脈經之法也。(醫學源流論)

按丹州公醫心方。引養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語。據此。叔和名熙。以字行者也。先友山本萊園(允)亦嘗謂之。

又按此書第三卷。稱新撰者。叔和以素問諸經之文。有雜而難了。乃新抄事要者。四時經,蓋隋志所載三部四時五臟辨診色決事脈一卷是也。呂復以此二件。為宋臣所攙。誤矣。先子曰。脈經第十卷。首標曰手檢圖三十部。明袁表校本。及沈際飛本。作二十一部。今閱之以氣口一脈。

分為九道。以論三陰三陽奇經之脈。其義未太明。且不及手三陽任督沖之六脈。知是不止其圖。其文亦殘闕。不可復尋繹焉。吳山甫云。手檢圖脈法。惟通融之士。能知能行。亦未知圖與經文。既亡且缺也。

〔脈訣〕宋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曰王叔和。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朱子曰。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宜指高骨為關。而分其前後。以為寸尺陰陽之位。似得難經本指。然世之高醫。以其贗也。遂委棄而羞言之。予非精於道者。不能有以正也。(郭長陽醫書跋)

陳言曰。脈為醫門之先。是以聖人示教。有精微氣象之論。後賢述作。為太素難經之文。仲景類集於前。叔和詮次於後。非不昭著。六朝有高陽生者。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解之。遂使雪曲應稀。巴歌和眾。經文溺於覆瓿。正道翳於詖辭。良可嘆息。(三因方)

王好古曰。陳無擇云。王叔和脈訣,即高陽生剽竊。是亦後人增益者雜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觀劉元賓注本雜病生死歌。後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觀此八句。不甚滑溜。與上文書意疊、後人安得不疑。與本草朱書雜亂。素問之亡混淆。何以異哉。宜乎識者非之。繼而紛紜不已也。(湯液本草)

白話文:

診斷方法(一)

要探究疾病的生剋順逆的道理,然後才能判斷吉凶。所以《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論述脈象的理論,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粗疏,但實際應用起來卻靈驗如神。如果執著於脈學書籍的說法,認為某種疾病一定會出現某種脈象,或某種脈象一定會對應某種疾病,雖然《內經》中偶爾也有這種說法,但這樣拘泥繁瑣是不對的。如果這樣試驗卻不靈驗,於是就有人責怪脈象不準確,或責怪疾病並非真實,或責怪藥方不對症,卻不知道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因為疾病有與脈象相符合的,也有與脈象不相符合的,甚至還有與脈象相反的。同一種脈象,出現在這種疾病中是適宜的,出現在那種疾病中就不適宜。同一種疾病,出現某種脈象是適宜的,出現另一種脈象就不適宜。一種疾病可能會出現幾十種脈象,一種脈象可能會出現數百種症狀,變化不定,不能拘泥於某一種說法。如果拘泥於一種說法,那麼根據脈象來推斷病情就不符合實際,根據病情來推斷脈象又不符合實際,反而會讓人感到徬徨無所適從。所以古今論述脈學的醫家,彼此之間的觀點互相差異,各有各的見解,每個人堅持一種理論,都有一半的得失,總的原因都是因為不了解變通的精髓,所以越是想求精細反而越是疏漏。讀脈學書籍的人,知道古人談論脈象如此詳盡精微,應該從中考究它們的異同,辨別它們的得失,審察它們的真偽,窮究它們的變通,這樣才能有自己的心得。如果想要拘泥於脈象來治療疾病,必定會毫無把握。學者必須先參閱《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的學說,並將它們貫通起來,這樣心中就先有了定見。看到後人的論述,都足以增廣自己的見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精確,這就是閱讀脈學書籍的方法。

(《醫學源流論》)

根據丹州公醫心方引用《養生要集》的記載,高平王熙叔和說過這樣的話。由此可知,叔和名為熙,是以字行世的。我的老朋友山本萊園(允)也曾經說過這個觀點。

此外,根據這本書第三卷記載,稱「新撰」的,是因為叔和認為《素問》等經典的文字繁雜難懂,於是重新抄錄了重點,也就是「四時經」,大概就是隋朝史志所記載的《三部四時五臟辨診色決事脈》一卷。呂復認為這兩件事是宋朝大臣攙雜進去的,這是錯誤的。我的父親說,《脈經》第十卷,首先標明「手檢圖三十部」,而明朝袁表校訂的版本以及沈際飛的版本都寫著「二十一部」。現在仔細查閱發現,是以氣口一脈分為九道,來論述三陰三陽奇經的脈象,但是它的含義不太明確,而且沒有包括手三陽以及任督衝的六脈,可見這個圖不止如此,它的文字也殘缺不全,無法再進一步探究了。吳山甫說,手檢圖的脈法,只有通達融會的人才能理解並運用,但實際上圖與經文都已經缺失了。

《脈訣》在宋朝史志中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趙希弁說,《脈訣》上面題寫王叔和的名字,都是歌訣般淺俗的言辭,是後人假託的。但它卻在世上廣為流傳。朱熹說,世俗間流傳的《脈訣》,那些五言七言的韻語,文字非常淺俗,肯定不是叔和的原本,這一點是很明顯的。這些韻語卻能指明高骨為關,並分其前後,作為寸尺陰陽的部位,似乎得到了《難經》的本意。然而世上的高明醫生,因為它不是真的,就拋棄它而羞於談論它。我不是精通醫道的人,所以也沒辦法來糾正它。(郭長陽《醫書跋》)

陳言說,脈象是醫學的入門,因此聖人教導我們要有精微氣象的理論。後世賢人著書立說,有了《太素》、《難經》等著作。張仲景將前人的醫學知識歸納總結,王叔和又對其進行了詮釋和整理,這一切本來都很清楚明白。但是六朝有位叫高陽生的人,剽竊並編成了歌訣,劉元賓又對其進行了注解,於是如同雪曲一樣應者稀少,像巴歌一樣附和者眾多,經典的醫學文獻被掩蓋起來,正統的醫學道理被錯誤的言辭所遮蔽,真是令人嘆息。(《三因方》)

王好古說,陳無擇說,《王叔和脈訣》是高陽生剽竊的,也是後人增補雜湊而成的。為什麼會知道是這樣呢?我觀察劉元賓注解的《雜病生死歌》,發現比其他版本少了八句。看這少了的八句,文筆並不流暢,與前文的文意重複。後人怎麼會沒有疑慮呢?就像本草中的朱書雜亂無章,《素問》的文字丟失混淆一樣,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有見識的人都認為它不是真的,繼而紛紛議論不止。(《湯液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