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5)

1. 診法(一)

柳貫曰。脈訣熟在人口。宜謂叔和作。而不知叔和所輯者。脈經耳。當叔和時。蓋未有歌括之比。疑宋之中世。始次為韻語。取便講習。摭其條肆。而忘其根節者也。(脈經序)

謝縉翁曰。稱王叔和脈訣者。不知起於何時。惟陳無擇三因方序脈云。六朝時有高陽生者。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和之。其說似深知脈經者。而於篇後。又自著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則無擇蓋亦未嘗詳讀脈經者也。按脈經。論脈形狀秘訣。二十四種。初無表裡九道之目。其言芤脈云。

中央空兩邊實。又云。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又云。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脈訣乃以芤為七表之陽脈。仲景辨脈法云。脈浮大數動滑。陽也。脈沉澀弱弦微。陰也。而脈訣九道。以動為陰。七表以弦為陽。似此之誤頗多。

脈經則與仲景合。而經中第十卷。分上下中央為九道者。的然非歌訣九道之謂也。宋熙寧初。林億校正脈經。序中於脈訣。未嘗見稱。陳孔碩序始云。脈訣出而脈經隱。愚疑脈訣。或熙寧以後人所作。是不可得知也。(脈經序)

呂復曰。脈訣一卷。乃六朝高陽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學者。通真子劉元賓為之注。且作歌括附其後。辭既鄙俚。意亦滋晦。今代王光國刪其舊辭。而益以新語。既不出其畦逕。安能得乎本原。(醫史滄洲翁傳)

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瀕湖脈學引醫開)

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瀕湖脈學)

按高陽生不審何代人。劉元賓熙寧元祐間注此書。則知為宋以前人。而此書隋唐志並不著於錄。且其辭理鄙俗。決非成於六朝時者。其稱五代高陽生。近是。然亦未見何據。楊玄操八十一難經注。載王叔和脈訣云。三部之位。輒相去一寸。合為三寸。今本無此語。則其所引。

別自一書。趙繼宗儒醫精要。論診脈專主叔和脈訣。分各臟與左右手歌括之誤。其言亦有理。

〔劉氏(元賓)脈訣機要〕宋志三卷,未見

自序曰。余竊窺百氏。濫肩九流。乃至醫家。尤甚厲意。嘗讀黃帝難經。粗究玄理。八十一難之內。診候者二十四首。詳夫聖人用意。豈徒然哉。蓋後之學者。淺識難量。罔得精粹。今輒於前代名流脈訣中。揀擇當用者。乃成機要一部。雖言辭鄙陋。所貴從俗。使學人先曉徑路。然後探難經之妙旨。是不難矣。

白話文:

柳貫說:「關於脈象的訣竅,人們都說是很熟悉的,應該是王叔和寫的。但其實王叔和只是整理了《脈經》這本書而已。在王叔和的時代,還沒有像歌訣這樣方便記憶的形式。我認為是在宋朝中期,才開始用韻語的方式來幫助人們學習。但是這種方式只注重條文的表面,反而忽略了根本的道理。」

謝縉翁說:「說《脈訣》是王叔和寫的人,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只有陳無擇在《三因方》的序中提到,六朝時有個叫高陽生的人,抄襲了脈學的內容作成歌訣,劉元賓又跟著寫了注解。這個說法好像很了解《脈經》的人,但是他在篇章的後面,又自己加上了七表、八里、九道這些名詞,說明陳無擇也並沒有仔細讀過《脈經》。《脈經》中論述脈的形狀和訣竅,總共有二十四種,本來就沒有什麼表裡和九道的說法。其中說到芤脈時,提到『中間空,兩邊實』,又說『脈變小就是寒,芤脈就是虛』,寒虛兩種情況相加,婦女就會發生流產或漏血,男子則會失去精血。又說,『脈浮而芤,浮就是陽,芤就是陰』。但《脈訣》卻把芤脈歸為七表中的陽脈。張仲景在辨脈法中說,『脈浮大、數、動、滑,是陽;脈沉、澀、弱、弦、微,是陰』。但是《脈訣》的九道,卻把動脈歸為陰,七表又把弦脈歸為陽。像這樣的錯誤實在太多了。《脈經》的說法和張仲景的觀點一致。而《脈經》第十卷中,把上下和中央分為九道,也明顯和歌訣中的九道不是同一個概念。宋熙寧初年,林億校正《脈經》,在序中沒有提到《脈訣》。陳孔碩的序才說『《脈訣》出現後,《脈經》就被埋沒了』。我懷疑《脈訣》可能是熙寧之後的人寫的,這就不得而知了。」

呂復說:「《脈訣》這本書,是六朝的高陽生所撰寫的,卻假託是王叔和的名義,錯誤地提出了七表、八里、九道這些名目,來迷惑學者。通真子劉元賓為它寫了注解,並且在後面附上歌訣。這些歌訣不只用語粗俗,意思也很隱晦。現在的王光國刪除了舊的內容,又加入了新的說法,但都沒有超出原來的框架,怎麼可能找到脈學的根本原理呢?」

王世相說:「診斷脈象的方法,是很不容易精通的。黃帝、岐伯的醫學精髓,即使是越人(扁鵲)和王叔和寫了《難經》和《脈經》,也還沒有完全揭示其中的奧秘。五代的高陽生寫了《脈訣》,卻假借王叔和的名義,內容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而且用語粗俗。又被一些庸俗的學者隨便注解,導致醫生們在家中口口相傳,卻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只不過是靠這個來謀生而已,對診斷疾病又有什麼幫助呢?」

錢溥說:「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寫了《脈經》,其中的內容是應該遵守的,而不是隨意更改的。後來出現了假托王叔和名義的《脈訣》,導致醫學的道理逐漸衰微。大概是因為王叔和的聲望很高,所以假借他的名義才能夠流傳開來。然而醫學的日益淺薄,或許也是因此而造成的。」

高陽生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人。劉元賓在宋熙寧元祐年間為這本書做了注解,由此可知他是宋朝以前的人。而且這本書在隋唐的目錄中並沒有記載。它的內容和文理都比較粗俗,絕對不可能是六朝時期的作品。說他是五代的高陽生,比較接近事實。但是也沒有看到任何證據。楊玄操在《八十一難經注》中,引用了王叔和的《脈訣》,其中說到:「三部的位置,每一個部位相距一寸,加起來總共是三寸。」現在的版本中沒有這句話,可見他引用的應該是另外一本書。趙繼宗的《儒醫精要》中,論述診脈時,特別強調王叔和的《脈訣》,並且指出了歌訣中關於各臟腑和左右手的錯誤。他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劉元賓的《脈訣機要》〕,宋朝的目錄中有三卷,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自序說:「我曾經稍微涉獵過各家學說,也自稱是各行各業的人,尤其對於醫學,更是極力鑽研。我曾經讀過《黃帝難經》,稍微探究了一些玄妙的道理。《黃帝難經》八十一難中,關於診脈的有二十四條。詳細研究聖人的用意,絕對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後世的學者,因為學識淺薄,難以理解其中的精髓。所以我從前代名家的脈訣中,選擇了一些有用的內容,編成了這部《機要》。雖然用語比較粗俗,但是為了讓大家容易接受。讓學醫的人先了解入門的途徑,然後再去探究《難經》的奧妙,這並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