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6)

1. 診法(一)

趙希弁曰。脈訣機要三卷。晉太醫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並序。不著名氏。熙寧以後人也。

劉昉曰。劉元賓。字子儀。號通真子。主邵州郡邵陽縣簿。(幼幼新書)

王珪曰。蜀人通真子注叔和脈經。已行於世。而其道未行。遂歷湖漢江浙。亦未有目之者。及至淮之邵伯鎮。旅於僧舍。亦然無聞於人。又將顧而之他。主僧聞之曰。子若不設肆。人誰之知。市有寺屋。吾給子器具。請試為之。既而醫道大行。妻子具而家產豐。一日主僧將化。

召其來前。密語曰。子前生在此。鋪街鑿井。今享此報。更宜積德。他生後世,又非今日之比也。言訖而化。(泰定養生論)

安福縣誌曰。劉元賓連魁鄉舉。歷任潭州司理。通陰陽醫藥術數。真宗試之。賜名通真子。所著有集正歷。橫天卦圖。神巧萬全方。註解叔和脈訣。傷寒論。洞天針灸經。

按劉元賓自序。舊附於補註脈訣卷首。署曰西晉王叔和序。蓋後人所妄改也。

又按弟堅曰。劉元賓里貫。或為安福人。或為蜀人。然脈要秘括序。題云廬陵通真子。則二說俱非。或以其嘗寓安福。而修縣誌者。誤為土人也。其仕履。劉方明曰。主邵州邵陽縣簿。又神巧萬全方諸痢門云。熙寧四年。予親老在邵陽。蓋子儀初為邵陽主簿。而後任潭州司理矣。

王中陽曰。至淮之邵伯鎮。旅於僧舍,淮無邵伯鎮。殊可疑爾。真宗試之賜名。是史書所未歷見。醫學源流。稱自稱通真子。似得其實。而子儀實非真宗時人。則縣誌所言亦不免差誤也。

〔通真子續注脈賦〕宋志一卷,未見

〔補註王叔和脈訣〕三卷,存

自序曰。夫醫之道。元自於黃帝。流於盧人扁鵲。太倉華佗之徒。而派於皇甫士安張仲景王叔和之輩。為末也。習末而不求其源。使之療疾。未見其生。惟見其死。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若然妄為之醫。是不可也。予昔因母氏多病。積有年矣。

學古之外。元慕此術。凡百家方書。罔不究覽。晚得王叔和脈訣。觀其詞語。亦甚鄙俗。今之醫者。多所誦習。然問之旨趣。則十有十。百有百。未有以知之元者,孰不知叔和之意。皆出於黃帝之書矣。小子不敏。輒因暇日。為之註解。大約多本八十一難經。及素問為詞焉。

故注或稱經者。即難經爾。或曰。某論某篇者。即素問之篇目爾。二經之中。或無所證。則引他書。以釋其義。若巢氏病源之類。是也。其叔和之語。有不甚穩者。亦略加改正。蓋欲淺於醫者。識究其源。而無虛虛實實之所。使人人用心醫而無差爾。維時宋元祐五年七月望日。

通真子謹序。

按僧幻云史記附標曰。通其子脈訣補註多異本。或題曰新刊通真子補註王叔和脈訣。或曰增修注王叔和脈訣機要。俱各一冊。脈要秘括。以五臟色脈為第一。補註脈訣。並脈訣機要。以診候入式歌為第一。但脈訣機要訣。無診候入式歌之題。據此宋志所載。似與此書不異。

白話文:

趙希弁說,《脈訣機要》這本書共有三卷,是晉朝太醫令高平王叔和所撰寫,由通真子註解並作序,但通真子沒有留下姓名,應該是宋朝熙寧年間之後的人。

劉昉說,劉元賓,字子儀,號通真子,擔任邵州郡邵陽縣的縣簿。(出自《幼幼新書》)

王珪說,四川人通真子注釋了王叔和的《脈經》,雖然已經在世上流傳,但他的醫道卻沒有被廣泛採用。他曾走遍湖廣、江浙等地,也沒有人賞識他。到了淮河邊的邵伯鎮,借住在僧寺,仍然默默無聞。他正準備離開時,寺裡的住持聽說了他的情況,便說:「先生如果沒有開設診所,誰會知道你的醫術呢?寺裡有空房,我可以提供你器具,請你試試看。」之後,他的醫術大為流行,妻子兒女都有了歸宿,家產也變得豐厚。有一天,住持即將圓寂,把劉元賓叫到跟前,悄悄地對他說:「你前世在這裡鋪路挖井,今生才能享有這樣的福報,更應該積德行善。來生後世,又會比今天更好。」說完就去世了。(出自《泰定養生論》)

《安福縣誌》記載,劉元賓考中鄉試舉人,曾擔任潭州司理,精通陰陽、醫藥、術數。宋真宗曾考驗他的醫術,賜名通真子。他著有《集正歷》、《橫天卦圖》、《神巧萬全方》,以及註解《叔和脈訣》、《傷寒論》、《洞天針灸經》等書。

根據劉元賓的自序,這篇序原本附在《補註脈訣》的卷首,署名是「西晉王叔和序」,這大概是後人錯誤修改的。

又據劉元賓的弟弟劉堅所說,劉元賓的籍貫,有人說是安福人,有人說是四川人。然而,《脈要秘括》的序文卻寫著「廬陵通真子」,這樣看來,上述兩種說法都不對。或許是因為他曾經住在安福,修撰縣誌的人就誤以為他是當地人。關於他的仕途,劉方明說他曾擔任邵州邵陽縣的縣簿,而且《神巧萬全方》的痢疾病門也記載著:「熙寧四年,我年邁的父親在邵陽。」由此可見,子儀最初是擔任邵陽的縣簿,之後才擔任潭州司理的。

王中陽說:「到了淮河邊的邵伯鎮,借住在僧寺」,淮河並沒有邵伯鎮,這點很可疑。至於說真宗考驗他並賜名,這也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從《醫學源流》記載他自稱通真子來看,這個稱號應該是真實的,但子儀並非真宗時的人,可見縣誌的說法也不免有錯誤。

〔通真子續注脈賦〕宋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一卷,但現在沒有看到。

〔補註王叔和脈訣〕三卷,現存。

劉元賓在自序中說:「醫學的源頭來自黃帝,流傳至盧醫扁鵲、太倉華佗等人,而後分為皇甫士安、張仲景、王叔和等派別,這是醫學的末流。如果只學習末流,而不追溯其根源,用這種方法來治病,只會看到死亡,而看不到存活。經典上說:『實證要用瀉法,虛證要用補法,如果應該補而反瀉,應該瀉而反補,就會導致死亡。』這樣殺人的人,是庸醫。所以說,隨意行醫是不可以的。我以前因為母親久病,多年以來,便開始學習古代醫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凡是各種醫書方劑,無不仔細研究。晚年得到了王叔和的《脈訣》,讀了之後,覺得他的文字淺俗,如今的醫生多背誦此書,但問起書中的含義,卻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它的本意。難道大家都不知道王叔和的思想,都是出自黃帝的著作嗎?我才疏學淺,便利用閒暇時間為此書做註解,大多以《八十一難經》和《素問》的內容為依據。因此,註解中寫到『經』,就是指《難經》;寫到『某論某篇』,就是指《素問》的篇目。這兩部經典中如果沒有相關的依據,就會引用其他書籍來解釋它的含義,例如巢元方的《病源論》等。王叔和的說法,如果有不夠妥當的地方,我也會稍加修改。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醫術淺薄的人,也能夠了解醫學的根源,不再犯虛實不分的錯誤,使人人都能用心學醫,不再有差錯。時值宋元祐五年七月十五日。」

通真子謹序。

據僧人幻雲的史記附註說,《通真子脈訣補註》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書名是《新刊通真子補註王叔和脈訣》,有的則是《增修注王叔和脈訣機要》,都是一冊。《脈要秘括》以五臟的顏色和脈象為第一部分,《補註脈訣》和《脈訣機要》都以「診候入式歌」為第一部分。但《脈訣機要》中並沒有「診候入式歌」這個題目。由此看來,宋朝書籍目錄所記載的,似乎和這本書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