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7)

1. 診法(一)

〔亡名氏王叔和脈訣發蒙〕藝文略三卷,佚

〔李氏(駉)集解脈訣〕國史經籍志十二卷,未見

〔張氏(元素)潔古注叔和脈訣〕國史經籍志十卷,存

蒼岩山人序曰。脈訣之書。其醫家之入門也。潔古父子。世傳醫學。熟究方書。洞察脈理。隨脈辨證。隨證注藥。兼集諸家之善。以釋後學之疑。其用心亦良矣。江南醫士。⿱止冉所未覩。今虞成夫喜得茲本。不欲私藏。亟刻諸梓。推廣活人之惠。其志尤可嘉。以𣥅見潔古之有功於叔和。而虞又有功於潔古也。豈小補哉。

〔戴氏(起宗)脈訣刊誤集解〕二卷,存

題詞曰。六朝高陽生剽竊晉太醫令王叔和脈經。撮其切要。撰為脈訣。蔡西山辨之詳矣。世相因人相授。咸曰王叔和脈訣。既不能正其名。又安能辨其文之非。訛承惑固。是以罔覺。今刊其誤。題曰脈訣。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竊取靈素內經。秦越人張仲景華佗王叔和。

乃歷代名醫之書以證。又述諸家所解集長短。知我者其惟脈訣乎。罪我者其惟脈訣乎。

吳澄序曰。醫流鮮讀王氏脈經。而偏熟於脈訣。訣蓋庸下人所撰,其訛謬也。奚怪焉。戴同父儒者也。而究心於醫書。刊脈訣之誤。又集古醫經。及諸家書為之解。予謂此兒童之謠。俚俗之語。何足以辱通人點竄之筆。況解書為其高深玄奧。不得不借易曉之辭。以明難明之義也。

今歌訣淺近。夫人能知之。而復援引高深玄奧者為證。則是以所難明。解所易曉。得無類奏九韶三夏之音。以聰折楊皇華之耳乎。同父曰。此歌誠淺近。然醫流僅知習此而已。竊慮因其書之誤。而遂以誤人也。行而見迷途之人。其能已於一呼哉。予察同父之言。蓋仁人之用心如是。

而著書其可也。臨川吳澄序。

朱升曰。愚久見此序。而未見其書。歲乙巳秋。得之於金陵郝安常伯。即借而傳抄之。客子光陰有限。故不及全。而節其要云。

徐春甫曰。戴同父名起宗。建業人。任儒學教授文學。以作聖為己功。謂醫為性命之學。遂潛心以究內經之秘。撰五運六氣之旨。刊脈訣之誤。辟邪說正本源。誠有功於醫者也。

〔脈訣刊誤附錄〕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脈訣刊誤二卷。附錄一卷。元戴啟宗撰。啟宗字同父。金陵人。官龍與路儒學教授。考隋書經籍志載王叔和脈經十卷。唐志並同。而無所謂脈訣者。呂復群經古方論曰。脈訣一卷。乃六朝高陽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學者。通真子劉元賓為之注。

且續歌括附其後。詞既鄙俚。意亦滋晦。其說良是。然以高陽生為六朝人。則不應隋志唐志皆不著錄。是亦考之未審。文獻通考。以為熙寧以前人偽託。得其實矣。其書自宋以來。屢為諸家所攻駁。然泛言大略。未及一一核正其失。且淺俚易誦。故俗醫仍相傳習。啟宗是書。

白話文:

《診法(一)》

《亡名氏王叔和脈訣發蒙》這本書有三卷,已經失傳。

《李氏(駉)集解脈訣》這本書有十二卷,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但目前沒有發現。

《張氏(元素)潔古注叔和脈訣》這本書有十卷,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現在還存在。

蒼岩山人寫的序說,脈訣這類的書,是醫學入門的基礎。潔古父子,世代傳承醫學,對於醫方書籍非常熟悉,能深入了解脈象的道理,根據脈象來辨別病症,又根據病症來使用藥物,並且綜合各家醫學的優點,來解答後學的疑問,用心良苦。江南的醫生,從來沒有看過這本書。現在虞成夫很高興得到這本書,不想要自己私藏,所以趕緊把它雕刻印出來,希望推廣救人的醫術,這種志向特別值得讚揚。這樣就能看出潔古對叔和的醫學有所貢獻,而虞成夫對潔古也有所貢獻,這也是一件很值得稱許的小成就。

《戴氏(起宗)脈訣刊誤集解》這本書有二卷,現在還存在。

書的題詞說,六朝時有個叫高陽生的人,抄襲了晉朝太醫令王叔和的《脈經》,擷取其中重要的部分,寫成了《脈訣》。蔡西山早就詳細辨別出這件事。但是世人還是習慣互相傳授,都說是王叔和的《脈訣》。既然不能改正這書的名號,又怎麼能辨別書中文字的錯誤呢?大家以訛傳訛,迷迷糊糊,所以一直沒有察覺。現在我將書中的錯誤刊正出來,書名就叫做《脈訣》,不加上王叔和的名字,首先就是要改正書名。書中內容竊取了《靈樞》、《素問》、《內經》等經典,以及秦越人、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等歷代名醫的著作來加以驗證,並且敘述各家對脈訣的解釋,集各家之長,說明脈訣的缺失。了解我的人,應該就是這本《脈訣》了;責怪我的人,應該也是這本《脈訣》吧!

吳澄寫的序說,學醫的人很少讀王叔和的《脈經》,反而很熟悉《脈訣》。《脈訣》這種書是庸俗的人寫的,內容有錯誤,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戴同父是個讀書人,卻專心研究醫書,刊正《脈訣》中的錯誤,又收集古代的醫學經典以及各家著作來解釋《脈訣》。我覺得這些內容就像是兒童的歌謠、通俗的語言,哪裡值得有學問的人來修改呢?而且註解書籍,本來就應該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說明高深玄奧的道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現在歌訣淺顯易懂,人人都能明白,卻又引用高深玄奧的道理來加以驗證,這就像是用最高雅的音樂來讓那些只能聽懂粗俗音樂的人來聽,豈不是對牛彈琴嗎?同父說:「這歌訣雖然淺顯,但是學醫的人都只是學習這個而已,我很擔心因為這本書的錯誤,而造成誤導。」看到有人走錯路,難道能不出聲提醒嗎?我觀察同父的言行,可以知道他是一位仁者。

寫書是應該的。臨川吳澄寫序。

朱升說,我早就看過這篇序文,但是一直沒有看到這本書。乙巳年秋天,在金陵郝安常伯那裡得到這本書,就借來抄錄。因為寄居在外時間有限,所以沒有辦法全部抄完,只抄了其中重要的部分。

徐春甫說,戴同父名起宗,是建業人。他擔任儒學教授,認為做聖人是自己的責任,認為醫學關係到人的生命,所以潛心研究《內經》的奧秘,撰寫五運六氣的宗旨,刊正《脈訣》的錯誤,破除邪說,回歸醫學正道,對醫學的發展確實有功勞。

《脈訣刊誤附錄》這本書有一卷,現在還存在。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脈訣刊誤》這本書有二卷,《附錄》有一卷,是元朝戴啟宗撰寫的。啟宗字同父,是金陵人,擔任龍與路儒學教授。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王叔和的《脈經》有十卷,《唐志》的記載也是一樣,但是都沒有記載所謂的《脈訣》。呂復群的《經古方論》說,《脈訣》只有一卷,是六朝時高陽生撰寫的,假託王叔和的名義,胡亂設立七表、八里、九道等名目,來迷惑學習醫學的人。通真子劉元賓為這本書做了註解,並且在後面加上歌訣,文字淺薄粗俗,內容也很晦澀難懂。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是說高陽生是六朝人,卻不應該在《隋志》、《唐志》中都沒有記載,這也是考證不夠仔細。根據《文獻通考》的說法,這本書是熙寧年間以前的人假冒的,這個說法比較符合事實。這本書從宋朝以來,一直被各家批評駁斥,但是大多只是泛泛而談,沒有詳細核對書中的錯誤。而且因為內容淺顯易讀,所以民間的醫生還是互相傳授學習。啟宗寫的這本書,詳細校正了脈訣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