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8)
卷十七 (8)
1. 診法(一)
乃考證舊文。句句為辨,原書偽妄。殆抉摘無遺。於脈學殊為有裨。明嘉靖間祁門汪機刊之。又以諸家脈書要語。類為一卷,及所撰矯世惑脈論一卷。並附錄於後。以其說足相發明。仍並載之。去參考焉。
〔汪氏(機)補訂脈訣刊誤〕二卷,存
自序曰。昔朱文公跋郭長陽醫書。謂俗間所傳脈訣。辭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殊不知叔和所輯者。脈經也。當叔和時。未有歌括。此蓋後人特假其名。以取重於世耳。摭為韻語。取便誦習。故人皆口熟脈訣以為能。而不復究其經之為理也。元季同父戴君深以為病。因集諸書之論評。
正於歌括之下。名曰脈訣刊誤。鄉先正楓林朱先生為節抄之。予始聞是書於歙之舊家。彼視為秘典。不輕以示人。予備重資。不遠數百里。往拜其門。手錄以歸。然而傳寫既久。未免脫誤。予於是補其缺而正其訛。又取諸家脈書要語。及予所撰矯世惑脈論。附錄於後。以擴刊誤未盡之旨。
誠診家之至要也。用刻之以惠久遠。且使是書不至於湮沒也。自今而後。學者得見是書。而用其心。則歌括之謬。一覽可見矣。噫。使天下後世。舉得以由於正道。而不惑於曲學。寧不由是書之刻哉。嘉靖癸未春三月下浣。祁門樸野汪機題。
〔徐氏(樞)訂定王叔和脈訣〕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松江府志曰。徐樞。字叔拱。華亭人。元醫學教授復子也。樞少傳父業。兼學詩於會稽楊維楨。會天下亂。晦跡田裡。洪武二十八年。年四十餘。始以薦為秦府良醫。正出丞棗。強召為太醫院御醫。累奏奇效。歷遷院使告歸展墓。宣宗親賦詩送之。遣中官二宮人一護還。年八十致仕。賜金帶。又七年卒。有足庵集行世。子彪。
〔熊氏(宗立)王叔和脈訣圖要俗解〕國史經籍志六卷,存
自序曰。脈訣一書。醫家之準繩。猶儒之有四書六經也。然其歌演岐黃之道。辭鉤素難之玄。其中閫奧。窺測難知。近觀諸家註解。或泛或略。所遺而不解者。亦多。由是脈經之義弗彰。診治之法隱秘。區區小子。聾謇癡愚。竊以舊注。芟其繁拾其粹。意從俗解。復取三部九候七診五邪。
畫成圖局布篇首。使初學之士。開卷披玩。便得見其意趣。則脈經之旨。自然漸漬而明矣。蓋為此者。未審取捨之當否。非敢施於高明當達。聊為初學發蒙者設也。幸勿誚諸。時正統丁巳六月。道軒題。
〔脈訣辨明〕未見
按上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張氏(世賢)圖注王叔和脈訣〕國史經籍志四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圖注脈訣四卷。附方一卷。明張世賢撰。是編因世傳王叔和脈訣。而為之圖注。考晁公武讀書志曰。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又曰。脈訣一卷。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云。據此則脈經為叔和作。脈訣出於偽撰。今脈經十卷。
白話文:
這是考證舊文,仔細推敲每一句話,就是要辨明原書的虛假和錯誤,幾乎完全揭露無遺,對於脈學有很大的幫助。這本書是明朝嘉靖年間,祁門的汪機刊印的。他又將各家脈書的要點,整理成一卷,以及自己寫的《矯世惑脈論》一卷,都附在後面,因為這些內容可以互相印證,所以一併刊載供人參考。
《汪氏(機)補訂脈訣刊誤》二卷,仍然存在。
(汪機)在序言中說,從前朱熹在郭長陽的醫書上題跋,說世俗流傳的脈訣,文字淺薄鄙俗,不是王叔和的著作。但其實,王叔和編纂的是《脈經》,當時還沒有歌訣。這些歌訣大概是後人假托王叔和的名義,來抬高自己的身價。他們將內容編成韻語,方便人們背誦學習,所以大家都只會背誦脈訣,卻不再探究脈理的真正含義。元朝末年的戴君深認為這是個弊病,因此收集各家對脈訣的評論,在歌訣下面加以考證,命名為《脈訣刊誤》。鄉賢朱先生(楓林)曾經節錄過這本書。我最早在歙縣的一個老戶人家聽到這本書,他們把它當作祕笈,不輕易給人看。我準備了豐厚的財物,遠道數百里去拜訪,親手抄錄回來。然而,因為傳抄時間久遠,難免有脫漏和錯誤。所以我將缺失的部分補上,將錯誤的部分改正。我又將各家脈書的要點,以及我寫的《矯世惑脈論》附在後面,來擴充《刊誤》未盡的旨意。
這真的是診斷學的精要啊!我將它刊刻出來,以造福後人,並且讓這本書不會被埋沒。從今以後,學習醫學的人如果能看到這本書,並用心體會,那麼歌訣的謬誤,就能一目瞭然了。唉!希望天下後世的人,都能從正道學習醫術,不再被偏頗的學說所迷惑,這難道不是這本書刊刻的目的嗎?嘉靖癸未年春三月下旬,祁門樸野汪機題。
《徐氏(樞)訂定王叔和脈訣》醫藏目錄一卷,沒有見到。
《松江府志》記載,徐樞,字叔拱,是華亭人,元朝醫學教授徐復的兒子。徐樞從小就繼承父親的醫術,並向會稽的楊維楨學習詩歌。當時天下動亂,他隱居在鄉間。洪武二十八年,他四十多歲,才被推薦為秦府的良醫,後來又被朝廷強行徵召為太醫院御醫,屢次奏效,官至院使,告老還鄉祭祖。宣宗皇帝親自賦詩送他,並派遣太監和宮女護送他回家。他八十歲退休,朝廷賜給他金帶。又過了七年去世,有《足庵集》流傳於世。兒子徐彪。
《熊氏(宗立)王叔和脈訣圖要俗解》國史經籍志六卷,仍然存在。
(熊宗立)在序言中說,《脈訣》這本書,是醫家的準繩,就像儒家的四書六經一樣。然而,它闡述黃帝岐伯的醫理,文辭隱晦深奧,其中的奧妙,難以窺測。我觀察近代的註解,有的泛泛而談,有的過於簡略,遺漏而沒有解釋的地方也很多。因此,《脈經》的意義沒有彰顯,《診治》的方法也被隱蔽了。我這個愚昧無知的小子,根據舊有的註解,刪繁就簡,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又取三部九候、七診五邪等內容,繪製成圖,放在書的前面,讓初學者翻開書就能看到其意趣,這樣,《脈經》的旨意自然就能逐漸明白。我這樣做,不知道取捨是否得當,並不敢在高明博達的人面前賣弄,只是為初學者啟蒙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譏笑我。正統丁巳年六月,道軒題。
《脈訣辨明》未見。
根據記載,這本書出現在《松江府志》的藝文部。
《張氏(世賢)圖注王叔和脈訣》國史經籍志四卷,仍然存在。
《四庫全書提要》說,《圖注脈訣》四卷,附方一卷,是明朝張世賢所撰寫的。這本書是根據世間流傳的王叔和脈訣,加以圖解註釋的。考證晁公武《讀書志》所記載,《脈經》十卷,是晉朝王叔和所撰寫。又說,《脈訣》一卷,題為王叔和撰寫,都是一些文字淺薄鄙俗的歌訣,是後人假托的,但是流傳最廣。由此可知,《脈經》是王叔和的作品,而《脈訣》則是偽造的。現在,《脈經》十卷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