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1)

1. 卷十七

2. 診法(一)

〔黃帝脈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黃帝脈經〕宋志一卷(讀書後志作三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云黃帝撰。論診脈之要。凡二十一篇。

〔素女脈訣〕佚

〔夫子脈訣〕佚

賈公彥曰。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曰夫子脈訣。若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食其藥。(禮記正義)

〔扁鵲脈經〕宋志一卷,佚

按王氏脈經。引有扁鵲脈法數條。

〔扁鵲脈髓〕菉竹堂書目,未見

〔倉公生死秘要〕崇文總目一卷,佚

〔涪翁診脈法〕佚

按上見於後漢書郭玉傳。

〔張仲景脈經〕宋志一卷,佚

〔華氏(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隋志一卷,佚

按脈經引。有華佗察聲色要訣。或此書之遺也。

〔脈訣〕佚

按上見於楊玄操八十一難經注。

〔脈經〕未見

按上見於瀕湖脈學。

〔亡名氏脈經〕隋志十四卷,佚

〔脈生死要說〕隋志二卷,佚

〔黃氏(公興)脈經〕隋志六卷,佚

〔亡名氏三部四時五臟辨診色決事脈〕隋志一卷,佚

〔脈經略〕隋志一卷,佚

〔脈經〕隋志二卷,佚

〔王氏(叔和)脈經〕隋志十卷,存

自序曰。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

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

咸悉載錄。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

高湛養生論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經方。洞識攝生之道。

又曰。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覈遺文。採摭群論。撰成脈經十卷。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太平御覽)

林億等進呈札子曰。臣等承詔。典校古醫經方書。所校讎中。脈經一部。乃王叔和之所撰集也。叔和西晉高平人。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經方。精意診處。洞識修養之道。其行事具唐甘伯宗名醫傳中。臣等觀其書。敘陰陽表裡。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

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以舉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疴。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為至詳悉。咸可按用。其文約。其事詳者。獨何哉。蓋其為書。一本黃帝內經。間有疏略未盡處。而又輔以扁鵲仲景元化之法。自余奇怪異端不經之說。一切不取。不如是。

白話文:

診法(一)

《黃帝脈訣》這本書,原本是一卷的,內容總綱是談脈學的,但現在已經失傳了。

《黃帝脈經》這本書,在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是一卷,但有後來的讀書人認為應該是三卷,現在也失傳了。

趙希弁說,這本書的書名是說黃帝所著,內容是討論診脈的要點,總共有二十一篇。

《素女脈訣》這本書,已經失傳了。

《夫子脈訣》這本書,也已經失傳了。

賈公彥說,所謂的「三世」是指:第一是黃帝的針灸,第二是神農的本草,第三是素女的脈訣,還有夫子的脈訣。如果沒有學習這三世的醫學著作,就不能使用藥物治療。(出自《禮記正義》)

《扁鵲脈經》這本書,在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是一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不過從《王氏脈經》的內容來看,有引用一些扁鵲的診脈方法。

《扁鵲脈髓》這本書,在菉竹堂的書目中有記載,但現在也沒看到。

《倉公生死秘要》這本書,原本是一卷的,內容是關於診斷生死之道的,但現在也失傳了。

《涪翁診脈法》這本書,也已經失傳了。 根據《後漢書·郭玉傳》的記載,曾提到涪翁的診脈方法。

《張仲景脈經》這本書,在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是一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華氏(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是一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從《脈經》的內容來看,有引用華佗觀察病患外形和氣色的要訣,或許是這本書的遺留內容。

《脈訣》這本書,已經失傳了。 根據楊玄操的《八十一難經注》記載,曾提到這本書。

《脈經》這本書,現在沒看到。 根據李時珍的《瀕湖脈學》記載,曾提到這本書。

《亡名氏脈經》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有十四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脈生死要說》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有二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黃氏(公興)脈經》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有六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亡名氏三部四時五臟辨診色決事脈》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有一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脈經略》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有一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脈經》這本書,在隋代的文獻目錄中記載有二卷,但現在也失傳了。

《王氏(叔和)脈經》這本書,有十卷,現在還存在。 王叔和在序言中寫到:脈理非常精細微妙,難以分辨清楚。弦脈、緊脈、浮脈、芤脈這些脈象,有時候會很相似。雖然心裡明白,但指尖感覺卻很難清楚地辨別。如果把沉脈誤認為伏脈,那麼開的藥方就會完全錯誤;把緩脈誤認為遲脈,那麼危險的情況馬上就會發生。更何況有時候會出現多種脈象同時出現,或者不同的疾病卻有相同的脈象。醫藥的使用,關係到人的性命。即使是和鵲這樣的名醫,也會仔細思考;即使是張仲景這樣明察秋毫的醫生,也會仔細觀察病人的外形和證狀。只要有一絲疑慮,就會仔細考證,以便確認診斷。所以傷寒病有服用承氣湯的禁忌,但嘔吐卻發生在下焦的部位。古人留下的文字和遠見,後代很少有人能夠應用。古代的醫經內容隱晦,不輕易傳授,所以導致後世的醫者不了解醫學的根本,並且各持己見,各自表現自己的能力。這樣就導致輕微的疾病,發展成嚴重的病變,使得已經停滯的疾病更難治癒,實在是讓人感到很痛心。現在我收集了從岐伯到華佗的醫學經典和重要理論,綜合編寫成十卷,其中詳細說明各種疾病的病因和分類,並記錄病人的外形、氣色和症狀,沒有遺漏任何方面。我還將王、阮、傅、戴、吳、葛、呂、張等各家的學說記錄下來,並比較它們的異同。如果能夠用心鑽研,深入探討這些醫理的奧秘,就可以和古代的賢哲相提並論,這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死亡。

高湛的《養生論》中說,王叔和是高平人,他喜歡研究醫學方劑,並且深知養生之道。

又說,王叔和性格沉靜,喜歡寫書,他考證研究古代的醫學文獻,並且參考各家的醫學理論,編寫成了十卷的《脈經》,同時也將張仲景的方劑理論編寫成了三十六卷,廣泛流傳於世。(出自《太平御覽》)

林億等人進呈給皇帝的奏摺中說:我們奉旨校勘古代的醫經方書,其中有一部《脈經》是王叔和所編寫的。王叔和是西晉高平人,他性格沉靜,喜歡寫書,博通醫學方劑,精通診脈,深知養生之道。他的事蹟記載在唐代的《甘伯宗名醫傳》中。我們閱讀他的著作後發現,他敘述了陰陽表裡,區分了三部九候,詳細說明了人迎、氣口、神門,列舉了十二經脈、二十四節氣、奇經八脈,並且用這些來解釋五臟六腑、三焦、四時所發生的疾病。他的醫學理論有條理而不紊亂,讓人能夠通過觀察外在的表現來了解內在的病情,通過觀察死亡的現象來區別是否還有生機。他的理論非常詳細,可以應用於實際的診斷和治療。他的文章簡潔,內容詳盡,這是因為他以《黃帝內經》為根本,同時參考了扁鵲、張仲景、元化的理論,不採用那些奇怪、不正統的說法。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