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六 (5)
卷十六 (5)
1. 臟象
則骨當有七。謂張介賓誤以脅下為骹。謂骼骨。即肩端骨。謂經脈篇。斜下貫胛之胛。乃胂字之訛。謂本腧篇肘內大骨。內字乃外字之訛。掌後兩骨。骨字乃筋字之訛。謂掌後兌骨。非手髁。謂壅骨。在魚際傍寸口前。非掌後高骨。謂楗。即髀骨之直者。謂骨空論。頦下為輔。
下字乃上字之訛。謂刺腰痛論。成骨在膝外廉。膝字。乃䯒字之訛。其考證皆極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並可以糾針砭之謬。已載入所著果堂集。此其別行之本。序稱為吳文球。講明經穴而作。則其本旨。以談醫而起。今附存其目於醫家焉。
白話文:
關於骨骼,應該要有七處骨頭的說法。張介賓錯誤地把脅骨下方的部位當作「骹」,其實那是肩胛骨末端的骨頭,也就是肩端的骨頭。「經脈篇」說的斜向下貫穿肩胛的「胛」,其實是「胂」字的錯誤。「本腧篇」說的肘部內側的大骨,「內」字其實是「外」字的錯誤。手掌後方的兩塊骨頭,「骨」字其實是「筋」字的錯誤。所說的手掌後方兌骨,並不是手腕骨。所說的壅骨,是在魚際旁邊、寸口之前,並不是手掌後方的高骨。所說的「楗」,就是大腿骨直的部分。而「骨空論」說的下巴下方的「輔」,「下」字其實是「上」字的錯誤。另外,「刺腰痛論」說的膝蓋外側的成骨,「膝」字其實是「䯒」字的錯誤。這些考證都非常精確詳實,不僅能糾正名詞的錯誤,還可以改正針灸上的謬誤。這些內容已經收錄在我的著作《果堂集》中。這是另外獨立成冊的版本,序言中提到作者是吳文球,他是為了講解經絡穴位而寫作,所以本書的本意是從醫學角度出發。現在把這本書的目錄附在醫學書籍中,供大家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