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六 (4)
卷十六 (4)
1. 臟象
考之醫鑑。有徐仲融者。得異人授以葫蘆。啟視乃扁鵲人鏡經。史言長桑君飲以上池之水。盡見臟腑癥結。是經豈扁鵲所遺耶。何以又有後賢之緒論在也。諦疑之。必有豪傑之士。神符心悟。探賾鉤玄。著為濟世之典。用以指畫後人。若泛舟以適波。斯躡蹬以登岱華。引之以入俞跗雷公之域,而不止也,余侍先生。
纂述協力。著有脈經本旨。藥性統宗。病源綱目。體仁拔萃。靈素樞機。非不微有發明。未暇𠞭梓。而汲汲是編。不敢隱秘自私。不特為吾輩筌蹄。雖以呈縉紳鉅公。一縱目焉。必能知證療之概。斷不粗工所誤矣。是書扶濟之功。豈譾淺耶。而余之附驥。豈不遠哉。
〔施氏(沛)臟腑指掌圖書〕一卷,存
凡例曰。臟腑之在胸腹。猶匣匱之藏禁器。非經神聖論列。豈能洞見隔垣。世有內照圖。謂為漢華元化所作。其論理人形。列別臟腑。頗為簡明。但相傳既久。未免為後人所亂。余得宋時楊介所繪存真圖原本。及王海藏大法等書。互相參考。而一軌於靈素。纂為是編。與他集迥別。
覽者辨之。一正誤。如或指膈膜為膻中。或謂膻中為父母。或謂喉中有三竅。或謂膀胱無上口。皆誤也。至誤引難經。以人之上口。作膀胱下口。曰口廣二寸半。尤足令人絕倒。
〔賈氏(詮)臟腑性鑑〕未見
〔尤氏(乘)臟腑性鑑增補〕二卷,存
凡例曰。臟腑性鑑。實本之扁鵲人鏡經。傳自北齊徐之才祖仲融。至明杭醫錢雷。得之其師王君宗泉者。鴛水賈君詮附靈素要義。發明臟腑體性。改名臟腑性鑑。余今重加補輯。凡耳目所及。彙纂增補。其中非軒岐問答。則先哲緒編。及某臟某腑見證。並診法治法。針灸穴法。兼附無遺。則又余之管見也。
〔李氏(中梓)內外景說〕未見
〔沈氏(彤)釋骨〕一卷,存
沈彤曰。骨為身之干。其載於內經甲乙經者。以十百數。皆有其部。與其形象。然名之單復分總。散見錯出。能辨析而會通者實鮮。余方嗟其為學者之闕。適吳生文球從事經穴。數以是請。遂與之詳考而條釋。以貽之。
四庫全書總目曰。沈彤字貫云。號果堂。吳江人。嘗預修三禮。及一統志。議敘九品官。(尚書小疏注○案彤所著周官祿田考。貫云作冠云。)
又曰。釋骨一卷。國朝沈彤撰。是編取內經所載人身諸骨。參以他書所說。臚而釋之。中間多所辨正。如謂經筋篇。足少陽之脈。循耳後上額魚。額乃頭字之訛。謂曲角之曲。經文刊本。皆誤作周。據氣腑論注改定。謂頷字。說文作顄。與頤同訓。顄蓋自口內言之。如從口外言。
則兩旁為頷。頷前為頤。兩不相假。故內經無通稱者。謂或骨之或。乃古域字。引說文為證。謂齒數奇當為牡。偶當牝。說文玉篇。並以牙為牡齒。恐誤。謂曲牙二穴。俠口旁四分。王冰以為頰車穴。恐非經義。謂高骨通指脊骨。不專指命門穴上一節。謂膺中有六穴。穴在骨間。
白話文:
考究醫書,有位名叫徐仲融的人,得到一位奇人傳授一個葫蘆,打開一看,裡面竟然是扁鵲的《人鏡經》。史書記載長桑君曾讓扁鵲喝下上池的水,就能看清臟腑的病症所在。這本經書難道是扁鵲遺留下來的嗎?為什麼又有後世賢人的論述在裡面呢?仔細推敲,一定是有些豪傑之士,心領神會,深入探究,著作成書,用來指導後人,就像乘船渡過波浪,登上泰山華山一樣,引領人們進入俞跗、雷公的醫學境界,永無止境。我跟隨老師,共同編纂,著有《脈經本旨》、《藥性統宗》、《病源綱目》、《體仁拔萃》、《靈素樞機》等書,並非沒有一些發明,但還沒有時間刊印。因此急於編寫這本書,不敢隱藏私藏,不僅是為了我們這些初學者,即使給高官貴族看,也能一眼了解證候和治療的大概,絕對不會被庸醫誤導。這本書的扶助濟世的功效,難道是淺顯的嗎?而我能附驥尾,豈不是受益良多嗎?
《施氏(沛)臟腑指掌圖書》一卷,現存。
凡例說:臟腑在胸腹中,就像匣子裡收藏著珍貴的器物,如果不是經過神聖的理論闡述,怎麼能清楚地看到呢?世間流傳著一種《內照圖》,說是漢代華元化所作,它論述人體形態,區分臟腑,相當簡明。但因為流傳太久,難免被後人搞亂。我得到宋朝楊介所繪的《存真圖》原本,以及王海藏的《大法》等書,互相參考,並以《靈樞》、《素問》為依據,編纂成這本書,與其他書籍截然不同。
希望讀者明辨:糾正錯誤,例如:將膈膜說成是膻中,或者說膻中是指父母,或者說喉嚨有三個孔,或者說膀胱沒有上口,這些都是錯誤的。甚至錯誤地引用《難經》,把人體的上口說成是膀胱的下口,說「口廣二寸半」,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賈氏(詮)臟腑性鑑》,未見。
《尤氏(乘)臟腑性鑑增補》二卷,現存。
凡例說:《臟腑性鑑》實際上是根據扁鵲的《人鏡經》而來,由北齊的徐之才祖仲融傳下來,到明朝杭州的醫生錢雷,從他的老師王君宗泉那裡得到。鴛水的賈君詮附會《靈樞》、《素問》的要義,闡明臟腑的體性和功能,改名為《臟腑性鑑》。我現在重新加以補輯,凡是耳聞目見的都彙集編入,其中除了黃帝和岐伯的問答之外,還有前代哲人的論述,以及某臟某腑的病證、診法、治法、針灸穴位等,都一併附上,毫不遺漏。這也是我個人的淺見。
《李氏(中梓)內外景說》,未見。
《沈氏(彤)釋骨》一卷,現存。
沈彤說:骨骼是身體的支架,在《內經》、《甲乙經》中記載的骨骼有數百個,都有其部位和形狀。但是名稱或單或複,分散雜亂,能夠辨析融會貫通的人實在太少。我正感嘆這是學者的缺憾,剛好吳生文球從事經穴研究,多次向我請教這方面問題,於是我就與他詳細考證並加以解釋,來送給他。
《四庫全書總目》說:沈彤,字貫雲,號果堂,吳江人。曾經參與編修《三禮》和《一統志》,被授予九品官職。(《尚書小疏注》中記載沈彤所著的《周官祿田考》,貫雲被寫成冠雲。)
又說:《釋骨》一卷,是清朝沈彤所撰寫。這本書擷取《內經》中所記載的人體骨骼,參考其他書籍的說法,詳細地加以解釋,其中多有辨正之處。例如:他說《經筋篇》中,足少陽之脈,「循耳後上額魚」,「額」字是「頭」字的錯誤;又說「曲角」的「曲」字,經文刊本都誤作「周」,是根據《氣腑論注》改定的。又說「頷」字,《說文解字》寫作「顄」,與「頤」同義。顄是從口內來說的,如果從口外來說,兩旁是頷,頷前是頤,兩者不能混淆,所以《內經》沒有統一的稱呼。又說「或骨之或」的「或」字,是古代的「域」字,並引用《說文解字》來證明。又說牙齒數目單數應為陽性,雙數應為陰性,《說文解字》、《玉篇》都認為牙齒是陽性的,恐怕是錯誤的。又說「曲牙二穴」在口旁四分處,王冰認為是「頰車穴」,恐怕不是經文的原意。又說「高骨」是指脊骨,不只是指命門穴上面的那一節。又說胸腔中有六個穴位,穴位在骨骼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