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六 (3)
卷十六 (3)
1. 臟象
政和三年洛陽賈偉節存真環中圖序曰。楊君介吉老以所見五臟之真。繪而為圖。取煙蘿子所畫。條析而釐正之。又益之十二經。以存真環中名之。(同上。幻云曰。存真。五臟六腑圖也。環中。十二經圖也。)
趙希弁曰。存真圖一卷。上皇朝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範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於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
王明清曰。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揮塵余話)
〔亡名氏醫門玉髓〕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不知作者。皆為歌訣。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朱氏(肱)內外二景圖〕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政和八年。朱肱取嘉祐中丁德用畫左右手足。並榮俞經合原。及石藏用畫任督二脈十二經疏注。楊介畫心肺肝膽脾胃之系屬。大小腸膀胱之營壘。較其訛舛。補以針法。名曰內外二景圖。此係舊鈔。復以朱界其穴而標之。未知有刊本行世否。
〔亡名氏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八卷,存
錢雷序曰。余上世仲暘氏仕宋。以醫名世。神宗擢翰林醫院。賜金紫。家學傳今。父祖皆繼是業。源遠而緒分。痛余考早世。無所指授。乃從業宗泉王先生。先生。光祿大夫上柱國谷齋先生後。谷齋事高廟,以內科。全皇太后瀕危。事文廟以幼科蘇皇太子風蹶。立殊勳。徵進御院。
加授太保謹身殿大學士。名震朝野。諸撰摭補偏拾遺。剔歧彰隱。先生出其後。學邁凡倫。余傳其秘奧。道遂行。爰售知撫院藩臬郡邑諸公。歲辛未代巡虯峰孫公亦效。公改巡江右。徵往講醫論道。歷三時以歸。歸則先生即世矣。不獲啟手足。心猶痛焉,人亡書亦散亡矣。購其遺得一書。
曰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盡採素靈十二經。奇經八脈。次第彙編。每經主之以臟。配之以腑。繼以圖說。腧脈步穴所在。五運有太過不及平氣。而先後之不齊。六氣有司天在泉。淫勝厥復之不一。氣運主客所臨。胥為民病。而又別是動所生之見證。脈診四時順逆。而推陰陽表裡寒熱。
血氣虛實之所因。詳五邪十變。而斷平病死生之有定。各經投以藥餌。正逆引導。隨其氣味厚薄。升降所宜。相虛實。垂子母補瀉之法。內景別喉咽分氣食。揭七沖四海八會。而知榮衛經脈之流行。外景列正背側圖。著頭面胸背腹脅腰脊足股骨節。而舉形體之悉備。手足雖分十二經。
而周流交接。條貫互根。至簡至妙。譬之探奇武庫。張樂洞庭。其義備。挈裘於領。提網於綱。其要舉。不必皓首窮研。丹鉛槧錄。而包括無遺也。深得軒岐心法。高出於諸賢之纂輯。會而通之。可以辨證。可以處方。可以拯疲癃。可以壽國脈。如運之掌矣。然求其人。惜無序引贊跋可稽。
白話文:
政和三年,洛陽的賈偉節在《存真環中圖序》中說道:楊介吉老先生根據他所見到的五臟真實樣貌,繪製成圖。他採用煙蘿子所畫的圖,加以整理分析,並修正錯誤。又增加了十二經脈,將此圖命名為《存真環中圖》。 (與上述相同,幻云說:存真,指的是五臟六腑圖。環中,指的是十二經脈圖。)
趙希弁說:《存真圖》共一卷,是上朝的楊介編纂的。崇寧年間,在泗州處決犯人時,郡守李夷行派醫生和畫工前往,親自解剖屍體,取出膏肓之處,詳細地繪製出圖形,連細微之處都完整呈現。楊介將此圖與古書相互校對,發現沒有絲毫差異。比起歐希範的五臟圖,這張圖的準確性遠遠超過,對醫家來說確實很有幫助。王莽時期,逮捕到翟義的同黨王孫慶,王莽讓太醫和巧屠一起剖開他的身體,測量五臟的尺寸,用竹片引導經脈,了解經脈的起止,認為這樣可以治療疾病,這也與此圖的理念相近。
王明清說:楊介吉老是泗州人,以醫術聞名於四方。 (出自《揮塵餘話》)
(《亡名氏醫門玉髓》)這本書的目錄題解共一卷,已經失傳。
陳振孫說:不曉得作者是誰,內容全部是歌訣,論述五臟六腑相互關聯的道理。
(《朱氏(肱)內外二景圖》)《讀書敏求記》中記載此書有一卷,但未曾見過。
錢曾說:政和八年,朱肱取用嘉祐年間丁德用所畫的左右手足、以及榮俞經的相互關係,還有石藏用所畫的任督二脈和十二經的疏注,再加上楊介所畫的心肺肝膽脾胃的歸屬關係,以及大小腸膀胱的營壘位置。朱肱比較這些圖中的錯誤之處,再補充針灸穴位,命名為《內外二景圖》。這本書是舊抄本,重新用紅筆標記穴位,並加以說明。不知道是否有刊印的版本流傳於世。
(《亡名氏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共八卷,現存。
錢雷在序言中寫道:我的祖先仲暘先生在宋朝為官,以醫術聞名於世。神宗皇帝將他提拔到翰林醫院,並賜予金紫官服。家傳醫術傳到現在,祖先父輩皆繼承這項事業。源頭雖遠,卻也分出許多支流。我感嘆自己早年喪父,沒有人可以指導我,於是就跟隨業宗泉王先生學習醫術。王先生是光祿大夫、上柱國谷齋先生的後代。谷齋先生侍奉高宗皇帝,以內科醫術,治好了瀕臨死亡的皇太后。又侍奉文宗皇帝,以幼科醫術治好皇太子因風邪癱倒的疾病。他因此立下特殊功勞,被徵召進入御醫院,並加授太保謹身殿大學士的官位,名聲響徹朝野。以往的醫學著作,多是偏頗的拾遺,或是剔除歧異而彰顯隱晦之處。王先生的醫術遠超凡人,我傳承了他的醫學奧秘,醫術得以實踐。我曾將醫術傳授給許多地方官員,辛未年,代理巡察虯峰孫公也效法我的做法。孫公改任巡視江右時,徵召我前往講述醫學道理,我去了三個月才返回。返回後,王先生就過世了,我來不及在他生前盡孝道,心中十分悲痛。王先生過世後,他的著作也散失了。我盡力收集他所遺留的著作,得到一本書,名為《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這本書完整採用了《素問》、《靈樞》的內容,以及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相關論述,將之次第編排。每一經脈都以臟腑為主,並配以相關的圖說,清楚標示出腧穴經脈的所在位置。五運有太過、不及、平和之氣,所以先後不一致。六氣則有司天、在泉之分,以及淫邪、勝復等不相同的情況。氣運主客影響的結果,都會使人民生病。此外,書中也辨別出因疾病而產生的各種病症,並透過脈象診斷來推斷四時的順逆,以及陰陽表裡、寒熱等病因。詳細解釋五邪和十變,來判斷疾病的預後。根據不同的經脈,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並採用正逆引導的方式,根據藥物的氣味厚薄,升降的作用來調整。根據虛實情況,採用補母瀉子的治療原則。內在方面,則分別喉嚨和咽部,分辨氣和食物,並揭示七沖、四海、八會等概念,來了解營衛經脈的運行狀況。外在方面,則列出正面、背面、側面等圖,標明頭、面、胸、背、腹、脅、腰、脊、足、股、骨節等部位,展現人體外形的完整結構。手足雖然分屬十二經脈,但經脈的氣血仍是周流交接,互相連貫,彼此依存,其道理簡潔而又奧妙。這本書就像是探尋奇珍異寶的武庫,或是欣賞優美音樂的洞庭湖,其內容包羅萬象。只要抓好衣領,或提起網的總繩,就能掌握要領。不需要皓首窮經,埋首書本,就能完全領會其中的奧義。本書深刻地領悟軒轅黃帝和岐伯的心法,遠遠高於其他賢人的著作。如果能通曉書中的道理,就可以診斷疾病、擬定處方,治療疾病,讓國家的醫學發展長盛不衰,就像運轉手掌一樣容易。然而,可惜的是,此書沒有序言、引言或跋文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