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四 (1)

1. 卷五十四

2. 方論(三十二)

〔周定王(橚)普濟方〕明志一百六十八卷(舊脫一百二字。今據四庫全書提要補訂。)未見

明史本傳略曰。周定王橚。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吳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命與燕楚齊三王駐鳳陽。十四年就藩開封。橚好學能詞賦。嘗作元宮詞百章。以國土夷曠。庶草蕃蕪。考覈其可佐饑饉者。四百餘種。繪圖疏之。名救荒本草。闢東書堂。以教世子。長史劉淳為之師。洪熙元年薨。

四庫全書提要曰。普濟方一百六十八卷。明周定王橚撰。是書古今方劑。彙輯成編。橚自訂定。又命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同考論之。李時珍本草綱目所附方。採於是書者至多。然時珍稱為周憲王。則以為橚子有燉所作。未免舛誤。明史藝文志。作六十八卷。與此不合。則又誤脫一百二字也。

凡一千九百六十論。二千一百七十五類。七百七十八法。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圖。採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方。無更賅備於是者。其書蒐羅務廣。頗不免重複牴牾。醫家病其雜糅。罕能卒業。又卷帙浩博。久無刊版。好事家轉相傳寫。舛謬滋多。故行於世者頗罕。

善本尤稀。然宋元以來。名醫著述。今散逸十之七八。橚當明之初造。舊籍多存。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諸秘方。勘驗是書。往多相出入。是古之專門秘術。實藉此以有傳。後人能參考其異同。而推求其正變。博收約取。應用不窮。是亦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矣。又烏可以蘩蕪病哉。

〔保生余錄〕醫藏目錄二卷,存

〔李氏(恆)周府袖珍方〕四卷,存

合肥縣志曰。李恆。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醫名選入太醫院。擢周府良醫。常奉令旨。類集袖珍方諸書。後以老致仕。王親賦詩以餞。命長史錢塘瞿佑序其事。

周定王序略曰。予當弱冠之年。每念醫藥。可以救夭傷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嘗令集保生余錄。普濟等方。方雖浩瀚。編輯多訛。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陽。知彼夷方。山嵐瘴瘧。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無良醫。由是收藥諸方。得家傳應效者。令本府良醫。編類鋟諸小板。

分為四卷。方計三千七十七。門八十一。名曰袖珍。袖者。易於出入。便於巾笥。珍者。方之妙選。醫之至寶。故名袖珍。數年以來。印板模糊。今於永樂十三年春。令良醫等。復校訂正刊行於世。庶使不失妙方。永茲善事。嗚呼。天高地厚。春往秋來。日陵月替。海水桑田。

況人物乎。吾嘗三複思之。惟為善跡有益於世。千載不磨。昔太上有立德。有立功。有立言。今吾非以徇名。將以救人之疾苦也。將以於世立功也。時歲乙未季秋書成。廣行印施。豈曰小補云耳。

〔寧獻王(權)乾坤生意〕明志四卷,存

錢謙益曰。寧獻王諱權。高皇帝十六子。生而神姿明秀。白晳美鬚髯。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旁通釋老。尤深於史。洪武二十四年。冊封之國大寧。文皇帝踐祚。改封南昌。恃靖難功。頗驕恣。多怨望不遜。晚年深自韜晦。益慕沖舉。自號臞仙。

白話文:

方論(三十二)

《周定王(朱橚)普濟方》這本書共一百六十八卷,原本《明史》記載缺了一百零二字,現在根據《四庫全書提要》補正了。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被收錄在《明史》的本傳中。

《明史》本傳大略記載,周定王朱橚是明太祖的第五個兒子。洪武三年被封為吳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奉命與燕王、楚王、齊王一同駐守鳳陽。十四年就藩於開封。朱橚喜歡學習,擅長寫作詩詞,曾經作過《元宮詞》一百章。因為看到他的封地土地遼闊,野草茂盛,就考查研究了四百多種可以幫助度過飢荒的植物,並且繪製成圖,編寫成《救荒本草》這本書。他在東邊的書房設立學堂,用來教導世子,並聘請長史劉淳擔任老師。朱橚在洪熙元年去世。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普濟方》共一百六十八卷,是明朝周定王朱橚所撰寫的。這本書匯集了古今的各種方劑,並由朱橚親自訂定,還命令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一同考證討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許多藥方,都是從這本書中採用的,但李時珍誤稱此書為周憲王所作,以為是朱橚的兒子朱有燉所寫,這是個錯誤。《明史‧藝文志》記載這本書為六十八卷,與實際不符,而且還少了原本的字數。

《普濟方》共有一千九百六十論,二千一百七十五類,七百七十八法,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藥方,以及二百三十九張圖。它蒐集的資料非常豐富,編排次序詳細。從古代的經方來說,沒有比這本書更全面完整的了。不過,由於這本書蒐羅的內容太廣泛,難免有重複或相互矛盾的地方。醫家抱怨它過於雜亂,難以讀完。而且因為卷帙浩大,很久都沒有刊印版本,所以愛好醫學的人只能互相抄寫傳播,以至於出現了許多錯漏,因此在世上流傳的並不多,好的版本更是稀少。然而,宋朝和元朝以來,許多名醫的著作都散失了十分之七八,朱橚在明朝初期寫這本書,當時許多古籍都還存在。現在如果用《永樂大典》所收錄的秘方來對照這本書,會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出入。可見古代的許多專門秘術,實際上是藉由這本書才得以流傳下來。後人如果能參考書中的異同,進而推求藥方的正確變化,廣泛地吸收,精要地選取,應用起來將會無窮無盡。這就如同從高山提煉銅,煮海水製成鹽一樣,又怎麼能因為它內容稍嫌繁雜就嫌棄它呢?

《保生余錄》這本書的醫學藏書目錄共有二卷,目前還存在。

《李氏(李恆)周府袖珍方》這本書共有四卷,目前還存在。

《合肥縣志》記載,李恆,字伯常,是合肥人。明朝洪武初年,因為醫術高明而被選入太醫院,之後升為周府的良醫。他經常奉命整理收集各種袖珍藥方書籍。後來因為年老而辭官,周王還親自作詩為他送行,並命令長史錢塘瞿佑為此事寫序。

周定王在序文中大略提到,他年輕的時候就一直認為醫藥可以拯救短命的人,可以延長生病的人的壽命。他曾經命令收集整理《保生余錄》、《普濟方》等書籍的藥方。雖然這些書籍的內容十分浩瀚,但編輯時有許多錯誤。到了洪武庚午年,他居住在滇陽的時候,發現當地的夷族地區,山嵐瘴氣瀰漫,很多人都生病。可惜這個地方貧瘠,沒有好的醫生。因此,他便收集了各種藥方,挑選其中家傳且有效的,命令府裡的良醫將它們編排分類,刻印在小木板上,分成四卷,總共有三千零七十七個藥方,八十一個類別,命名為《袖珍方》。之所以稱「袖珍」,是因為方便隨身攜帶;之所以稱「珍」,是因為裡面的藥方都是精挑細選的,是醫學的至寶。數年以來,印板變得模糊不清。現在於永樂十三年春天,他命令良醫們重新校正刊行於世,希望這些好的藥方不會失傳,讓行善的事業能夠長久持續。唉!天高地厚,春去秋來,日月交替,滄海桑田。更何況是人呢?他曾經多次思考這個問題,認為唯有做善事、對世間有益的事情,才能夠永垂不朽。古人說要有「立德」、「立功」、「立言」,他現在並非為了追求名聲,而是為了拯救人們的病痛,為了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本書在乙未年秋季完成,並且廣泛印刷施放,難道只是小小的貢獻而已嗎?

《寧獻王(朱權)乾坤生意》這本書收錄於《明志》,共四卷,目前還存在。

錢謙益說,寧獻王朱權是明太祖的第十六個兒子。他天生神采奕奕,容貌俊美,有著白皙的皮膚和美麗的鬍鬚。剛會說話的時候,就自稱是大明奇士。他喜歡學習,博覽群書,對於各種書籍都廣泛涉獵,通曉佛教和道教,尤其精通史書。洪武二十四年,他被冊封為大寧王。明成祖即位後,他被改封為南昌王。他仗著靖難之功,行為頗為驕縱,多有怨言和不恭敬之處。晚年深藏不露,更加嚮往道家的修行,自號「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