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四 (2)

1. 方論(三十二)

建生墳緱嶺之上,數往遊焉。凡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國中。所著通鑑博論二卷。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神隱。肘後神樞。各二卷。壽域神方四卷。活人心二卷。太古遺音二卷。異域志一卷。遐齡洞天志二卷。運化玄樞。琴阮啟蒙。各一卷。乾坤生意。

神奇秘譜。各三卷。採芝吟四卷。其他註釋數十種。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冶諸術皆具。古今著述之富。無逾王者。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

〔乾坤生意秘韞〕一卷,存

〔壽域神方〕(崇禎元年。青陽閣重刻。作延壽神方。)明志四卷,存

〔臞仙活人心〕三卷,存

〔苗氏(仲通)備急活人方〕未見

楊維禎序曰。醫莫切於對證。證莫切於對藥。藥投其對。牛溲馬勃癩狗之寶。能擅功於一時。不然。黃金水銀。鍾乳琅玕。沅之砂。婆律之腦。嶺蛇之黃。中無益其實也。餘姚醫學錄苗君仲通論著備急活人方。會粹諸家所載。祖父所傳。江湖所聞。及親所經驗者。筆成一編。

世有奇疾。醫經所不備。醫流所不識。獨得於神悟理會。而著為奇中之方。此難也。夫人不幸抱奇疾。至於醫經不備。醫流不識。遂謂無藥可治。使病者待期而盡。不亦可悼也哉。妄庸者。亂投藥餌以探疾。重不幸速其斃。是醫殺之也。是書一出。備醫經之未備。識醫流之未識。

使天下不幸抱奇疾。有對疾之證。對證之藥。不重不幸為妄庸醫之所殺。是不大可慶歟。昔甄權不著方書。其言曰。醫者意也。不可以著書。權蓋以意得者自秘。非淑後之仁也。君推其獨得。嘉與天下後世共。其用心廣狹如何哉。鋟諸梓。而過徵予序。於是乎序。(鐵厓集)

〔趙氏(良仁)醫學宗旨〕未見

按上見於蘇州府志。

〔王氏(履)醫經溯洄集〕一卷,存

李濂曰。余讀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嘗不深嘆其察理之精云。首篇謂神農嘗百草。為淮南子之妄。嗣論四氣所傷。五郁二陽病。中暑中熱之辨。咸有至理。非苟作者。近時王文恪公鏊有曰。始余讀溯洄集。知安道之深於醫。不知其能詩也。及修蘇州志。知其能詩。又工於文與畫也。嗚呼。畫末技耳。詩文姑舍是。余於安道之醫。深有取焉爾。(醫史)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經溯洄集一卷。元王履撰。履字安道。崑山人。學醫於金華朱震亨。盡得其術。至明初始卒。故明史載入方伎傳中。其實乃元人也,嘗以傷寒論中。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言胸背滿。不言痛。太陰篇。無嗌乾。厥陰篇。無囊縮。必有脫簡。乃取三百九十七法。

去其重複者。二首三十八條。復增益之。仍為三百九十七法。因極論內外傷。經旨異同。並中風中暑之辨。撰為此書。凡二十一篇。其間闡發明切者。如亢則害承乃制。及四氣所傷。皆前人所未及。他若溫病熱病之分。三陰寒熱之辨。以及瀉南補北諸論。尤確有所見。又以素問云。

白話文:

在緱嶺上建造生墳,經常前往遊覽。凡是各類書籍有秘本的,沒有不刊刻印行於國內的。他所著作的有《通鑑博論》二卷,《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神隱》、《肘後神樞》各二卷,《壽域神方》四卷,《活人心》二卷,《太古遺音》二卷,《異域志》一卷,《遐齡洞天志》二卷,《運化玄樞》、《琴阮啟蒙》各一卷,《乾坤生意》、《神奇秘譜》各三卷,《採芝吟》四卷,其他註釋數十種。經、史、子、集,九流之學,星曆、醫卜、黃冶等各種技藝都精通。自古至今著述之豐富,沒有人能超過他的。又寫了《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

《乾坤生意秘韞》一卷,現存。

《壽域神方》(崇禎元年,青陽閣重新刊刻,改名為《延壽神方》。)明志四卷,現存。

《臞仙活人心》三卷,現存。

《苗氏(仲通)備急活人方》未見。

楊維禎作序說:醫學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而對症下藥最重要的是藥物的選擇。藥物如果選對了,即使是牛糞、馬勃、癩狗等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也能發揮一時的功效。反之,如果藥物沒選對,即使是黃金、水銀、鍾乳、琅玕、沅地的砂石、婆律的腦髓、嶺南蛇的黃膽等珍貴藥材,也沒有任何益處。餘姚的醫學家苗仲通,他所著的《備急活人方》,匯集了各家所記載的、祖父所傳授的、江湖上所聽聞的以及自己親身經歷的經驗,寫成了這本書。

世上有一些奇特的疾病,是醫學典籍中所沒有記載,醫生們也不認識的。只有透過神來領悟和理解,才能研究出治療奇症的方子。這實在是很困難的。如果一個人不幸得了奇病,而且是醫學典籍沒有記載、醫生們也不認識的,於是就認為沒有藥可以治療,只能讓病人等死,這不是令人悲哀的事嗎?那些庸醫胡亂用藥來試探病情,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這實際上是庸醫殺死了病人。這本書的出現,彌補了醫學典籍所沒有記載的,也讓醫生們認識了他們所不認識的疾病。

如果讓天下不幸得了奇病的人,都能找到對應病情的診斷,以及對症的藥物,不再因為庸醫的誤治而喪命,這不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嗎?以前的甄權不寫方書,他說:「醫學的關鍵在於意會,不可以寫成書。」甄權大概是因為從意會中得來的知識都自己保留,並不是為了後世著想的仁愛之心。苗先生卻將自己獨有的知識公佈出來,和天下後世的人共同分享,他的用心是多麼廣大啊!我應苗先生的要求,將他的書付梓刊行,並為之作序。(出自《鐵厓集》)

《趙氏(良仁)醫學宗旨》未見。

以上內容出自《蘇州府志》。

《王氏(履)醫經溯洄集》一卷,現存。

李濂說:我讀了王安道的《溯洄集》二十一篇,沒有不深深感嘆他觀察事理的精微之處的。首篇認為神農嚐百草是《淮南子》的謬論。接著論述四氣所傷、五鬱、二陽病、中暑中熱的區別,都很有道理,絕非隨便寫寫而已。近代的王文恪公鏊曾經說過:當初我讀《溯洄集》,就知道王安道精通醫學,卻不知道他還擅長寫詩。等到修纂《蘇州志》時,才知道他既能寫詩,又工於文章和繪畫。唉,繪畫只是末技而已,詩文姑且不談。我對王安道的醫學,非常讚賞。(出自《醫史》)

《四庫全書提要》說:《醫經溯洄集》一卷,元代王履撰寫。王履,字安道,崑山人。師從金華的朱震亨學習醫學,盡得其學。到明代初期去世,所以《明史》將他列入方技傳中,其實他是元代人。他認為《傷寒論》中,陽明篇沒有提到眼睛痛,少陰篇提到胸背脹滿卻沒有提到疼痛,太陰篇沒有提到咽喉乾燥,厥陰篇沒有提到陰囊收縮,一定是有脫落的簡冊。因此他從三百九十七法中,刪除了重複的,只留下三十八條,又加以增補,仍然保持三百九十七法。他詳細論述了內傷和外傷,以及經旨的異同,還辨析了中風和中暑的區別,寫成了這本書,共有二十一篇。其中闡發精闢之處,例如「亢則害承乃制」以及四氣所傷等理論,都是前人所沒有論述到的。其他像溫病和熱病的區分、三陰寒熱的辨析,以及瀉南補北等論述,也都很有見地。他又引用《素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