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九 (2)
卷五十九 (2)
1. 方論(三十七)
〔徐氏(應顯)醫方積驗〕未見
金華府志曰。徐應顯。字子祐。永康人。業儒。精醫術。多所全活。晚年益精。歷遊名公卿間。貧寒以疾請。匍匐救之。所著有醫方積驗。歲大祲。倡行糜粥。有以負賦告者。為貸錢焚券。人德之。牟御史廉其行。表其廬。曰儒修相業。年八十餘卒。
〔彭氏(浩)雜病正傳〕未見
〔醫性〕未見
〔孫氏(櫓)醫學大成〕未見
〔活命秘訣〕未見
〔吳氏(嗣昌)醫學慧業〕未見
按上五書。見於浙江通志。
〔吳氏(奐)古簡方〕續文獻通考十二卷,未見
金華府志曰。吳奐。字德章。蘭溪人。刻志好學。博通書史。善書札。而尤精於醫。得何文定公曾孫仲畏之傳。功力兼人。益造其微。其醫最於一邑。人多稱之。著有古簡方十二卷。諸集方四十餘卷。其詩號蘭渚漁歌。
〔王氏(子英)醫案〕未見
蘭溪縣誌曰。王子英。號石舟。著有醫案。系御醫開之裔孫也。
〔賴氏(湯銘)四科治要〕未見
延平府志曰。賴湯銘。永安庠生。痛母歿於庸醫。一旦棄舉子業精醫。以贖己罪。而未能也。於是無貧富。病者雖百里必視之。投劑輒驗。郡守鄭祖幾法不起。湯銘既治有效。且曰。調養元氣。上策也。參朮草根。斯下耳。鄭聞言益加禮焉。有四科治要。閩醫多祖述之。
〔方氏(炯)杏村肘後方〕未見
按上見於福建通志。
〔潘氏(文源)方脈纂要〕二十卷,未見
婺源縣誌曰。潘文源。字本初。桃溪人。寬和仁厚。言笑不苟。望而知為長者。少業儒不售。去而學醫。即精工。所投劑輒效。每日求診視者。盈門塞巷。文源意在施予。所藥治者。概不責酬。遇貧士且加惠予焉。以故懸壺三十餘載。人人稱神。而家無數畝之蓄。沒之日。里巷多流涕者。所著有方脈纂要二十卷。行於世。
〔莊氏(履嚴)醫理髮微〕未見
江陰縣誌曰。莊履嚴。字若晹。工醫。能詩。診治有奇驗。活人不可勝紀。著醫理髮微。習醫者多宗尚之。
〔高氏(叔宗)資珍方〕未見
江陰縣誌曰。高叔宗。字子正。別號石山。能詩善書。通和扁術。著資珍方。高賓為序。
〔王氏(禹道)惠濟仙方〕未見
分水縣誌曰。王禹道。字冰岩。事繼母以孝聞。幼好學。弱冠精舉子業。以及經史子集。無不通貫。都人士咸以大器期之。中年遘疾。遂究心岐黃家言。著惠濟仙方諸書。遠邇稱述。不啻沛相長桑也。訓鄉勇以拒礦賊。功高。尉邑侯李深重之。都諫何春泉欲以人才薦。會疾不果。前蔡邑侯集分水先賢傳。首稱焉。
〔汪氏(副護)試效集成〕未見
休寧縣誌曰。汪副護。字天相。城西人。少通儒術。改業醫。師祁門汪機。尋歷姑蘇京口。訪明師。遂精醫學。祖東垣老人。專以扶元氣為主。因號培元醫。行四十餘年。全活甚眾。平生樂善好施。四城通道。並建亭憩行者。兼修遠近廟宇。悉出賣藥金。著有試效集成暨諸醫書。行世。
白話文:
[方論(三十七)]
徐氏(應顯)醫方積驗: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金華府志》記載,徐應顯,字子祐,是永康人。他原本是讀書人,後來精通醫術,救活了許多人。晚年醫術更加精湛,經常出入於達官貴人間。即使是貧困生病的人,只要前去求診,他都會竭力救治。他著有《醫方積驗》一書。遇到大饑荒時,他帶頭設立粥廠賑災。有人因為欠稅而來求助,他便借錢給他們,並燒毀他們的欠據,人們都很感激他。御史牟廉欣賞他的行為,上奏表彰他的住所,稱他為「儒修相業」。享年八十多歲去世。
彭氏(浩)雜病正傳: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醫性: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孫氏(櫓)醫學大成: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活命秘訣: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吳氏(嗣昌)醫學慧業: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以上五本書籍,可在《浙江通志》中找到相關記載。
吳氏(奐)古簡方:《續文獻通考》第十二卷有記載,但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金華府志》記載,吳奐,字德章,是蘭溪人。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擅長書法,尤其精通醫術。他得到何文定公曾孫仲畏的真傳,醫術精湛,更進一步發揚光大。他的醫術在當地非常有名,人們都很稱讚他。他著有《古簡方》十二卷和諸多醫方共四十多卷。他的詩作則以「蘭渚漁歌」為號。
王氏(子英)醫案: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蘭溪縣誌》記載,王子英,號石舟,著有《醫案》,是御醫開之的後代。
賴氏(湯銘)四科治要: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延平府志》記載,賴湯銘,是永安的學生。因為母親被庸醫治死,他痛心疾首,於是放棄科舉,專心研究醫術,以彌補自己的罪過,但仍感到不足。因此,他不論貧富,只要有人生病,即使遠在百里之外也一定前去診治,並且藥到病除。郡守鄭祖幾病重時無法起身,賴湯銘治癒了他,並說:「調養元氣才是上策,使用人參、白朮等藥草只是下策。」鄭祖幾聽了更加敬重他。賴湯銘著有《四科治要》,福建的醫生大多遵循他的理論。
方氏(炯)杏村肘後方: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以上資料可在《福建通志》中找到。
潘氏(文源)方脈纂要:二十卷,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婺源縣誌》記載,潘文源,字本初,是桃溪人。他為人寬厚仁慈,言談舉止都很穩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個德高望重的人。他年輕時讀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於是轉而學醫,並且非常精通醫術。他開的藥方常常能見效,每天來求診的人絡繹不絕。潘文源一心想著救助他人,替人治病從不收費,遇到貧困的讀書人還會加以資助。因此,他行醫三十多年,人們都稱他為神醫,但他家裡卻沒有多少田產。他過世時,街坊鄰居都為他流淚。他著有《方脈纂要》二十卷,流傳於世。
莊氏(履嚴)醫理髮微: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江陰縣誌》記載,莊履嚴,字若晹,擅長醫術,也擅長寫詩。他診治疾病常常有奇效,救活的人不計其數。他著有《醫理髮微》,許多學醫的人都推崇這本書。
高氏(叔宗)資珍方: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江陰縣誌》記載,高叔宗,字子正,別號石山。他能寫詩,擅長書法,也精通醫術。他著有《資珍方》,高賓為其作序。
王氏(禹道)惠濟仙方: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分水縣誌》記載,王禹道,字冰岩,以孝順繼母而聞名。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年輕時就精通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及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中年時生病,於是他開始專研醫學。他著有《惠濟仙方》等醫書,遠近的人都稱讚他的醫術,認為他就像古代的沛相長桑君一樣。他還訓練鄉勇抵抗礦賊,功勞很大。縣尉李深很器重他。都諫何春泉想舉薦他,但因他生病而未能實現。之前的蔡縣尉編纂《分水先賢傳》,第一個就稱讚他。
汪氏(副護)試效集成: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休寧縣誌》記載,汪副護,字天相,是城西人。他年輕時通曉儒術,後來轉而學習醫術,師從祁門的汪機。之後他到蘇州、京口等地拜訪名師,從而精通醫學。他師法東垣老人,專注於扶助元氣,因此自號「培元醫」。他行醫四十多年,救活了許多人。他平時樂善好施,在四城的主要道路都建造涼亭,供行人休息,並修繕遠近的廟宇,這些費用都是出自賣藥所得。他著有《試效集成》等醫書,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