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九 (3)

1. 方論(三十七)

〔胡氏(尚禮)醫案〕未見

按上見於儀真縣誌。

〔孫氏(鈍)試效集成書〕未見

錢塘縣誌曰。孫鈍。字公銳。遇異人授卻老方。九十童顏。醫傾海內。所著有試效集成書。按脈用藥。足齊古人。又有皇甫泰者。與之齊名。稱孫皇云。

〔王氏(君賞)醫便〕二卷(張受孔刊本四卷)存

自序曰。余遊京師。時獲茲集。檢其方甚約。諦試之輒驗。因益以續收諸條。更裁定焉。稍稍蓄治藥材。無論疾久近。循方分劑。罔不克臻奇功。嗣是出按晉。及再承關陝。於時從役者。人以十數。歲月既賒。得無有虞採薪。然雖傳舍中法嚴。內外醫不可得延而入也。獨賴是以濟。

取左右如叩。夫醫弗煩而藥足。方弗繁而用備。名之曰醫便。既事竣。將言復諸從役求甚殷。苦無餘本。錄則眾弗給。政或給焉。示亦弗廣也。舉而籌之太守。太守曰。藏有廢版。可更遂以命梓人。隆慶己巳重陽日。巡按陝西監察御史王君賞識。

按萬曆壬寅吳秀序曰。震澤沈竹亭與齡所錄也。蘇州府志又曰。沈與齡號竹亭。吳江人。工醫。能決生死。著書便行世。然據徐應登序。稱按是編為王侍御公按秦時所輯,則知其出君賞矣。

〔吳氏(秀)增補醫便續集〕四卷(張受孔刊本六卷)存

自序略曰。余家舊用醫便集。蓋得之竹亭先生。云迄今三十年。索者猶踵至。武林因之有二刻。托為御院本。繼又見莒中刻。補遺則歸之朱濟川黃文洲兩人。兩人固良醫也。所採集當不謬。余合兩書刪訂之。補以己試方。用續先刻。世有不能致醫藥。與能致而付之庸工之手者。覽此庶有瘳乎。

〔曹氏(金)傳信尤易方〕八卷,存

慄永祿序略曰。夷門少川右使曹公。素留神軒岐內經靈樞諸篇。尤邃於仲景叔和丹溪等諸部經方。故自登仕來。揚歷淮揚齊魯會稽間。所過名勝。即登眺移日。值羽士緇流。輒改顏款接叩底裡。但奇藥單方可採。隨便札記。付行笥以隨。垂二十餘祀。方積笥盈。奚啻萬計。茲轄政少暇。

悉所積校理之。辨證分門。犁然備具。稍方品重複。詭異不經者。盡為刪芟。乃得八卷。中有證頗相類。則附註本門。有間出各方。則明注方後。較諸種更為精當簡便。且經試多奇驗。遂題曰傳信尤易方。一展卷。門類區別。藥品弗淆。治療法備。雖窮鄉下邑。人得此。隨證檢方。

隨方製藥。隨藥醫證。不出戶庭。效可立睹。醫可勿他覓也。

自序略曰。余聞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確哉其言之也。蓋余少膺脾病。召一方時。所謂名能療者。乃百弗一功焉。會客有授余啖蠡實者。非有所診候而審辨也。輒一再月。而強食倍他日。繇此觀之。世嘗言海上方。能愈劇疾。不虛哉。不虛哉。余既以日履和豫。叨役四方。

白話文:

方論(三十七)

〔胡氏(尚禮)醫案〕(此書)未見相關記載。

據儀真縣誌的記錄得知。

〔孫氏(鈍)試效集成書〕(此書)未見相關記載。

錢塘縣誌記載,孫鈍,字公銳,曾遇到一位奇人傳授他長生不老的秘方,到了九十歲還保持著年輕的容貌,醫術高明,名滿天下。他著有《試效集成書》,在診脈用藥方面,足以和古代的名醫相提並論。當時還有一個叫皇甫泰的人,與他齊名,人們稱他們為「孫皇」。

**〔王氏(君賞)醫便〕**共二卷(張受孔刊刻的版本為四卷),現存。

作者在序言中說,他在京城遊歷時,偶然獲得這本醫書,發現書中的方劑簡潔有效,經過多次驗證都靈驗。因此他又增補收集了一些內容,並加以整理修訂。他還開始儲備一些常用的藥材,無論疾病是新發還是舊疾,只要按照書中的方劑和劑量用藥,幾乎都能獲得奇效。後來他被派往山西,又再次前往陝西。當時跟隨他的人有十幾個,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人生病。雖然營地軍法森嚴,難以請到外面的醫生,但幸好有這本醫書可以救急。

這本醫書的療效就像敲擊回應一樣迅速,用藥不繁雜而藥效充足,方劑不多卻能應對各種情況,因此他將它命名為《醫便》。任務完成後,那些隨行的人都想得到這本書,但苦於沒有多餘的副本,即使抄錄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就算官方提供也不夠普及。他將這個情況報告給太守,太守說有以前的廢棄雕版,可以重新刊印,於是便命人重新雕版印刷。隆慶己巳年重陽日,巡按陝西監察御史王君賞題寫了這段文字。

據萬曆壬寅年吳秀的序言說,這本書是震澤的沈竹亭(沈與齡)所記錄的。蘇州府志又記載,沈與齡,號竹亭,是吳江人,精通醫術,能判斷生死,著有醫書流傳於世。然而根據徐應登的序言,提到這本書是王侍御(王君賞)在巡視陝西時整理編輯的,由此可知這本書的作者是王君賞。

**〔吳氏(秀)增補醫便續集〕**共四卷(張受孔刊刻的版本為六卷),現存。

作者在序言中大致說,他家裡一直使用《醫便集》,是從竹亭先生那裡得到的,據說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索要這本書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因此,武林(杭州)地區有兩個版本刻印,假說是御醫院的版本。後來他又看到莒中的版本,其增補的內容是朱濟川和黃文洲兩人收集的,這兩人都是良醫,他們收集的內容應該沒有錯誤。作者將這兩本書合併刪訂,並加入自己驗證有效的方子,以延續之前的版本。世上有些人無法得到醫藥,有些人即使能得到醫藥,卻遇到庸醫,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他們得到治療。

**〔曹氏(金)傳信尤易方〕**共八卷,現存。

慄永祿在序言中大致說,夷門(開封)的曹公,曾擔任右使,他一直潛心研究《黃帝內經》、《靈樞》等醫學典籍,尤其精通張仲景、王叔和、朱丹溪等名醫的經方。因此他從入仕以來,走遍淮揚、齊魯、會稽等地,每到一處名勝,都會花上數日遊覽,遇到道士或僧人,都會和他們親切交流,探究醫理,只要有奇特的藥方或單方,就隨手記錄,並放入行囊隨身攜帶。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藥方已多達上萬,數不勝數。現在他暫時有了空閒,便將這些藥方整理分類,使各類疾病的證候、用藥一目了然,並將重複、怪異、不符合醫理的方子全部刪除,最後整理成八卷。書中有些症狀相似,他會加以註解,有些出自各家的方子,他也會在方後明確標註,使這本書比其他醫書更加精確簡便,而且經過多次驗證都非常有效。因此,他將這本書命名為《傳信尤易方》。只要翻開這本書,就能清楚地看到各種疾病的分類,藥品不會混淆,治療方法齊全,即使在偏遠的鄉村,人們也能根據自己的症狀查閱書中的方子,按照方子配藥,按照藥方治療,足不出戶就能看到療效,不用再到處尋找醫生了。

作者在序言中大致說,他聽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因為他年輕時曾患脾病,找了很多名醫都沒能治好,後來有一個客人給他吃了蜾蠃(一種寄生蜂)的幼蟲,並未經過診斷辨別,結果吃了一兩個月,食量就比以前大增。由此可見,世人常說的民間奇方,確實能治癒頑疾,這句話所言不虛。自從他身體康復後,就一直奔波於各地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