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九 (1)
卷十九 (1)
1. 卷十九
2. 診法(三)
〔吳氏(景隆)脈證傳授心法〕一卷,存
自序曰。脈證傳授心法。其來始自黃帝與岐伯問難。繼而秦越人作八十一難經。以重明之。其間文義深奧。後學率未易識。至晉王叔和作脈經。以發明素難之旨。實得診脈之徑路。識病之樞機也。無何好事者。撰為脈訣。托叔和之名。傳之於世。致使後人置脈經於高閣而不讀。
又況歌訣多以己意附會。而不本於素難脈經,其中多有不能講解之語。所以後人不得叔和正傳。實斯道之不幸也。後有丹溪先生。深契內經之旨。知脈訣為高陽生謬言。故敢排出冷生氣等語。而不使亂叔和之脈經,醫道至此。始晦而復明焉。愚故嘗謂醫家之有丹溪。如儒道之有晦庵也。
夫何後世業醫者。往往以丹溪之言。為迂而不遵。雖有通真子楊仁齋滑伯仁等。相繼而作。各出所長。以發明之。然未有能會而為一者也。予幼因舉不第。乃棄儒學醫。朝夕研究。頗知義理一二。乃敢輒忘蕪陋。會集諸家之說。取其長。融會為一。名曰脈證傳授心法。蓋以便後學之記誦。
以補前哲之未備耳。倘蒙後之君子。恕其狂僭而改正之。則非生之幸。實吾道之幸也。弘治壬子六月既望。梅窗居士後學吳景隆序。
〔袁氏(顥)脈經〕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嘉善縣誌。汪氏(宦)統屬診法,未見
徐春甫曰。汪宦。字子良。號心谷。新安祁門人。機之族彥。幼從兄宇習舉子業。穎敏夙成。後棄儒就醫。潛心內素。有神領心得之妙。證王氏之謬注。如分鱗介於深泉淨濴之中。誠有功於軒岐,啟迪天下後世。醫學如瞽復明。質疑尺寸等論可見矣。為人質實。不以有學自矜。後遊者甚多。所著醫學質疑。統屬診法。證治要略等書行世。
〔李氏(言聞)四診發明〕明志八卷,未見
〔盧氏(志)脈家要典〕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程氏(伊)脈薈〕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賀氏(岳)診脈家實〕未見
按上見於海鹽縣誌。
〔呂氏(夔)脈理明辨〕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吳氏(洪)診脈須知〕醫藏目錄五卷,存
蘭溪縣誌曰。吳洪。太平鄉人。號悠齋。世習小兒科。傳授口訣。洪愷悌柔和。視小兒風寒麻痘等證。診脈察色。不厭再三。有如己子然。故內外心感之。用藥慎確。加減輕重。必重思之。不誤傷人。不概受人謝。蓋醫而有儒風者。君子取之。
〔診脈要訣〕醫藏目錄三卷,存
〔李氏(時珍)瀕湖脈學〕明志一卷,存
題詞曰。宋有俗子。杜撰脈訣。鄙陋紕繆。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誤。先考月池翁著四診發明八卷。皆精詣奧室。淺學未能窺造。珍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謹書於瀕湖薖所。
白話文:
[診法(三)]
吳景隆的《脈證傳授心法》一卷,目前尚存。
他自己寫的序言說:「《脈證傳授心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與岐伯的問答。後來秦越人寫了《八十一難經》來進一步闡明。然而,其中的文字含義深奧,後來的學者大多難以理解。到了晉朝的王叔和,寫了《脈經》來闡明《素問》、《難經》的宗旨,才真正掌握了診脈的途徑,認識了疾病的關鍵。但是,有一些喜歡多事的人,編寫了《脈訣》,假託王叔和的名義流傳於世,導致後人把《脈經》束之高閣而不去閱讀。
更何況那些歌訣大多是編者自己憑空附會,而不是根據《素問》、《難經》、《脈經》的內容,其中有很多無法解釋的說法。因此,後人無法學到王叔和的真正傳承,實在是這個學術的悲哀。後來有朱丹溪先生,他深刻地領悟了《內經》的宗旨,知道《脈訣》是高陽生的謬論,所以敢於刪除像『冷生氣』之類的說法,而不讓它擾亂王叔和的《脈經》。醫學的發展到這裡,才開始從晦暗不明走向光明。所以我常常說,醫學界有朱丹溪,就好像儒學有朱熹一樣。
然而,後世從事醫學的人,往往認為朱丹溪的說法迂腐而不去遵循。雖然有像通真子楊仁齋、滑伯仁等相繼出現,各自發揮所長來闡明醫理,但沒有人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我從小因為科舉考試失利,於是放棄儒學而轉學醫學。我早晚不斷研究,對其中的道理略知一二,所以才敢於不顧自己的淺薄,匯集各家的學說,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寫成這本《脈證傳授心法》,以便後學者方便記憶和誦讀,彌補前人的不足之處。如果能得到後世君子的寬恕,指出其中的錯誤加以改正,那不僅是我的幸運,更是醫學的幸運。弘治壬子年六月十六日,梅窗居士後學吳景隆寫序。」
袁顥的《脈經》二卷,沒有見到。
以上內容出自嘉善縣誌。汪宦的著作歸屬診法類,也沒有見到。
徐春甫說:「汪宦,字子良,號心谷,是新安祁門人。他是汪機的族人。從小跟隨哥哥汪宇學習科舉,天資聰穎,學業有成。後來放棄儒學而從事醫學,潛心研究經典,有心領神會的妙處。他能夠辨識王叔和註解的錯誤,就像在清澈的水中分辨魚鱗一樣清楚。他對於發揚《內經》的學說,啟迪天下後世,使醫學如同盲人重見光明,確實有很大的功勞。他所提出的質疑尺寸等論述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他為人誠實,不因有學問而自誇。後來有很多學生跟隨他學習。他所著作的《醫學質疑》、《證治要略》等書都流傳於世。」
李言聞的《四診發明》明代志書記載為八卷,沒有見到。
盧志的《脈家要典》,沒有見到。
以上內容出自《古今醫統》。
程伊的《脈薈》,《醫藏目錄》記載為一卷,沒有見到。
賀岳的《診脈家實》,沒有見到。
以上內容出自海鹽縣誌。
呂夔的《脈理明辨》,沒有見到。
以上內容出自江陰縣誌。
吳洪的《診脈須知》,《醫藏目錄》記載為五卷,目前尚存。
蘭溪縣誌記載:「吳洪,太平鄉人,號悠齋。世代從事小兒科。他傳授的是口訣。吳洪性格溫和友善,診治小兒風寒麻痘等病症時,仔細診脈察看氣色,不厭其煩,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因此,無論是病人還是家屬都非常感激他。他用藥謹慎,對於加減藥量,必定深思熟慮,不會誤傷病人,也不隨便接受病人的謝禮。他是一位有儒家風範的醫生,值得君子學習。」
《診脈要訣》,《醫藏目錄》記載為三卷,目前尚存。
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明代志書記載為一卷,目前尚存。
他在書中寫道:「宋朝有一些庸俗的人,胡亂編寫了《脈訣》,內容粗淺謬誤,醫學生學習誦讀,把它當成入門的依據。等到年紀大了,仍然不明白脈理。戴同父曾經刊正其中的錯誤。我的先父月池翁著有《四診發明》八卷,內容精深奧妙,淺學的人難以窺探。我於是摘取其中的精華,冒昧地編寫了這本書,以便於學習和閱讀,作為診脈的指南。世上的醫生和病人都把診脈放在首要的位置,卻不知道脈診只是四診的最後一環,只能算是技巧性的方面。真正想掌握診斷的全部,就必須結合四診才能做到。明嘉靖甲子年上元日,謹寫於瀕湖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