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九 (2)
卷十九 (2)
1. 診法(三)
四庫全書提要曰。瀕湖脈學一卷。明李時珍撰。宋人剽竊王叔和脈經。改為脈訣。其書之鄙謬。人人知之。然未能一一駁正也。至元戴啟宗作刊誤。字剖句析。與之辨難。而後其偽妄始明。啟宗書之精核。亦人人知之。然但斥贗本之非。尚未能詳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時珍乃撮舉其父言聞四診發明。
著為此書。以正脈訣之失。其法分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代。二十七種。毫釐之別。精核無遺。又附載宋崔嘉彥四言詩一首。及諸家考脈訣之說。以互相發明。與所作奇經八脈考。皆附本草綱目之後。可謂既能博考。又能精研者矣。自是以來。
脈訣遂廢。其廓清醫學之功。亦不在戴啟宗下也。
〔章氏(季)醫經脈要錄〕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鮑氏(叔鼎)圖經脈證類擬〕國史經籍志二卷,未見
〔方氏(谷)脈經直指〕明志七卷,存
自序曰。大哉醫之為道也。最難者莫甚於脈。最驗者亦莫知於脈。以所難者。莫知可求。以所驗者。莫舍可知。豈可懵然無知之人。而強道知之之術。不按診法。而自是用治。殊不知氣血寒熱。表裡虛實。皆從何來。酸辛甘苦。溫涼鹹淡。亦從何施。升降補瀉。汗下宣通。尤從何用。
是故古之聖賢出。而有好生之德。設脈知病。對證用藥。立三部而通五臟。由七診而分九候。取其輕清重濁。而斷其表裡虛實。分其浮沉遲數。而察其內外寒熱。此千古不易之法。為後世醫學之準繩也,今之愚者。徒知病之所來,而就施藥之所治。則虛實有不論也。補瀉又無法也。
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吾嘗戰兢惕勵於此。考內經之旨。立七診而不能盡備其源學。叔和分表裡九道。又難入於隱微之地。使後之學者。迷惑者多。何況於造道升堂入室之所也。或偶然僥倖。一時醫治。幾人病痊。則曰我明此道也。我能治此也。
又不知略少難處。用藥不靈。則舉手無措。或人問博。則汗顏無答。方知有弗能也。我之門人小子。不若用心於克學之際。而舒懷於臨症之時。使言談有論。治病有法。切脈有驗。而為高明之士。不狹於人下者矣。吾因診脈之甚難。固立階梯之直指。誘掖獎進。以明後學之愚。
以引精微之地也。是為序。萬曆甲戌仲夏一日。錢塘後學醫官方谷謹識。
〔亡名氏脈學秘傳〕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徐氏(行)脈經直指碎金集〕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翁氏(宜春)脈學指掌〕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詐氏(兆禎)診翼〕醫藏目錄二卷,存
許兆禎曰。甚哉醫之難言也。甚哉脈之尤難言也。粵自羲黃開其源。和緩浚其流。扁鵲倉公仲景華佗揚其波。而脈道如日中天。然猶各明一義。漫靡統歸。晉王叔和羅其成。而次脈經九十七篇。囊括似為詳盡。第支於萬派。讀者苦之。迨六朝詭叔脈訣一出。遂蠅然易其卒業。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說,《瀕湖脈學》這本書,是明朝李時珍所寫。這本書是抄襲宋代人盜用王叔和《脈經》後改編的《脈訣》。這本書的粗俗謬誤,人人都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夠一一反駁糾正。到了元朝,戴啟宗寫了《刊誤》,逐字逐句地分析辯論,才揭露了它的虛假荒謬之處。戴啟宗的書精確嚴謹,這點大家也都知道。然而,他只是指出了偽書的錯誤,還沒有詳細建立一套方法來闡明什麼才是正確的。李時珍於是採納了他父親李言聞關於四診的闡述,寫成了這本書,來糾正《脈訣》的錯誤。他將脈分為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代,共二十七種,詳細區分了它們細微的差別,非常精確。書中還附載了宋朝崔嘉彥寫的四言詩一首,以及各家考證《脈訣》的說法,用來互相闡明。這本書與他所寫的《奇經八脈考》都附在《本草綱目》之後,可以說是既博學又能深入研究。從此之後,《脈訣》就被廢棄了。他廓清醫學的功績,也不在戴啟宗之下。
〔章季的《醫經脈要錄》〕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有一卷,但沒有看到。
〔鮑叔鼎的《圖經脈證類擬》〕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有二卷,但沒有看到。
〔方谷的《脈經直指》〕在明朝的書籍目錄中記載有七卷,現在還存在。
他在序言中說:醫道實在是偉大啊!最難的事情莫過於診脈,最能驗證病情的方法也莫過於診脈。因為診脈難以掌握,所以才需要去尋求;因為診脈的準確性高,所以才不能捨棄。怎麼能讓懵懂無知的人,強行宣揚他懂得診脈的技術呢?不按照診脈的方法,就隨便用藥治療,殊不知氣血寒熱、表裡虛實,都是從哪裡來的?酸辛甘苦、溫涼鹹淡,又該如何運用?升降補瀉、汗下宣通,更應該如何使用?
因此,古代的聖賢出現,都有愛護生命的品德,他們通過診脈來了解疾病,根據病症來用藥。他們設立三部來診斷五臟,通過七診來區分九候。他們取其輕清重濁,來判斷表裡虛實,區分浮沉遲數,來觀察內外寒熱。這是千古不變的方法,也是後世醫學的準則。現在的愚昧之人,只知道疾病的來由,就直接用藥治療,卻不考慮虛實的情況,用藥補瀉也沒有依據。
他們所說的「實實虛虛」,是用損害不足的方法來補益有餘,這樣做,病人就只有被醫生害死的份兒了。我曾經為此感到戰戰兢兢,努力學習《內經》的宗旨。設立七診,但不能完全掌握其根本。王叔和將脈分為表裡九道,又難以進入隱微的地方,導致後來的學者多有迷惑,更何況那些想要深入研究醫學的人呢?有些人偶然僥倖,一時治好了病,有幾個人痊癒了,就說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能治這個病了。
卻不知道遇到稍微困難的情況,用藥不靈驗了,就束手無策。或者別人問他一些廣泛的問題,他就汗顏無語,才知道自己還是不能完全掌握。我的學生們,不如用心於勤學苦練的時候,在臨診時放鬆心情,做到言談有根據,治病有方法,切脈有準確的判斷,才能成為高明之士,不至於被他人看低。我因為診脈的確很難,所以設立一個循序漸進的指導,引導後學者,來開導他們的愚昧,引領他們進入精微的領域。這就是序言的內容。萬曆甲戌年仲夏一日,錢塘後學醫生方谷敬識。
〔不知名人士的《脈學秘傳》〕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有一卷,但沒有看到。
〔徐行的《脈經直指碎金集》〕沒有看到。
以上這些都見於《浙江通志·經籍類》。
〔翁宜春的《脈學指掌》〕在《醫藏目錄》中記載有一卷,但沒有看到。
〔詐兆禎的《診翼》〕在《醫藏目錄》中記載有二卷,現在還存在。
許兆禎說:醫學實在是難以言說啊!脈學更是難以言說啊!從伏羲、黃帝開創醫學的源頭,和緩將其發揚光大,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將其推向高峰,使脈學像太陽一樣照耀天空。然而,他們都只是闡明了其中的一個方面,沒有將其統一歸納。晉朝的王叔和整理其成果,編撰了《脈經》九十七篇,看起來似乎很詳盡,但內容龐雜,讀者感到十分困難。到了六朝時期,錯誤的《脈訣》一出現,就很快被容易學習的人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