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八 (6)
卷十八 (6)
1. 診法(二)
抑有難辨者焉。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細俱小。而微無力。芤類浮也。而邊有中無。伏類沉也。而邊無中有。若豆粒。而搖搖不定者。動也。若鼓皮。而如如不動者。革也。洪微也。散細也。芤之與伏也。動之與革也。亦其對也。二十四者之外。促結代。皆有止之脈。疾而時止。
曰促。徐而時止。曰結。雖有止。非死脈也。代真死脈矣。故促結為對。而代無對。總之凡二十七。宜仲有脈位脈偶二條。因附鄙說。其然歟。其不然歟。裁之可也。(臨川吳文定公文集)
〔朱氏(震亨)丹溪脈訣〕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澹生堂書目。
〔丹溪脈法〕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滑氏(壽)診家樞要〕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題詞曰。天下之事。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言約而盡。事核而當。斯為至矣。百家者流。莫大於醫。醫莫先於脈。浮沉之不同。遲數之反類。曰陰曰陽。曰表曰里。抑亦以對待。而為名象焉。有名象。而有統會矣。高陽生之七表八里九道。蓋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或者曰。
脈之道大矣。古人之言亦夥矣。猶懼弗及。而欲以此統會該之。不既太約乎。嗚呼。至微者脈之理。而名象著焉。統會寓焉。觀其會通。以知其典禮。君子之能事也。由是而推之。則溯流窮源。因此識彼。諸家之全。亦無遁珠之憾矣。
〔曹氏(懷靜)診家補遺〕未見
馮夢禎序曰。醫家祖素問。猶儒術祖易論語。蓋不獨義理精深。而文章簡奧。非膚學小儒所易測識。唐以來惟啟玄注攖寧抄。稍得其要領。丁氏點白又為之補正。足稱二氏功臣矣。攖寧又有診家樞要一卷。附素問鈔之末。蓋得岐黃之精。而約取之。用其言以起死肉骨。不減九轉靈砂。
而世曾莫之窺也。吾友曹懷靜先生業儒。而研精醫典。尤篤嗜診家樞要。有所見輒次其語。以補櫻寧生之缺。積數十年。而書大備。名曰診家補遺。將壽之梓。而問序於余。余雖不知醫。而甚知醫之難。且傷世醫之陋。大都不識丁。人為之趁。運善覓錢。世目之良醫。遂以性命付之。
一有疾。醫六七輩。紛集其門。百藥盡試。而僥倖不死。即死。醫故不專。有所逃責。此何異衰國之用人哉。即曹君書出。誰為觀之者。余曰。不然。今儒術久衰。周孔之書。盡為俚儒及科舉之學所壞亂。於此時。有能揭儒先精義示人。則孟氏所稱聖人之徒。而功不在禹下者也。
余於曹君亦云。(快雪堂集)
〔滑氏(壽)脈訣〕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
〔呂氏(復)五色診奇䀭〕未見
〔切脈樞要〕未見
〔脈緒〕未見
〔脈系圖〕未見
按上四種。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白話文:
診法(二)
有些脈象很難辨別。洪脈和散脈都顯得大,但洪脈有力,微脈和細脈都顯得小,但微脈無力。芤脈的感覺類似浮脈,但脈搏邊緣有脈,中間卻空虛。伏脈的感覺類似沉脈,但脈搏邊緣沒有脈,中間卻有脈。如果脈搏像豆粒一樣,搖晃不定,那就是動脈。如果脈搏像鼓皮一樣,堅硬不動,那就是革脈。洪脈與微脈相對,散脈與細脈相對。芤脈與伏脈相對,動脈與革脈相對,這都是成對的脈象。除了這二十四種脈象之外,還有促脈、結脈和代脈,這些都是有間歇的脈象。脈搏跳動快而時有間歇,稱為促脈;脈搏跳動慢而時有間歇,稱為結脈。雖然有間歇,但這並不是死脈。代脈才是真正的死脈。所以說促脈和結脈是對立的,而代脈則沒有對應的脈象。總的來說,共有二十七種脈象。原本應該有脈位和脈偶這兩種,共兩條的脈象說明,但這裡附帶說明一下我粗淺的見解。這樣說是否正確呢?還請自行判斷斟酌。
(臨川吳文定公文集)
**〔朱氏(震亨)丹溪脈訣〕**一卷,未見
按:以上內容見於澹生堂書目。
**〔丹溪脈法〕**未見
按:以上內容見於《古今醫統》。
**〔滑氏(壽)診家樞要〕**國史經籍志一卷,現存
題詞說:「天下的事情,統理起來有其根本的原則,會歸起來有其源頭。語言簡潔而能表達盡意,事理明確而恰當,這才是最高的境界。百家學說中,沒有比醫學更重要的了;而醫學中,沒有比診脈更重要的了。浮脈與沉脈的不同,遲脈與數脈的相反,用陰陽、表裏來區分。這也是用相對的概念來命名脈象的意義。有了這些脈象的名稱,就有了統一歸納的依據。高陽生的七表、八裏、九道,確實是很明確的。了解脈象的精髓,可以避免對脈象的理解不清。有人說:脈的道理太深奧了,古人說的也很多,仍然擔心不能完全理解,想用這些來概括所有脈象,不是太簡略了嗎?唉!脈理雖然細微,但它的名稱和脈象卻很明顯,統一歸納的方法也包含其中。觀察其中的融會貫通,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精髓。這也是君子所能做到的。由此推廣開來,就能追根溯源,由此認識彼,這樣就能掌握各家的精髓,也不會再有遺漏了。
**〔曹氏(懷靜)診家補遺〕**未見
馮夢禎序言說:「醫學家以《素問》為祖宗,就像儒家以《易經》和《論語》為祖宗一樣。不僅義理精深,而且文辭簡奧,不是淺薄的學者所能輕易理解的。唐朝以來,只有啟玄的註解和攖寧的抄錄,稍微掌握了其中的要領。丁氏的點白又為此做了補充校正,足以稱得上是這兩位醫家的功臣。攖寧又有一本《診家樞要》,附在《素問鈔》的末尾,這本書是掌握了岐黃醫學的精髓,並且加以精簡摘錄。書中的醫理可以起死回生,功效不亞於九轉靈砂。但是世人卻從未窺見其真貌。我的朋友曹懷靜先生是個讀書人,但是他潛心研究醫學典籍,尤其喜歡《診家樞要》,每次有所領悟就記錄下來,以此來補充攖寧先生的不足。積累數十年,這本書才得以完善,名為《診家補遺》。準備將此書付印出版,所以來向我求序。我雖然不懂醫學,但是深知醫學的難處,而且感嘆世俗醫生水平低下,大多是些不識字的人,憑藉別人的幫助來騙取錢財。世人眼中的良醫,竟然就這樣把性命交付給他們。一旦生病,就找來六七個醫生,紛紛來到家中,各種藥都試過了,僥倖沒死的,就算幸運了。即使死了,因為不是單獨的醫生負責,所以可以推卸責任。這和衰敗的國家任用人才有什麼區別呢?即使曹先生的書出版了,又有誰會去閱讀呢?我說,不是這樣的。現在儒學已經衰落很久了,周公和孔子的書,都被一些淺薄的儒生和科舉考試的學說所歪曲。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揭示儒家先賢的精髓,展示給世人,那麼他就是孟子所說的聖人的門徒,他的功績不會亞於大禹。我對曹先生也是這麼說的。」
(快雪堂集)
**〔滑氏(壽)脈訣〕**一卷,未見
按:以上內容見於《浙江通志》,引自黃氏書目。
**〔呂氏(復)五色診奇䀭〕**未見
**〔切脈樞要〕**未見
**〔脈緒〕**未見
**〔脈系圖〕**未見
按:以上四種,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