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5)

1. 診法(二)

與書中壬辰首亂以來之語相符。又內外傷辨曰。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而不絕云云。則其言鑿鑿可證。乃如此書實出於明之之手。其移甲付乙。蓋明時書估之所致。吳勉學遂刊於正脈中而不改者。

抑何失檢之甚矣。書中陰陽關格圖說載丹溪先生曰。陰乘陽則惡寒。陽乘陰則發熱。是亦系妄人之所攙。當抹殺之。

〔張氏(璧)脈談〕佚

徐春甫曰。張璧。元素之子。得父業。號云岐子。名著當時。有脈談行世。(醫統)

〔嚴氏(三點)脈法撮要〕一卷,存

周密曰。近世江西有善醫。號嚴三點者。以三指點間。知六脈之受病。世以為奇。以此得名。余按診脈之法。必均調自己之息。而後可以候他人之息。凡四十五動為一息。或過或不及。皆為病脈。故有二敗三遲。四平六數、七極、八脫、九死之法。然則察脈固不可以倉卒得之。

而況三點指之間哉。此余未敢以為然者也。或謂其別有觀形察色之術。姑假此以神其術。初不在脈也。(齊東野語)

〔張氏(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脈訣〕一卷,存

自序曰。宋淳熙中。朱文公守南康間。隱居崔紫虛名嘉彥者。結庵西原山。乃別築臥龍庵。繪象孔明其中。崔君及己列左右。時往還。叩養生濟世術。蓋崔以策干時貴趙唯相。不用而肥遁者。養生濟世。固其餘事。公亦欲但如此。而口傳心授。竟為復真劉先生開。發而行之。

今兩山南北名醫之流。悉自劉氏。吾師宗陽朱鍊師脈明。最為得傳者。大德辛丑。既從鍊師得崔劉四脈。玄又乃擴其意。為之圖並歌括。以教稚子。肄業習不至扞格。因圖卷端。玄白老人書。

〔玄白子相類脈訣〕一卷,存

玄白子曰。余讀脈經。常為十類。脈析其義。而又恨夫脈之相類者。猶未止此也。作疑脈韻語。

〔玄白子診脈八段錦〕一卷,存

〔脈法微旨〕一卷,存

〔姚氏(宜仲)診脈指要〕佚

吳澄序曰。俗間誤以脈訣機要為脈經。而王氏脈經。觀者或鮮。旴江姚宜仲三世醫。周秋陽周嘉會。儒流之最也。丞稱其善脈。其進於工巧可知。增補斷病提綱。殆與錢聞禮傷寒百問歌同功。診脈一編。父經子訣者也。為醫。而於醫之書。醫之理。博考精究如此。豈俗醫可同日語哉。

余不治醫。而好既其文。臟腑各六。三在手三在足。醫所診一寸九分。乃手太陰肺經一脈爾。於肺之一脈。而並候五臟六腑之氣。其部位也。脈要精微論言之。下部候兩腎。中部左肝右脾。上部左心右肺。心包與心同位。所謂在內以候膻中。是也。而不寄諸右命門之部。陳無擇脈偶。

蓋十得八九。而未之盡。何也。脈書往往混牢革為一。有牢則無革。有革則無牢。夫牢者堅也。經云。緊牢為實。又云。寒則牢堅。革者。寒虛相搏之脈也。而可混乎。脈之名狀。浮沉實虛。緊緩數遲。滑澀長短之相反也。弦弱。猶弓之有張弛。牢滯。猶物之有堅硬。匹配自不容易。

白話文:

診法(二)

這段文字與書中提到壬辰年間首度動亂的情況相符。另外,《內外傷辨》中也提到,壬辰年改元後,京城進入戒嚴狀態。大約到了三月下旬,遭受敵人攻擊約半個月,解圍後,京城裡幾乎沒有人不生病,病死的人接連不斷。這些都確鑿地證明了這本書確實是出自明代人之手。之所以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可能是當時書商為了牟利而竄改的。吳勉學在《正脈》中直接刊登,而沒有修改,實在是太不謹慎了。

書中關於陰陽關格的圖說,引用了丹溪先生的說法,認為「陰盛則惡寒,陽盛則發熱」。這也是胡亂加上的,應該刪除。

《張氏(璧)脈談》 (已失傳)

徐春甫說,張璧是張元素(金元名醫)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醫術,號稱云岐子,當時很有名氣,著有《脈談》流傳於世。(出自《醫統》)

《嚴氏(三點)脈法撮要》 一卷 (尚存)

周密說,近來江西有一位善於醫術的人,號稱嚴三點,他用三指在指間點按,就能診斷出六脈的病症,當時人們認為很神奇,因此而得名。我認為,診脈的方法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呼吸,使之平穩,才能夠診斷出病人的脈象。通常來說,人呼吸一次大約有四十五次脈動,如果多於或少於這個次數,都屬於病脈。因此有二敗三遲,四平六數,七極,八脫,九死的說法。這樣看來,診脈是不能夠倉促完成的,更何況是只用三指點按呢?這點我實在不敢苟同。或許有人說他有其他的觀形察色的方法,只是借用診脈來神化他的醫術,實際上診斷的重點並不在脈象。(出自《齊東野語》)

《張氏(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脈訣》 一卷 (尚存)

作者在序中說,南宋淳熙年間,朱熹(朱文公)在南康做官時,有一個名叫崔嘉彥,號紫虛的隱士,在西原山結廬隱居,後來又建了臥龍庵,在庵中畫了諸葛亮的畫像,崔嘉彥和自己分列左右。當時經常去請教養生和濟世救人的方法。崔嘉彥曾想通過策論來博取權貴趙唯相的賞識,但沒有成功,於是就隱居起來,養生濟世也只是順帶的事情。朱熹也想效仿崔嘉彥的做法,於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授醫術,後來被劉先生發揚光大。

現在兩山南北的名醫,都是從劉先生這一脈傳下來的。我的老師宗陽朱鍊師,對於脈學的理解最為深入,是大德辛丑年,從朱鍊師那裡學習了崔劉四脈的診法,我又擴充了其中的內容,繪製成圖表,並編寫了歌訣,用來教導年輕人,讓他們學習時不會感到困難。因此在圖卷的開頭,寫下了「玄白老人書」幾個字。

《玄白子相類脈訣》 一卷 (尚存)

玄白子說,我閱讀《脈經》時,經常將脈象分為十類,來分析脈象的意義。但是仍然覺得脈象中相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因此寫下了《疑脈韻語》。

《玄白子診脈八段錦》 一卷 (尚存)

《脈法微旨》 一卷 (尚存)

《姚氏(宜仲)診脈指要》 (已失傳)

吳澄在序中說,世俗之人常常把脈訣機要誤認為是脈經,反而很少有人看王叔和的《脈經》。旴江人姚宜仲,他們家三代行醫。周秋陽和周嘉會,都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大家稱讚他們精通脈學,可見他們的醫術非常高明。姚宜仲又增補了診斷疾病的提綱,幾乎和錢聞禮的《傷寒百問歌》有著同樣的功效。診脈這一部分,是父親傳授口訣,兒子加以總結。作為一名醫生,能夠對醫學書籍和醫理進行如此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絕不是那些庸醫能夠比擬的。

我不懂醫術,但是很喜歡閱讀醫學方面的文章。人體臟腑各有六個,三個在手,三個在足。醫生診脈的部位是從寸口到九分,這是手太陰肺經的一條脈。通過肺經的一條脈,可以診斷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情況。其部位的分布,《脈要精微論》中說,下部診兩腎,中部左邊診肝,右邊診脾,上部左邊診心,右邊診肺。心包與心臟同位,所謂「在內以候膻中」,就是這個意思。而不要在右邊的命門處診脈。陳無擇的《脈偶》

十個中,大約能診斷出八九個,但仍然不夠全面。為什麼呢?因為脈書常常將牢脈和革脈混為一談。有牢脈就沒有革脈,有革脈就沒有牢脈。牢脈是堅實的脈象,醫書上說,緊而牢的脈象屬於實證。又說,寒證會出現牢脈。而革脈是寒虛相搏的脈象,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脈象的名稱和形態,有浮沉、實虛、緊緩、數遲、滑澀、長短等相反的性質。弦脈和弱脈,就像弓的張開和鬆弛,牢脈和滯脈,就像物體的堅硬和阻滯。將這些脈象匹配起來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