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八 (4)
卷十八 (4)
1. 診法(二)
頗自信以為知言。今之醫者。自脈訣之外。無所聞見。欲以意見決死生。亦何怪其悖謬也。同書於此。使學者知脈訣之偽。
〔施氏(發)察病指南〕三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學。自神聖工巧之外無餘說。今人往往遺其三而主其一。一者何。切而知之。謂之巧也。然亦曷嘗真見其所謂巧者。特竊是名。以欺世耳。間有以活人自任者。又弊於醫者之委壓。惑於議論之紛紜。無所折衷。每得其粗。而不得其精。余自弱冠。有志於此。常即此與舉業並攻。
迨夫年將知命。謝絕場屋。盡屏科目之累。專心醫道。取靈樞素問太素甲乙難經及諸家方書脈書。參考互觀。求其言之明白易曉。余嘗用之而驗者。分門纂類。裒為一集。名曰察病指南。其間如定四季六臟平脈。與夫七表八里之主病。分見於兩手三部者。亦本於聖賢之遺論。
特推而廣之。觸類而補之。其他言之未甚昭著者。附以己意發明之。蓋將以貽諸子孫。非敢求人之知也。年來疫癘盛行。病者不幸而招醫。多見以陽病服丹附者。悉殞於非命。豈惟不知脈。並於證而不知。籲何慘哉。或者不察。乃曰。吾取醫之運耳。奚暇問其學之精否。殊不知恃運以言醫。
雖幸而或中。而所喪亦多。求其萬舉萬全者難矣。此余所以不敢自私。欲鋟梓以廣其傳。庶幾與同志者共云。淳祐改元。九月立冬後四日。永嘉施發政卿序。
趙崇賀序曰。能醫人多矣。能使人皆能醫人。不多也。蓋以醫醫人有限。以醫教人無窮。施桂堂察病證有書。曰指南。考本草有書。曰辨異。而續易簡。又有方有論。桂堂之心。使人人知有此書此方此論也。不特自能醫人。且欲人莫不能醫人。視碌碌輩。曰秘方。曰家藏方。小智自私。靳不示人。心之廣狹蓋可見。淳祐丙午。正月中浣。澹齋趙崇賀書。
〔楊氏(士瀛)脈訣〕一卷,未見
閩書曰。楊士瀛。字登父。懷安故縣人。精醫學。著活人總括。醫學真經。宜指方論。行於世。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察脈總括〕一卷,存
〔黎氏(民壽)決脈精要〕一卷,存
〔李氏(駉)脈歌〕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脈髓〕未見
按上見於瀕湖脈學。
〔李氏(杲)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存
按此書收在於醫統正脈中。題曰丹溪先生朱震亨彥修父著。然其六氣全圖說。稱予目擊壬辰首亂已來。民中燥熱者。多發熱痰結咳嗽。重以醫者不識時變。復投半夏南星。以益其燥熱。遂至嗽血痰涎逆湧。咯吐不已。肌肉乾枯而死者多矣。平人則兩寸脈不見。兩尺脈長至半臂。
予於內外傷辨。言之備矣。余因疑此書似非朱震亨所著。輒閱李明之內外傷辨序。稱其書已成。陵谷變遷。忽成老境。束之高閣。十六年矣。後為崑崙範尊師所獎。更就成之。時丁未歲也。考丁未。即元定宗三年。以長曆溯之。十六年當金哀宗天興元年。歲次壬辰。則其所言。
白話文:
有些自認為很懂醫理的人,很相信自己說的話。現在的醫生,除了背誦脈訣之外,對其他醫理一無所知,卻想靠自己的想法來判斷病人的生死,也難怪會有那麼多錯誤的判斷。我把這些寫在這裡,是希望讓學習醫學的人知道脈訣的虛假之處。
施發《察病指南》,共三卷,現存。
作者在序中說,醫學這門學問,除了神妙、精通、巧妙之外,沒有其他的說法。現在的人常常忽略其中三種,只重視其中一種。「一種」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切脈而知病」,認為這是一種「巧」。然而,這些人真的見過所謂的「巧」嗎?他們只是竊取這個名號來欺騙世人罷了。偶爾有自認為能救活病人的人,又被醫學界的陋習所壓迫,被各種紛紜的議論所迷惑,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總是學到粗淺的知識,而無法掌握精髓。我從年輕時就立志研究醫學,常常將它與科舉考試並重。
等到年紀快到五十歲時,我放棄了科舉,不再受科目的束縛,專心研究醫道。我廣泛閱讀了《靈樞》、《素問》、《太素》、《甲乙經》、《難經》以及各家的醫方、脈書,互相參照學習,力求理解其中明白易懂的道理。我將我曾經使用過並且驗證有效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整理成一本書,取名為《察病指南》。書中內容,例如判斷四季六臟的平和脈象,以及身體表面和內在的七種表症和八種裡症的病理,這些都是根據古代聖賢的遺論。
我將這些理論加以推廣,觸類旁通地補充,對於那些解釋不夠明確的內容,我會加上自己的見解加以闡明。我寫這本書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並不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讚賞。近年來瘟疫盛行,病人不幸找了醫生,卻常常看到醫生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陽虛的病症,結果都枉送了性命。這些醫生不僅不懂得切脈,甚至連病症都不了解,實在太可悲了。有些人不加以反省,反而說:「我只是看醫生有沒有運氣而已,哪有空去管他學得精不精?」他們不知道,靠運氣來看病,即使偶爾矇對,但犯錯的時候也很多,要想達到萬無一失的境界是很難的。這也是我不敢自私,想要把這本書刊印出來廣泛流傳,希望能夠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的原因。這是淳祐改元,九月立冬後四日,永嘉施發政卿所寫的序。
趙崇賀序言說:「能醫治病的人很多,但能讓所有人都懂得醫術的人卻不多。因為用醫術來治病的能力是有限的,但用醫術來教導人的能力卻是無限的。施桂堂先生撰寫了《察病指南》,又撰寫了《本草辨異》,接著又撰寫了《易簡方論》。桂堂先生的心願,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這本書、這個藥方、這個理論。他不只是自己會醫病,更希望所有人都會醫病。看看那些平庸之輩,把他們的醫術稱為『秘方』、『家傳秘方』,用小聰明來隱藏自己的醫術,不願意教給別人,就能看出他們的心胸是多麼的狹隘了。」這是淳祐丙午,正月十五日,澹齋趙崇賀所寫的序。
楊士瀛《脈訣》,共一卷,未見此書。
《閩書》記載,楊士瀛,字登父,懷安縣人,精通醫學,著有《活人總括》、《醫學真經》、《宜指方論》等書,流傳於世。根據《也是園書目》的記載,有此書。
《察脈總括》,共一卷,現存。
黎民壽《決脈精要》,共一卷,現存。
李駉《脈歌》,未見此書。
根據《絳云樓書目》的記載,有此書。
《脈髓》,未見此書。
根據《瀕湖脈學》的記載,有此書。
李杲《脈訣指掌病式圖說》,共一卷,現存。
這本書收錄在《醫統正脈》中,題為丹溪先生朱震亨所著,但書中的「六氣全圖說」中提到:「我親眼看到壬辰之亂以來,民間有很多人因為燥熱而發熱、痰結咳嗽,再加上醫生不了解時局變化,又用半夏、南星等燥熱的藥物,更加劇了病人的燥熱,導致咳血、痰涎逆流、不停地咳嗽,最後肌肉乾枯而死的人很多。一般人則出現兩寸脈搏不明顯,兩尺脈搏卻延伸到手臂一半長度的情況。」
我對於內傷和外傷的辨別,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因此懷疑這本書不是朱震亨所著。我曾經閱讀過李明之《內外傷辨》的序,序中說到,他的書已經寫好,但經歷了世事變遷,轉眼間已到了老年,就把書束之高閣十六年。後來受到崑崙范尊師的鼓勵,才又重新完成。那時是丁未年。考證丁未年,是元定宗三年,推算十六年前是金哀宗天興元年。歲次是壬辰年,與書中所說的年代相符。